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的意义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8.91 KB
- 文档页数:3
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紧急子宫切除术的运用作者:任美英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子宫切除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66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结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失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有效率为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关键词]难治性产后出血;紧急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本文研究方向为紧急子宫切除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6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相关人员的临床资料见表1。
1.2方法1.2.1对照组本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宫缩素和官腔填纱方式进行治疗,在产妇分娩后,立即予以20μg的宫缩素进行治疗,行静脉滴注,而针对自然分娩的产妇,应及时采取纱布或者填塞器进行止血处理,面对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医务人员应在直视下,从上而下的进行顺序填宫,在整个填纱完成后,对子宫进行逐层缝合,在此期间,一定要密切的观察产妇的相关体征变化,如体温、脉搏、出血情况等,如果出现持续性出血,应及时的进行相关处理。
1.2.2研究组对待本组患者,直接采用紧急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针对宫缩素以及子宫按摩无效的患者实施子宫切除术,以此来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
首先提起产妇的子宫,对产妇子宫两侧卵巢中固有韧带,以及圆韧带进行结扎处理,随后下推产妇的膀胱,针对部分主韧带以及子宫血管实施盆腔血管结扎处理,随后再利用宫颈环将产妇的子宫切除,将产妇的子宫取出后,及时的缝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2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3讨论产后出血严重危及到产妇的生命安全,早期进行有效的止血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难治性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宫腔纱布填塞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两组患者用于临床比较。
1.2 方法采用宫腔纱布填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
直视剖宫产患者进行填塞,填塞顺序从上到下,直至将患者宫腔填塞满,缝合患者子宫切口。
自然分娩患者采用的填塞方法为,医生将手深入到患者宫腔内或者采用填塞器进行填塞。
完成填塞后,对患者的脉搏、血压、体温计阴道出血量进行详细的观察,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出血现象。
治疗组患者在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操作步骤按照常规操作步骤进行,将患者子宫全部切除[2]。
详细观察患者的疗效,还要对患者的产后输血量进行详细的观察,并且记录患者的止血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x ±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5例对照组患者中,抢救成功的患者有16例,抢救成功率为64.0%,其余抢救不成功的患者还需要作进一步治疗,给予患者子宫切除术治疗。
25例治疗组患者中,全部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100.0%。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产后出血患者手术过程中输血量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难治性产后出血指的是患者经过分娩后出血,并且出血量超过1500毫升,给予患者各种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均无疗效,同时,还并发多器官衰竭,发生上诉症状的患者在临床上被划分为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需要给予患者子宫切除术治疗。
2021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全文)摘要:产后出血仍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早识别、早处理、避免严重出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极其重要。
当出血无法控制危及产妇生命时,及时行子宫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子宫切除术后对患者的性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性生活;心理健康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目前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及时诊断、早期干预、团队合作、恰当处理是预防死亡的关键。
1 我国产后出血现状近年来,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仍较高。
在孕产妇死亡率更低的发达国家,产后出血已不再是最主要死因。
我国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围产期子宫切除率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围产期子宫切除率高达0.19%[1]。
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归为“4T”:宫缩乏力(tone)、产道损伤(trauma)、组织残留(tissue)、凝血异常(thrombin),而各病因又存在对应的危险因素,既往以子宫收缩乏力为主要原因。
然而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自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剖宫产率进一步增加,2017年全国剖宫产率为44.53%,高龄产妇和有剖宫产史的产妇比例上升,进而导致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比例逐步增大。
2018年全国孕产妇监测中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宫缩乏力仅占35%,而胎盘因素(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滞留、胎盘早剥及胎盘植入)则占60.49%[2]。
2 产后出血的治疗关键点产后出血的治疗时机至关重要,重在一个“早”字,早评估、早呼救、早止血、早复苏。
治疗原则以“先药物,后手术”,首选“最快、最简单、最熟练、创伤最小”的手术方式,尽快止血,恢复和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以防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凝血功能障碍,消除PPH发生的产科原因。
产后出血急诊切除子宫临床分析作者:陈丽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目的对产后出血导致急诊切除子宫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致使行子宫切除的临床患者病例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主要为:胎盘因素、宫缩乏力、羊水栓塞、子宫破裂以及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等。
28例患者中,引导分娩者4例,剖宫产者24例,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关键词】产后出血;急诊;子宫切除;剖宫产临床上产后出血为产科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为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适时子宫切除为抢救产后出血的一项有效措施,然而同时也为孕产妇带来了沉重的身心伤害与打击,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产后出血导致急诊切除子宫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急诊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急诊行子宫切除临床患者病例,共抽取其中的28例。
患者年龄在22-41岁,平均(29.7±13.5)岁,孕周36-42周,平均(38.6±4.2)周,初产妇6例,经产妇22例。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病因、分娩方式以及产后出血等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产后出血处理方法针对产时或者是产后发生出血者而言,一般通过给予产妇宫缩剂、官腔填塞、按摩子宫、缝扎止血、清宫、结扎子宫血管等方式进行处理无效时,可选择子宫次全切除术;针对发生子宫下段裂伤以及子宫下段出血、阴道出血不止者可对其展开子宫全切术。
1.3 数据处理研究中分娩方式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2 结果2.1 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经统计发现,本组28例患者中胎盘因素之产后出血者11例,占39.29%。
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紧急切除子宫手术在难产后由出血情况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抽取2010年2到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以后实施紧急切除子宫手术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院内治疗)和对照组(外院转入);实验组20例,对照组40例。
结果 60例病人都有难产以后出血情况发生,出血量为2000-4100毫升。
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的关键原因是胎盘原因,大部分采用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手术,20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的关键原因是软产道受到损伤、胎盘原因,大多数采用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手术其中8例患者在手术以后出现盆腔表面或者阴道残端部位出现渗血,并且出现多项内脏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结论产后出血的相关处理主要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彻底止血,如果出现采用保守治疗方式没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采用紧急切除子宫是为难产以后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手术要求稳、准、快、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手术后应该密切监护。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强健康教育,及时转移危重病人,能够使紧急子宫切除得以明显减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关键词】紧急子宫切除;难治性产后出血;应用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62-02孕妇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是目前妇产科面临的难题之一。
难产出血指的是1000毫升以上并伴有低血容量的表现,使用药物治疗以后仍然没有明显好转的严重产后出血,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
紧急切除子宫是治疗难产后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种被迫实施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2010年2到2011年6月救治的60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0年2到2011年6月一共分娩7594例,当中在我院发生紧急切除子宫手术20例,设定为实验组,然而另外40例病人在外院紧急切除中手术40例,设定为对照组。
产后出血急症行子宫切除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文章对产科并发急症行子宫切除术在抢救产科产后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解析: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病因,如何防治,怎么提高产科工作质量,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生存率。
方法回想分析本院3年以来13例因产后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的病例。
13例中胎盘因素5例,瘢痕子宫不全破裂1例,子宫复旧不良4例,晚期产后出血1例,羊水栓塞2例。
13例中无一例死亡。
结果孕产加强护理,生产过程加强管理,掌握好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有效治疗妊娠并发症,才能使产科子宫切除降到最低。
此外,行子宫切除也是抢救产科急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科;急症;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产后出血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中的危重急症,也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最高的因素。
但挽救孕妇产后大出血生命安全的主要措施就是急症子宫切除术。
分析研究我院近三年来的产科并发急症抢救产科产后大出血中行子宫切除手术的病例。
1 研究资料1.1 获取资料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孕产妇共6325例,其中剖宫产3536例,剖宫产率为55.9%,产科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13例,占剖宫产0.37%,占分娩总数的0.21%。
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41岁,平均年龄28岁。
初产妇6例,经产妇7例,有剖宫产史者4例。
孕周33-42周。
1.2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子宫次全切除术10例,子宫全切除3术例,均保留双侧附件。
1.3 术后处理输血,补液,预防感染治疗。
2 结果通过对我院13例患者产科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手术指征进行分析。
其中包括胎盘因素5例,瘢痕子宫不全破裂1例,子宫复旧不良4例,晚期产后出血1例,羊水栓塞2例。
13例中无一例死亡。
3 分析讨论3.1 软产道裂伤出血和宫缩乏力性出血的分析在生产过程中,严禁暴力接生。
暴力接生违反人文主义和道德法规,会造成产妇子宫破裂,软产道裂伤。
应正确观察整个生产过程,并且对由于生产时间过长而产生疲劳的孕妇及时进行处理,比如加强输液能量,第一时间进行原因分析,果断正确地处理此种现象。
93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临床上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是减少产妇死亡率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及时治疗产科急性子宫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现对我院今年行子宫切除产妇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孕妇年龄分别为33岁、38岁,经产妇,G3P1,,1病例孕周37周,因“瘢痕子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行剖宫产术,1病例孕周37+2周,因“B超提示羊水偏少”行剖宫产术。
1.2 病例资料:病例1:孕妇曾桂琼,女,38岁,因“剖宫产术后11年,停经37周,发现胆汁酸升高2+小时”于2015年05月09日16:30入院,入院后孕妇因“瘢痕子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及家属要求”经腹子宫下段二次宫产术;于2015年5月9日20:19以LOT娩出一活男婴,静滴缩宫素10u,子宫壁肌注缩宫素10u+益母草注射液2毫升促子宫收缩+头孢唑啉钠2.0静滴预防感染,子宫收缩差,给予按摩子宫及宫壁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ug肌注、葡萄糖酸钙10毫升静推促子宫收缩后,子宫收缩无好转,子宫收缩仍差,多次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UG肌注促进宫缩,宫腔纱条填塞压迫止血,压脉带压迫子宫动脉减少出血,缝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报病危,紧急合血,子宫收缩无好转迹象,活动性出血已有2000毫升,继续出血可能大,考虑子宫切除术,病员及家属同意签字后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将切下子宫送病理检查。
手术顺利,术中共出血约2900ml,尿量600ml,补液4150ml。
急查血常规:,HGB69g/L,凝血功能正常.修正诊断:重度贫血。
术后给予预防感染,保肝、输血、补液等治疗,病检回示:宫腔胎盘部位过度反应。
术后5天治愈出院。
病例2:孕妇王金华,女,33岁,已婚,因“停经37+2周,无产兆,B超提示羊水偏少”于2015年03月02日16:00入院,病人及家属要求于2015年3月3日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015-03-03 ROT位产钳协助下娩出一活女婴,静滴缩宫素10u,缩宫素10u+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ug 宫壁肌注加强宫缩,头孢唑啉2.0 ivgtt预防感染,查胎盘下缘部分覆盖宫颈内口,附着于子宫下段胎盘与子宫粘连紧密,行人工剥离,欠完整,行清宫术,清出胎盘胎膜组织约10克,卡前列甲酯栓1mg直肠上药促宫缩,按摩子宫,盐纱压迫,2-0可吸收线缝扎出血明显处,子宫背带式缝合等处理,多次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注促进宫缩,效果欠佳,估计出血量达3400ml,与家属沟通后建议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手术尚顺利。
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0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行子宫切除术的15例患者为例,导致子宫切除的原因有很多,基本主要的原因有胎盘因素(40%)、产后宫缩乏力(27%)、羊水栓塞(20%)。
结果:其中1例因术后宫缩乏力及大出血导致休克、器官衰竭行子宫切除术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4例均成功,成功率为93%;证明子宫切除术在产科临床领域中应用效果显著。
讨论:行产科子宫切除术的主要目的为出血过多的患者有效地止血,挽救患者的生命。
根据15例患者的治疗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子宫切除术在产科临床医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应该重视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价值并进行推广。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临床分析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65-02\近年来产科临床中出现急症的情况越来越多,子宫切除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由于子宫出血,保守治疗得不到预期效果,为了挽救孕妇的生命财产,各医院实施了子宫切除术措施。
根据产科临床中急症重症子宫切除术的案例,可以分析得出致使患者行子宫切除术的致病原因、手术指征等方面知识。
本论文对子宫切除术在各致病因素中的应用,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的适应症,以及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中的价值做出以下详细的报道。
1研究资料1.1临床资料。
选取2000年12月到2012年12月入住本院患妇产科急症的10162名患者为例,其中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有15名,其发病率为0.15%。
在这15名患者中,初妇产有6名,经妇产9名;曾剖腹生产的患者有6名,怀孕周期为35~43周,平均孕期为38周。
15名患者的年龄均在25~44岁,平均年龄为28.7岁。
1.2致病原因。
需行子宫切除术15例中,其中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2例;疤痕子宫完全破裂的有1例,产后晚期出现大出血的有1例,羊水栓塞有3例,产后宫缩乏力的有4例,胎盘因素的有6例(前置胎盘3例,胎盘植入2例,胎盘早剥1例)。
19例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临床分析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产妇四大死因之首,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尤甚[1]。
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2],所以降低产后出血率是降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最主要措施。
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是抢救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的最有效方法。
虽然近几年随产前保健的逐步完善,产后出血率有所降低。
但随剖宫产率的增高,致瘢痕子宫,胎盘植入等因素增多,难治性产后出血仍有发生,最终为抢救产妇的生命,而切除子宫。
现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因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患者进行分析子宫切除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分娩人数为9187人,因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19例,子宫切除率为2.07‰。
19例患者中13例为经产妇,6例为初产妇;孕妇年龄18-42岁;高龄孕妇(≥35岁)7例,孕周22-42周,出血量2000-5000ml,经产妇中有11例有宫腔手术史,初产妇中有4例有宫腔手术史。
19例中有16例为术中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3例为分娩后子宫收缩乏力,出血较多而行子宫切除术。
1.2治疗经过术中出血多后,予按摩子宫,应用子宫收缩药物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血压高孕妇时则改用卡贝缩宫素),应用宫腔填塞术,局部缝扎止血,B-Lynch子宫缝合法,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等抢救措施后,止血无效立即行子宫切除术,建立至少三组静脉通道,快速输注晶体液,补充红细胞及血浆,补液原则为先快后慢,先盐后糖。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维持正常尿量,纠正休克,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尿量等情况,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等情况。
2 结果2.1 子宫切除的原因子宫切除的指征中,经产妇中胎盘早剥2例,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5例,考虑羊水栓塞1例,宫缩乏力5例(其中有瘢痕子宫病史的有10例)。
初产妇中羊水栓塞1例,宫缩乏力4例,多发性子宫肌瘤致子宫切口裂伤 1例。
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时机的探讨[摘要] 目的分析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原因,探讨子宫切除术的时机。
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13年间44例急症子宫切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发生率0.076%。
剖宫产子宫切除是阴道分娩的9.5倍。
子宫切除前平均出血量3000ml以上,血红蛋白平均为47g/L。
结论产科子宫切除术是挽救产妇生命的有效措施,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胎盘因素和宫缩乏力是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
在积极处理产后出血无效的情况下,为抢救产妇生命宜行子宫切除。
产后出血严重威胁产妇生命,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因的首位[1]。
当产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特殊子宫缝合法(如B-Lynch缝合、子宫打补丁法)、宫腔填塞纱布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髂内动脉结扎术以及介入栓塞等治疗方法无效时,切除子宫可避免孕产妇的死亡,但过早行子宫切除会造成产妇脏器的丢失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子宫切除的时机本文作以分析。
现将北京妇产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0月44例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病例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北京妇产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0月分娩总数为58185例,产后出血1908例,产后出血率为3.28%,因产后出血其他方法无效行急症子宫切除术44例,急症子宫切除为0.076%。
1.2 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标准按文献[2]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
1.3 产后出血量的计算方法:出血量是根据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出后,在产妇骶尾部放置一个有刻度的塑料盆2h,失血量直接从盆内刻度读出和估计出血之和。
剖宫产中使用负压吸引器,吸引出血至引流瓶中减去羊水量,与手术上手术巾类吸拭出血之和;产妇回病房后24h内出血多者由两个有经验医生共同估算。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2.1子宫切除病例一般情况:年龄21~39岁,平均30.85岁;最多孕次5次,平均孕次2.73次,最多产次3次,平均产次1.55次;产后出血量最少1000ml,最多7000ml,平均出血量3561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