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重症监护室(ICU)工作制度重症监护室(ICU)工作制度一、病人的管理(一) ICU职责: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生命体征稳定、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支持、感染防治、各种检测、监护等。
(二) 专科情况专科决策、专科处理,每天实行专科查房。
(三) 临床科室ICU之间须相互理解通力协作。
严重复合伤、跨科病人、重大治疗方案的更改、实施、病人进出ICU适应症的选择等问题,原则上由ICU与各科共同协商,ICU 须充分尊重专科处理意见。
当治疗方案出现分歧时,可通过院内会诊。
当进适应症及转出方向发生分歧无法解决时,由ICU主任决定,权力与责任同在。
(四) ICU须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加快周转,提高使用率。
(五) 与医疗管理有关的各项制度,如:疑难病人讨论,死亡讨论等按统一规定执行,必要时ICU与相关科室共同参与。
(六) ICU与临床科室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原则二、ICU收治原则及疾病范围ICU是收治危重病人的地方,凡生命体征不稳或目前虽稳定但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者,可入ICU。
具体疾病:(一)各种严重休克;(二)严重心力衰竭;(三)严重心肌梗塞;(四)严重心律失常;(五)急性肺损伤,ARDS;(六)严重呼吸衰竭;(七)严重急性肾功能不全;(八)严重肝功能不全;(九)MODS(MOF) ;(十)DIC;(十一)严重代谢功能障碍;(十二)昏迷;(十三)严重体液;(十四)各种严重中毒;(十五)严重中暑;(十六)严重创伤及多发伤;(十七)挤压综合征;(十八)脂肪栓塞综合征;(十九)严重产科并发征;(二十)心肺脑复苏术后;(二十一)重大手术、操作、全麻等术后(心脏手术后、肺切除术后、缩窄性心包炎术后、食道、纵膈、横膈等疾病术后、颅内肿瘤术后、颅内血管疾病开颅术后、腹部肿瘤根治疗术后、布加氏综合征术后、肝脏切除术后、胰十二指肠术后、复杂胆道术后;全胃切除+淋巴清扫术后、大动脉瘤术后、脏器移植术后、颈胸椎术后、肾功除术后、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后、子宫全切盆腔清扫术后、高龄、高危患者术后、其他手术后出现生命体征不稳者等)。
神经外科护士工作计划4篇神经外科护士工作计划篇1一、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尤其是急救技术、专科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1、重点加强对新护士、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按护理部计划强化基础护理知识为主,引导、关爱、支持、传、帮、带直至达标。
2、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制定出专科理论、法律、法规、核心制度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计划,每月组织考试、考核1次,理论考试要有试卷并由护士长组织进行考试,要求讲究实效、实用。
3、基本技能考核:考核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抽考。
按护士培训工作计每季度划安排操作考试一次,理论考试一次。
4、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组织规章制度的实际考核,理论考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检查遵章守规的执行情况。
5、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的整体素养。
6、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
随着护理水平与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组织学习专科知识,如遇开展新技术项目及特殊疑难病种,可通过请医生授课、组织护理查房及护理会诊讨论等形式更新知识和技能。
二、建立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可追溯机制,护士长经常深入病室检查、督促、考评。
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病人、查看记录、听取医生意见,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从细节上抓起,加强对每份护理文书采取三级考评制度质控护士-护士长-出院病历终末,定期进行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持续改进,强调不合格的护理文书不归档。
四、加强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1、继续加强护理安全三级监控管理,每月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查摆及做好护理差错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多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
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及个人,追究护士长管理及个人的有关责任。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调二次核对的执行到位,加强对护生的管理,明确带教老师的安全管理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外科护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课程负责人:夏凡林、高仁甫)一、课程设置《外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于二年级第二学期。
在临床护理岗位群中,外科护理岗位主要面向外科病房、手术室等,要求护生能依据整体护理模式按照护理程序对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等。
本课程与《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一起构成培养临床护理能力的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外科临床和课堂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让学生在培养丰富的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能的同时,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培养学生“医德高尚、爱岗敬业、慎独自律、团队协作、友善关爱”的职业素养,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二、教学目标《外科护理》课程是提高学生临床护理工作核心能力的重要部分。
在学习《外科护理技术》的过程中,还要求护生热爱病人、敬畏生命;在评估患者时,护生应展示与患者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对每项护理技术操作动作应轻、稳、准和连贯,并能通过动作传递情感,表现出优美、关切和高度的责任感。
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原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推动“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家国情怀、国际教育、工匠精神、护理伦理、职业素养等有效渗透,基于“与护理工作结合,培养外科护理学应用能力”的课程目标。
三、教学内容设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根据护士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调查及外科护理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2017年1月15日对于危重患者的护理,护士不仅要注重技术性的护理、专科护理,同时也不能忽视患者的基础生理需要,它是危重病人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基本生活需要、舒适安全的需求,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废用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护士应全面、仔细、缜密的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
必要时设专人护理,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观察结果、治疗经过、护理措施,以供医护人员进一步诊疗、护理时作参考。
1、危重患者的病情监测危重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对其各系统功能进行持续监测可以动态了解患者整体状态、疾病危险度以及各系统脏器的损害程度,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诊断和抢救处理极为重要。
危重患者病情监测的内容较多,最基本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肾功能的监测等。
1.1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包括意识水平、电生理、影像学的检测、颅内压测定和脑死亡的判定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意识水平监测。
1.2 循环系统监测:包括心率、心律、无创和有创动脉血压、心电功能和血流动力功能监测,如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心排出量及心脏指数等。
1.3 呼吸系统检测:呼吸运动、频率、节律、呼吸音、潮气量;痰液的性质、量、痰培养结果;血气分析;胸片等。
1.4 肾功能监测:包括尿量、血、尿钠浓度;血、尿的尿素氮,血、尿肌酐,血肌酐清除率的测定。
1.5 生命体征的监测:是简便易行、反应病情缓解或恶化的可靠指标,也是代谢率的指标。
2、加强临床基础护理2.1 进行晨晚间护理必要时进行床上擦浴。
对不能经口进食者做好口腔护理。
对眼睑不能闭合患者注意眼睛护理,涂敷眼药膏或用盐水纱布覆盖患者双眼。
2.2 皮肤护理由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大量出汗、营养不良及应激等因素,有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应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
2.3 排便护理协助患者大小便,必要时给予人工通便;留置尿管者执行留置尿管护理常规。
颅内肿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颅内肿瘤是指颅腔内原发性或继发性新生物。常见的有胶质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
瘤、神经纤维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等。表现为
颅内压增高及定位症状和体征。以手术切除肿瘤达到解除压迫、减轻症状体征的目的。护理
上需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及时发现和处理脑危象,加
强术后病情监护,使病人早上康复。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睡眠型态紊乱;(2)恐惧;
(3)自理缺陷;(4)意识障碍;(5)清理呼吸道低效;(6)中枢性发热;(7)颅内压
增高;(8)有脑危象的可能;(9)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10)潜在并发症--尿崩症;
(11)潜在并发症--癫痫;(12)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13)潜在并发症--感染;(14)
预感性悲哀。
一、睡眠型态紊乱
【相关因素】
1.头痛影响入睡。
2.陌生的住院环境。
3.频繁的治疗、护理操作,干扰睡眠。
4.担心疾病预后。
5.呼吸困难。
【主要表现】
1.病人主诉难以入睡,易醒或醒后不能入睡。
2.病人早醒,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护理目标 】
1.病人能叙述影响睡眠的原因。
2.病人掌握促进睡眠的方法。
3.病人睡眠充足,精神状态良好。
【护理措施 】
1.帮助病人寻找影响睡眠的原因,安排有助于睡眠和休息的环境。(1)讲述疾病检查、治
疗方法及其必要性。(2)介绍治愈病例,使病人减轻恐惧感,树立战胜疾病信心。(3)保
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4)睡眠时间内,若非病情需要,勿干扰病人。
2.尽量满足病人习惯性入睡条件和入睡方式。
3.提供促进睡眠的措施。(1)睡前不喝咖啡、浓茶,避免大脑兴奋。(2)盖被适宜,病人
体位舒适。(3)病人因头痛难以入睡,遵医嘱采取降压、止痛措施。(4)遵医嘱给予镇痛
催眠药,并观察用药效果。
【重点评价】
病人是否存在影响睡眠的因素。
二、病人睡眠是否充足。
三、恐惧
四、自理缺陷
五、意识障碍
六、清理呼吸道低效
七、中枢性发热
以上二~六均参照“颅脑外科重症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八、颅内压增高
【相关因素 】
1.脑脊液回流障碍,如脑室内肿瘤。
2.脑组织水肿,肿瘤压迫局部组织所致。
3.脑缺氧、脑血液回流障碍。
【主要表现】
1.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1)头痛:呈搏动性,夜间、清晨较重,
咳嗽、用力、弯腰、低头时加重。(2)呕吐:呈喷射性,与饮食无关。
2.生命体征改变:呼吸深慢<14次/分,脉搏慢而有力<60次/分,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增
高>18.6kPa(140mmHg)显著。
3.意识改变、癫痫发作等。
4.持续颅内压升高的后果:脑疝和脑移位,脑干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护理目标】
1.病人颅内压降低。
2.病人未发生意外损伤:窒息。
【护理措施】
1.加强对病人的巡视(每15-20分钟1次),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出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
2.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并保持病室安静。
3.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以免影响病人情绪和睡眠。
4.病人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呕吐物,以防窒息。
5.遵医嘱使用脱水、利尿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6.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的诱因。(1)翻身时动作轻稳,避免颈部屈曲、扭转。(2)吸痰时,
避免反复强烈刺激病人而导致剧烈咳嗽。(3)便秘时,用润滑剂通便或低压灌肠。(4)控
制或减少癫痫发作。
7.配合医师做好脑脊液外流术,以减少脑脊液量。
【重点评价】
1.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压升高的诱因。
2.病人颅内压增高
3.病人有无继发性损伤:如窒息发生。
九、有脑危象的可能
【相关因素】
1.肿瘤压迫脑组织,使颅内压升高。
2.脑水肿、脑缺氧持续存在。
【主要表现】
1.剧烈头痛、跳动不安和频繁呕吐。
2.意识逐渐恶化。
3.继发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
4.继发性肢体瘫痪。
5.生命体征改变:R<14次/分,P<60次/分,血压升高,收缩压>18.6kPa(140mmHg)。
【护理目标】
及时发现脑危象征象,配合抢救,病人生命得以挽救。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出现脑危象征象之一者,立即报告医师。
2.遵医嘱快速静脉滴入20%甘露醇100-125mL(小儿50-100mL),并观察用药效果。
3.高流量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4.必要时配合做好脑室穿刺脑脊液外流,以解除局部脑组织受压,抢救病人生命。
5.配合做好急诊开颅术前准备。(1)备头皮,交叉配血、合血。(2)禁食,禁饮。(3)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重点评价】
1.病人是否有脑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如颅内高压、颅内巨大占位病变、后颅窝占位。
2.病人是否出现脑危象征象。
3.抢救措施是否及时、有效。
十、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十一、潜在并发症--尿崩症
十二、潜在并发症--癫痫
十三、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
十四、潜在并发症--感染
十五、预感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