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命题点专练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10
(福建)2、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要消耗ATP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福建)27、(12分)为研究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成熟T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T淋巴细胞,48h后检测Na+-K+-ATP酶活性及细胞活力。
实验结果如下:SDH是有氧呼吸的关键酶。
细胞活力通过测定各组细胞SDH总活性来表示,用于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SDH总活性由该组细胞数及每个细胞SDH酶活性共同决定。
(1)根据表中相关信息将答题卡中柱状图补充完整。
(2)细胞培养时,需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请用方框在答题卡血细胞计数室中标出计数区域。
(3)本实验毒性评价指标所反映的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的毒性,或表现为杀伤作用致细胞数减少,或表现为抑制了细胞的(生理过程)。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的毒性。
(4)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多种致癌因子会损伤DNA,使基因和原癌基因表达异常。
长期汽车尾气暴露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执行的免疫功能障碍,导致识别、攻击癌细胞能力降低,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北京)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2、D(北京)31、(16分)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
研究结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
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________连接,导入受体细胞。
2014年高考生物(第02期)名校试题解析分项汇编专题10 人体稳态及调节(含解析)一、选择题1.(2014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2.(2014届辽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B.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进行C.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常人体内环境的pH为7.35~7.453.(2014届辽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2014届辽宁新民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5.(2014届辽宁新民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肌动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6.(2014届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A.⑥内产生的CO2,从生成场所到达④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B.如果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A端比B端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但葡萄糖浓度低C.②通透性大于③,②从⑤回收的大分子蛋白到达④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D.①④存在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会透过②③,所以抗体的运输不会是由⑤到达④,有些情况下可以由④到达⑤7.(2014届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下列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A.内环境中葡萄糖:细胞膜→细胞溶胶→线粒体B.DNA:细胞核→核孔→细胞质C.胰岛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上载体→内环境D.RNA聚合酶:核糖体→核孔→细胞核8.(2014届江苏阜宁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a、b、c、d、e分别表示物质运输的途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③中产生的热量是维持体温的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B.若①中胰岛素含量上升,则通过a途径的葡萄糖大于通过b途径的C.当①中Na+含量上升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9.(2014届广西玉林育才中学高三12月月考)如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解析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
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答案 B2.下列不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A.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B.碳酸钠+碳酸→碳酸氢钠C.抗毒素中和外毒素D.丙酮酸+水→二氧化碳+[H]+能量解析D项所述生理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
答案 D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一般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解旋酶④二氧化碳⑤唾液淀粉酶⑥甲状腺激素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胰岛素A.②③④⑥B.①③⑤C.①③⑤⑦D.③⑤⑥⑧⑨解析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解旋酶存在于各种细胞内,而唾液淀粉酶存在于唾液中,唾液不属于体液。
答案 B4.右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据图判断,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有区别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D.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4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答案 D5.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解析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调节也主要是对细胞外液成分和理化性质的调节,而红骨髓产生新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和理化性质的调节。
答案 D6.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烧、肌肉酸痛等现象,适当的体温升高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恢复。
必修3 稳态和环境第一章人体内环境稳态(课标Ⅰ卷)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新课标Ⅱ卷)3.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答案】A【解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江苏卷)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答案】A【解析】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故A项错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故B项正确;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故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D正确。
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期末复习题【单元知识网络】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 的结构基 础和反射兴奋的 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 调节的关系三、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概念: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动物体对内外刺激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变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传导方向——双向传导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为内负外正↓过程 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为内正外负 ↓恢复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为内负外正传导形式——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传导方向——单向的传导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传导过程——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将兴 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不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言语区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通过激素调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 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B 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在骨髓中成熟 防卫功能 监控功能 清除功能 人体内的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 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 和免疫细胞借助 血液循环和淋巴 循环组成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内容见疑难问题解析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疫苗 对组织内抗原检测——根据抗原能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器官移植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例如:胸腺、骨髓等 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