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宗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翻译影响及对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在各方面的交流融合都更加紧密。
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选择和语言障碍的克服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内形成了不同的习惯与思维方式。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语言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充分认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成功实现语言的转化。
一、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一)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就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是独行者。
现代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就我国而言,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政策更是侧重致力于构建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体系。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被认可的首要语言,成为我国经济面向世界这个大舞台的的重要工具,在经济领域专业而准确的英语翻译不仅能够打通沟通壁垒,更是各个国家之间成功进行经济合作的关键。
简单来讲,成功的英语翻译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补与发展即使在经济活动中,英语翻译同样能够折射出不同国家之家的文化差异。
语言在社会主体的交流过程中是进行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工具。
在专业人员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相互输送。
在英语翻译的进程中,具有专业素养的翻译人员不仅可以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应达到的是进行文化转化,使具有不同文化的双方甚至是多方主体之间达到文化上无障碍地交流。
通过英语翻译来进行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碰撞,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共享与发展。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一)不同地域间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这种基于自然因素的天然影响也会在英语翻译中给专业人员带来一定的障碍。
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干扰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干扰在现代社会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可以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宗教文化可能会对翻译产生干扰。
这篇文章将探讨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干扰,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宗教文化的特点在讨论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宗教文化的特点。
宗教文化是指一种特定的信仰、崇拜和道德体系,通常与一个特定的宗教团体或组织有关联。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涵盖了信仰、仪式、文学、艺术、建筑和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
不同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似和不同之处。
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传统宗教强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敬畏。
佛教则强调超越自我和和谐共存。
印度教则涵盖了各种信仰、仪式和教义,对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总之,宗教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和精神,也是一种具有传统、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社会现象,对各类人群的思想、行为和生活都有巨大影响。
第二部分: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干扰宗教文化可能会对翻译产生多种干扰,其中最明显的可能是语言的难以理解和翻译。
例如,由于宗教文化的种类和差异,不同宗教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术语和名词对翻译人员难以理解和转化成目标语言的术语和用语。
这样就会导致在翻译语言时产生错误或遗漏。
另外,宗教文化的信仰和教义也可能产生文化干扰。
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圣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日,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圣诞”并不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因此对于中国的翻译人员来说可能会造成误解和歧义。
此外,宗教文化中的情感色彩也可能会产生干扰,这种干扰可能会对翻译的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例如,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祷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其中包含了强烈的信仰和情感。
但是,这种情感和信仰,可能会因为翻译不准确而产生歧义和误解。
浅析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宗教文化是一种体现人们信仰和崇拜的文化形态,它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可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涉及到对宗教概念、宗教仪式、宗教经典等方面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本文将就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问题进行浅析,包括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首先,对于宗教概念的翻译,要注意对其内涵和义理的准确理解。
宗教概念具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对宗教概念的正确理解,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注意避免文化的曲解和误解。
其次,对于宗教仪式和礼仪的翻译,要把握其原始含义和文化内涵。
宗教仪式和礼仪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对神圣、庄严和崇高的追求和表达,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对其原始含义和文化内涵的传达。
可以采用译音、意译和注释等翻译方法,力求做到准确、贴切和通顺。
再次,对于宗教经典的翻译,要注重其语言翻译和文化转换的结合。
宗教经典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进行宗教经典的英汉翻译时,要注重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精确把握,同时还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力求做到再现其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中,还需要注重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宗教文化具有很高的修辞性和感染力,因此在翻译时要灵活运用相应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还要注意对文化背景和宗教内涵的理解和传递,以使译文更具有文化特色和宗教氛围。
总之,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涉及到对宗教概念、宗教仪式、宗教经典等方面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进行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时,要注重对宗教概念和内涵的准确理解,同时还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的曲解和误解。
此外,还要注重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运用,灵活运用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文化特色。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摘要: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形式,更多的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其中的文化也有巨大的差异。
而翻译,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转化形式,更要求能做到文化之间的转化,只有充分地理解,熟悉当地的文化,才能减少翻译中的误差。
中英文化在风俗习惯、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上存在着差异,因此翻译要在当地的文化背景下进行。
主要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将一种承载着不同文化的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和不准确的地方。
因此翻译要紧密结合文化等要素。
一、影响翻译的因素1、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对翻译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因地域政治和社会生活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例如与Dutch 有关的词语,如Dutch act (自杀) ;Dutch courage (酒后之勇) ;Dutch comfort ( 精神安慰); Dutch feast (主人先醉) ;Dutch treat, Go Dutch 各付各的钱; I got mad and I talked like a Dutch uncle ( 我勃然大怒, 于是就严厉地训人)。
Dutch 是荷兰的旧称, 上述与Dutch有关的词略含贬义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17 世纪初, 英国与荷兰曾激烈地争夺海上霸权, 再加上荷兰人先于英国对美洲实行殖民统治, 所以英国人对荷兰人恨之入骨, 使英语具有了民族性。
另外,荷兰在教育青年方面, 有着强迫青年绝对服从的坏名声, 而uncle在古代被认为是讨厌的亲属,古罗马时期,许多人都害怕uncle连讽刺带挖苦的责骂,常说“别跟我玩家长作风”(Don’t play Dutch uncle over me. ) 因而Dutch与uncle合在一起,常被用来形容过分严厉、直率地批评、谴责别人。
浅析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摘要: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宗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形成西方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
英汉翻译不仅包含语言本身,还涉及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翻译工作中,要将语言和文化有效地联系起来,提高文化差异意识,才能更好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宗教;文化;语言;翻译一、宗教文化及其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
在英语语言中,不乏一些富有本民族风俗习惯及价值观的习语及表达。
因此不同民族的交流,不仅是不同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
而翻译恰恰为此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但有时由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经常出现意义被扭曲或理解错误。
因此作为一名译者,其任务不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有其内在的文化知识。
而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语言。
如果对其宗教文化没有透彻理解,也许一篇好的译文就会毁于一旦。
正如翻译大师奈达所言:“一篇成功的翻译,掌握二元文化要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因为词汇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下才能发挥其作用。
”根据奈达对文化因素的分类,他将其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及社会文化。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势必会对语言造成极大影响。
这种影响在英语语言中极为明显。
由于社会背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宗教的确占据在他们日常生活中。
这种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正如我们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交流工具:语言。
由于东西方宗教文化的明显差异,在英汉翻译中,我们特别需要对其宗教背景知识认真了解,以便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工作。
二、宗教对英语及其翻译的影响英语中宗教(relig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ligae,其本意是使紧紧联结。
这种词源上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某种教义或道德准则而使信徒们联结起来,使人们对神圣信仰、义务和崇拜。
目录1、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1.1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1.2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2、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2)3 、认知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4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3)浅议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 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 这促使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展开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交流,因此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我们能正确处理其中涉及到的这些文化因素,对文化翻译地准确性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内涵、人们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与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西两种语言在诸多方面的不同,既对语言学习造成一定障碍,也对英汉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
1、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
1.1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英语翻译工作中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就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语言表达方式差异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表达方式差异。
西方人喜欢在交流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观点,崇尚“说话算数”,而中西方则更加偏重于“委婉”和“含蓄”。
这种差异在英语翻译中表现为,如果翻译者未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很容易导致翻译出现歧义或不准确的情况。
2.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宗教观念、历史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表达。
中国文化中的“纸醉金迷”与西方文化中的“wine and dine”虽然在表面上意思相近,但实际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异。
若翻译者未能抓住原文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翻译不够地道。
3.习惯用语及成语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习惯用语及成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为习惯用语及成语往往承载着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若未能准确理解原文的习惯用语及成语,就极易产生译文不通顺或意思不明的问题。
1.深入理解原文意图在进行英语翻译时,翻译者首先应该深入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内涵。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中西文化知识和语言功底,尤其是对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
只有在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后,才能够做到忠实、准确地进行英语翻译。
2.注重当地化翻译当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时,翻译者应该注重当地化翻译。
即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的特点,避免直译直译的方式。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习惯用语、成语等,翻译者应该尽量使用当地习惯用语或成语进行替换,使得译文更加地道。
3.丰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翻译者还需要积极丰富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英语翻译工作常常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文化内涵的传达中西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文化内涵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内涵无法完全准确传达的问题。
中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和典故,而英文中则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语言习惯方面。
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逻辑思维、句式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的表达不准确、意思模糊的问题。
3. 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表达方式方面。
中文注重含蓄、间接表达,而英文则更加直接、明了。
在翻译中,如果不加以考虑和处理,很容易造成表达不准确或者与原意相悖的问题。
1. 熟悉中西文化要想做好中西文化之间的翻译工作,首先要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只有真正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特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 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在翻译中,要注重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力求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准确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到译文中。
可以适当加入注释或者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可以采用意译、增译、减译等手段,尽量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
4. 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处理中西文化差异的实际经验,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也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中西文化差异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翻译水平。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熟悉中西文化,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并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就能够在翻译工作中应对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论西方宗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西方宗教,即基督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接着谈谈如何进行英语翻译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方宗教基督教英语翻译影响对策一、引言“宗教”一词在英语中为religion,源于拉丁文religlo,意为敬神。
说到西方宗教,无疑就是指基督教。
这不仅因为基督教是西方人的主要信仰,还因为它对西方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本身也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正是基于此,有些学者把西方宗教就特指为基督教。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毋庸置疑,西方宗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就源于此。
《圣经》中的很多典故深深影响了翻译界的创作。
本文主要分析西方宗教,即基督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接着谈谈如何进行英语翻译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基督教经典《圣经》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圣经》(The Bible)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The Old Testament)和《新约》(The New Testament)两大部分,共计66卷。
《圣经》是由三十多位作者,历时一千多年才创作完成的一部巨著。
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渗透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可谓一组逾越千年的古典丛书,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集。
据统计,目前《圣经》已经有300多种文字的版本,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数量最多的书。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
它记载了犹太民族和古代地中海地区其他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诗歌,民俗、伦理、法律等重要史料。
它作为宗教圣典,是督教教义的基础,为基督教信仰的根本。
但这部巨大的宗教文献汇编,同时又是一部瑰丽奇绝的文学艺术杰作。
它以小说、历史、诗歌、戏剧、书信等不同体裁,记述了古代信仰和再现了远古生活风情。
《圣经》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所表述的宗教观念,一方面仍给宗教信徒们带来神秘奥妙、奇远绝深的信仰寓意,另一方面则成为西方文化生活中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并被广泛地引用到文学作品中。
可以看出,《圣经》中的典故已经影响到了英语翻译。
例1: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rabbas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译文一:我宁愿她嫁给强盗的子孙,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教徒。
(朱生豪译)①译文二:哪怕她跟巴拉巴的子孙做夫妻,也强似嫁给了基督徒!(方平译)②在这个译例中,Barrabbas是何许人也?原来他是古时候一个强盗的名字。
典出《圣经·新约》第27章。
对英国人来说,这个典故几乎无人不晓。
可是中国人对此是一无所知,很难产生某种联想。
鉴于此,朱生豪先生采用归化的方法将“barrabbas”译成“强盗”,体现了原文的意思,有利于读者阅读。
方平先生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对这一典故进行了处理,使读者熟悉和了解了这一典故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读者文化知识。
所以,从文化翻译的角度讲,方平先生的翻译实为最佳选择。
例2:Every gaze fastened on it with a kind of shrinking awe as if fearful to look upon a ghost…For five years he had been present in all their minds, not as a man but as an idea; now he was going to walk through the door and they would look on Lazarus.译文:每个人的目光都带着一种令人怦然的敬畏表情盯着门口,就像害怕看一个幽灵似的……。
五年来,他们头脑中的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概念。
现在,他就要从这道门走进来,他们则要面对从坟墓站起来的拉撒路。
这个典故出自《圣经》。
在《圣经》中记载,Lazarus(拉撒路)染病而死,耶稣使拉撒路从坟墓中站起来,起死回生。
因此,人们通常用“拉撒路”比喻重病康复或大难不死。
译者用直译和增词的方法使这一典故一目了然。
从上文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从《圣经》中引出的典故已经在英语翻译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借助《圣经》的典故进行翻译,可以彰显出翻译者的文化水平,他在尊重原语的基础上也体现出自己的翻译水准。
三、正确对待西方宗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① [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②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根据上文分析得知,西方宗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影响呢?关键是正确处理西方宗教观念的翻译。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采用本民族的宗教观念代替原文中的异族宗教观念,使译文中的宗教观念混乱,与原文不一致。
对此,我们认为,译者在进行宗教观念的翻译时应遵循“原汁原味”的原则,再现原文中的宗教观念,用本民族的宗教观念去替换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一位深受基督教思想观念影响的伟大作家。
有人统计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平均每部引用《圣经》14次。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作品中渗透着浓厚的基督教思想观念。
下面我们引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中的一个片断来探讨基督教观念的英译汉问题。
PORTIA:Then must the Jew be merciful.SHYLOCK:On what compulsion must I? Tell me that.PORTIA: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Upon thd place beneath:it is twice blest,—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s, and him that takes:Tis mightiest in the mightiest:it becomesThe throned monarch better than his crown;His scepter shows the force of temporal power,The attribute to awe and majesty,Wherein doth sit the dread and fear of kings;But mercy is above this sceptred sway;It is enthroned in the hearts of kings,It is an attribute to God himself;And earthly power doth then show likest God's译文一:鲍西娅:那么犹太人应该慈悲一点。
夏洛克:为什么我应该慈悲一点?把您的理由告诉我。
鲍西娅: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朱生豪译)③译文二:波希霞:那么只好犹太人放慈悲些了。
夏洛克:根据什么;是规定的吗?请说一个道理。
波希霞:慈悲,并不是硬逼强求的东西,它,像甘霖一样,从天而降,洒落人间。
它给人双重的祝福——祝福那施主,也赐福给受施的人。
它,万王之王所奉行的王道,它,比皇冠更适合于帝皇的身份;帝皇手里的节杖,无非是象征着世俗权势,叫人诚惶诚恐,让君主笼罩在煊赫与威严的中央。
可是慈悲,却高出于王权的势焰;它,供奉在帝皇的内心深处,是替天行道,象征了上帝的宏恩。
人间的权威跟上帝的天道最接近,若是王法里渗透着慈悲的德性。
(方平译)④这个片断选自《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
夏洛克为了复仇,拒绝了巴萨尼奥愿意付出三倍于原数的钱,执意要按约办事,从安东尼奥胸口割下一磅肉来偿债。
这时女扮男装的波希霞以法学博士的身份神奇地出现在法庭。
译例是波希霞劝说夏洛克的一段话,充满了基督教的思想观念。
现比较一下朱生豪先生和方平先生的译文,找出差异的原因。
(1)It blesseth him to give, and him that takes:这里两位译者对him to give的处理有所不同。
方平先生将其译为“施主”,有点不妥。
“施主”是中国宗教观念,和尚或道土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通常用来称呼一般的在家人。
可见,“施主”一词不符合原文的基督教思想观念。
相对之下,朱生豪先生的译文则避免这一失误。
(2)It is an attribute to God himself; And earthly power doth then show likest God's方平先生将这两句话译为:是替天行道,象征了上帝的宏恩。
人间的权威跟上帝的天道最接近。
译文中第一句的“替天行道”与“上帝”,第二句话的“上帝”与“天道”显然是矛盾的观念。
那么两者怎能相提并论呢?这种译法明显地违背了翻译“词语与文化氛围相一致”的原则,是不可取的。
朱生豪先生的译文不存在这个问题,宗教观念与基督教文化氛围相融洽,译得很好。
③ [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④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基督教的经典教义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翻译界的创作。
翻译家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西方宗教的文化观念,采用意译、增词、减词等手法进行翻译,这样才能充分凸显出应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1][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2]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3]李倩.理解与翻译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09).[4]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范泉.关于译莎及其它[J].文教资料,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