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2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是指发生在颅骨内部的肿瘤,包括颅内脑肿瘤和颅内脊髓肿瘤。
它们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根据肿瘤的组织类型、生长速度、症状和预后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组织类型,颅内肿瘤可以分为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瘤、转移性肿瘤等。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由脑细胞组成,包括星型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
脑膜瘤则起源于脑膜,包括脑膜瘤、脑膜瘤病变等。
神经鞘瘤是由神经鞘细胞组成,包括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等。
垂体瘤则起源于垂体,包括垂体腺瘤、垂体癌等。
转移性肿瘤则起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
根据生长速度,颅内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侵袭性小,预后良好。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对周围组织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根据症状,颅内肿瘤可以分为局灶性症状和全脑症状。
局灶性症状是指肿瘤发生在特定区域引起的症状,如颞叶肿瘤引起的记忆力下降、嗅觉丧失等。
全脑症状则是指肿瘤对整个脑部功能的影响,如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
综合上述分类方式,可以制定出更加精准的颅内肿瘤分类体系。
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了解颅内肿瘤分类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1 -。
颅内肿瘤分类
颅内肿瘤是指位于颅骨内部的肿瘤,由于颅骨的结构特殊,颅内肿瘤的治疗相对复杂。
根据组织学和临床表现,颅内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胶质瘤:起源于脑胶质细胞,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总数的50%以上。
2.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通常生长缓慢,但容易压迫周围神经组织。
3. 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分为多种亚型,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4. 脑室内肿瘤:位于脑室内,通常由室管膜细胞起源。
5. 垂体瘤:位于垂体区域,通常由垂体细胞或神经节前细胞起源。
6. 脑干胶质瘤:起源于脑干胶质细胞,恶性程度高,治疗困难。
针对不同类型的颅内肿瘤,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因此,准确诊断和分类颅内肿瘤非常重要,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 1 -。
颅内肿瘤分类命名法联合组织病理和分子特征的诊断需要尽可能使用标准化的诊断术语。
总的来说,2016 CNS WHO 标准参照血液/淋巴系统诊断体系。
CNS诊断包含组织病理诊断加基因特征,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和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
具有超过一个表型者,在名称中加上表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
如果肿瘤缺乏基因突变,则描述为野生型,如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缺乏突变检测应该被诊断为NOS分类。
一些特殊的基因型中,“阳性”表明这种分子表性存在,如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
缺乏分子诊断测试被定义为NOS(非其它分类)。
NOS分类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分到其它特定的诊断。
在本文中,NOS多数指肿瘤没有充分的检测相关基因参数,但是其它一些较少的情况也包括肿瘤经过检测,但是并没有发现诊断相关的基因型选项。
换句话说,NOS并不是限定一个整体:而是指不能分类进入任何限定的肿瘤分类组中。
因此,NOS分类代表一类我们没有足够的病理学、基因学和临床特征的诊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细化其分类。
对于格式和字体。
斜体字被用来指示基因符号(ATRX),但是不包括基因家族(IDH,H3)。
最后,WHO分级用罗马字(I, II, III 和IV)而不是阿拉伯数字。
弥漫型胶质瘤在弥漫型胶质瘤中,疾病分类的改变基于表型和基因型(图1)。
最显著的变化是,过去所有星形细胞瘤归于一类,而新的分类将所有弥漫浸润性胶质瘤(无论是星形细胞还是少突胶质细胞)归于一组,这样分类不仅仅是基于生长方式和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基于IDH1和IDH2基因共同的驱动突变。
从发病机制角度看,这提供了一种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动态分类;从预后的角度,将具有相似预后标志物的肿瘤归为一组;从病人管理角度,新的分类将对生物学和基因学相似的肿瘤指导治疗(传统的或者靶向的)。
在新分类,弥漫型胶质瘤包括WHO分级II级和III级的星形细胞瘤,II级和III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儿童相关的弥漫型胶质瘤(详见下文)。
这种分类使得那些具有局限生长方式的、缺乏IDH 基因家族突变以及频繁伴随BRAF突变(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或TSC1/TSC2突变(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者显著区分于弥漫型胶质瘤。
换句话说,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在疾病分类上比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之间更类似;疾病的谱系图已经改写。
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WHO III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现在都各自分为IDH突变型,IDH野生型和NOS三类。
对于II级和III级肿瘤,如果检测IDH,绝大部分都属于IDH突变型。
如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DH1 R132H蛋白突变以及基因测序IDH1位点132和IDH2位点172基因突变均为阴性,或者单纯基因测序结果为阴性,则该病变诊断为IDH野生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这种诊断需要与更低级别的病变仔细鉴别以免误诊,比如节细胞胶质瘤;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也是相当罕见的,绝大部分这种肿瘤将与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改变高度相似。
最后,对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或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如果IDH检测没法实现或者完成不好(比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阴性但缺乏基因测序),导致诊断分别为弥漫型星形细胞瘤,NOS或者间变型星形细胞瘤,NOS。
传统上,WHO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WHO III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差别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提出IDH突变的WHO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IDH突变的WHO III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差别并没有那么显著。
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在所有的研究中受到关注。
当前,对于IDH突变和IDH野生型的星形细胞瘤仍然推荐保留WHO分级,虽然在WHO II级和III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的预后更佳。
对此,2016分类增加了注意标识。
需要注意的是,2个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的变种已从WHO分类中删除: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这个诊断之前的定义含糊,现在几乎不用,因为具有该型组织学表现的肿瘤往往表现为其它更精细的病变;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因为这个诊断几乎与所有标准弥漫型星形细胞瘤重叠。
因此,只有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显著不同的肥胖型星形细胞瘤得以保留。
大脑胶质瘤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也从2016 CNS WHO分类中删除,而是作为一种生长模式,见于多种胶质瘤中,包括IDH突变的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的胶质母细胞瘤。
因此,脑内广泛侵及包括3个或更多脑叶,通常双侧生长和经常突入幕下结构的原先大脑胶质瘤病现在作为多种弥漫型胶质瘤亚型的特殊类型。
对于那些不常见的广泛侵润的胶质瘤的生物学基础有待更多的研究。
胶质母细胞瘤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型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1)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约占90%的患者),其与临床所定义的原发或新发胶质母细胞瘤相一致,主要发生于55岁以上的患者;(2)胶质母细胞瘤,IDH-突变型(约占10%的患者),其近似于临床所定义的继发胶质母细胞瘤,具有弥漫型较低级别胶质瘤病史且常见于相对年轻的患者;以及(3)胶质母细胞瘤,NOS,特指那些未能对IDH进行全面评价的胶质母细胞瘤。
对IDH进行全面评价能够区分老年患者的胶质母细胞瘤、青年患者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WHO Ⅱ、Ⅲ级的弥漫型胶质瘤:对于后者,若R132H IDH1免疫组化染色提示为阴性则强烈推荐行IDH基因测序,然而55岁以上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几乎没有R132H IDH1和IDH2的突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若R132H IDH1免疫组化染色为阴性则无需行IDH基因测序。
增加了一个新的胶质母细胞瘤分型: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其在IDH-野生型的胶质母细胞瘤中混有巨细胞样胶质母细胞瘤和胶质肉瘤。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以大的上皮样细胞为特征,其富含嗜酸性的胞浆,染色质呈泡状,核仁明显(常类似于黑色素瘤细胞),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横纹肌样细胞(图2)。
其常见于儿童及青年患者,常表现为大脑皮层或间脑的病变,常含有BRAF V600E 的突变(可由免疫组化检测)。
一系列横纹肌样的胶质母细胞瘤缺乏INI1的表达从而有别于同样具有上皮样表现的其它肿瘤。
IDH野生型的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同样缺乏传统成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关分子特性,例如EGFR的扩增和10号染色体的缺失;相反其常有ODZ3半合子的缺失。
这些病例可能具有相关低级别胶质瘤的病史,其常具有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特性(并非全部)。
具有原始神经元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为其另外一种分型。
而这种分型之前文献报道被认为具有PNET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其常由各个级别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组成(少数病例还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具有界限清楚的结节包含原始细胞并具有神经分化作用(例如,Homer Wright rosettes,突触素呈阳性表达而GFAP表达缺失)而有时具有MYC或MYCN的扩增;这些肿瘤具有全脑全脊髓播散的趋势。
其中1/4的患者具有较低级别胶质瘤的病史,该亚组的R132H IDH1在神经胶质和原始神经成分均具有免疫活性。
从临床角度来看,对于该类型的认识可能会促使对全脑全脊髓的评估从而排除肿瘤的播散。
仍然具有小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颗粒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的分型,前者以统一的平淡小细胞为特征,类似于少突胶质细胞瘤,且常具有EGFR 的扩增,后者具有巨噬细胞样的颗粒,富含溶酶体的肿瘤细胞。
上面这两个例子都具有胶质母细胞瘤样的不良预后,即使病理缺乏典型的微血管扩增或坏死。
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IDH 基因家族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证实。
当IDH1 R132H免疫组化阳性突变缺失时,需要IDH1 132密码子和IDH2 172密码子测序。
当检测缺失或无确切的基因结果时,组织学上典型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应诊断为NOS。
在没有基因诊断结果的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应仔细评估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特征。
而且证实儿童组织学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似的肿瘤,往往无IDH基因家族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
这些肿瘤在分子水平被更好的认识之前,应该包含在少突胶质细胞瘤,NOS 分类里。
但应仔细排除组织学表现像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和透明细胞室管膜瘤。
少突星形细胞瘤在2016中枢神经系统WHO分类中,少突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存在很大争议。
几乎所有组织学特征显示星形和少突2种成分的肿瘤应用基因检测均可分类至星形细胞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一种。
因此WHO II级和WHO III 级少突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应归为NOS,提示只有适当的分子病理诊断缺失时才能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明确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表型和基因型成分的“真的”少突星形细胞瘤极少在文献中报道。
在进一步报道证实这些肿瘤获得作为下一版WHO分类部分的评估之前,均应包含在先前的少突星形细胞瘤NOS或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NOS中。
此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辅助技术问题所致的异质性,如ATRX免疫染色假阴性或1p19q联合缺失FISH结果假阳性,需特殊关注来避免误解。
儿童弥漫型胶质瘤在过去,尽管知道组织学相似的儿童和成人胶质瘤生物学行为不同,儿童弥漫型胶质瘤仍与成人分组相似。
儿童弥漫型胶质瘤明确的基因异常使得一些亚型从组织学相似的成人亚型分开。
以组蛋白H3基因H3F3A或更为少见的相关HIST1H3B基因K27M突变为特征的一个狭义的儿童原发肿瘤组(偶见于成人),呈弥漫型生长,且位于中线结构(如丘脑、脑干和脊髓)。
该新定义的组命名为弥漫型中线胶质瘤,H3 K27M突变以及包含先前提到的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PG)。
这些肿瘤分子表型的鉴别提供了一种对抗这些突变效果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其它星形细胞瘤间变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WHO III级,作为一个明确分型加入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WHO分类,代替过去具有间变特征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描述。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分级为间变型要求每10个高倍镜视野5或更多个有丝分裂像;可能出现坏死,但当没有评估有丝分裂活性时坏死的重要性尚不清楚。
与WHO II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相比,这部分患者生存时间更短。
毛细胞粘液样星形细胞瘤的分级也发生了改变。
尽管以前将其分为WHO II级,最近的研究显示在毛细胞粘液样星形细胞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存在广泛的组织学和基因重叠,部分前者在一定时间后成熟转变为后者,还有可能的是相比更为经典的鞍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毛细胞粘液型表现为侵袭性更强的进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