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共2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1
《传播理论》笔记目录第一篇探求的本质和理论第一章传播理论和传播理论研究………………………………第二章理论的探索过程…………………………………………第二篇传播理论介绍和研究第三章系统理论………………………………………………….第四章符号和语育理论…………………………………………第五章话语理论………………………………………………….第六章讯息产生理论……—……—………—…………………第七章讯息接收和处理理论……………………………………第八章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戏剧主义理论和叙述理论………第九章社会和文化现实理论…—………………………………第十章经验和阐释理论…………………………………………第十一章批评理论……………………………—………………第三篇传播和语境第十二章关系中的传播………………………………………第十三章群体决策中的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和组织网络……………………………………第十五章传播和媒介…………………………………………第四篇结束语第十六章传播理论的作用和局限性…………………………《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第一章传播理论和传播理论研究一.“传播理论”任何对一种经验做出解释和阐述的尝试就是一种理论,即一种关于某些事件题目产生的思想。
“传播理论”可用于专指某一理论,或也可用来指与传播过程相关的全部理论中集体的智慧结晶。
它使我们变得能力更强,更具有适应性,我们可用更灵活、有用、敏锐的方式对待事物做出解释。
学习它最基本的理由是它们提供了一套观察有用的新事物的结果。
二.传播学的兴起对传播进行学术研究的强烈兴趣始于一战,当时技术和文化的提高使得传播成了人们关注的题目。
20世纪进步人士所主张的和实用主义的大众哲学又给它推动力。
公共信息的政治影响激进了对宣传和公众论的研究。
与此同时,社科在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成了传播学的先导,30y在社会学方面的大部研究关注的是传播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方式。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一、传播模式之一---讯息寻求模式背景:技术发展,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介入信息传播,海量的信息既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同时也给有效寻求信息带来困难。
因此,以讯息接收者为主体,研究者开始探讨人们的讯息需求活动。
英国学者多诺林和蒂普顿在1973年提出。
人们在寻求讯息时,始于对某种讯息的“关注”,然后便是根据个人经验、自我评价和目标找寻对应讯息。
在找寻中与自身经验、评价不一致的讯息会被拒绝;发现相近信息,会对其进行反复评价和修正,以便决定取舍;在找寻过程中,有“宽聚焦”和“窄聚焦”两种选择策略。
“宽聚焦”,个人对可能的讯息来源作一目录,加以研究,然后选出可用信源;“窄聚焦”,指个人把一个单个信源作为寻求讯息的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去进一步寻求讯息。
在讯息寻求过程中,存在对讯息的反复修正和评价,可能导致接收者自身经验和讯息寻求模式的补充和修正。
意义:突出了寻求讯息时的社会心理,对了解人们寻求讯息时的内心状态很有用。
二、能指和所指1、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能指是形式,所指是意义。
2、索绪尔说,“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能指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向或指称。
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是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的。
比如,桌子,能指是其通过文字或口语的表现形式;所指是由能指所唤起的对“桌子”概念或意义的心理形象。
3、能指和所指发生关系的机制,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标示或征候,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时间、空间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二是图像,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关系。
三是象征,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无必然联系,二者关系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
4、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个能指对应多个所指是符号的常态。
5、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的特征。
任意性:即二者关系是任意约定的,毫无“根据”。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信息、信息载体和语言一、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古至今无时无处不存在着信息。
因为有了信息,物质和能量才有其千差万别的性质和状态;因为有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物质才有运动,能量才有转换,客观世界才有了时空的延展和组织的秩序。
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直贯穿着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自然界的和谐与秩序、生物链的相关与制约,无不表现出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巨大作用。
2、人类社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
人的一切行为和社会活动,都要依靠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如果没有信息传递与信息交换的功能,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还是一个组织或整个社会,都会陷于瘫痪甚至崩溃。
3、大脑是人类的重要信息处理器官。
大脑思维承担生命体与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信息处理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组织协调,情感、知觉、反应、态度、支配行为等。
4、信息处理、传递与交换,需要载体。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光合作用的载体是叶绿素;同素异构体的信息载体是结构方式;血液中氧的载体是血红蛋白中的铁;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大脑思维的信息载体就是语言。
二、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信息载体1、大脑思维活动是极其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
它所处理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信息接受器官”。
因此,人与人互相传递的信息就具有“多样综合性”的特点。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信息通道,可以单一或互相配合传递信息。
2、信息的传递需要载体。
实物、手势、表情、姿势、动作行为等,都具有信息载体功能。
3、在所有的载体中,“声音”是最方便、最灵活、成本最低的载体。
手势、姿势、动作等,都会影响到正常的活动;表情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内否则看不清;实物载体太笨重,使用不便,而且有时间限制,例如鲜花、水果等。
声音就没有这些限制,可以边走边说,边干边说,即使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也可以说。
更重要的是,其他各种载体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很有限,语音却可以组合成无穷无尽的话语来载负所要表达的一切信息。
网络传播课程目标和要求目标: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崛起。
本课程围绕网络传播这一核心议题,介绍和讨论网络传播的类型、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及其行为、网络媒介特性、网络传播效果、网络舆论、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内容。
要求:熟悉网络媒介,结合自身的网络使用,理解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对网络传播的了解。
及时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什么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对传播学知识的影响(一)什么是网络传播媒介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媒介与传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变革。
媒介与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媒介媒介一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指使事物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
广义的媒介指人体的延伸,如麦克卢汉说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等。
狭义的媒介指传播媒介,包括个人媒介、组织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媒介即信息因尼斯:媒介的偏向麦克卢汉:真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是传播媒介中的具体内容,而恰恰是媒介本身。
媒介即信息,社会为媒介的性质而不是媒介的内容所影响。
波兹曼: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梅罗维茨:媒介形塑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达到传播目标的重要工具。
媒介是影响人们态度、情感、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发展,受媒介的影响和制约。
媒介有自己的偏好,对传播内容有深刻的影响,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阅读材料:媒介的影响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举过三个例子,分析媒介对于文化的影响(《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8-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没有书面文字的非洲部落如何解决纠纷大学博士论文口试中对于引用的态度苏格拉底的辩护传播的历史关于传播的历史,传播学者唐·彭伯说:我们假定人类现代历史的4万年为一年,此时正值12月31日深夜,该年的最后一天。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考研真题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话语研究(见表1-1)★表1-1话语研究【考点拓展】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大多数学者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来为传播定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来揭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
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考点二、传播是传递★★★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哈罗德·拉斯韦尔将传播定义为:“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式(见图1-1)。
图1-1拉斯韦尔的传播5W模式(2)该定义将讯息看作是一个包含着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除了获得讯息,还有某种行动意向,并最终引发某种效果。
在此定义下,传播是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位移,而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
(3)意义与不足:①“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看作一种物质,从而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理解,但同时也使人们对被比喻物的想象受到了限制。
②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但忽略了信息在编码和解码上的复杂性,以及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的数学模式(1)概述1948年,美国工程师申农、韦弗提出传播的数学模式(见图1-2)。
此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首先,意义被编码成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接着传递给受者,然后受者将这些符号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从而获取意义。
图1-2传播的数学模式(2)语言困境①难以确定一些自然语句(如涉及价值判断的语句)的意义。
②除语言传播外,其他非语言传播方式(如表情、手势、音乐、绘画等)传递意义的确定性难以得到保障。
3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1)传播的理想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
大众传播理论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总述:传播是传递:传播是信息的传递传播是控制: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传播是游戏: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传播是权力: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力,语言中蕴含着让我们察觉不到的强迫。
传播是撒播:传播应该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没有控制的过程。
传播是共享和互助: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传播问题的复杂化说明传播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太密切,没有任何一种传播话语可以解释所有的传播现象。
概念与问题:话语(5)话语研究(5)传播的5W模式(6)信息(7)意义(8):社会性的意志内涵。
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传播的数学模式(8)控制论(11):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作出调整,适应新的变化,更好的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传播控制论模式(11):传播游戏(16)有一部分传播本身没有信息传播的特征,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带给人快乐。
这种传播叫做传播游戏。
言语行为(21)权力(19 22)文化帝国主义(20):是在修辞上将资本主义的文化影响与他们的经济殖民联系在一起。
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意识形态(21)霸权(21):重视文化方面的控制,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上。
也就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妥协与合作的结果。
撒播(24):摆脱概念的控制与决定作用的同时,形成一种蕴含比较丰富的语言或文本。
并且传者与受者具有平等的传递与理解的权利。
“我—你”关系(26)巴赫金的对话理论(26)传播仪式(27)交往行为(28):通过传播,我们可以借助主体间性,达成共识,交往本身能够最终实现理性对话。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视频讲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