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颅脑肿瘤(精)
- 格式:rtf
- 大小:385.26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三十章常见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颅内肿瘤又称脑瘤,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转移到颅内)。
常见原发性肿瘤: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
【临床表现及诊断】共同表现——颅内压增高+局灶症状。
1.颅内压增高慢性、进行性加重,重者可引起脑疝,轻者引起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最终失明。
若瘤内出血可发生急性颅内压增高。
2.局灶症状与体征A.额叶肿瘤——精神异常,如淡漠、情绪欣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智力减退;B.中央前、后回肿瘤——对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C.颞叶肿瘤——视野改变和幻觉;D.枕叶肿瘤——视觉障碍;E.小脑肿瘤——共济失调;F.鞍区肿瘤——视力改变和内分泌功能障碍。
3.影像学检查◆CT和MRI——最常用。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早期发现肿瘤,确定脑肿瘤恶性程度及脑功能。
◆血清内分泌激素检查——垂体腺瘤。
【治疗原则】1.手术——主要。
2.放疗。
3.化疗。
第二节颅内动脉瘤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多数位于大脑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
病因:①先天性缺陷;②后天性——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破坏所致。
中老年人多见。
【临床表现及诊断】小动脉瘤破裂前无症状,较大动脉瘤压迫邻近结构出现相应症状。
动脉瘤破裂出血多突然发生,有运动、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
出血流至蛛网膜下隙——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因颅内压增高引发脑疝而危及生命。
脑血管造影——确诊。
【治疗原则】及早手术,或介入治疗。
第三节颅内动静脉畸形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样血管组成,动脉与静脉直接交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周围脑组织因缺血而萎缩。
多在40岁以前发病。
【临床表现及诊断】1.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畸形血管破裂致脑内、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
2.癫痫。
3.运动、感觉、视野以及语言功能障碍,智力障碍及精神症状。
脑膜瘤分级标准
脑膜瘤的分级标准主要基于显微镜下肿瘤细胞的外观。
以下是详细的分级标准:
1. 良性脑膜瘤(WHO I级):这是最常见的脑膜瘤类型,占所有脑膜瘤的65%\~80%。
生存期长、生长缓慢、侵袭性低、复发率低、组织分化良好,多数能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2. 非典型脑膜瘤(WHO II级):占所有脑膜瘤的20%\~35%,侵袭性和复发率介于良、恶性脑膜瘤之间,5年复发率达40%。
3. 恶性脑膜瘤(WHO III级):占所有脑膜瘤的<3%,生存期最短,5年复发率达80%。
此外,脑膜瘤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其等级和位置。
通常,WHO I级被认为是良性的,而WHO II级和III级被认为是高级别的脑膜瘤。
高级别的脑膜瘤具有局部侵袭性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对化疗不敏感,放射治疗能够延缓肿瘤复发,现有的靶向药物对其治疗有效率也比较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科学诊疗。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1.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颅脑肿瘤的MRI表现和诊断。
(2)熟悉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白质病及脑变性疾病的典型MRI表现。
2.教具MRI教学片、标本、模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等。
3.内容提要(1)颅脑肿瘤的基本MRI表现①脑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呈长Tl,长T2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实质性胶质瘤或转移瘤。
区分肿瘤与周围水肿是十分必要的。
②脑瘤出血,表现为Tl及T2像上的高信号等。
③脑瘤周围水肿,表现为长T1、长T2,但邻界Tl像(TE28、TR500),水肿常不易被显示,界于白质灰质内的水肿沿着深和浅纤维束,产生一个周边分指样改变等。
④脑瘤坏死与囊变,MRl在显示肿瘤囊性变时,视其内容物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言,良性囊变边缘常光滑,信号强度均一,特别是边缘与中心没有差异;而恶性肿瘤的囊壁有结节,不光滑等。
⑤肿瘤钙化,各种肿瘤钙化常是肿瘤定性标志之一,MRI 钙化表现为T1及T2像均无信号等。
⑥增强扫描对诊断脑瘤的价值,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与水肿,有利于显示肿瘤囊变结构等。
(2)常见脑肿瘤:①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50%。
a.星形细胞瘤:常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和脑干,柯氏(Kemohan)分类法将其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良性,Ⅲ、Ⅳ级为恶性;占胶质瘤的40%。
Ⅰ、Ⅱ级MRI表现为:1.瘤体多呈长Tl、长T2信号强度,边界清楚,成人常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儿童多见于后颅窝。
2.实质形多见于幕上,呈明显长T2与不明显长T1;少数无信号异常,仅见灰白质界限消失。
3.囊性型多见于后颅窝,囊液含蛋白质,在T1像呈低信号但高与脑脊液,T2像呈高信号但低与脑脊液。
4.脑水肿轻微,占位效应不明显。
5. Ⅰ级星形细胞瘤一般不强化,Ⅱ级星形细胞瘤呈轻度强化。
6.钙化占8-30%;7.瘤内出血少见。
小儿颅脑肿瘤影像学诊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孙国强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2007年)Ⅰ神经上皮肿瘤★1.星形细胞肿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Ⅰ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胶质母细胞瘤Ⅳ★8.松果体区肿瘤★9.胚胎性肿瘤--髓母细胞瘤Ⅳ--非典型性畸胎瘤/横纹肌样肿瘤Ⅳ胶质母细胞瘤Ⅳ★2.少突胶质细胞瘤Ⅱ★3.少突星形细胞瘤★4.室管膜肿瘤★5.脉络丛肿瘤★6.其他神经上皮肿瘤★7.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ⅡⅡ颅神经和脊旁神经肿瘤Ⅲ脑膜肿瘤Ⅳ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Ⅴ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瘤Ⅵ蝶鞍区肿瘤Ⅶ转移性肿瘤2007 WHO 神经系统肿瘤分级 I级为增殖能力低,手术可能治愈的肿瘤;Ⅱ级为浸润肿瘤,增殖活性虽低,但常复发,并具有进展为更高级别的恶性肿瘤倾向;级肿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组织学证据,包括胞 III核间变、有丝分裂活跃,多数Ill级肿瘤病人需接受辅助性放疗和/或化疗;IV级肿瘤具有恶性细胞学表现,有丝分裂活跃,坏死倾向,肿瘤术前及术后进展快,致死性临床结局,如胶质母细胞瘤,向周围组织广泛浸润和脑、脊髓播散特点小儿幕下肿瘤髓母细胞瘤小脑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脑干胶质瘤(星形细胞瘤) 脊索瘤,等男,2岁呕吐20余天后颅窝中线占位:髓母细胞瘤男,8岁间断呕吐20天+C+C小脑蚓部占位性病变,周围见水肿带,四脑室受压髓母细胞瘤M,17m,间断呕吐2天T1WI T2WI FLAIRC+右侧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恶性胚胎性肿瘤(PNET)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oumor原始神经外胚叶瘤起源于第四脑室顶部之上的小脑蚓部(90%) 占小儿后颅窝肿瘤的40%发病年龄4月~14岁,高峰6~8岁,男多于女 症状:头痛、呕吐、走路不稳和视乳头水肿肿瘤生长迅速,预后较差CT表现:圆形,类圆形或结节状,等或高密度肿块肿块边界清楚,CT值40~50Hu,+C增加16Hu肿块周围低密度水肿带,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幕上脑室积水MR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矢状面显示肿瘤压迫第四脑室及脑干清楚转移至脑室壁和蛛网膜下腔及脊髓呈结节条状高信号女,2岁,走路不稳1个月T1WI CE-T1 T2WICE-T1 T2WI 小脑半球星形细胞瘤女,6m,恶心,呕吐CT T2WI女,6m,恶心,呕吐C+小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男,7岁,间断头痛、恶心半月,时有呕吐右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Ⅰ级)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好发于4~8岁小儿,71.4%的肿瘤发生于幕下;组织学:青少年毛细胞型、纤维型、混合型和少见的间变型,其中以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征象,共济失调,眼颤,肌张力减低,复视,外展神经及面神经麻痹和吞咽困难等;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典型的大囊伴有壁结节II型为实性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 III型为实性肿块伴有囊变坏死,且至少有一个边缘囊变肿瘤实性部分平扫CT呈低密度,22%伴点状钙化男,11岁5个月来进行性消瘦、呕吐、头痛+C+C后颅窝混杂信号占位,呈囊实性,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室管膜瘤+C女,9Y ,间断失神发作2周伴失语2小时+CC+手术:肿瘤位于额叶,囊性约5.5cm,壁薄,其内草黄色稀薄液体,瘤体结节位于浅表近中线处,与大脑镰相粘连3×2×2cm,粉红,质软,血运中等病理:室管膜母细胞瘤+C室管膜瘤(Ependy moma)来源于原始室管膜上皮,多位于第四脑室,占后颅凹第三位幕上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及第三脑室发病年龄1~10岁,高峰4~5岁分良、恶性;室管膜母细胞瘤归为原发外胚层肿瘤颅内压增高,小脑体征及颅神经麻痹特点:肿瘤容易包裹血管和颅神经血供丰富钙化常见良恶均可复发和扩散CT表现:呈等密度肿块,强化明显,50%钙化MR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MR呈不规则强化室管膜,蛛网膜下腔,椎管扩散•女,4岁,进行性走路不稳10天脑干胶质瘤•女,9岁,走路不稳,言语不清,伴强迫头位20余天。
总论•颅内肿瘤包括原发和继发,前者源于颅内诸组织结构:颅骨、脑膜、血管、颅神经、脑实质及胚胎残余组织。
•婴儿和儿童以幕下多见,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成人约70%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神经上皮肿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瘤。
•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类型和部位不同而不尽相同。
常见的为癫痫、偏瘫、头痛、视觉和听觉障碍以及其他颅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二.颅内肿瘤的CT诊断对于颅内T的C T诊断包括三方面:确定有无、确定基本位置和确定性质:1.肿瘤的检出检出率达95%,偶尔较小,尤其是密度与脑组织相近者,平扫较难显示。
2.定位当病变发生在临界部位,实际工作中要区分脑内脑外脑室内外和幕上幕下仍有一定困难。
⑴幕上/幕下天幕增强显影,在“V”“Y”“M”两侧外方为幕上病变,其内侧的为幕下病变。
病变的形态和轮廓也有帮助,幕上病变内侧缘和幕下病变的外侧缘均较平直。
⑵脑内外脑外病变:①病变大多数边界比较清楚。
②与邻近颅板﹑大脑镰或天幕等脑膜结构相连部位基底宽。
③邻近颅板骨质有增生或破坏。
④脑皮质受压内移,即“白质挤压”征或“白质塌陷”征。
⑤病变附近的沟﹑池增宽。
⑥脑外肿瘤常使邻近静脉窦闭塞,平扫示静脉窦密度增高,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
脑内病变:主要部分在脑实质内,多有瘤周水肿。
⑶脑室内外一般认为,室外病变多压迫脑室使之变小常向对侧移位,室内病变所在脑室扩大,无明显侧移,另外,室内肿瘤大多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强化也较明显.3.定性根据各种肿瘤的C T表现和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即可作出较为确切的定性诊断。
4.颅内肿瘤与囊肿的CT表现⑴密度颅内肿瘤密度的变化反映其本身结构及其继发的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
低密度:指低于正常脑实质密度,以含水份﹑脂类为主或囊变液化等。
等密度:指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等。
高密度:指肿瘤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密度,瘤组织结构致密或钙化出血。
混合密度:上述两种以上密度同时存在,多见于恶性肿瘤。
⑵占位颅内肿瘤和囊肿本身的体积﹑灶周水肿和胶质增生等因素导致邻近正常结构的受压﹑变形和移位。
⑶水肿效应●脑水肿和脑肿胀是颅内肿瘤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认为机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CT表现为灶周境界不清的低密度影。
水肿多发生在白质区,常呈指状伸入大脑皮层的灰质之间,即“指状”水肿。
其边缘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不强化。
●瘤周水肿一般不与肿瘤本身的体积简单地成正比,与恶性程度﹑生长速度和所在部位有关。
●水肿分级Ⅰ度:瘤周水肿宽度≤2㎝Ⅱ度:瘤周水肿>2㎝,小于一侧大脑半球宽径Ⅲ度:瘤周水肿大于一侧大脑半球宽径⑷脑积水颅内肿瘤或囊肿可导致脑积水,一般为梗阻性,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的脑室系统扩大。
少数肿瘤如脉络丛乳头状瘤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⑸脑疝形成由于肿瘤本身、灶周水肿及脑积水推挤邻近结构所致。
●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小脑幕切迹疝(常为海马钩回疝)●枕骨大孔疝(常见小脑扁桃体下疝)●开颅疝⑹增强扫描●颅内肿瘤增强程度取决于其血液供应和BBB况.硬脑膜、脉络丛、垂体、松果体和灰结节没有BBB.●增强程度(增强前后C T值的增幅)<10Hu为轻度强化10~20Hu为中度>20Hu为重度●强化形式不强化强化: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强化形态斑片状、团状、结节状、环状或花环状不规则形※总而言之,颅内肿瘤的CT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①肿瘤本身的形态大小边缘轮廓密度增强情况②占位效应和灶周水肿效应③肿瘤的好发部位和好发年龄④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第一节神经上皮肿瘤•神经上皮肿瘤(n e u r o e p i t h e l i a l t u m o r s)以往称胶质瘤(g l i o m a)。
•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主要靠C T和M R I 诊断。
一星形细胞瘤(a s t r o c y t o m a)•星形细胞瘤为神经上皮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男性发病率稍高,成人75%位于幕上,额/颞叶多,可沿胼胝体侵及对侧.儿童71%位于幕下,小脑半球占80%,其次是蚓部及脑干。
•病理分级(按分化和间变程度)Ⅰ级肿瘤内异形细胞<25%,为良性。
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Ⅱ级肿瘤内异形细胞25%-50%,为良恶性过渡性。
包括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肿瘤内异形细胞50%-75%,为恶性。
胶质母细胞瘤:Ⅳ级:肿瘤内异形细胞>75%,为恶性.•小脑星形细胞瘤80%位于小脑半球,20%位于蚓部。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常常在病变后期出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和蚓部,常压迫或阻塞第四脑室引起颅内压增高,步态不稳和眼球震颤等症状,脑干肿瘤在临床上主要出现头晕﹑复视以及后组颅神经和锥体束受损症状.【CT表现】1.幕上I~I I级星形细胞瘤●低~等密度灶,低密度者类似水肿,少为混合密度灶,约25%钙化,出血少见。
●肿瘤边缘多不清。
●90%瘤周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
占位效应常不明显。
●增强扫描,I级常仅有轻度强化,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I I级可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少数还可有肿瘤的壁结节甚至花环强化。
男性,54岁,口吃、嘴角歪斜、左上肢活动欠灵活20天。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以混合密度为主,密度很不均匀。
•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或钙化,但钙化出现率仅为2.3%~8%。
•肿瘤的低密度为坏死或囊变,后者密度更低,且其边缘清楚。
•91.7%肿瘤有瘤周水肿。
肿瘤的大小和水肿没有必然的联系.•增强扫描可帮助区别肿瘤实质、坏死、囊变区。
但强化部分仅代表有B B B破坏的部分,况且肿瘤本就是浸润生长.•几乎所有的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占96.5%)均有强化,呈不规则的环状、花环状强化,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或大或小的瘤结节。
3.幕下星形细胞瘤主要为毛细胞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小脑星形细胞瘤•多数位于小脑半球,少数位于蚓部.•较幕上星形细胞瘤,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楚。
•囊性者--均匀低密度,C T值与C S F近似或稍高,边界清楚,囊壁上有实性壁结节,囊壁可有钙化。
C E C T囊壁可有不规则强化,有时仅壁结节强化,囊壁不强化.•实性者—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C E C T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小脑星形细胞瘤有水肿者,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以上脑室扩大,脑干前移变形,桥小脑角池闭塞.(2)脑干星形细胞瘤常为生长缓慢的毛细胞型或纤维细胞型,多见与10岁以下的儿童。
•平扫显示脑干增粗,半数以上为低密度。
•桥脑肿瘤可使脚间池变窄,并压迫鞍上池背侧。
•中脑和桥脑肿瘤常伴脑室扩大。
•C E C T约有一半的低密度肿瘤有强化,呈环形或结节状。
少数星形细胞瘤可沿胼胝体纤维向对侧半球生长,则呈蝶状分布。
PP良、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作业【星形细胞瘤的D D x】•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等鉴别。
(1)少枝胶质细胞瘤:位于脑深部,多见钙化(2)单发转移瘤:原发病史,年龄较大(3)急性期脑梗塞:发病突然,老年患者(4)脑炎及脑脓肿:感炎中毒症状,环较规则(5)髓母细胞瘤:小脑上下蚓部(6)血管母细胞瘤:囊性为主,有强化壁结节(7)胶质细胞增生:二室管膜瘤(e p e n d y m o m a)起源于室管膜细胞,主要发生在脑室系统,四脑室多见,侧脑室其次,三脑室少见。
【病理与临床】•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界限清楚,间变者浸润生长,并由C S F种植转移.•儿童以四脑室多见,成人以侧脑室多见.•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于小脑半球,幕上室管膜瘤31.3%位于脑实质内,是小儿最常见的幕上肿瘤.以颞顶枕交界区多见.•小儿脑实质内者常有大囊变,并可有钙化.•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位置,癫痫和颅高压常出现.【C T表现】•平扫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大多数呈现等密度),瘤内常见散在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
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第四脑室内者除引起脑积水外,还伴有占位改变:脑干前移,蚓部变平,甚至出现扁桃体下疝。
侧脑室室管膜瘤几乎总是位于孟氏孔附近,导致侧脑室积水。
•三脑室室管膜瘤少见,常发生在尾侧,与丘脑分界不清,大者可阻塞导水管或孟氏孔。
•脑实质室管膜瘤可伴轻度(Ⅰ度)瘤周水肿。
在儿童和青少年多位于颞顶枕交界区和额叶,瘤内也常有较大的囊变和钙化,偶尔可有出血;成人也常发生颞顶枕交界区,但极少在额叶,囊变和钙化少见。
三少突胶质细胞瘤(o l i g o d e n d r o g l i o m a)•占颅内神经上皮肿瘤的5%-10%.•成人多见,好发年龄30-55岁.•绝大多数(95.91%)发生在幕上.常见于额叶。
•为颅内最易发生钙化的脑肿瘤之一。
约70%的肿瘤内有钙化。
•大多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50%-80%病人有癫痫,多为首发症状,颞叶病变出现精神症状﹑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侵及额﹑顶叶出现偏瘫和感觉障碍,颅高压征象出现较晚。
【CT表现】•多为类圆形,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约70%的病例可见钙化,钙化形态可呈局限性点片状、弯曲条索状、不规则团块状、皮层脑回状。
•瘤周水肿占37.9%,多为轻度水肿。
•C E C T:多数呈轻度强化。
D D x•星形细胞瘤•脑膜瘤•A V M.•S t u r g e-w e b e r S y n.四髓母细胞瘤(m e d u l l o b l a s t o m a)•约占颅内神经上皮肿瘤的4%-8%。
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内.主要见于儿童(75%),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
•儿童典型的发病部位为小脑蚓部、四脑室顶部,成人多见于小脑半球。
【病理与临床】•髓母细胞瘤是一种极度恶性的肿瘤。
典型的发病部位为小脑蚓部,容易突入第四脑室,常致梗阻性脑积水。
最好发生脑脊液播散,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
•呈浸润生长,边界不清楚,突入脑室或偶有假包膜而显边界清晰.•肿瘤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
•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颅高压征象;神经根受刺激引起斜颈.【影像学表现】•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突入四脑室,边界清楚。
•平扫呈略高等密度或等密度实体.•46%的肿瘤周围有水肿,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
•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
密度上升下降快。
•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转移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增强扫描时同样出现增强。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儿童或青少年发病肿瘤位于后颅窝小脑蚓部(中线附近)肿瘤呈类圆形稍高密度或等密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毛细胞型):多数表现为低密度,很少表现为高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