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电影
- 格式:doc
- 大小:863.50 KB
- 文档页数:6
方案。
各方相互结合,共享资源,利用各方的吸引力号召力提升网络人气,达到共赢共生的目的。
目前,诸如开心网、人人网都通过此方法为网站聚集人气,聚集了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多家单位和名人个人来此进驻宣传。
著名单位,网站及个人都具有极大地号召力,这为各方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利因素。
3、增强与传统媒介的互动,增强宣传效力。
虽然网络媒介作为新媒介有着极其广泛的号召力,但传统媒介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结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
如网络媒介在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中做宣传,参与传统媒介的制作与投资合作等等。
现今已有许多网站在传统媒介上为自身做了宣传,如“智联招聘”网站,淘宝网站都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作了广告。
其中“智联招聘”网站还参与进中央电视台一档栏目的制作中去,大大增强了网站的宣传效力。
而诸多传统媒介也不乏在网络媒介上为自身做出宣传的,如多家报业进驻开心网,就是一例。
所以,实现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动是网络媒介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
4、加强网络媒介自身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媒介在自身发展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急待去解决,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打击网络犯罪和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只有这样,网民才更乐意也更安心的利用网络媒介去享受网络环境。
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自身的问题,是网络媒介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最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的策略。
3G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媒介急需认清现状,把握机遇求变求发展。
3G时代手机媒介的高度发达必将带动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速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3G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媒介只有与手机媒介结合才能使3G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才能使自身获得更多的效益,才能对社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①周 笑:《新媒体电视的内容形态与传播特性》,《电视研究》, 2009.8,P17-19②杨伟光:《未来的主流媒体—新媒体》,《当代电视》,2009.11,P4-9③董年初 杨艳红:《试析移动电视与传统电视的产业关联》,《电视研究》,2009.8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阿凡达》:3D影像时代的视觉艺术鲍远福[内容提要] 当下热播的3D科幻电影《阿凡达》在主题上体现出明显的“互文性”,影片利用CGI技术设计出逼真的虚拟角色和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声屏世界2023/9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扬名立万》:后现代主义的元电影叙事阴王靖雯摘要:电影《扬名立万》以悬疑为底色,以喜剧为外衣,讲述了在动荡年间上海发生的一起惨案背后的故事。
《扬名立万》以元电影的方式,糅合喜剧和悬疑,通过拼贴多重符号隐喻,展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自我嘲讽和影迷特质,最终以个体的关怀为落脚点,展现了中国青年导演刘循子墨的创意和巧思。
关键词:《扬名立万》元电影悬念符号隐喻电影迷恋《扬名立万》是新锐导演刘循子墨的首部院线电影,这部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一群不得志的电影工作者被聚集在一栋神秘的大楼里,欲将轰动上海滩的一桩命案“三老案”翻拍成电影,借此扬名立万。
影片凭借剧本杀形式的巧妙嵌入、喜剧和悬疑元素的融合互动、高能反转的剧情推理以及对女性视角的尊重等众多亮点,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电影《扬名立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叙事的设置上,原本一句话可以讲完的故事,被导演用希区柯克式的悬念生成和喜剧的幽默调和成一个不断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的剧本杀游戏。
戏中戏:元电影的建构电影《扬名立万》的原名叫做《一部电影的诞生》,实际上它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亦可以称之为元电影。
20世纪,在元语言、元小说、元戏剧广泛讨论后,有关“元”的概念也被拓展到电影中来。
“元”侧重于创作主体以及自反性呈现,体现在电影领域中则指关于电影的电影。
①元电影是围绕电影本体的反思和解构的一种电影叙事思维。
在电影《扬名立万》中,对于元电影的建构有两层理解:一层是以戏中戏的叙事结构讲述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一层是通过媒介间性的特质对不同媒介上的电影画面进行电影本身的解构和反思。
首先,戏中戏的叙事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叙事方式,使电影情节的发展充满了变数。
《扬名立万》如何叙事是电影诞生的首要。
民国上海的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载体,正如导演所说:“民国是一个特别魔幻的时代,任何荒诞的事情发生在民国都变得不那么‘荒诞’。
真实搬演与内指性缝合—《吉祥如意》中的元电影叙事分析真实搬演与内指性缝合—《吉祥如意》中的元电影叙事分析导演陈凯歌的电影《吉祥如意》于1992年上映,该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部电影的元电影特征和叙事手法,探讨《吉祥如意》如何以真实搬演和内指性缝合的方式展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元电影的特征元电影,即通过叙事或表现手法关联到电影本身的电影。
在《吉祥如意》中,导演通过以下方式展现了元电影的特征: 1. 影院及观影场景的再现《吉祥如意》以影院为背景,通过再现当时的观影场景,将观众带入了电影中的电影世界。
影院内部的布局、观众的反应以及红色座位和透明屏风等元素,无不让人回忆起那个年代的电影观影经历。
2. 明星效应与明星角色的演绎《吉祥如意》中,导演精心安排了多位当时的明星饰演重要角色,如梁家辉饰演的小刀,周星驰饰演的小子,甚至还有张国荣的客串出镜。
这些明星角色的出现,不仅为影片增添了观赏性,也加强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亲近感。
3. 电影内外的相互串联《吉祥如意》中,导演巧妙地将电影内部的情节与外部的现实生活相互串联。
例如,电影中的角色在剧中观看电影,而观众则在影院中观看这些角色所观看的电影。
这种内外相互串联的方式,增加了影片的层次感和真实感。
二、真实搬演与内指性缝合《吉祥如意》在元电影叙事的基础上,通过真实搬演和内指性缝合的手法,进一步展现了电影的独特魅力。
1. 真实搬演真实搬演指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或人物进行创作和表演。
在《吉祥如意》中,导演陈凯歌将一位真实的杀手事件作为电影的核心故事,并以真实的剧情发展和真实的角色形象来展现。
通过真实搬演,电影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共鸣和参与感,还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2. 内指性缝合内指性缝合是指在电影中嵌入自身的电影元素,向观众指明自身的存在和叙事手法。
在《吉祥如意》中,导演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内指性缝合,如注释性对白、电影台词的反思、角色的自我揭示等等。
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引言: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视听效果传达情感和思想。
然而,当电影中出现电影的元素时,观众会被带入一个更深层次的体验。
这种元电影的概念指的是将电影作为自身的主题和手法,通过自我反思和内涵丰富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观影体验。
本文将以电影中的电影为主题,研究元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形式的发展与影响,并探讨元电影对观众和制片人的影响。
一、元电影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元电影是指电影作品中通过融入电影内部的电影元素,使观众产生对电影自身的反思。
元电影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受到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影响,导演们开始探索电影的内在表达和自身的特性。
代表性的元电影作品包括让·鲁沙《鬼魂》、让-吕克·戈达尔《卡洛斯》等。
这些电影中使用了反射、拍摄手法、剧本和角色对电影本身的探讨和解构。
二、元电影的核心要素1. 反射和自我反思:元电影通过反思电影本身和电影制作过程,使观众参与到电影的创作和演绎中。
这种反思还可以引发对电影的壮大、虚构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 影片内部电影:此外,元电影还通过片中展示电影片段、电影院或电影制作人等元素,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电影自身上。
这种内部电影的呈现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参与。
3. 剧本和角色对电影的解构:元电影还通过探索剧本和角色的角度,对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含义进行拓展和解构。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余地,对电影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多重解读。
三、元电影对观众的影响1. 提高观影体验:元电影的奇思妙想和视听效果能够吸引观众并提高他们的观影兴趣。
元电影通过电影内外的引用和参照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2. 激发思考:元电影的主题和内涵引发了对电影的发展和影片制作过程的思考。
观众可以通过元电影作品的观看,以及对电影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拓宽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观点。
3. 探索观众与电影的互动:元电影通过将观众对自身角色的思考和参与纳入电影中,扩展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
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电影中的电影,也被称为元电影,是指一部电影中出现另一部电影的情节或场景的现象。
元电影研究,即研究这种电影中电影的现象,成为电影学界重要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之一、电影中的电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如电影院中的电影放映,电视上播放的电影,人物角色在剧情中观看的电影等。
元电影的出现既可用来构建剧情,也可用来向观众传达特定的意义或信息。
本文将从元电影的历史起源、分类、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元电影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电影史。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艺术家巴勃罗·皮卡索尔在其作品《自行车充电》中,首度出现了电影中的电影场景,其中一名角色正在为电影放映机充电。
随后,法国导演让·维托瑞奇的《洛基头》(1947)中,也出现了充满悬念的电影放映情节。
这些早期作品奠定了元电影发展的基础。
元电影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
首先,根据元电影作为剧情元素的使用程度,可以将元电影分为主题型和象征性的元电影。
主题型的元电影是指整个电影就是围绕电影中电影展开的,如大卫·林奇的《好莱坞巡回演出》(2001)。
象征性的元电影则是在电影中嵌入几个电影场景,用来达到象征性的目的,如奥斯卡·维尔德的《荒莽》(1959),其中电影场景象征性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渴望。
其次,元电影也可以按照在电影中的位置进行划分。
早期的元电影多出现在剧情的结尾部分,如安德鲁·尼可尔的《花鸟鱼虫》(1996),主人公在狱中结尾的安乐死行为充满了电影中的电影场景。
而现代的元电影则更多地出现在剧情的开头部分,用来引入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元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在电影剧情中广告的功能,它还可以用来反思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本质。
元电影引发了观众对电影技术、制作和表现手法的思考,同时也带来了对大众文化和观影方式的审视。
元电影还可以用来表达电影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观察,通过电影中电影的对比和呈现,揭示现实世界中隐藏的真相和问题。
论元电影《开罗紫玫瑰》的美学意蕴作者:王倩龄来源:《卷宗》2013年第06期摘要:元电影蕴含着一般电影所无法承载的美学层面的意义,现实与虚构的干涉,现实与虚构无法共存的问题,新的时间秩序——时间可逆,自我主题意识等等,在元电影这一特殊的类型中都有所指涉和反映,挖掘元电影的美学意蕴,对元电影、对电影这种艺术都将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元电影《开罗的紫玫瑰》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开罗的紫玫瑰》;美学意蕴;真实;虚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类型,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是一体的,用科技手段营造的光影的虚拟世界,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的感受。
电影有许多类型,元电影是电影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元电影不仅从拍摄手法上,从表现形式上带给观众一种不同于一般电影的感受,而且表现的内容、主题中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蕴。
1985年伍迪·艾伦(Woody·Allen)导演的《开罗的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就是一部较为典型的元电影。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元电影《开罗的紫玫瑰》的美学意蕴。
1 电影的“去”幻觉化,“去”神秘化常规电影的目的在于制造幻觉,让观看者卷入其中,身临其境。
但同时,电影有它自身的界限——在这部电影中就是银幕,这个界限抗拒和排斥着观众,使电影中的人物无法进入现实,现实中的人物也无法进入电影中的世界,这个界限时刻在提醒观众:我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电影中电影院上映的《开罗的紫玫瑰》就是一部常规电影——向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满意的观众展示奢华浪漫的生活,借此来吸引观众。
而当电影中有一个叙述者的声音出现的时候,就是打破幻觉的时刻。
显然,叙述者声音的出现是不和谐的,它打破了幻觉,将观众重新拉回现实,保持与电影的距离;但这个声音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神秘化的东西变得不神秘。
电影中的世界由于银幕这个界限的存在神秘化、陌生化,在《开罗的紫玫瑰》中,男主角Tom Baxter从对Cecilia说话的那刻起,到走下荧幕的那一刻,电影变得不再神秘,现实和虚幻的界限变得模糊。
毕业论文(本科生)论文题目(中文)今敏动画电影艺术浅析论文题目(外文)Art Analysis of Kon Satoshi Animation 学生姓名刘可珺导师姓名、职称汪俊琼(讲师)学生所属学院艺术学院专业动画与新媒体年级2011级兰州大学教务处诚信责任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本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可以公开□不宜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今敏动画电影艺术浅析摘要今敏(1963-2010)是日本著名的动画电影导演,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他以其独具特色的动画电影艺术成就,成为继大友克洋、宫崎骏以及押井守三大巨匠之后日本动画电影界一位技术独到的造梦大师。
本论文对今敏的动画电影艺术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今敏动画电影作品,对今敏动画电影中“顶针镜头”、“跳轴”等镜头语言的运用及其主轴反复式叙述、内向式叙述等独特的叙述风格进行了分析论述。
又从今敏作品的“梦与梦境”创作灵感来源、视觉与运动、独具风格的拍摄手法——元电影、以及二维化构图——压缩表演区等方面分析了今敏动画电影的艺术特征。
元电影溯源及其精神内核探析引言:元电影是指创作基本在电影媒介出现之前的作品,它们通过一种影像、一种黑白表现或简陋的剧情手法,追溯先驱电影的渊源。
元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电影艺术起源的沉思和致敬。
本文将会通过对元电影的溯源以及其精神内核的探析,指挥读者领略元电影的奇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第一章元电影的来源与特点一、元电影的定义元电影一词来源于法国导演让-马克·盖图蒂,他在20世纪50时期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
盖图蒂认为,元电影是“早期电影的回顾表演”,是对早期电影试验和创新的一种连续和模拟。
二、元电影的特点1. 影像质量低劣:元电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影像的质量较低,屡屡接受黑白表现形式,或者使用素描、剪纸、傀儡等手法进行表演。
2. 简陋的剧情和表演:元电影通常具有简易的剧情,角色形象较为夸张和夸张,屡屡以讽刺、夸张、荒诞的方式表现。
3. 对电影艺术的追溯与致敬:元电影通常以对早期电影的致敬和回顾为主题,通过重现早期电影的表演风格和形式,表达对电影艺术的敬意。
第二章元电影的溯源一、早期电影的进步早期电影的进步可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的电影主要以纪实片和试验电影为主。
这些早期电影往往还没有剧情,只是通过记录现实生活和试验影像的方式,呈现了电影的潜力和可能性。
二、早期电影家的试验精神早期电影家们对电影的试验精神是元电影的重要渊源。
例如,美国导演梅里斯·科普利制作了令人惊愕的试验电影《月亮观光者》(1902),法国导演乔治·梅利埃创作了具有魔幻颜色的《火车进站》(1895),这些作品对后来电影的进步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三、元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元电影的经典代表作有浩繁,例如法国导演让-马克·盖图蒂的《拉·佩凡特》(1953)、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斯图特《死神之桥》(1929)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早期电影的影像和剧情的仿效,呈现了元电影的奇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通过电影中的电影元素(Metafilm)的运用,可以开创出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元电影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奥雷利·凯拉的《元电影》一书提出,意指在电影中,通过讲述电影自身的故事、探索电影制作或者直接对电影进行反思等形式,揭示电影本身的特点和影响的一种电影形式。
本文将探讨元电影的起源、类型、表现手法以及其在电影中的价值。
一、元电影的起源元电影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运动,该运动的导演们开始探索对电影语言、电影叙事和电影创作的反思。
法国电影《我爱你,我也不》(1969年)被认为是第一部元电影,导演让·莱奥在电影中通过讲述一个正在制作电影的导演和女演员的故事,展现出电影制作的诸多困境和思考,并以自我嘲笑的方式揭示了电影创作的虚幻性。
二、元电影的类型元电影的类型繁多,可以通过其表现手法和叙事形式进行分类。
根据奥雷利·凯拉的观点,元电影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反电影、媒体反思和电影叙事的模式化反思。
1. 反电影反电影是元电影中的一种重要类型,通过对传统电影元素的颠覆和嘲讽,以及对观众对电影的期望和刻板印象的挑战,反电影揭示了电影制作的虚构性和艺术性,并强调观众对电影的主观和审美参与。
例如,英国电影《鸟》(1963年)将电影画面和声音带入舞台和观众席,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挑战了传统的电影观看方式。
2. 媒体反思媒体反思是元电影中的另一种类型,通过对电影媒体的反思和拆解,揭示电影媒体对社会意识形态和观众认知的影响。
美国电影《电视剧电影剧本》(1982年)通过对电视剧创作过程的讽刺和揭示,展现了电视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塑造,并对媒体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3. 电影叙事的模式化反思电影叙事的模式化反思是元电影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通过对传统电影叙事模式和结构的批判和颠覆,展示了电影叙事的多样性和创新。
元电影——电影中的电影,和电影有关的电影
元电视——电视中的电视
元电影是一种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呈现电影制作故事的电影类型。
元电影是从“元小说”这一概念借鉴而来,“戏中戏”偏向电影故事结构技巧,“元电影”更多的是对电影本体的反思,解剖电影制作全过程。
这种类型的电影包括:
∙《8½》(费德里柯·费里尼, 1963)
∙《改编剧本》(斯派克·琼斯, 2002)
∙《日以作夜》(法兰索瓦·杜鲁福, 197
∙《蔑视》(尚卢·高达, 1963)
∙《圣山》(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1973)
∙《开麦拉狂想曲》(汤姆·迪西罗, 1995)
∙《穆赫兰大道》(大卫·林奇, 2001)
∙《偷窥狂》(麦可·鲍尔, 1960)
∙《纽约提喻法》(查理·卡夫曼, 2008)
∙《开麦拉惊魂》(班·史提勒, 2008)
∙《惊爆银河系》(迪恩·派瑞萨特, 1999)
∙《与犹大同行》(J.J. Lask, 2007)
∙《猛鬼街》(韦斯·克雷文, 1994)
∙《惊声尖叫3》(韦斯·克雷文, 2000)
∙《一个荒诞的故事》(迈克尔·温特伯顿,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