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大量使用的一种特定词汇或短语。
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能够迅速传播并在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论坛等平台上被广泛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仅是语言的变迁,更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一种体现。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简短的词汇或短语组成,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这种简洁明了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2. 幽默诙谐: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
这种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能够缓解压力和增加娱乐性。
3. 反映时事: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时事紧密相关,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话题。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和热门事件,从而更好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4. 多样性: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既有来自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娱乐产业的流行语,也有来自社会现象、网络事件等的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社交媒体的推动: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人们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加了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促进了社交媒体的用户增长和活跃度。
2. 文化交流的桥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桥梁。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广告营销的利用: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为广告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
许多企业和品牌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制作广告,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1000字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流行往往与网络环境密不可分,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状和文化特征。
研究网络流行语可以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和民众心理,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际意义。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新颖性,即表现形式、语义和用途的新颖性;二是幽默性,即逗人一笑的特点,具有戏谑、调侃的情趣;三是易记性,即音韵押韵、简洁明了、易于口耳传播;四是互动性,即网络用户反复使用和传播,有些还会形成群体性的共识。
例如“抖机灵”、“假期不打卡”、“鸡汤文”等都是近几年常见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包括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这些平台可以实现精准的目标用户定位和贡献度量。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一般是草根式、自下而上的传播,用户一般是自发而非有组织地将其传播,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传播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速度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网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家”成为了热议话题,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类似地,一些事件、历史人物、明星等也常常能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源。
一些舆情热点,例如“996工作制”、“限流令”、“猫腻节”等,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背景和语义基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既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入手,又需要较大程度地依赖语言学和信息学的交叉知识。
需要结合一定的数据挖掘技术、网络语料库、文本分析等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衍变(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点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
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
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
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二)传统意识的消解与重构1. 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再建。
作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反映民意的方式,其娱乐化、去政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对立与间隙。
主流文化场的规范性已经被网民的个性化忽略。
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技术下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决定了公民话语权的释放,中心管理的被迫缺失增强了网民个性化的极大释放。
其次,精英文化、权力阶层与话语之间的强关系被打破。
这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几近旁落回归到公民手中,话语力量及影响不再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各抒己见、彼此助推的态势。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应用摘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之一。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下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流行时尚性、简约新颖性、短暂易逝性等特征。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可以如此盛行除了其本身语言魅力和互联网的环境以外,还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原因。
[1]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交、沟通的重要一部分。
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原理,对其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媒体如何运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加观众参与度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互联网文化;传播机制;发展趋势;融合应用一、网络流行语现象概述(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点:1.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用、转载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通常以独特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境而赢得大众的喜爱和使用。
2.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短小精悍、幽默诙谐、易于传播和接受,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娱乐性和社交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愈加频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但是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替代的过程,不断有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出现,同时旧的网络流行语逐渐消失。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和来源1.来自于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是新闻事件。
这些些事件经过新闻媒体曝光后,当事者的言论和陈述引发网友激烈讨论仑,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2.来自于大众媒介,包括电影、电视剧电电视节目、音乐、广告等。
这类网络行语有些是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如电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你怎么看”、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躺着着也中枪”等。
如今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目广受欢迎,参与者的一些另类、有趣的言言语也受到网友的追捧,成为网络流行行语。
比如,“ we are 伐木累”出自户外竞技节目《奔跑吧,兄弟》。
网络流行语还有一部分来自流行歌曲。
如“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出自蔡依林林《布拉格广场》的一句歌词。
网络流行语利与弊作文网络流行语利与弊作文篇一:网络流行语利与弊作文毫无疑问,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新兴的语言现象。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流行语已经蔚为大观,自成体系。
网络交流具有隐匿性,网络由此成为一个自由、放松、想象的空间,网络流行语也就有了更加幽默、简捷、夸张的特点。
同时,由于通过键盘与屏幕进行的网络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相比,表情、情绪、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场”的。
于是,一些表情与符号自然就成了替代品,从而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
而一些“错别字”之所以能成为流行语,也正是网络“打字交流”的特性造成。
网民们为了寻求速度,在打字中忙中出错,“无心插柳柳成荫”产生了很多另人捧腹的词组。
网络是个新兴的传媒方式,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方式,应该保持它的活力。
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
很多网络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网络术语,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是消灭;二是被同化。
一些流行一时的网络术语,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了。
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网络术语拥有创造力的反映。
比如一些谐音词,在诞生之初,并非现在的唧唧歪歪尽说些没用的风花雪月,甚至嗲嗲的声调。
也因为它的传播如此之迅速的传播力,充满了张力,很快被大众社会所容纳。
因此,现在网络术语的大肆风靡,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斩断了其发展的根。
没有了现实的营养,它也就成了主流当中的一个零部件,成了一个流行语,被商品化。
这些都是已经主流化了的网络术语。
更多的非主流事物,正在产生,但是在地下或者角落里,不为人知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术语代表的正是社会阶段性质,人类前进的活力源,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断,创造力的所在。
所以,请你不要将网络术语看成消遣与奇闻异趣似的八卦新闻。
如果觉得这些词很浅薄,那很遗憾,只能证明你真的很平庸而已,而且难以融入时尚。
因为已经丧失了自信和大气,没有勇力继续创造、接纳未有过的事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于世,这样的下场不就是所谓的地狱么。
品读浅析网络流行语特点及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王 莹 天津外国语大学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层出不穷,对人们的日常交流以及对现代汉语都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特点是传播速度非常快并且传播范围很广。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现代汉语;特点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网络流行语,是指在当今网络时代下人们上网时用到的网络语言,起初只在虚拟网络上流行,后来慢慢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流传开来。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将时间放在网络沟通上,网络语言往往比生活中的语言随意很多,也有趣的多。
一般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形式,它包括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一些特殊用语,如黑客、电子商务、博客等;三是在网络交际(聊天室或BBS)中的常用语言或表情视觉符号,如菜鸟、美眉、香菇、蓝瘦、:)等[1]。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一)丰富化和随意化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相当广泛,形式上也丰富多彩。
其中一些网络流行语是由英文直接音译过来的,例如:EXQS迷(excuse me)、因缺斯汀(interesting)、狗带(go die)、格瑞普(grape)等。
还有一些是由现代汉语的发音音译而来,例如:香菇(想哭)、蓝瘦(难受)、驴友(旅友)等。
有些人在网上聊天时往往打字很慢,于是许多人就用键盘上的一些特殊符号或者简单易打的同音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开始时这会被大家认为是错别字一类,但慢慢地大家也都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在使用网络语言时相当随意。
(二)趣味化和幽默化网络语言现在逐渐走向幽默化,人们往往喜欢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词来表示自己的情绪。
现实生活中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往往通过网络世界来进行纾解,而使用越来越幽默的网络语言则成了他们自我放松的方式之一[2],于是“宝宝心里苦”、“内牛满面”、“鸭梨山大”等网络热词因此诞生。
浅谈网络传播机制及效果第一篇:浅谈网络传播机制及效果浅谈网络传播机制及效果------以2013年网络流行语及事件为例说到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流行事件,其实这已经成为人们网络下口口相传的语言喜闻乐道的事情了了,人们在生活中随口就能说出这些流行语,而网络事件的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咯。
若是缺少了这些流行语作为语言的点缀,缺少这些能引起大家情感共鸣的事情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无趣!今年的流行语、流行事件从质量上来说依然给力、依然够潮、依然够回味,下面我将从2013年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流行事件两个方面,重点举例说明网络传播的机制及效果。
一、网络流行语1.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出处:玩网游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玩家别的没有就是钱多,要什么装备有什么装备,针对这群人,玩家被戏称为“土豪”。
其社会意义与之前人人争当“屌丝”是相同的,意味着公众对自嘲和自我生活诠释的角度,把自己在心理上与那些土豪分开,回归到普通的大众。
2.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出处:“又一次相信爱情”的唏嘘之后,才华横溢的网友们也没闲着,出处为《十里红妆女儿梦》,作者是何晓道。
全文是“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
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
”诗词本来讲的就是缠绵的爱情,网友们顺势发出造句征集令,“待我长发及腰”体就这么火了起来。
3.“高大上”出处:全文为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简约时尚国际范,奔放洋气有深度,低端粗俗甩节操,土鳖矫情无下限,装模作样绿茶婊,外猛内柔女汉子,卖萌嘟嘴剪刀手,忧郁深沉无所谓,狂拽帅气叼炸天,冷艳高贵接地气,时尚亮丽小清新,可爱乡村非主流,贵族王朝杀马特,提莫团战必须死。
在各种网络新词、新表达不断推陈出新、变更沉淀的同时,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形式开始越来越受到网民的青睐,我们将这种网络语言形式称之为网络流行语体。
网络流行语体特指在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各类BBS、微博及网络文学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格调、情感、气氛的网络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速传播并融入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
它们不仅是语言的创新表达,更具有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对社会文化和个人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首要传播功能之一便是娱乐和消遣。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例如,“雨女无瓜”“奥力给”等流行语,以其独特的发音和有趣的表达方式,让人在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放松。
这些词语常常出现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聊天群组中,为人们的交流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氛围。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交连接的功能。
它们成为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识别同类、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标识。
共同使用和理解特定的网络流行语,能够让人们迅速找到有共同兴趣和话题的伙伴,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比如,在某个特定的兴趣圈子里,如动漫、游戏等,会有专属的流行语,如“二次元”“肝游戏”等,使用这些词汇能够让圈内人快速识别并建立起交流的桥梁。
网络流行语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表达观点的功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网络流行语往往能够以精炼的形式,概括复杂的社会现象或个人情感。
像“躺平”一词,就生动地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一种心态和选择。
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能够更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同时也能更快速地理解他人所传递的信息。
此外,网络流行语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们承载着当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大众心理。
比如,“国潮风”这一流行语,体现了当下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推崇;“内卷”则反映了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人们的焦虑。
这些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得各种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得以广泛传播和交流,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还具有创新语言表达的功能。
它们突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和限制,创造了新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及其相关应用研究一、引言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热门的表达方式或口头禅,常常具有时代背景、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既是现代化网络语言的体现,也说明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和青年文化的崛起。
而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分析及其相关应用,则成为了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特征网络流行语具有不断更新、传播迅速、多样化、富含情感和幽默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包括词语、短语、句子等,可以是土语、方言、外来词、缩略语、语音转换用语等,常常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反讽、讽刺等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可以扮演社交沟通的角色。
三、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分析一般包括语境分析、词汇分析和意义分析三个方面。
语境分析是对网络流行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和传播情境的分析,可以涉及到语境信息、场景信息、口吻信息、文化信息等。
词汇分析主要对网络流行语中所使用的词汇特点、含义及其构造方式进行分析,同时应考虑网络流行语的词汇来源、演变等方面的问题。
意义分析则是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及相关语料库的分析,描述其意义特征、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等。
四、网络流行语的相关应用网络流行语的相关应用包括语言文化传播、社交媒体营销等方面。
语言文化传播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广泛度和影响力,可以为语言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好的渠道和方式,提高语言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准确性。
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创意、搞笑和互动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传递品牌信息,增强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
五、网络流行语的未来发展趋势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语料库的不断更新。
其应用领域可以从文学领域、语言学领域拓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同时,网络语言的发展也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精准、实时的语料库,以满足分析与应用的需求。
六、结语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和文化变迁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其语义分析及相关应用的研究与探索,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化网络语言、文化和社会趋势,提供了更为实质性的参考和启示。
浅析网络流行词第一篇:网络用语简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语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网络用语可以方便快捷地表达出某种情感或者含义,这让网络语言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文化,成为网络社交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网络用语的简介。
1.丶表情符号表情符号是网络中最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
它通过一些图画或符号来表现人的情感状态,如“笑哭”、“疑问”、“哭泣”、“生气”等等。
2.滑稽滑稽是一种用来形容某种情境或人物的词汇,它通常带有一些夸张、幽默、可爱的色彩。
例如“小清新”、“奇葩”、“萌妹子”、“毒舌”等等。
3.干货干货一般用来描述一些实用的、有用的、高质量的内容,例如“科普干货”、“养生干货”、“IT干货”等等。
4.黑话黑话是一种网络中的新语言,它通常只有一些特定群体或社交圈子中才能够理解。
例如“蒟蒻”、“饭圈”、“宅腐”等等。
这些网络用语是网络语言文化中的一部分。
它们使得沟通变得更加简便、轻松,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篇:网络流行语的背后网络流行语经常会突然出现,然后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成为热门话题。
但是,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临时流行的热门话题,它们背后常常具有一些深刻的文化意义。
1.梗梗是一种网络语言,它是网络中广泛流传的热门话题、段子或表示方式。
它们常常通过图片、视频、文字以及多种其他的媒体形式来传播。
梗常常起源于互联网社区中的一些讽刺性事件、个人、网友胜利、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等。
2.文化符号网络流行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些符号和配图,是该流行语的关键因素。
这些符号和配图承载着文化、对象或者社交群体的特定意义。
例如“丧”就代表了一种表达低落、掉势、颓废、失落的心情。
3.社交意义网络流行语也意味着网络社交的发展。
人们通过共同的语言和虚拟空间的互动,感受到了更多社交和文化的联系。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成为了共同思考、感受、分享、参与和互动的一种方式。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它们背后透露出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浅析——以大众传播学为视角于红;李名珺
【期刊名称】《传播力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民通过交互传播而形成的能够在特定语域下理解和交流的话语,具有非长久性。
本文以大众传播学为研究视角,探究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社会意义,以更为清晰地认识时下受众的社会心理。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于红;李名珺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对日本大众传播学研究学术流派的考察--以1945-1979年为视角 [J], 孙庚
2.大众传播学视角下加强税收宣传工作研究——以BH市地税局为例 [J], 陈志敏
3.新增多项保密规定,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以大众传播学视角解读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一) [J], 徐迅;张立芳
4.基于大众传播学理论和消费主义视角浅析“网红”现象 [J], 郑梦舸;
5.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评《大众传播的效果》 [J], 于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网络流行语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它们源于网民的创造力和幽默感,通过迅速传播实现了娱乐、沟通和表达的功能。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一些负面的观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使得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网络流行语往往独具特色和创意,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能够把复杂的事物以幽默的形式传达给大众,使得互联网的氛围更加轻松活泼。
这些流行语往往包含了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群体的共同语言,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其中,也提升了网络交流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其次,网络流行语也起到了一种社会调研的作用。
通过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众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流行文化等的看法和态度。
这对于分析社会风向、舆论导向、公众心态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理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动态。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负面的问题。
首先,一些网络流行语存在较大的文化隔阂。
有些流行语是特定地区、特定年龄群体甚至特定爱好者圈子中才被熟知和使用的,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沟通障碍,甚至引发误解和冲突。
此外,一些网络流行语使用不当、低俗、侮辱性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不仅会伤害到他人的感情,也有可能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消亡都非常迅速。
因此,一些网络流行语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流行一时的网络热词也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这使得它们的实际影响力和持久性有限。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文化,提升了网络交流的趣味性和亲近感。
它们往往反映了大众的情绪、讽刺和调侃,对分析社会心态和调研社会舆论有一定帮助,并带来了商业机会。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隔阂、低俗不当以及时效性等。
我们在使用和评价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应当注意尊重他人的感情和价值观,合理把握使用时机与方式。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生动的内涵和广泛的传播力,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功能,探究其对社会文化、人际交流以及个体表达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概述,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接着,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在信息传播、社会舆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络流行语在个体表达、心理需求满足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将对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如信息失真、价值观冲突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网络流行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网络流行语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和社交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接受和使用的特定词汇、短语或表达方式。
它们往往源于各种网络社区、社交媒体平台,或者是由重大社会事件、网络热点催生出的新兴词汇。
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化特色,它们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审美取向和生活态度。
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流行语更加简洁、直观、易于传播,往往通过谐音、隐喻、象征等手法,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例如,“打call”一词,原本指为某人加油助威,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支持和喜爱。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它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
同时,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和表达方式,它们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传递出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诉求。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并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代表着当代汉语的发展和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是我们研究语言演变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特点1. 创造性与刷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网友创造,并在网络中刷屏式传播。
这些流行语往往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幽默的内容和夸张的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
例如,“666”、“不科学”、“脑洞大开”等。
这种创造性的语言特点使其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魅力。
2.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通常使用缩写、拼音和简单的汉字组成。
例如,“666”代表赞美,指的是“牛逼”。
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和理解。
3. 多样性与更新快速: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流行语不断涌现,很容易就会替代旧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
4. 趣味性与互动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带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态度,还常常用于娱乐和社交目的。
例如,“致敬师傅”的表达方式,即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向某人致敬,逗乐友人。
这种趣味性和互动性使网络流行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影响1. 反映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它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流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当下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热点。
例如,“表情包”、“梗”、“搞事情”等网络流行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热点和话题。
2. 促进社交互动:网络流行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与他人进行群体沟通、表达共鸣、传递幽默和调侃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交互动的快乐和乐趣。
3. 影响词汇和语法: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流行用语的传播与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被网络影响着。
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我们说话的方式也被网络改变着。
网络上的流行用语快速传播着,它代表了一种时尚文化,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当今网络流行语排第一的当属“给力”一词。
它来源于中国北方的土话。
现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有帮助、有作用、有面子等。
2021年的一期人民日报的头版曾用过这个词,人民日报向来以严谨著称,从那以后这个词就更广泛地传播了,已经完全被人们带入到了生活中。
还有一个的流传的也很广即“神马都是浮云”,“神马”谐音“什么”指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
还有“羡慕嫉妒恨”、“非常艰难的决定”、“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等等。
还有一些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流行语。
08年娱乐圈出了一个明星不雅照事件“艳照门”,从那以后“门”这个字就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事件的称谓中如,“感恩门”、“道歉门”等。
“山寨”这个词很火热,它来源于广东话,指的是一种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如“山寨机”“山寨版电视剧”等。
“我爸是李刚”来源于一场轰动一时的车祸,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社会的潜规则,人们道德素质意识的低下。
去年农产品疯狂地涨价,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形象的词语“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糖高宗”、“苹什么”等,为了应对这种现象很多人成了“海豚族”即海量囤积。
这些词语很搞笑很有趣,但在搞笑有趣之时反映出国家对价格上涨的控制不力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还有“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这类称谓,带有贬义是对那些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人的讽刺,相对的有“农二代”“穷二代”,这反映当今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大的现象。
此类词还有“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正龙拍虎”“闹太套”等。
还有一些流行语是比较新的词汇。
“雷人”指人们对某一现象事件等感到很无语,很无奈。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浅析
作者:于红李名珺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2期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民通过交互传播而形成的能够在特定语域下理解和交流的话语,具有非长久性。
本文以大众传播学为研究视角,探究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社会意义,以更为清晰地认识时下受众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特性及效果;大众传播学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工具为大众所广泛使用。
在网络传播逐渐形成体系的过程中,网民也形成了特定的具有群体归属感的话语,即网络流行语。
本文以大众传播学为研究视角,探究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社会意义,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时下受众的社会心理。
一、网络流行语的表现特性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符号表达,是网络语言的最流行部分,简洁、风趣,具有调侃、讽刺等意味,是网络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网民意识共通的集中体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通过交互传播而形成的能够在特定语域下理解和交流的话语,具有非长久性。
陈一民教授曾阐述:“网络流行语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
”
二、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环境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来说,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新媒体环境具有公共性且开放的特点。
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具有较为自由的话语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流行语所处的大众传播环境具有“平民化色彩”,即网民能够独立、自主地表达话语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不受“把关人”制约。
换句话说,即在道德、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网民能够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发表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看法或见解。
在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大众传播环境中,网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这被称之为“观点的自由市场”,最初由17世纪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提出。
该理论强调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拥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自由表达观点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
但这种自由后来被证实需要伴随着义务和责任、受到政府的调控,才能保证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取得持续性的发展。
现今,相对宽松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网民能够在言论较为自由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创造并传播符合自我心理需要的“符号”,通过符号化和符号解读达到网民之间理解与交流的作用。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网络流行语是民间舆论场的副产品,即民间舆论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网民有意、无意地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机制
(一)群体“狂欢”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网民,在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具有“狂欢”的特质和娱乐至死的精神,这即应用到了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
网民在利用网络媒介参与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网络流行语,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致使网民将现实中的事物以娱乐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群体“狂欢”发挥到极致。
(二)自我认同和集体归属感
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中,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增加彼此间的共识。
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前提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相互交流的网民对某一特定的语域有着共同的认知背景,因此保证了畅通无碍的信息交流行为。
网民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加自我认同,进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这其实是人的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
越来越多的受众融入到庞大的网民队伍当中,这些受众需要从中找到存在感,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传播环境,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来展开彼此间的交流活动。
(三)网民互动机制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网络传播,离不开网民间的互动。
不论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均是网络的使用者,即网民。
通过互动机制,网民在加强彼此间交流的同时,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此外,网民在互动、反馈环节中,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修正偏激和完善片面的观点、见解。
四、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的概念具有下述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环境认知效果
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也就是说,虽然网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网络满足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的需要,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却局限于具体的网络群体当中,这就必然会约束网民对外界环境的“可视性”。
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接触到网络工具,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日趋提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各种高科技产品为受众所广泛使用。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为网民所热衷,并时常用于虚拟或现实生活中,是当代人们思想、情感态度的一种表达,极具时代特色。
(二)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通过发挥舆论导向功能,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流行语起到了民意“排气阀”的作用。
网民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把现实中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以网络特有的手段加以处理,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特有手段的一种表现形式。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民表达话语的一种方式,起到了“排气阀”的作用。
现有社会中,各种压力并存,处于社会中的受众,或多或少的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社会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网络构成的虚拟环境中,网民充分将网络工具为己所用。
在运用网络媒介进行交往的过程中,网民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有某种情况的一种态度,且多为调侃语气。
这表明了,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解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充当了网络“排气阀”的角色。
(三)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影响着人们的行动。
总的来说,网络流行语能够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这也侧面反映了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对网络群体的规制作用。
网络,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媒介,这就表明了不同知识水平的网民能够公开、公平地使用这种交流工具。
网络流行语为网民所广泛使用,这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同知识水平的网民进行思想交流碰撞的一种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网民对网络先进文化的了解并加以应用。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网民通过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加深彼此间的交流活动,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极大地促进了不同程度的网民素质的提升,也即是媒介素养的提高,进而影响着网民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俞秋萍.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传播学,2010.
[2]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8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8、172-173.
[4]陈作平.媒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89.
[5]唐魁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J].学术交流,2003(04):99-102.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