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句古诗描绘的是清水出现着美丽的芙蓉花,其美丽纯洁的形象就像是自然的无雕饰之美。
这句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讴歌和赞美,也启示着人们应该向自然学习,追求自然之美,去掉繁琐的修饰和华丽的外表,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最真实的美丽。
古人崇尚自然之美,认为自然的美丽胜过一切人工的修饰和雕琢。
清水出芙蓉,是自然界最美的景观之一。
芙蓉花是一种水生植物,生长在明净清澈的水面上,花朵洁白如雪,温婉如仙,散发着淡淡清香,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仿佛是凡间仙子的化身。
芙蓉花生长在水中,没有经过人工的精心修饰和雕琢,却自有一种天然的美丽和神秘魅力。
它正如那古人所赞美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发着清新脱俗的无雕饰之美。
自然美是最纯粹的美,也是最令人称道的美。
自然的美无需华丽的外表和繁琐的装扮,它蕴藏在自然的肌理和气质中,直击人心。
正因为如此,清水出芙蓉的景象,成为了古人赞美自然之美的象征之一,成为了人们去追求的典范。
古人崇尚自然之美,并将其作为追求的目标,以此为鉴,提醒人们应该在修饰自己外在形象的更应注重内在的涵养和修养,才能真正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自然之美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和审美意义。
清水出芙蓉,蕴含了自然之美的精髓,也是古人所赞美和追求的美的象征。
通过古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讴歌,我们不难发现,自然之美是最顶级的美,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启示着我们应以清澈的心灵,追求真实的美丽,不被外在的修饰和包装所蒙蔽,只有純淨的内心和真实的自己,才能散发出真正的魅力和光芒。
当代社会中,追求自然之美的理念和意义往往被削弱和淡化。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外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的美丽。
各种化妆品、美容手术、时尚潮流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主流,人们在追求外在美丽的过程中不断地修饰和雕饰自己,却忽略了内在美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丽理念已经逐渐被湮没,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的修饰和外在的包装,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追求也越发薄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本1. 介绍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装饰和修饰所包围。
从建筑物到人们的外表,无处不在的雕饰让我们感到疲惫和压力。
然而,有一种美丽是天然而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修饰。
这就是自然界中那些清水出芙蓉的景象。
“清水出芙蓉”这个词汇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容词。
它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美丽、纯净和原始的景观。
而”天然去雕饰”则指的是摒弃一切人为修饰和改变,展现事物本真、原始和自然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清水出芙蓉与天然去雕饰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并欣赏这种美丽。
2. 清水出芙蓉:自然之美2.1 自然景观自然界中有着许多令人惊叹的景观,它们无需人为修饰就能展现出美丽和宁静。
比如,清澈的湖泊、壮丽的山脉、绵延的草原和美丽的花朵等等。
这些景观都是自然界中清水出芙蓉的典型例子。
2.2 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也是天然去雕饰的代表。
它们生来就具备独特的美丽和优雅,不需要任何修饰就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例如,孔雀开屏时展示出的华丽羽毛、蝴蝶翩翩起舞时展现出的多彩翅膀以及花朵绚丽多彩的颜色。
3. 天然去雕饰:回归本真3.1 内在美天然去雕饰强调事物内在美的重要性。
在这个追求外表和表面价值观念盛行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在美。
事实上,内在美才是真正持久而有价值的。
3.2 去除虚假修饰天然去雕饰意味着摒弃一切虚假修饰和伪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被社会对外貌和形象的要求所束缚。
然而,真正的美丽在于展示真实的自我,不需要伪装或假面具。
3.3 探索内心世界天然去雕饰也是一种探索内心世界的方式。
当我们剥去表面上的修饰和干扰时,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我内心的探索和发展。
这种自我探索有助于提高个人意识和幸福感。
4. 如何体验清水出芙蓉与天然去雕饰4.1 沉浸在大自然中寻找机会离开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
可以选择前往郊区或乡村地区进行短途旅行或度假。
在大自然中散步、徒步旅行或露营,感受清水出芙蓉的美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摘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指清澈的水中绽放着娇艳的芙蓉花,展现出自然的纯真与美丽。
这一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纯洁、高贵和坚强。
清水出芙蓉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观念则强调自然、朴实和平和,反对过度的雕琢和繁复。
这一观念在艺术表现中常以简约、清新的形式呈现,给人以清逸、纯净之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合出独特之美。
我们珍视自然本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体验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好。
【关键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含义,象征意义,历史传承,美学观念,艺术表现形式,魅力,传统与现代融合,珍视自然本色,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1. 引言1.1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古语源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形象地描绘了清澈的水中绽放着娇艳的芙蓉花,展现出一种自然与纯洁的美景。
在当代社会,这句诗句被人们引用,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更成为一种美学观念和生活态度的象征。
"清水出芙蓉"代表着追求天然本真,珍视自然之美的心境和态度;而"天然去雕饰"则表达了追求简约、素雅的审美倾向,拒绝繁复、夸张的装饰风格。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回归自然,追求简约与自然之美。
清水出芙蓉的意象让人联想到清新、纯洁的感觉,而天然去雕饰则强调从繁复中解放,回归本真,展现出一种朴素、典雅的美。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社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平静与清净,更让人们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愿我们珍视自然本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体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魅力。
2. 正文2.1 清水出芙蓉的含义"清水出芙蓉"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句。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意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思是: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
说明自然才是最美的,真正的美是没有太多修饰的。
这句话出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作者是李白。
拓展资料:《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是李白集中最长的一首诗。
此诗作于李白从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后滞留江夏时,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开篇叙述了自己谪仙人的来历以及自己的遭遇,又讲述了与朋友结交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清白主张以及积极入仕的愿望,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
其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流传甚广,可看成李白诗风的写照。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原文: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
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
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解
清水出芙蓉是一句古语,意指自然美丽的人或事物。
而天然去雕饰则是指不需要过多修饰和装饰,本身就具备美感和吸引力。
在人的方面,清水出芙蓉可以理解为自然美丽的女性。
她们不需要浓妆艳抹或者过多的装饰品来提升自己的美丽,她们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光彩和魅力。
这种美丽是一种内外兼修的美,她们所展现的是一种自信和真实的美。
而在事物的方面,清水出芙蓉可以理解为自然美景或真实的事物。
与现代社会中过多夸张和虚假的事物相比,清水出芙蓉更加真实和朴素。
这种真实美,可以是自然景观中的一朵美丽的芙蓉花,也可以是一段真挚的友谊或一份纯粹的爱情。
天然去雕饰的理解是一种拒绝虚伪和夸张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很多事物都被过度夸大或美化,导致人们对真实的事物产生了厌倦和疲惫感。
清水出芙蓉的理念呼唤人们回归真实,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持真实的表达和行为来体现清水出芙蓉的理念。
不需要过度修饰自己的外貌和装扮,更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
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欣赏和追求那些真实而美丽的事物,而不是被虚假的广告和谎言所迷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解,是一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美的态度和价值观。
它提醒人们不要被虚假的外表所迷惑,而应该注重真实和内在的美。
只有通过真实和自然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的幸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汪伦赏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汪伦赏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汪伦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译文】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表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天然的美丽。
今天,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一下关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涵和意义。
清水出芙蓉是指清澈的水中出现了美丽的芙蓉花,这种景象给人以纯洁、美好的感觉。
在人们心中,芙蓉是一种纯净、高贵的象征,她不与污泥沾染,如同女子心性,纯洁而高雅。
正是因为清澈的水中幽幽的芙蓉花,才使得这片水域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同样,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于干净环境的追求,都体现在了清水出芙蓉这个诗句中。
天然去雕饰这个词语同样意味深长。
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去雕饰是指不需要粉饰太多,自然的本色才是最美的。
这样的内涵不禁让人想起现在的社会,我们常常为了美观和追求时尚,而忽略了自然的本真。
其实天然的美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去雕饰也就是无需刻意修饰,自然美的简简单单。
那么,如何将清水出芙蓉和天然去雕饰这两个词语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呢?我们应该勇于追求内在的美。
人们都喜欢美丽的事物,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外在的美。
其实,内心的美更加重要。
只有内在的美丽,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我们应该注重心灵的修养,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才能真正做到清水出芙蓉。
我们也要学会拥抱自然的本色。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追逐时尚和潮流,而忽略了自然的本真。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人们变得焦虑不安,总是忙碌于物质的追求。
如果我们能够拥抱自然的本色,顺应自然的规律,也许我们会发现生活更加简单而美好。
我们还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清新、自然的环境。
清水出芙蓉是一种美好的景象,它给人一种清新、悠然的感觉。
当我们能够创造一个自然的环境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放松。
我们在家庭和工作中都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环境,让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应该反思,在追求美丽的过程中是否过于注重外在的修饰,忽视了内在的美好。
我们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时,是不是太过于刻意修饰,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语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描述了清澈的水和美丽的芙蓉花自然地盛开而无需额外修饰。
这句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本文中,我将以这句诗为主题,探讨其背后的意涵,分析其在人生道路上的启示,并传达李白所追求的自然和真实的境界。
首先,我们来解读这句诗的文字意义。
清水是指没有被污染或掺杂的纯净水,芙蓉则是一种美丽的水生植物,它们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无需人为加工或装饰。
李白用这样简洁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自然状态的推崇。
在我看来,这句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味着真正的美丽和价值来自内在,而非外在的修饰或虚饰。
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真正魅力和才华应该是天生的,而非靠着华丽的外表或虚假的修饰来获取。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豁达和洒脱,他追求的是那种天然、纯粹的美好。
他不喜欢繁琐的修饰和虚假的外表,而是向往自然和真实。
这种心境和情怀也是李白诗歌创作的基调之一。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可以借鉴这句诗的意义。
很多时候,社会给我们灌输了许多表面的价值观,让我们迷失在物质和功利之中,但是真正的美和真正的价值是内在的,是无法被外在的修饰所取代的。
正如清水出芙蓉,唯有天然去雕饰,我们应该珍惜内心的纯真和真实,追求自己内在的美好,而非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左右。
另外,这句诗也可以给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提供借鉴。
我们应该学会用一颗宽容和豁达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尊重他们的内在价值,不要被外表和表面的修饰所迷惑。
每个人都像是清水出芙蓉,有着自己的美丽和价值,都应该经得起时间和生活的洗礼,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综上所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不仅仅是李白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更是对真实、纯粹的追求和对自然状态的推崇。
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会我们珍惜内在的美好,坚守真实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我。
正如诗人李白所追求的那样,让我们向往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天然去雕饰,做一个真实、纯粹而美丽的人。
诗词赏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思芙蓉出于清水,有大自然天然去雕塑《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睹一掷,未能忘战争。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
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十月到幽州,戈□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乐毅傥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徵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
贤豪问青娥。
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舆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
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
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江带峨嵋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
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
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咏月诗赏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的著名咏月诗《月下独酌四首之一》的开头。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材,通过描写月亮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
《月下独酌四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清水出芙蓉》被誉为杰作中的杰作。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了一幅月色如水、月亮如芙蓉的景象。
诗中的“清水”和“芙蓉”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清水代表着纯洁和透明,而芙蓉则象征着美丽和高贵。
李白巧妙地将这两个词语结合在一起,形容了月亮的美丽纯净,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天然去雕饰”,更是点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李白看来,月亮之美并不需要任何人工的修饰或雕琢,它本身就是天然的,自然的。
这种赞美自然的态度也反映了李白追求自由自在的个性。
除了对自然的赞美,诗中还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诗的最后一句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是中国
古代传说中的仙女,她因为偷了长生不老药而被罚流放到月宫。
李白通过嫦娥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追求长生不老的矛盾心态。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而不是追求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完美。
李白的《清水出芙蓉》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咏月之作。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诗人将月亮的美丽和自然的纯净与人生的追求相融合。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白的才华,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沉浸在自然中的美好感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摘要李白是特别容易醉的人,不仅醇酒能使他醉,纯洁的友情能使他醉,甚至壮美的大自然也能令他陶醉,而达到了诗歌创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李白迷狂说酒神精神创作个性
对李白过人的诗才感受最早最深的当是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后人皆惊异于“李白斗酒诗百篇”,可大多语焉不详,本文试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解读李白诗歌的个性。
一、醉:“迷狂说”与“酒神精神”
在西方美学史上,柏拉图的“迷狂说”是第一个对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的灵感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学说。
柏拉图认为诗歌的迷狂就是灵感的迷狂,迷狂由诗神赋予,所以迷狂的诗比平常的诗要高一等。
尽管“迷狂说”不是柏拉图的诗学观,更不是一个主张“非理性”的诗学理论,但是“迷狂说”毕竟揭开了神秘的诗歌创作心理的非理性特征的冰山一角。
被柏拉图论及但又否定了的含蕴非理性因素的“迷狂说”,到了尼采手里则发展成为“酒神酒神”。
在这种状态中,人超越个体化原则或现象领域,达到其深层的基础-世界的生命总体。
理性因素隐退,感性、欲望、本能冲动获得彻底解放,得以自由发挥,本能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从这一原始的生命力充盈中获得无限的幸福与快乐。
无论是柏拉图的“迷狂说”,还是尼采的“酒神精神”,其实都
可用一个“醉”字来概括。
在“醉”的状态下,个体的理性削弱,而情感、本能、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异常活跃,于是诗人思如泉涌,妙语连珠,像李白就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酒之醉
与一般人相比,酒之于李白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李白饮酒不仅仅是消愁,也不仅仅是追求缥缈的梦幻的仙境,更重要的是,饮酒成了诗人创作的催化剂和灵感的源泉。
很难想象的是,如果没有饮酒,李白会写出那么多鬼斧神工之作。
酒神精神的代表作《将进酒》九曲回环,感情起伏跌宕,浑然天成,绝不是贾岛能“推敲”出来的。
起句就借黄河之水抒发生命短暂、人生易逝的沉重感慨,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扣人心弦,接着笔锋一转,强调对饮尽欢,节奏放缓,跟着劝酒,且要放歌,再掀感情狂潮:“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诗歌最后似乎酒未尽兴,意犹未尽,又波澜突起:“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篇末奏出了全诗的最强音,嘎然而止,摄人魂魄,令人顿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之感。
三、友情之醉
天真如李白,浓郁的友情也能使他醉不能持,诗兴奔涌。
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见证了李白与孟浩然珍贵的友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
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
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可谓天籁之音。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情真意切,而流芳百世。
四、大自然之醉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他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
他流连名山大川,纵情山水,除了其信奉道教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壮美的山河与李白性格的有机契合。
壮观的景色更容易让李白沉醉,激情荡漾,诗意盎然。
李白用他那生花妙笔描绘祖国的壮丽的山川,其实又何尝不是诗人放荡不羁心灵的自由歌唱。
我们看诗人年轻时作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时年25 岁,诗人澎湃的青春就这样荡漾、定格在天门山的山水之中。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后两句
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真是神来之笔,“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轮红日照耀着碧水、青山,已够美轮美奂了,在这胜景中,一片孤帆正乘风破浪,就恍若仙境了。
五、结语: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
我们无需神话李白,但是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李白几乎空前绝后的诗才。
柏拉图的“迷狂说”和尼采的“酒神精神”,让我们揭开“诗仙”李白的神秘面纱,看到了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个性,而更好地领略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