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09
第二部分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法第四章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第五章弹塑性体的有限元法第四章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4-1塑性力学的基本内容和地位塑性力学是有三大部分组成的:1) 塑性本构理论,研究弹塑性体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2) 极限分析,研究刚塑性体的应力变形场,包括滑移线理论和上下限法;3) 安定分析,研究弹塑性体在低周交变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安定性问题。
塑性力学虽然是建立在实验和假设基础之上的,但其理论本身是优美的,甚至能够以公理化的方法来建立整个塑性力学体系。
塑性力学是最简单的材料非线性学科,有很多其它更复杂的学科,如损伤力学、粘塑性力学等,都是借用塑性本构理论体系而发展起来的。
4-2关于材料性质和变形特性的假定材料性质的假定1)材料是连续介质,即材料内部无细观缺陷;2)非粘性的,即在本构关系中,没有时间效应;3)材料具有无限韧性,即具有无限变形的可能,不会出现断裂。
常常根据材料在单向应力状态下的σ-ε曲线,将弹塑性材料作以下分类:硬化弹塑性材料理想弹塑性材料弹塑性本构理论研究的是前三种类型的材料,但要注意对于应变软化材料,经典弹塑性理论尚存在不少问题。
变形行为假定 1)应力空间中存在一初始屈服面,当应力点位于屈服面以内时,应力和应变增量的是线性的;只有当应力点达到屈服面时,材料才可能开始出现屈服,即开始产生塑性变形。
因此初始屈服面界定了首次屈服的应力组合,可表示为()00=σf(1)2) 随着塑性变形的产生和积累,屈服面可能在应力空间中发生变化而产生后继屈服面,也称作加载面。
对于硬化材料加载面随着塑性变形的积累将不断扩张,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加载面就是初始屈服面,它始终保持不变,对于软化材料随着塑性变形的积累加载面将不断收缩。
因此加载面实际上界定了曾经发生过屈服的物质点的弹性范围,当该点的应力位于加载面之内变化时,不会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是线性的。
只有当应力点再次达到该加载面时,才可能产生新的塑性变形。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是研究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弹性和塑性变形特性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技术在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弹塑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以及分析技术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弹塑性理论是研究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弹性和塑性变形特性的理论。
弹性是指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而塑性是指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形。
弹塑性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是具有弹塑性的,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其力学行为。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主要包括弹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塑性理论。
弹性理论是最基本的弹塑性理论,它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只发生弹性变形,而不发生塑性变形。
弹塑性理论则是在弹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塑性变形的概念,它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既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也可以发生塑性变形。
塑性理论则是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只发生塑性变形,而不发生弹性变形。
在岩土工程中,弹塑性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弹塑性理论可以用于岩土工程设计中的荷载和变形计算。
通过建立合适的弹塑性模型,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合理预测,从而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其次,弹塑性理论可以用于岩土体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
通过对岩土体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弹塑性行为进行试验研究,可以获取岩土材料的力学参数,为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弹塑性理论还可以用于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分析、岩土体的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在岩土工程中,弹塑性分析技术是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具体计算方法。
弹塑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弹塑性反分析等方法。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基于有限元法的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有限元模型和弹塑性本构关系,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数值模拟。
弹塑性强度折减法是一种基于强度折减原理的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将岩土体的强度参数按照一定的折减系数进行计算,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估计。
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与仿真方法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响应的数学模型。
它是工程力学和材料科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用于预测材料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行为,从而指导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
弹塑性材料是一类具有弹性和塑性行为的材料,其在小应变范围内表现出弹性行为,而在大应变范围内则表现出塑性行为。
弹性行为是指材料在受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而塑性行为则是指材料在受力后会发生不可逆的形变。
常见的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包括线性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等。
线性弹性模型是最简单的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之一,它假设材料的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在小应变范围内,材料的应力和应变之间满足胡克定律,即应力等于杨氏模量乘以应变。
这种模型适用于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材料,如金属和陶瓷。
塑性模型是描述材料塑性行为的本构模型,它考虑了材料在大应变范围内的非线性行为。
常见的塑性模型包括屈服准则、硬化规律和流动规律等。
屈服准则描述了材料在何种应力条件下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硬化规律描述了材料的塑性变形随应力增大而增加,流动规律描述了材料的塑性变形随时间的变化。
弹塑性模型是综合考虑了弹性和塑性行为的本构模型,它能够较好地描述材料在整个应变范围内的行为。
常见的弹塑性模型包括von Mises模型和Tresca模型等。
von Mises模型基于屈服准则,假设材料在达到一定应力条件时开始发生塑性变形,而Tresca模型基于硬化规律,假设材料的塑性变形随应力增大而增加。
仿真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材料行为的一种方法。
在弹塑性材料的仿真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和网格法等。
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仿真方法,它将材料分割成有限数量的小单元,通过求解各个单元的力平衡方程和位移连续性方程,得到整个材料的应力和应变分布。
离散元法是一种基于颗粒模型的仿真方法,它将材料看作由许多离散的颗粒组成,通过模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材料的变形和应力响应。
板料的弹塑性变形的有限元方法求解的一般步骤
板料的弹塑性变形的有限元方法求解的一般步骤:首先建立冲压过程的力学模
型,其次建立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依据板料变形特性选定壳体单元类型并确定
有关参数,然后根据板料变形特性选定弹塑性本构关系及有关参数,依据板料和模
具的表面特性及其润滑状态选定摩擦定律及参数,最后对压料板的刚体运动和板料
的弹塑性变形进行求解。
在这些步骤之中,模型、参数的选取将影响到有限元模拟的精度。
而板料的弹
塑性本构关系作为影响有限元模拟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它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
要。
在板料弹塑性本构关系的研究中,如果确定了材料的屈服准则,推导出弹塑性
矩阵,再结合一定的强化规律,就可推导出相应的本构关系的一般表达,在给出相
关屈服准则的表达式后即可方便地得到相应本构关系的显式表达,对于这些准则的
应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对屈服准则的研究成为研究板料变形行为的关键问
题。
材料的本构关系是精确模拟材料变形的力学基础,引入正确的本构方程,是有限元模拟板材冲压成形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很多各向异性屈服准则相继提出,本文则主要对较有影响的一些各向
异性屈服准则进行介绍。
各向异性使板料在不同方向上的力学性能产生差异,对板料的屈
服行为包括初
始屈服和后继屈服均有显著影响,继而影响板料的本构关系。
如果确定了材料的初
始屈服面,即确定了屈服准则,那么结合一定的强化规律,就可以推导出相应的本
构关系式,而本构关系确定后,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行为也可以预测,因
此准确的描述板料的屈服行为对于研究板料塑性变形有着十分重的意义。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弹性本构关系:弹性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的弹性行为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弹性本构模型包括线性弹性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
线性弹性模型假设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而非线性弹性模型则考虑了应力与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如Hooke定律和多项式模型等。
塑性本构关系:塑性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的塑性行为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塑性本构模型有单一的本构模型和多线性本构模型。
单一本构模型假设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单调递增的函数,而多线性本构模型则将塑性行为分段描述,适用于复杂的应力和应变关系。
一般在工程中,弹性本构关系常与塑性本构关系相结合,用于模拟材料在加载过程中的弹性和塑性变形。
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是一种将连续介质离散成有限个子域,并建立一个代表离散网格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求解的方法。
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中,将结构或材料划分成无限形状的有限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组本征坐标。
然后根据问题的对称性和几何形状,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建立方程组。
模拟方法:在弹塑性有限元法中,首先要确定问题的边界条件,包括力、位移或边界反应。
然后,应用合适的数值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对弹塑性问题进行离散求解。
通常采用迭代法进行求解,不断更新单元应力和应变,直到达到一定的收敛准则。
在实际应用中,弹塑性有限元法可以用于模拟多种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如金属、混凝土、岩土、复合材料等。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模型和有限元网格,可以准确地模拟材料的应力、应变分布以及变形情况。
总之,弹塑性有限元法是一种基于有限元法的理论框架,用于模拟材料和结构在加载过程中的弹性和塑性行为。
它包括弹性本构关系、塑性本构关系、有限元方法和模拟方法等几个方面,可以应用于各种材料和结构的力学分析和设计中。
机械力学中的弹塑性体仿真与分析研究1. 引言机械力学是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
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物体的行为并不能简单地用线性弹性模型描述,而需要考虑弹塑性体的复杂性。
弹塑性体仿真与分析研究是机械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2. 弹性与塑性的基本概念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塑性则表示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会出现形变,并且无法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弹性与塑性体的力学性质需要通过力学模型来描述,其中最常用的模型是弹塑性本构关系。
3.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建模与仿真弹塑性本构关系是弹塑性体仿真与分析的重要基础。
建立合适的本构关系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行为。
目前常用的本构关系模型包括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等。
3.1 弹性模型弹性模型是弹塑性体仿真与分析中最基本的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弹性行为。
其中最简单的弹性模型是胡克定律模型,它假设物体的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
然而,许多材料在受到高应力作用时并不符合胡克定律,因此需要使用更复杂的弹性模型。
3.2 塑性模型塑性模型用于描述物体在超过弹性极限后的塑性变形行为。
常见的塑性模型有极限强度理论、应力应变曲线模型等。
这些模型考虑了材料的屈服行为和塑性流动规律,能够较好地模拟物体的塑性行为。
3.3 弹塑性模型弹塑性模型是将弹性与塑性模型结合起来的模型,用来描述物体既具有弹性行为又具有塑性行为的情况。
常用的弹塑性模型有弗鲁克材料模型、德劳厄尔材料模型等。
这些模型考虑了材料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交替出现的情况,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物体的行为。
4. 弹塑性体仿真与分析的方法弹塑性体仿真与分析的方法有许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法、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等。
4.1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力学问题数值解的方法,可以解决复杂的弹塑性体仿真与分析问题。
该方法将物体划分为许多小的有限元单元,通过求解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变和应力分布。
剪力墙弹塑性有限元模型与建模方法引言:剪力墙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承载结构,主要用于抵抗水平荷载和提供抗震能力。
为了准确地分析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和建模方法。
本文将探讨剪力墙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以及常用的建模方法,旨在为剪力墙的设计和分析提供参考。
一、剪力墙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剪力墙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是基于弹塑性力学原理建立的数学模型。
它能够考虑剪力墙在受力过程中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并给出相应的应力-应变关系。
常见的剪力墙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有弯曲模型、剪切模型和拟静力模型。
1. 弯曲模型弯曲模型是基于剪力墙的弯曲性能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它通常将剪力墙看作一根梁柱,采用弯矩-曲率关系描述其受力性能。
在建模时,可以根据剪力墙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质,确定截面的弯矩惯性矩和受拉钢筋的位置和数量。
然后,通过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得到剪力墙不同截面的弯曲性能。
最后,将各截面的弯曲性能进行整体叠加,得到整个剪力墙的受力性能。
2. 剪切模型剪切模型是基于剪力墙的剪切性能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它一般假设剪力墙在受力过程中主要发生剪切破坏,采用剪切应力-应变关系描述其受力性能。
在建模时,可以根据剪力墙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质,确定墙体的截面形状和抗剪强度。
然后,通过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得到剪力墙不同截面的剪切性能。
最后,将各截面的剪切性能进行整体叠加,得到整个剪力墙的受力性能。
3. 拟静力模型拟静力模型是基于剪力墙的拟静力试验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它通过模拟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过程,得到了剪力墙的强度、刚度和耗能性能。
在建模时,可以根据拟静力试验的结果,确定剪力墙的材料性质和边界条件。
然后,通过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得到剪力墙的受力性能。
最后,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二、剪力墙的建模方法剪力墙的建模方法是指将实际的剪力墙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转化为有限元模型所需的几何形状和材料参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