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干扰
- 格式:docx
- 大小:16.82 KB
- 文档页数:5
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干扰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干扰在现代社会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可以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宗教文化可能会对翻译产生干扰。
这篇文章将探讨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干扰,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宗教文化的特点在讨论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宗教文化的特点。
宗教文化是指一种特定的信仰、崇拜和道德体系,通常与一个特定的宗教团体或组织有关联。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涵盖了信仰、仪式、文学、艺术、建筑和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
不同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似和不同之处。
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传统宗教强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敬畏。
佛教则强调超越自我和和谐共存。
印度教则涵盖了各种信仰、仪式和教义,对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总之,宗教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和精神,也是一种具有传统、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社会现象,对各类人群的思想、行为和生活都有巨大影响。
第二部分: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干扰宗教文化可能会对翻译产生多种干扰,其中最明显的可能是语言的难以理解和翻译。
例如,由于宗教文化的种类和差异,不同宗教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术语和名词对翻译人员难以理解和转化成目标语言的术语和用语。
这样就会导致在翻译语言时产生错误或遗漏。
另外,宗教文化的信仰和教义也可能产生文化干扰。
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圣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日,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圣诞”并不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因此对于中国的翻译人员来说可能会造成误解和歧义。
此外,宗教文化中的情感色彩也可能会产生干扰,这种干扰可能会对翻译的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例如,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祷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其中包含了强烈的信仰和情感。
但是,这种情感和信仰,可能会因为翻译不准确而产生歧义和误解。
浅析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宗教文化是一种体现人们信仰和崇拜的文化形态,它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可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涉及到对宗教概念、宗教仪式、宗教经典等方面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本文将就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问题进行浅析,包括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首先,对于宗教概念的翻译,要注意对其内涵和义理的准确理解。
宗教概念具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对宗教概念的正确理解,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注意避免文化的曲解和误解。
其次,对于宗教仪式和礼仪的翻译,要把握其原始含义和文化内涵。
宗教仪式和礼仪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对神圣、庄严和崇高的追求和表达,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对其原始含义和文化内涵的传达。
可以采用译音、意译和注释等翻译方法,力求做到准确、贴切和通顺。
再次,对于宗教经典的翻译,要注重其语言翻译和文化转换的结合。
宗教经典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进行宗教经典的英汉翻译时,要注重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精确把握,同时还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力求做到再现其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中,还需要注重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宗教文化具有很高的修辞性和感染力,因此在翻译时要灵活运用相应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还要注意对文化背景和宗教内涵的理解和传递,以使译文更具有文化特色和宗教氛围。
总之,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涉及到对宗教概念、宗教仪式、宗教经典等方面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进行宗教文化的英汉翻译时,要注重对宗教概念和内涵的准确理解,同时还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的曲解和误解。
此外,还要注重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运用,灵活运用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文化特色。
浅议宗教文化与翻译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宗教文化通过宗教仪式、经典学习、社区活动等
形式传承和演绎,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文翻译在传播宗教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文化的翻译为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桥梁,使人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宗
教信仰和实践。
翻译宗教文化还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
然而,宗教文化的翻译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宗教文化具
有深厚的历史、哲学和文化背景,其中包含大量的特定术语、概念和意义。
这些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难以准确表达的问题。
其次,宗教文化常常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紧密相关。
例如,宗
教仪式、节日和礼仪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因此,翻译宗教文化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避免歧视或误解。
此外,宗教文化的翻译还涉及到信仰和敏感的话题。
翻译人员需要谨
慎处理敏感话题,确保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尊重宗教信仰。
综上所述,翻译宗教文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也是非常有意
义和重要的。
翻译人员应该通过深入了解宗教文化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确保准确传达宗教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
同时,也要
尊重和保护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和个人自由。
试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
胡文仲认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人们需要了解他国的图书、音像作品,因此需要将这些文化作品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即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认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因此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语言以最为贴切恰当的对等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翻译往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一种文化中被人所熟知的事物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为鲜为人知的事情,因此要做到对等翻译需要翻译者对目标语文化具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恰当地找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等语言。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宗教文化差异宗教文化作为西方国家重要的社会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西方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民族风俗等各个方面中去了。
宗教是西方人们的精神支柱,宗教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英语中的很多词汇和典故都出自宗教中记录的一些民间故事和传闻,例如很多派生词、格言、习语都出自《圣经》。
相对应的,在中国汉语文化中也有很多语言文化出自佛教。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具体是宗教文化的差异,商务英语翻译者需要准确了解中西文化的背景,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益。
二、关于谚语的文化差异谚语的流传都带有一定的小典故,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可能是历史文化或者人物传记演变而来,所以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关于谚语的翻译一定要注意文化差异。
关于谚语的翻译有三种方法,下面来一一介绍:to be on thin ice 和burnone’s boats 这一类的谚语可以采用套译法,翻译为:如履薄冰和破釜沉舟;to turn ablind eye to 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为熟视无睹;to ride one’s high horse 可以采用意译法,翻译为趾高气扬;对于有一定典故的谚语,需要熟悉典故的出处,例如Achilles’s heel 这个谚语,直译过来就是“阿基里斯的脚踵”,然而这样的翻译没有太大的意义,首先我们要了解阿基里斯的出处。
- 217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乔蔚薇【摘要】文化的多样性使各民族语言差异十分复杂。
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我们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
从价值标准、宗教信仰、历史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几个方面的探讨可见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文化差异 语言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什么是翻译。
自从人们的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给翻译下过定义。
关于翻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对翻译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不同的翻译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翻译家对翻译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这些解释各有千秋,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则比较片面。
如何给翻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受到人们对翻译实践过程的认识的约束。
目前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有许多种。
但比较公认的解释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载体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
2.什么是文化。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
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使语言也具有了某些共性的成分,这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但由于各民族文化又存在着差别,在语言方面表现为词语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这些就是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个性,它给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设置了障碍,正如汉语和英语,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英汉翻译中的五大文化因素影响作者简介:齐媛媛,1981出生,女,河北唐山人,任职于唐山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美文学。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
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
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
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
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 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
”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
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
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
”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
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
论西方宗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西方宗教,即基督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接着谈谈如何进行英语翻译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方宗教基督教英语翻译影响对策一、引言“宗教”一词在英语中为religion,源于拉丁文religlo,意为敬神。
说到西方宗教,无疑就是指基督教。
这不仅因为基督教是西方人的主要信仰,还因为它对西方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本身也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正是基于此,有些学者把西方宗教就特指为基督教。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毋庸置疑,西方宗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就源于此。
《圣经》中的很多典故深深影响了翻译界的创作。
本文主要分析西方宗教,即基督教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接着谈谈如何进行英语翻译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基督教经典《圣经》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圣经》(The Bible)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The Old Testament)和《新约》(The New Testament)两大部分,共计66卷。
《圣经》是由三十多位作者,历时一千多年才创作完成的一部巨著。
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渗透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可谓一组逾越千年的古典丛书,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集。
据统计,目前《圣经》已经有300多种文字的版本,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数量最多的书。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
它记载了犹太民族和古代地中海地区其他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诗歌,民俗、伦理、法律等重要史料。
它作为宗教圣典,是督教教义的基础,为基督教信仰的根本。
但这部巨大的宗教文献汇编,同时又是一部瑰丽奇绝的文学艺术杰作。
它以小说、历史、诗歌、戏剧、书信等不同体裁,记述了古代信仰和再现了远古生活风情。
《圣经》中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所表述的宗教观念,一方面仍给宗教信徒们带来神秘奥妙、奇远绝深的信仰寓意,另一方面则成为西方文化生活中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并被广泛地引用到文学作品中。
文化差异与翻译_宗教文化与翻译
宗教文化是不同地域和民族在宗教信仰、仪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
宗教文化与中文翻译直接相关,因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
在翻译宗教文化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概念的翻译:宗教文化中有一些特有的概念,可能在其他文化
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
翻译者需要寻找合适的中文词汇来表达这些概念,
并确保传达它们的准确含义和涵义。
2.文化隐喻和象征的传达:宗教文化中常常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特
定的意义。
翻译者需要理解并传达这些隐喻和象征,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和完整性。
3.宗教文本的翻译:宗教文化常常有宗教经典、祈祷文本和其他宗教
性的文献。
翻译这些文本时,需要同时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因素,以确保
翻译的信达雅。
4.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翻译涉及到跨文化交流,需要有跨文化意识
和敏感性。
翻译者要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并避免在翻译过程
中产生偏见或误解。
总而言之,宗教文化与中文翻译密切相关,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宗教
文化的特点和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适应性。
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干扰
1引言
翻译,从广义上讲,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信息转换。
翻译改变的只是社会语言符号,而不是其文化信息。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化传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和任务。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这说明翻译要将两种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
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教、哲学、文学艺术,而且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2宗教在英、汉两语言中比较
汉英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
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
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
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
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竟然译成“ 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
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
又如“天诛地灭”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
在西方文化中,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
例如:as old as Methuselah,as rich as a Jew,as wise as Solomon。
玛士撒拉(Methuselah)是《圣经》中以诺之子,据说享年969年;古代犹太人多因高利贷盘剥蓄财,犹太人(Jew)就成了富人的代名词;所罗门王(Solomon)是《圣经》中记载的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称。
Manna一词源于《旧约出埃及记》,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旷野绝粮,此时天降食物,众人取而食之,称为“manna”。
现在manna一词指不期而遇的东西,令人精神振奋的东西。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3应对英汉翻译宗教因素影响的策略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有时难以在译语中找到和源语文化意义相对应的、具有承载同样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冲突可以体现在文化概念的不同方面。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常常几乎不可能在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上一一对应。
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在其各自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词汇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源语词汇的宗教文化内涵,可采用以下策略来进行翻译。
3.1意译
意译是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经常用到的一种翻译方法。
它既保留了源语文化中的宗教因素,又使国外读者了解到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
”“Buddha, be praised! I’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elp, sister.” exclaimed Granny Liu.
3.2直译
在翻译文化内容时,运用直译法把源语中的文化内容直接翻译成目的语,既保留了源语文化,又使这些文化内容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呀‘厄’
的去。
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的眼里。
”“I just pray that you’ll marry a husband who talks like me,so that you hear nothing but‘love’the whole day long. Amida Buddha! May I live to see that day!
3.3直译加注
为了能尽量译出源语承载的文化信息,直译是常用的翻译策略。
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情况,可适当运用解释性文字作为补偿手段,以保留原文的宗教色彩。
如:“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范举人出门谢了孝。
”(《儒林外史》,第四回)After that the forty-nine days of mourning passed very quickly, and Fan Chin came out to thank those who had taken part. (杨宪益、戴乃迭译)“七七”之俗源于佛教因果轮回之说,佛教认为人命终后,转生前为“中有”阶段,其间以七日为一期,寻求生缘,最多至七七四十九日止,必得转生。
故佛教丧俗盛行七七四十九日中,营斋修福,以祈有助于死者转生胜处。
译者把“七七之期”译为“forty-nine days”加上“of mourning”进一步解释,虽已经传达了原文的交际意义,但却不够贴近原文。
建议采用直译的方法加上解释,译为“seven seven-days of mourning”。
贴近原文,而且还能体现“七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3.4音译加注
当源语词汇所承载的宗教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语,而造成词汇空缺时,可采用音译的办法。
为了能尽可能准确地把源语意义传递到译入语,让译文读者获得源语信息,有时还得借助解释性文字。
如:平儿忙笑道:“那是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个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霍译:Patience said:“They think that because Mrs.Zhu is such a kind, saintly person and you are such a quiet shy young lady they can get away with anything” .杨译:“...They’re trying to take advantage, because Madam Zhu’s a real Bodhisattva and you’re such a gentle young lady.”乔译:Ping Erh laughed:“...It’s because they see that our senior mistress is as sweet-tempered as a‘Pu-sa’,and that you,miss, are a modest young lady, that they, naturally, shirk their duties and come and take liberties with you...”“菩萨”是佛教中的形象,代表着慈悲和善良。
因此,汉语中有“大慈大悲的菩萨”的习惯说法。
此处有三种不同的译法。
霍译为了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放弃了“菩萨”的宗教形象,只译出了其比喻意义。
而杨译用语义翻译方法,保留了“菩萨”的宗教色彩,传达了中国佛教文化。
乔译则采取了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菩萨”的宗教色彩,又译出了“菩萨”一词的比喻意义,既传播了中国佛教文化,又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