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证病例讨论
- 格式:pptx
- 大小:117.30 KB
- 文档页数:12
柴胡桂枝汤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摘要:柴胡桂枝汤是一种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其他情绪障碍。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柴胡桂枝汤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兴趣、体重和社交功能。
然而,中药方剂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广泛的临床研究,并应该作为一个个体化的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关键词:抑郁症;柴胡桂枝汤;临床研究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焦虑和自杀倾向等。
目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然而,一些人可能会寻求替代疗法,例如中草药。
中药方剂柴胡桂枝汤被认为是一种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中草药,本文将探讨相关研究是否支持这种说法。
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柴胡、黄芩、炙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组成。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其他情绪障碍。
一、柴胡桂枝汤方证实质一些研究已经表明柴胡桂枝汤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2009年,一项针对58名抑郁症患者的研究报道,柴胡桂枝汤与氟西汀相比,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患者的兴趣、体重和社交功能进行了显著的改善。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柴胡桂枝汤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浓度中的皮质醇水平,这是一种与抑郁症有关的压力激素。
另外,一项2014年的研究在治疗中度和轻度抑郁症的患者方面发现,柴胡桂枝汤的疗效优于安慰剂。
该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柴胡桂枝汤治疗的患者在8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症量表评分中显著改善。
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柴胡桂枝汤在治疗轻度抑郁症方面也非常有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方剂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广泛的临床研究。
由于抑郁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中草药等替代疗法应该作为一个个体化的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如果你有抑郁症的症状,请先向医生咨询,并尝试其他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柴胡桂枝汤是由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所创立的古代方剂,其基本理论为“表里不和”的病理学概念,即认为人体脏腑之间、体内外之间都有相互联系的关系,如果这些联系出现了障碍,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
柴胡桂枝汤解析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组成:柴胡20克黄芩15克人参15克甘草10克半夏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大枣12克。
支节烦疼:太阴中风,四肢烦痛(即四肢肌肉和关节剧烈疼痛)。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心下支结:心下支结可以理解为一个很广的范围,既可以是轻度的心下不适,痞满,也可以严重到心下压痛,发硬可以和大柴胡汤的“心下急”等同的程度。
金匮要略:记载此方治“心腹卒中痛”,如《外台秘要》言“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可见这种疼痛是比较剧烈且突然的急腹症状态。
按语:《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认为柴胡桂枝汤治疗急性心绞痛、阑尾炎等急性发作性疾病有良效,可见本方以心下急迫为目标。
临床七证(郝万山):1、外感病既有少阳不和,又有太阳表证和四肢疼痛者。
2、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伴见四肢关节烦疼者。
3、痹证伴肝气郁结者。
4、神经症、心身疾病出现周身窜疼,疼无定处而原因不明者。
5、精神抑郁、躁狂症用本方和温胆汤合定志丸合方(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见效快,副作用小,不易复发。
6、脂膜炎(脂肪富集部位皮肤泛红、皮下结节,、疼痛)急性发作时出现发热怕冷、乏力,用本方有很好的效果。
7、不安腿综合征(症见四肢酸懒疼痛,坐卧不宁,犹以下肢为重,越是在安静的状态下,症状越重,以至不得入眠)。
可用柴胡桂枝汤加木瓜、川牛膝,重用白芍治疗。
“气窜夹”:肝气郁结,伴有周身窜痛(俗称气窜夹),最好的治疗就是柴胡桂枝汤。
本方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通经络,调和阴阳,调畅气机,通利三焦,运行气血,调节水液代谢。
临床应用:1、柴胡桂枝汤合葛根汤(加葛根、麻黄):主治颈部强痛,头晕目眩,肩背疼痛,鼻塞,鼻干,鼻痛,四肢关节疼痛等。
用于颈椎病、肩周炎、鼻炎、副鼻窦炎、关节炎等。
2、柴胡桂枝汤合小陷胸汤(加黄连、瓜蒌):主治咳嗽,咯黄色痰,胸胁胀满,恶寒发热。
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及临证心得••••••213柴胡桂枝汤源于《伤寒论》第146条。
曰:“伤寒六七日,发烫,微畏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全文是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人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
如今临床医学上常见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合营卫,解肌疏风,要是病机切合,灵便加减应用,效如桴鼓。
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1.2 脊椎病变病位置正好是太阳光少阳经络循行之位置《灵枢·经络》“小肠手太阳光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膀……;膀光足太阳光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髀内,挟脊,抵腰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腕表腕,出臂外两骨中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拿出足少阳以后……;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以前,至肩膀却拿出手少阳以后……”。
少阳太阳光经络循行都历经颈项肩后背,而脊椎病的关键变病位置正好在颈项肩后背。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光脑中风,柴胡桂枝汤医治过少合病,因此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脉根据。
当今伤寒大伙儿刘渡舟专家教授也要用此方疗肩背痛疼,刘老觉得:“太阳光经络走循身体之颈项背部位置,太阳光经络不舒时,多出現颈项及其后背的僵直不舒感,以至于出現痛疼。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关键选用解肌袪风、生津疏络的医治方式,根据有汗无汗而出双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
如颈项后背与两肩膀一起出現痛疼,则所述双方的功效就不甚理想化。
由于两边不归属于太阳光经络循行的位置,只是少阳经络所过独到之处,宜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络,用桂枝汤疏利太阳光经络,过少两经之经气运作一切正常,则肩背痛疼自止。
此即柴胡桂枝汤医治肩背痛疼的原理所属。
”1.3 病机相合脊椎病中医学当属“痹证”之层面,乃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湿邪趁隙侵入,阻滞经脉,以至血气阻闭堵塞,病理学特性为本虚标实,病机为“经脉阻滞,血气阻闭”。
柴胡桂枝汤理论分析及临床应用(精彩)I导读:书友们对一位年轻中医的现身说法,你还不想背经典吗?(推荐)的作者宋阳医生还熟悉吗?我因为这篇文章的缘分结识了宋医生这位好朋友,他与我同龄,学术上却是我的老师。
宋老师在我的邀请下为我们讲了一次柴胡桂枝汤,很透彻,很精彩,与同仁分享。
(编辑/王超)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作者/宋阳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感谢中医书友会为我们大家提供这个平台。
今天晚上由我为大家分享一下柴胡桂枝汤在临床中的一些应用心得。
可能有很多是个人的一些理解,有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讲讲柴胡桂枝汤的条文首先呢,我们讲一讲这个柴胡桂枝汤的条文。
柴胡桂枝汤原条文是这样讲的:“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我们读《伤寒论》,一定要前后文对照这样去读。
这样的话很多东西才能够自自然然地浮现在眼前。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伤寒六七日”,伤寒六七日是什么意思呢?在伤寒论的前面提到这样一句话,说“太阳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那么这里涉及到一个七日愈和六日愈,但是这里的柴胡桂枝汤开篇提到说伤寒六七日,伤寒六七日,如果按前面这个条文去看的话,应该这个病是已经痊愈了,但是仍然没有痊愈,他出现了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往下看。
——发热,微恶寒出现了“发热,微恶寒。
”这个病可以说虽然没有痊愈,但是这个病邪已经比较轻了。
所以说出现了发热微恶寒。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微,这个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稍微有一点的意思,那么他是不是稍微有一点?咱们在这里先存疑,然后继续往下看。
顺带讲一下这个发热微恶寒,就是讲我个人的理解,它是发热和恶寒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交替出现。
同时出现的时候就类似于我们平时发高烧的时候,发热体温很高,同时又很恶寒,然后有些时候甚至会冷得浑身哆嗦,就是发热恶寒同时出现。
但是也可以出现发热和恶寒相继的出现,就是我们小柴胡汤条文中所讲的,这个寒热往来的这样一种表现,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荨麻疹,又称风团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
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中医中药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调理气血的经典方剂,对治疗荨麻疹具有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位患者的病例,通过柴胡桂枝汤的治疗情况来了解中药治疗荨麻疹的效果。
患者XXX,女性,35岁,因患有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于2019年6月份出现了全身性的丘疹和瘙痒,患者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治疗,使用了西药抗过敏类药物,外用激素类药膏,病情有所缓解,但是一旦停药症状又会反复。
在推荐下,患者通过亲友介绍到我院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来诊时全身皮肤出现大片红斑,伴有多处瘙痒丘疹,患处皮肤皮损瘙痒明显,患者感到非常烦躁,影响生活和工作。
口服西药抗过敏类药物已经长期使用,疗效不佳且反复发作。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诊断为荨麻疹,证属实热内盛型。
针对患者的病情,我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考虑到患者实热内盛,选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方。
具体组成为柴胡10g,桂枝6g,黄芩6g,半夏6g,人参6g,甘草5g,生姜3片。
并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加减。
该方以柴胡为君,清热解毒;桂枝为臣,宣肺行水;黄芩、半夏为佐,清热燥湿;人参为辅,益气生津;生姜、甘草为使,去花里痒。
患者于开方的第三天,告诉我她的瘙痒明显减轻,丘疹也开始逐渐消退,体验了好很多,心情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患者坚持服用了一周期的柴胡桂枝汤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皮肤瘙痒感减轻,丘疹明显减少。
患者表示非常满意。
并且在医嘱下,患者调整了饮食和生活习惯,继续调理身体,预防病情反复。
通过该病例可知,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确实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药在治疗荨麻疹上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深入分析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的方剂进行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荨麻疹也强调预防复发,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从根本上预防病情反复。
病例分享8: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患者孙某某,男,56岁,职业:工程师。
主诉:左肩疼痛伴抬举困难1月余
现病史:患者诉1月前因处理公务,经常开车在外长途奔波,左前车窗经常处于打开状态,逐渐出现左肩背及左颈部酸痛、怕冷,后渐渐出现抬举困难症状,在太原某医院行左肩X片:提示左侧肩关节周围炎性改变。
自行在外边药店购买布洛芬缓释胶囊和颈复康颗粒,服用后,左肩疼痛稍缓解,但是左肩仍然抬举困难,停药后,左肩疼痛如前,仍然抬举困难。
今日来我处咨询中医中药治疗,来我处时,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中医辩证:痹症太少两感,气滞血瘀证。
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减。
方药:柴胡黄芩姜半夏炙甘草
生姜桂枝赤芍威灵仙
鸡血藤羌活红花木瓜
用法:6剂,日1剂,水煎400ml,早晚分2次温服。
方解:患者系左肩开车窗受风寒引起,两肩部为少阳经巡行之地,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巡行之地,风寒邪气侵犯太阳、少阳两经,以致太阳、少阳两经经气不利,气滞逐渐引起血瘀,不通则痛,以小柴胡汤舒畅气机,以桂枝汤调和气血,少加活血、祛风除湿之品。
回访:患者服用6剂后,左肩部冷痛症状明显缓解,左肩基本可正常抬举,由于患者工作较忙,无法进行复诊,嘱其原方继续服用6剂,收全功。
鸿玉济生堂中医养生2020 年11月27日。
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及体会
在临床实践中,我对柴胡桂枝汤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柴胡桂枝汤具有较强的解表作用。
柴胡桂枝汤中的柴胡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恶寒等表现,同时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治疗感冒、流感等病症时,常常选择使用柴胡桂枝汤。
其次,柴胡桂枝汤还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临床中,如果病人出现经痛、胸痛、胁痛等症状,常常考虑使用柴胡桂枝汤。
因为桂枝和柴胡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病人的疼痛。
此外,柴胡桂枝汤还能够调理肝胆。
肝胆失调时,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腹胀等症状。
柴胡桂枝汤中的药物能够调节肝胆功能,缓解相关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当然,柴胡桂枝汤也有一定的禁忌症。
对于体质较弱、脾胃功能较差的病人,柴胡桂枝汤具有刺激性较强的特点,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造成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柴胡桂枝汤时,需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柴胡桂枝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应用柴胡桂枝汤,可以有效治疗相关病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少阳太阳合病也可以从少阳论治,仲景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小柴胡汤加桂枝,在96条的或然症加减法中出现;另一个是柴胡桂枝汤。
既然是太阳兼少阳,或者称太阳少阳的合病,张仲景就把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合起来,各取其原量的二分之一,这个方既能够和解少阳,又能够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这种处理方式是两经病证同时考虑,而这种证候更倾向于合病,合病是两经或者三经的病变同时出现,相互之间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所以都要同等考虑。
另一种思路是重在小柴胡汤,其证候就是以少阳为主,兼有太阳,在小柴胡汤原方的基础上加用桂枝,用桂枝来解表,甚至干脆直接用小柴胡汤也可以。
本条中有肢节烦疼,是表气受邪,正邪交争的反应。
而桂枝汤解表力度强,桂枝可以温通,芍药甘草酸甘,可以缓急止痛,对于肢节烦疼的效果非常好,所以这里加上桂枝汤,既可以解除肌表之邪,又能有温经通络、缓急止痛的效果。
这条方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多,我也经常用到这条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病人本身既有少阳病的症状又有太阳病的症状;另一个是从经络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情况相当多,而且其中有很多都是更年期的妇女,这种病人本来就有肝郁,烦躁,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同时又出现骨节疼痛、肩膀痛、肘关节痛、脖子痛,项部是太阳经脉循行部位,肩膀和肘关节是少阳经所过,所以也都常用到柴胡桂枝汤。
我不是专门看痹证的,也不看风湿病,但实际上有这些关节疼痛症状的病人我治疗的效果都还不错。
现在分科很细,有一些中老年病人,一出现关节疼痛就跑到风湿科就诊,其实有很多就是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如果按照风湿病来治疗可能越搞越糟糕,这是我个人的认识,而且我有个病人就这样子的。
这个病人来诊时血糖很高,而且一两个月都没吃药,我就跟他说:慢慢减量是可以的,但你这样突然停药是非常不妥的。
然后他就对我大发雷霆,他说本来好好的,什么病都没有,就是因为关节痛,西医就认为是风湿病,做了很多检查,然后给他上了激素。
说说柴胡桂枝汤及六经辨证病例说说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在临证中很常用,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六经辩证既有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又有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故名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得了伤寒六七日的时候,多数在表的证往往会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多以传少阳为常,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是这个时候表证有未解,又有发热汗出恶风的桂枝汤证。
柴胡桂枝汤的辩证要点在于,与小柴胡汤相比起来,均可同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恶心呕吐,不同在于柴胡桂枝汤证兼有发热恶寒、关节疼痛等病症;而与桂枝汤相较,两个方剂均可用于发热微恶寒、关节疼痛,但不同在于柴胡桂枝汤证兼有胸胁苦满、恶心呕吐等少阳病症。
柴胡桂枝汤中以桂枝、甘草温补心阳,生发阳气;柴胡疏肝解郁;人参、大枣扶正气;半夏、生姜降逆和胃、化痰浊,以达宣通气机、温通经脉,解胸胁苦满胀痛、不思饮食、烦闷之不适。
如治:这是一个反复发热9岁小学生,疫情期间,做了核酸均为阴性,但是在医院看了五天,有输液,吃西药,中成药仍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9度,有呕吐,饮食减退,咳嗽,声音嘶哑,咽痛,微信咨询,要求中药治疗。
刻症:发热,有汗出,呕吐,纳差,声音嘶哑,咽痛,干咳,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缓无力。
六经辩证:太阳少阳合病。
拟方:柴胡桂枝汤。
柴胡35克,黄芩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党参10克,大枣20克,炙甘草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中药两剂,水煎温。
二诊:服完以上药一剂,汗出后,体温降止37度多,吃药两剂,已经没有发热,体温降至正常,没有呕吐,声音嘶哑好转,已经有食欲,但是仍咽痛,干咳,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缓无力。
柴胡15克,黄芩6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党参10克,大枣20克,炙甘草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桔梗15克,麦冬15克,沙参10克,中药两剂,水煎温。
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感冒的临床体会柴胡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原文谓:“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
温服一升。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计量各半而成,为调和营卫气血,和解表里之常用方,为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
笔者常用于治疗感冒属于风寒型、气虚型均有较好的疗效。
临床表现为: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者,或素体气虚,复感外邪,邪不易解,而兼上述诸证者。
笔者临床常加葛根15-24克,效果更佳。
患者刘某,男,29岁,我科同事,主诉:畏寒、头痛、咽痛1天。
病人于昨日因受凉后感恶寒,自觉不发热,测体温37.8℃,伴头昏痛,咽痛,乏力,纳差,二便正常,腹无所苦,查体:咽部充血,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人因不想输液治疗,要求喝中药,遂处上方柴胡24 黄芩15克半夏15 党参15 生姜15 大枣10 桂枝15 白芍15 葛根15 炙甘草6 防风10。
水煎温服,每日3次。
患者服药2副,症状明显改善,唯有咽痛,嘱多饮水,遂停药而愈。
感冒一病临床较为常见,教科书上目前风寒型常选用荆防败毒散、气虚型用参苏饮治疗。
而柴胡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相须为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柴胡、黄芩疏邪透表、和解少阳;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党参、生姜、大枣、炙甘草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扶正以祛邪,更加葛根以解肌泄热。
故用于风寒型、气虚型效果较好。
陈瑞春教授认为:本方用于上呼吸道咳嗽,鼻塞流涕和轻微寒热等证,且病程较长,体气偏虚的患者;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胃脘痞满等症状,皆有较好疗效。
治疗虚人外感、可与补中益气汤媲美。
本方还可以通治老年经常感冒,身痛不已,若再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有病可治,无病可防,实属保健良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探讨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伤寒论》柴胡类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有不同认识。
本文通过搜集古今文献,分析不同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见解,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要病机为邪犯少阳、津液损伤、太阴虚寒,在临床应用中,应抓住主要矛盾,兼顾少阳与太阴,谨守病机,灵活运用。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 病机;《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类方中的代表方之一,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也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方中:“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本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本文对其病机进行梳理。
1.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的不同观点研究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的认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1)少阳病兼表邪未解。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2]曰“即邪在半表半里为未解也”,伤寒治疗不当,邪气内陷,表邪未解。
(2)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3]:“阳气下陷,水饮内动,逆于胸胁,故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水结则津不升,故渴……”,由于少阳有邪、枢机不利,导致手少阳三焦因之雍滞不通,津液输布运行不利,则水饮内结。
(3)少阳病兼津伤。
成无己[2]《注解伤寒论》、汪苓友《伤寒论辨证广注》[4]刘渡舟《伤寒论讲稿》[5]等认为其病机兼有“津液损伤”,其依据主要是太阳病汗下后损伤人体津液,导致津液不足,再加少阳枢机不利引起气化失常,津液不布。
(4)汗下邪陷 ,阴阳两伤。
汗下后津液耗伤,又因苦寒妄下,阳气亦损。
(5)肝热脾寒。
刘渡舟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指出: “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郁不得宣泄而上蒸,故头汗出;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所以小便不利;内伤脾气,太阴虚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
【胡希恕:桂枝汤、柴胡汤类方证】导读:胡希恕先生强调“方证为辨证之尖端”,抓住方证进行施治是获取疗效的关键,各方证有其相对固定的适应证,紧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处方,才能取效。
本期内容分享冯世纶教授以桂枝汤类和柴胡汤类方证为典范,进行方证类解,供诸位同道参考。
胡希恕经方医学仲景论中贯穿“六经一八纲一方证”辨证体系。
辨方证是仲景辨证中最重要、最具体、最终末的阶段,即辨证的尖端。
方证即方剂的适应。
论中常常提到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后世注家多未曾留意于此,而陈修园首先注意到这一问题,称其为仲景书中“最大眼目”,即最大着眼处,在此对桂枝汤方证与柴胡汤方证做一类解。
桂枝汤证太阳表证,证分两系:一为自汗出,桂枝汤主之;一为伤寒恶寒,麻黄汤主之。
随证候出入,方剂变化层出。
桂枝汤为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以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之功,用于津液不足之表虚证。
若是体液充盈之表实证或里热证,不可与之。
其适应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桂枝加桂汤:论中仅有一条。
奔豚病为一种发作性的神经症,其病原因很多,者烧针误汗,大汗出而表不解,致气上冲者,桂枝加桂汤主之;若气夹水上冲者,苓桂枣甘汤主之;若夹热而为少阳病者,奔豚汤主之。
万不可一见奔豚,便用桂枝加桂汤,本方用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桂枝加芍药汤:列于太阴篇中,而实非太阴病证。
其腹满非太阴之虚满,其疼痛非太阴之寒痛,为服泻药误治后,肌肉不和腹部肌肉拘挛,未完全陷入里证,故加芍药以和肌肉止痉痛。
仲景恐后人误以之为太阴病,故云“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以证其非里阴之太阴病。
柴胡汤类柴胡剂,《伤寒论》中计有八首,大都为小柴胡汤加减方和合方,现仅讨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四逆散四方。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柴胡剂之基础,以柴胡为主药。
《神农本草经》言其“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即治疗胸腹腔间、肠胃中结气积聚,有形无形,往来寒热,祛腐生新,为疏气行滞解热药。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的红肿和丘疹,伴有剧烈瘙痒。
现代医学通常采用抗组胺药物来治疗荨麻疹,但是抗组胺药物可能会有副作用,而且长期使用也会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传统中医药中有一种名为柴胡桂枝汤的方剂,据称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就介绍一例使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案例。
病例简介:患者为男性,35岁,主诉全身皮肤突然出现红色斑块,伴有剧烈瘙痒,持续时间约3天,没有特殊诱因。
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的过敏史,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正常。
患者曾到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荨麻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但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出现。
后来患者听说柴胡桂枝汤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遂前来中医门诊就诊。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情况,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热滞于经络,证属肝郁化火证。
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治疗方案:方药选用柴胡桂枝汤为主,辅以适量加减。
具体组成为柴胡10克,黄芩6克,干姜5克,大枣5枚,桂枝5克,甘草3克,生姜3片。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1剂,水煎服。
连续服用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红肿和丘疹减少,瘙痒也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的荨麻疹症状基本消失,皮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随访观察:患者停止用药后,未见症状反复,经随访观察3个月,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结论:该病例表明,柴胡桂枝汤对治疗荨麻疹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由于这是一例单个病例的临床观察,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中医药在治疗某些常见病和疑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也逐渐证实了中医药的疗效。
对于荨麻疹这类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药治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刘现军主任医案临证之《四肢痛篇》——柴胡桂枝汤心得刘现军:中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刘氏国医针药创始人,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经方大师聂惠民教授、针灸大师郭廷英教授。
曾跟随多位国医大师侍诊,在学习及临床期间逐渐认识到针灸和药物各有优势,并把针、灸、药三种方法相结合,临床擅用针药治疗疑难杂症,并配合刺血等多种疗法,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取得了独特的疗效。
本文所载医案均源于刘现军老师临床应用经验,仅供中医临床思路参考,谢绝侵权使用。
欢迎各位师友积极提供总结医案,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
刘现军医案患者:陈某某性别:女年龄:18岁主诉:以间断性四肢疼痛半年余为主诉就诊,来诊时四肢疼痛,活动后明显,下肢水肿,晨起水肿减轻,疼痛影响睡眠,汗出不畅,乏力、口苦,舌淡苔薄白,脉虚浮。
经多方就医无效,现在郑大一附院住院治疗1月余,考虑皮肌炎,取病理后不支持皮肌炎诊断,西医治疗无法,经病友介绍来门诊部就诊。
诊断:皮痹(风寒阻络)治法:祛风解表,和解少阳方剂:柴胡桂枝汤处方:柴胡15g 黄芩10g 法半夏10g桂枝20g白芍10g生姜10g生晒参10g炙甘草10g大枣10g剂量:10付(颗粒剂)煎服方法:水冲服针灸治疗:配合针灸治疗6次,1日1次,每次40~50分钟。
效果:2019年10月17日复诊诉四肢痛已消失,月经至,脉浮微缓。
方剂:桂二麻一汤加减处方:桂枝10g白芍10g麻黄6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10g生晒参10g天麻10g剂量:15付(颗粒剂)煎服方法:水冲服病案小结本患者从中医角度看,病情并不复杂,其实就是一个表邪未解、少阳不和之证,简单的说就是感冒,邪气没有发散出来。
《伤寒论》有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该方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相合而成,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运转枢机之功,以治少阳;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之功,以解太阳。
柴胡桂枝汤通过和解之法,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气血阴阳得和,和则痛止。
柴胡桂枝汤医案析【方剂组成】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人参、桂枝、芍药、生姜各5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汤,故治二方证的合并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解:支节烦痛,即四肢关节痛甚的意思。
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
伤寒六七日,以传少阳为常,又以治用柴胡汤为常,今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则太阳病证未已。
但微呕、心下支结,则柴胡汤证已显。
外证未去者,暗示伤寒已发汗而桂枝汤的外证还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太阳病转属少阳柴胡证,外证未去则与柴胡桂枝汤。
假设表证未去,当然亦有用柴胡、麻黄的合方机会,不过依据经验则以柴胡与葛根汤合用的机会较多。
外感重证往往于发病之初即常见柴胡葛根汤方证。
可见太少并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机会。
无论柴胡桂枝汤,或柴胡葛根汤,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
又由于本条有支节烦疼之治,则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注解: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验案】岩某,女性,34岁,病历号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诊。
三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
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l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已,月经已净。
医案某科长,精神忧郁症,无法工作。
思维迟钝,动作迟缓。
予柴桂温胆定志汤,配合西药抗抑郁药。
三月后继续上班,仅服西药,后升为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