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2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大体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并把一些文言现象进行分类梳理。
(出示课件2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教师: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出示课件28)(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学生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学生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教师: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出示课件29)教师点拨:本题考察的是写作方法,运用的是对比的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遗男“跳往助之”,表示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共同的愿望。
从表达上看,这个情节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行文的单调。
“跳往助之”四个字,把小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了出来,同时与后文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出示课件30)(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师补充: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教师:读完课文,你认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31)(学生默读全文,讨论分析归纳。
)预设: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愚”吗?智叟又是否“智”呢?“愚公”“智叟”两个名字有何妙处?(出示课件32)(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巡视点拨。
《愚公移山》的第二课時教学设计《愚公移山》的第二课時教学设计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比照、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群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以下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
(题略)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立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二)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二、研读新课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
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板书)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
(“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
(“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
(“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
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本课神话结尾的作用和课文寓意,理解文章对比与衬托的写法。
准确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积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教学重点: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准确理解寓言中神话结尾的作用及其包含的深刻寓意教学难点:愚公移山“智”与“愚”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引导预设问题探讨交流评价归纳思考辨析大胆质疑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上节课通过阅读和翻译,大家对课文的故事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愚公作为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做出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的决定,并付诸实施,最终感动天帝,借助神力,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这样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在这个节课的学习中得到解决。
二、研读探究(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用课文原句来回答,共同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问题: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各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结果,欢迎其他同学实行评价、补充和指正,教师归纳并最终明确:1、“方七百里,高万仞”(规模)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原因)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目的)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地点)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行动)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结局)(二)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大家讨论后先用课文原句回答,再尝试用白话文实行归纳。
讨论后明确:“方七百里”山的规模大“高万仞”山势极高“年且九十”愚公年纪大“子孙荷担者三夫”人数少“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程远,周期长教师小结:这些困难如此之大,愚公作为一名凡人不但下决心去移山吗,并且付诸于行动实在是值得后人敬仰。
第一课时一、介绍文学常识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
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
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许(赞许)易(交换)曾(乃,并)此(换牙)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反——返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诸:(兼词,之于)以:(介词,凭)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习惯句式。
(“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亡—一无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6.学习第四自然段。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
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
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
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君:尊敬。
(疑)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
汝:轻视,轻贱的称呼。
(笑和止)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 山体庞大;⑵ 工具简陋;⑶ 劳力不足;⑷ 路途遥远。
(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愚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决定移走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
文章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展示了愚公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愚公移山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信心。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仍需加强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愚公移山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信心,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愚公移山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PPT,相关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面前有两座大山,你会选择移山还是绕山而行?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愚公移山》。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实词、虚词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练习。
学生相互批改,教师讲解答案。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愚公移山的精神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24课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揣摩人物语言所反映的态度、心理、性格。
2.探究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1.强化诵读训练,把握本文语言描写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
2.从不同角度探究本文的寓意。
教学难点1.重点朗读人物语言,体会所反映的人物形象。
2.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探究寓言的不同寓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用自己的话讲讲《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分享给大家吧!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本课的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准确理解本文寓意作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朗读课文,说说愚公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2.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那么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相同吗?3.智叟真的“智”吗?愚公真的“愚”吗?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充满神话色彩,是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你怎么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
【活动内容】3.本文是一则寓言,它有怎样的寓意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本文的寓意。
【活动内容】4.什么是愚公精神?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深刻理解愚公精神。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体会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衬托、对比手法表现愚公人物形象【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析读,感知形象1.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明确:五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2.填空(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理由是:“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跳往助之”中可以看出。
4.愚公在挖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年老力衰(年且九十)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妻子怀疑(“以君之力……?”)⑥智叟阻止:(甚矣,汝之不惠……)5.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是否是笑谈?为什么?决心:山高——年老——移山行动:聚—谋—率—叩—垦—运影响:家人—邻居—智叟—山神—天帝结果:神惧——帝感——负山——无垄断6.分析“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小组讨论并展示)智叟:轻视嘲讽,目光短浅愚公之妻:讲真话,提问题(关心)愚公:高瞻远瞩,大智大勇邻居小孩:愉快助之(跳往助之)对比:愚公有宏伟抱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大智:有发展的眼光;大勇:与困难作斗争)智叟:“汝之不惠”“以君之力…”(不智: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