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昨天,我们已经一起把《愚公移山》的字句进行梳理翻译了,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师:同学们,请看下这张图片,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座山给你的感觉。
生:巍峨、高山峻岭、峰峦雄伟……师:与高大的山峰相比山脚下的人们显得怎么样?生:渺小。
师:是呀!在高大的山峰面前,我们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和单薄,但是即使这巍巍高山,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阻挡不了一位9旬老人移山的决心和宏愿。
可是愚公怎么有如此的决心呢?他要移山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找出有关段落。
生:第一自然段师:请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通哪些言简意赅的词、句让我们看到了大山给愚公他们带来的困难呢?生:“王屋、太行二山,方七万里,高万仞”、“惩”“塞”……师:是的,用词不多,句子不长,却让我们在这些言简意赅的词句中看到了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
师:请让我们再次把这些有关语句朗读一遍,再次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师: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生:移山师: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其他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画出来。
(板书:愚公、子孙、妻子、遗男、智叟)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师:90岁基本上经历了人的一辈子了,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他提出了移山这件事,他的子孙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请大家把有关语句齐读出来。
师:移山的过程容易吗?生:不容易。
师:从哪儿能看出不容易呢?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生:石头、土块往哪放?师:谁提出来的?生:愚公的妻子师:愚公的妻子是怎样说的?请读出妻子的话。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大体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并把一些文言现象进行分类梳理。
(出示课件2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教师: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出示课件28)(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学生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学生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教师: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出示课件29)教师点拨:本题考察的是写作方法,运用的是对比的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遗男“跳往助之”,表示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共同的愿望。
从表达上看,这个情节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行文的单调。
“跳往助之”四个字,把小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了出来,同时与后文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出示课件30)(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师补充: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教师:读完课文,你认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31)(学生默读全文,讨论分析归纳。
)预设: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愚”吗?智叟又是否“智”呢?“愚公”“智叟”两个名字有何妙处?(出示课件32)(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巡视点拨。
课题《愚公移山》教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课文,领会寓意。
难点: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法选择讨论与点拨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2课时备课总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出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自学学生互查朗读背诵,教师检查字词句的理解掌握;学生探究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寓意和写作技巧。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2.愚公为何移山?(原因是“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愚”、智叟“智”吗?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出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愚公“愚”、智叟“智”的观点,相互交流,统一认识。
阅读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从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的称谓、说话的句式来思考他们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录\教后记执教人:十三中锁金分校李紫燕教前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见诸许多低年级教材及神话、寓言故事集,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一方面,它被作为“人定胜天”的绝好样板被反复宣传,一方面,也被扣上“自不量力”、“不知变通”的帽子被加以质疑是否过时。
教者在教学时尽可能深入文本,避免一味被概念牵引,而是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探究、品味;力求尊重学生的思考,利用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评析,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体会愚公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愚公移山”典出《列子》,《列子》虽被考证部分系后人伪作,然而仍是包含着许多先民乃至先哲的思想结晶。
“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寓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孙绍振教授语),而民族的精神是可以认知、继承和发扬的。
在授课过程里,需要适当联系现实,带领学生体会愚公形象的文本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
在教学上,牢牢树立文本意识与生本意识。
在教学突破口的选择上,注重一切问题重带领学生研读文本解决一切问题。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顺着文章的叙事脉络,沿着故事的构造逻辑来探究与讨论,不随便脱离,不刻意拔高。
精心设计教学引语,在与学生钻研文本的过程中,贯穿思维和情感活动,使学生始终立足于文本,回归于语言,细细品味故事内在的寓意与韵味,获得求知与审美的愉悦。
课前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疏通文字,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分类。
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故事的寓意。
2、初步了解列子及其思想。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翻译语句,了解文字掌握情况。
整理并呈现同学们的思考和疑问。
二、阅读课文,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愚公何以有梦想有了梦想,还需要什么三、深读课文,探求文意。
围绕对“大小多少”的认识愚公与智叟,进而认识道家智慧。
四、联系现实,探求道家哲学思想。
思考:列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认识“御风而行”认识“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寓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愚公移山》,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
二、课文分析: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
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
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本文的寓意: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介绍本文主要介绍了一节小学班级中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我们将会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能够通过绘画、故事讲解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设计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预习:在本节课开始前,老师会要求每一位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让孩子们提前了解这个故事的大致情况及寓意。
2.导入:在课堂上,通过问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直接问“在故事中,愚公的问题是什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的引导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快速进入愚公移山的故事情境。
3.故事讲解:老师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愚公移山》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环节以及主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
4.绘画:在故事讲解之后,老师将会提供一些绘画工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能力来表达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
这个环节可以运用到色彩、构图、图形比例等绘画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美术启发。
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还将为学生们选取一些经典的语录,让学生们逐句朗读。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语言之美,又能够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首先,老师会向学生们提问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对故事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之后,老师还会问:“你们有没有听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通过这些引导问题,学生们可以全面地跳进到故事情境中。
故事讲解这个环节中,老师将会为学生们讲解《愚公移山》的情节。
首先,老师会要求学生们关闭书本,认真倾听,将《愚公移山》的情节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方式进行解释。
接下来,老师会再次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这个故事中愚公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简短的思考和回答。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
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
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
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君:尊敬。
(疑)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
汝:轻视,轻贱的称呼。
(笑和止)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 山体庞大;⑵ 工具简陋;⑶ 劳力不足;⑷ 路途遥远。
(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10、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教师总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
比较中智慧探究,探究中培养学力——《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作者:谭畅悦,贺诚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7期一复习导入,破题质疑师:(板画“山”、板书“愚公”)瞧!两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一个年老体弱的老人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愚公想移走这两座高山。
生:因为这两座山阻挡了他们进出的路,所以愚公想移走这两座大山。
师:对于移山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生:我觉得他很笨,这两座山这么高大,他自己又这么老,怎么可能把山移走呢?师:似乎真的有点笨。
生:我觉得这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师:你的用词特别准确,你并没有完全否定这个可能性,是吗?生:是。
生:我觉得愚公的行为有点不可理解,他为什么要移山呢?搬家不省事多了?师:真聪明,还提出了建议。
(师板书完整的课题,生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评析:寥寥几笔勾画大山,与缩小的“愚公”二字形成强烈的反差。
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
一则准确抓住了课题即课文主要内容的特征,训练高年级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二则明确了“山”与“人”的矛盾对立关系,在质疑中思辨,为全篇探究性学习确立主攻方向。
二文本研读,自主探究1.第一次探究:愚公的“愚”。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迅速找出体现愚公“愚”的句子。
(生自学课文,师适时点拨,5分钟后,小组交流)生:我觉得愚公很愚蠢,我找到的句子是:“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快九十岁了。
”愚公年纪这么大了,山又这么高、这么大,他怎么可能移山呢?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愚公快九十岁了,可能连小土丘都移不走,怎么可能把山移走呢?师:我想到了“风烛残年”这个词,你们呢?生:我想到了年老体衰、年老多病。
生:我要分享的句子是:“他的家门前矗立着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高山。
”在愚公家门前的不止一座大山,而是两座,他怎么可能搬走两座大山呢?生:从“矗立”一词可以看出山很高。
师:知道这山有多高吗?古文中说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课时我们对课文《愚公移山》进行了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课外去背诵本文,会背了吗?生:(齐答)会!(齐背课文)师:背得很好!我还叫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愚公移山”的歌曲、绘画、文章、成语故事等,以便这一节课进一步深化学习,做了吗?生:(齐答)做了!(很多同学显出跃跃欲试的神态)师:好!这一节课我将会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把你们认为最好的材料展示出来。
(小组经过交流,推荐代表上台,老师打开投影仪,学生把材料放置在投影仪下)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徐悲鸿的素描名画《愚公移山》(学生将画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欣赏并作评介。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江涛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将一张光盘放入微机中熟练打开,并哼唱了两句。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毛泽东的文章《愚公移山》(学生拿着一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把它到投影仪上,全是繁体字,还读了关键的段落。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成语“大智若愚、精卫填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
(还有同学想说)师(总结过渡):好,我们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大家不急。
同学们搜集的材料都很有价值!看来这个故事很有研究、关注的价值。
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点击鼠标,展示教学目标: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
)二.赏析感悟、交流讨论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点击鼠标展示:)1.你能按要求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吗?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和好处、方法、艰巨性、信心、结果的句子;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表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的句子。
2. 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吗?3.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你会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生:(学生快速阅读、议论纷纷。
)师:(教师在教室内个别辅导,同时目光在教室里搜寻、鼓励。
短暂的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生:我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他不能搬家吗?生:(有人窃窃私语,忽一生大喊)他这是迎难而上!师:对,很好!生:老师,我来第二个。
愚公移山的目的、好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愚公“年且九十”,都这么大岁数了,他移山为了自己吗?生(齐答):不是,是为了造福后代!生: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生: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叩石垦壤”,箕畚运土,说明工具简陋,劳动艰辛。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突出。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映运土往返路程遥远,费时甚多。
这些既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更衬托愚公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
生: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师:这就是愚公精神的真正可贵之处。
生: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看来神仙都同情、偏爱那些努力奋斗的人。
生:(有不少同学在下边轻声议论和发笑)生: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
”师:你看,愚公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决然,难怪他能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使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
需要指出的是:“其妻献疑”,从另一角度强调移山任务的艰巨,反衬愚公意志的坚决。
她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她与智叟不同。
生: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师: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
你看,智叟认为人的力量有限,山高大无比,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而愚公却看到了斗争的前途。
就连京城氏之子也欣然参与,这就和智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难怪在愚公理直气壮的陈述下,智叟变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生:(点头表示默认)师:刚才,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谁又能概括一下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学生交头接耳、展开激烈的讨论,约2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生:本文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惊人毅力以及“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
生: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生:说明了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道理。
生: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
师:概括得很好!“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同学们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在其他同学的鼓励下,一名同学站了起来)生: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
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
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师:(显得有些激动,鼓掌)太好了!分析得真透彻!看来,同学们的欣赏水平的确很高!三.联想迁移、开掘深化师:刚才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可见同学们对文章理解十分透彻。
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课外阅读面广不广。
(教室里显得静极了,师顿了顿才说)谁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呢?(有同学迅速翻看词典,有的窃窃私语,不到一分钟,同学纷纷举手)生:“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
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生:“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
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
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终会成功。
生:“绳锯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滴水穿石”相似。
生:“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
师:哎呀,真不错!“移山、填海、穿石、木断、磨针”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但目标如何变成现实呢?谁能将这几个成语或故事体现出的共性的成功的要素来呢?(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大约2分钟以后,有一学生大胆举手)生:1.目标专一,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回答完毕,短暂寂静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赏)师:(显得非常吃惊)概括得非常简洁,准确!看来,同学们不仅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还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四.课堂辩论、拓展思维师:人们总习惯认为“愚公不愚”,其挖山不止、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钦佩;“智叟不智”,因为他不懂得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力量无穷的道理。
人们总习惯赞扬愚公,讽嘲智叟,把智叟作为害怕困难、不敢变革、看不到群众力量的右倾保守思想的代表。
可是也有人认为,《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它原来的含义需要深究一番。
觉得传统说法不尽合理: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则去其智。
对于智叟不宜轻易否定,智叟也有可取之处。
如果从事件本身来评判,愚公倒应该听听他的意见。
赞成愚公的我们定为“正方”,坐在教室的南半部;赞成智叟的我们定为“反方”,坐在教室的北半部。
下边我们开始现场辩论,看看双方谁说得有理有据,显得更有道理。
(学生开始自由组合,迅速投入角色,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时时情绪激动、时时反唇相讥……)反方: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挡住他家的去路,智叟可能会劝他把家从山后搬到山前;或者就地安居乐业,用移山的精力去改造家乡的大自然。
愚公却吃了不听智叟建议的亏。
假如不是神仙帮忙,两座大山肯定依然如故。
这说明愚公移山是不现实的。
(学生鼓掌)正方:愚公并非“固不可彻”的僵化之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既然高山挡住了屋前的去路,是闭塞视听,安于现状,遇屈相从,还是领导子孙“毕力平险”,以“指通豫南”?愚公选择了后者。
反方: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是因为门前高山挡住了去路。
为什么他不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呢?在古代单凭少数人的力量能够移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愚公要移山,这不是凭空妄想吗?不是干蠢事吗?(学生鼓掌)正方:愚公不愚,他不是笨老头!他不是妄想,不是干蠢事!他身上有着难以抹杀的“人定胜天”的精神。
不管时代怎么变,愚公精神永远是需要的,就像“真理有时可能变得黯淡,但永远不会熄灭”一样。
(学生鼓掌)反方:便利交通,无可非议。
但目的正确,也要办法可行。
而愚公却把子子孙孙都动员起来,企图用锄凿肩担的最原始的方式,去铲除“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且不说实现这个远景规划遥无尽期,即使能够如愿,也必将旷废时日,所失甚多,河曲智叟给愚公泼了冷水,指出了愚公一家和大山对比的力量悬殊。
应该说智叟看问题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学生鼓掌)正方:愚公“难”则思变,要改变现状,坚决向“庞然大物”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改革、开拓精神!(学生鼓掌)反方:方七百里、高万丈的太行、王屋两山,靠愚公子子孙孙和邻人京城氏的七龄遗男,用锄头箕畚,运土石去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才往返一次。
如此,两座大山如何移得了?(学生鼓掌)正方:要取得一桩事情的成功,没有韧性和毅力是不行的。
愚公身上就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生鼓掌)反方:愚公他们需要做饭、穿衣,把全部精力用来移山,难道去啃泥土、喝西北风吗?这不是愚蠢之至吗?(学生鼓掌)正方:愚公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能坚持不懈地为既定目标努力奋斗。
他有胆有识,有勇气,富有可贵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以坚强的恒心毅力付诸行动,何愚之有?如果不行动起来,泥土、西北风也许都没得吃!要说“愚”,这就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中华子孙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掌声雷动)反方:智叟看到了愚公的愚处,好心地指出:这样移山是徒劳的。
但是,智叟的话还没有说完,愚公就骂他顽固不化,还不如小孩子的见识。
可见愚公自己倒是很固执的。
(学生鼓掌)正方:愚公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子孙造福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值得称颂的。
相比之下,智叟的畏惧困难倒是可鄙的!愚公的移山壮举,表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他的精神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移山填海,围海造田,已成了人们的伟大实践,许多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们称为当代的“愚公”。
而“愚公移山”被人们用来比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
这样说来愚公移山,何愚之有呢?固执在哪呢?(学生鼓掌)反方:“愚公精神”若作为提倡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是十分形象生动的。
但若机械地套用愚公的哲学,将其绝对化,甚至简单的把神话中的“挖山不止”搬到现实中来,那就会使一个聪明人变得“愚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