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老总张朝阳:我为什么回国
- 格式:pdf
- 大小:180.57 KB
- 文档页数:3
张朝阳闭关禅修: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在杨澜访谈录《一个成功者的告白——张朝阳的精神危机》中,张朝阳如是说,“我觉得我出问题了,我是真的什么都有,但是我居然这么痛苦,幸福跟钱的多少真的是没关系”,经过一年多的“闭关”,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在接受《杨澜访谈录》专访时,首次披露内心的精神危机。
201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群雄逐鹿、硝烟四起,然而正在行业争夺的激烈时刻,“互联网老兵”张朝阳却远离企业管理和公众视线长达一年之久。
2013年1月,张朝阳重新在公众视野中露面,他在一条微博中说:“闭关一年多,重新进入地球,发现三件事,1.人人都在用微信,2.人人都在说好声音以及梁博等对我来说陌生的名字,3.好像是开了十八大,民心从骂街和用脚投票变成了建设性和拭目以待,改革开放好像又时髦了。
”媒体追捧让我膨胀张朝阳用“悲催”来形容他的2012年,他焦虑、抑郁,精神上常常处于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恐惧之中“,脑子里总是有某些虚妄的想法赶不走,这些想法非常恐怖”,张朝阳说,以前用脑过度,导致脑子出现一些死循环,对与人交往产生了某种恐惧,这些恐惧没有办法描述,难以言说。
在他看来,早年成功之后不断被媒体、周围人追捧,导致了对自我的成功管理出现问题。
“成功者往往什么东西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图走,我变得更加完美主义者,想要控制事情的结果,甚至认为我可以活到150岁。
”“大约2年前开始,我觉得我出问题了,怎么可以这样想,而且自己没办法克服。
这导致我工作时总是出于忐忑不安的状态,因此我跟团队说我不能工作了,必须去解决我的问题。
”张朝阳透露,他曾尝试去美国找心理医生、大量阅读心理精神类书籍,同时尝试在东方哲学中寻找自己焦虑的原因。
张朝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有钱又有名的第一人”来形容自己。
他认为,自己有钱而且是阳光财富,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处于新兴产业,是将互联网带进中国的第一人,受到大量的媒体吹捧,滋养了虚荣和自我的膨胀。
以搜狐张朝阳为例:那些老板们的刻舟求剑情结互联网老兵张朝阳近两年似乎有些找不到方向。
今年5月,其在一个行业大会上表示:视频是搜狐发展的重点。
然而,就在一年半前,张朝阳的战略还是:倾全力打造微博,目标赶超新浪。
而且当时立下军令状的张颇为懊恼:年初的时候光顾盯着搜狗的事情,微博的事情没盯住,最后一失足很悔恨。
这个事情让新浪撞大运撞上了。
可是,即使目前的重点在视频上,搜狐的做法看起来也有些匪夷所思,因为搜狐视频虽投入巨大,但至今仍以搜狐网一个频道的方式在运营,即使将成立独立公司,也不会有独立网站。
针对搜狐视频可能启用独立域名的传言,张的回复是:脑子进水的人才可能有此想法。
但几年战略摇摆不定的结果,在搜狐的财报上已经开始体现出来。
搜狐刚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55%。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稳定的状态。
*然而,在张朝阳战略摇摆的背后,我们却能看到他极为稳定的一面张朝阳是个有综合性门户情结的人,似乎还停留在互联网创业初期对门户的执迷上。
只是,几年来这种门户情结被换了一个词表达:搜狐矩阵。
可是,对于如今已经高度细分的互联网产品,在单品上打造亮点的战略意义已经远重于综合性门户网站的价值了。
这就是为什么新浪会倾公司之力陆续在博客和微博上突破,而其它门户网站常常是一个部门在做这些事情的原因。
*张朝阳的门户情结很多人有感触,不少业内人士曾著文对搜狐固执地追求中国互联网第一门户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追求已经有些偏执了。
但不管受到怎样的反对,在张朝阳这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追求的是搜狐矩阵的门户效应,而不一定是单品第一。
看来,门户情结已经渗入张朝阳的骨髓,挥之难去。
*心理学评论:*每个管理者都会沉淀下一些情结,一如张朝阳身上留下的互联网行业初期的门户烙印。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社会都对门户模式狂热推崇,是根本瞧不上其它类型网站的。
*各种情结,有的对管理者是建设性的,有的则是破坏性的,面对过往的情结,管理者有没有归零和反思的能力非常关键。
因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没有信心的话,这也不是一个正确的管理,尤其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时代。
1、内容消费向移动端多端进发仍要补足SNS模式这几年,关于信息和内容的组织方式、消费方式和广告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传统的门户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是基于PC打开搜狐域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多种端口尤其移动端口的时代。
现在搜狐的平台在PC上有几千万用户,同时还有弹窗四千多万微门户,加起来是六千万。
手机迅速发端出两大块:一个是新闻客户端,另外一个是手机搜狐网,新闻客户端每天UV1200万,手搜网3500万UV。
问题是,到底APP的应用和H5应用谁胜谁负,一个是强入口渲染很强,另外一个是流量中枢开放系统搜索引擎,所有的ICU各个方面可以到达。
我们是并驾齐驱两个都在尝试,哪个都没有放松。
目前,我们在整个移动端的资讯消费每天有接近5000万。
资讯的信息在多端表现,搜狐另外的几个业务线,包括移动端的APP有接近三千万的UV,搜狐的输入法有几千万用户,搜狐移动端的搜索量已占到10%的市场份额。
现在,内容消费正向移动端的多端进发。
我归其总结为三种消费模式,目前搜狐主要由前两者消费模式:第一,板块消费。
延伸了PC时代一个板块或者一个地块的形式,点进去所看即所得,在手机上同样如此,像我们的手搜网首页就有各个板块、各个频道。
板块消费的特点是头部消费,由编辑推荐的,头部每次只能看一部分经由编辑后推荐的,编辑排版逻辑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机器等等。
第二,个性化消费,即长尾消费。
在新闻客户端下拉以后有推荐,这个推荐包含了很多信息,基于你过去的消费习惯靠技术驱动来推荐,这里面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参数。
第三,SNS的模式,即链式传播的人人传播模式。
不过很遗憾,我们的微博因为这几年荒废没有做起来,我也在周末开通了新浪微博,这件事在五年前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既然有这个平台,我们就要去学习。
我们没有SNS模式,那么以后会不会有?当然,我们的野心还是有的,我们还会有的,我们是一定要做的。
对于像张朝阳这样出色的企业家,他的领导特点在他的成功之路上必定占据着决定性因素,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其领导特点:
1.自知与自我反思:
他曾在微博里说:“我被自己的知名度欺骗了,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障碍是无知和自以为是。
”中国最早的社交网络其实是chinaren,但合并之后出现大量闲散员工,对公司整体名声造成影响而且当时技术得不到支持,股票价格连续下降,导致最终失败。
他给自己的分析是在获得初步成功后就自我感觉良好,加上对技术的忽视。
经过反思后决定脚踏实地,着手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先后在搜狗输入法和网络游戏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张朝阳从反思中逐渐走向成功。
2.独到的判断力和持之以恒:
他是中国第一个做互联网的人,并且以一种大鸣大放的宣传方式去做。
张朝阳创建公司的时候,互联网在美国刚刚爆发,但没有人相信可以在中国做互联网。
1996年去美国融资,人们凭着对中国很盲目的兴趣投了一些钱,他的第一批投资人就是这样来的。
张朝阳是不幸的,他拿着砍刀劈出中国第一条网络之路,这条路把他刺得遍体鳞伤,却给后面跟来的人指引了一条捷径,比如说后来的百度。
虽然还遇到很多其他客观原因,但他任然深信这个行业的潜力,带领团队坚持不懈,最后做出成绩来。
3.年轻的心态带给企业活力:
一个接近50岁的中年男人,依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跟他在美国生活过有一定关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压力可能不像一个传统文化中的人那么大,他经常提到“空性”一词,简单说来就是不执著。
他这种年轻乐观的心态带给搜狐强大的生命力。
搜狐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说出来总是显得有点空洞、虚幻,但优良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搜狐的企业文化是搜狐发展、创新、品牌等一切的基础,是万物之源,正是这种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精神激励搜狐的员工充满激情地工作”,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这样评价搜狐。
张朝阳式太极拳管理发力于无形这种无形的管理,甚至让副手们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却又个个自觉奋力前行。
在业界,“自信、向上”是大家对搜狐员工普遍的评价。
“看到月亮,我会想到它是个星球,由于太阳的反射使它发光;看到一个人,我会想到他是一堆分子的堆积”。
作为物理学博士,张朝阳的理性让普通人难以理解;在媒体上,他的新闻和一线明星一样多,他大胆的写真照片出现在男性杂志上,张朝阳的浪漫激情让许多娱乐明星也难以企及。
理性和激情,犹如太极之阴阳,同时出现在张朝阳的身上。
“在中国,这样的管理者找不到第二个!”搜狐副总裁李善友说。
管理之道在四两拨千斤太熟悉“明星”张朝阳了,作为董事局主席兼CEO的张朝阳又有什么管理之道呢?当记者就这个简单的问题向搜狐的几位副总裁讨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几位副总裁一时都反应不过来,不知道从何说起。
而同样的问题被一次次提给其他企业老总的副手时,对方几乎都毫无例外地立刻滔滔不绝起来!一番思索、总结之后,负责内容建设的副总裁李善友在记事板上画下了若干个太极图,分别代表不同的矛盾———娱乐明星和企业管理者、市场炒作和技术为本、理性和激情、充分授权和直接指令———张朝阳将这些对立面和谐地统一在自己的管理模式中。
身为搜狐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张朝阳在外是搜狐代言人,在内是员工的精神领袖,在管理上,“张式太极拳”同样讲究四两拨千斤,发力于无形。
“他常常和我们探讨、分析市场和公司发展问题,但是他很少直接否定我们的做法,也不喜欢让我们按照他的方式去工作。
你看我外表看起来就和他风格不同。
”副总裁王建军1997年进入搜狐工作至今,记者与他不多的几次见面,几乎每次都看到他穿那件灰条衬衫。
张朝阳励志故事张朝阳是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张朝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张朝阳励志故事成功是成千上万的精英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成功是个过程,过程中的哪一点上标志着真正的大功告成,这很难判定。
就张朝阳的创业经历来看,目前的状态的确是一个较高的发展巅峰。
采访中,张朝阳也明确地告诉记者,目前是搜狐情况最好的时期。
2004年10月12日,胡润推出他的百富榜,张朝阳名列第66。
财富是计算来的,而未来无法计算。
于是,胡润对一年来的搜狐进行了业绩评价:"一年来搜狐的事业有了不少进展,但股价却呈下跌之势。
前年10月底,搜狐在内容方面与迪士尼合作,11月,成功并购网络游戏网站及房地产网站焦点房产网,从单一门户走向门户矩阵。
2004年8月初,搜狐又推出拥有自己独立域名的专业搜索网站“搜狗”,意欲在搜索引擎市场分得一杯羹。
搜狐去年的销售额为6.6亿元(2002:2.4亿元),员工1100名。
"胡润简单地对搜狐进行评价,也许他认为搜狐的业绩就是张朝阳的业绩,也是张个人财富的最好参数。
我们可以看排行榜的简介,"张朝阳个人简介:年龄:40,出生地:陕西西安,教育: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博士,主要公司:搜狐公司,公司总部:北京,上市情况:纳斯达克-S0HU sohu Inc(june 2000),主要行业:短信、在线游戏和门户网站,财富:15亿元。
"张朝阳的成长经历中,1986年是一个分水岭,他考上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学习。
张朝阳从小就不安分,爱幻想,不甘落后,对很多东西感兴趣。
他学过画画,做过飞机航模、拉过二胡,尤其喜欢看《水浒》。
他喜欢看那些自学成材的故事,读《哥德巴赫猜想》,并暗立志向:要好好念书,将来出人头地。
中学时代,张的理想是当物理学家,认为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是他考取清华大学的直接动力,也是他考取李政道奖学金的直接动力。
特别关注张朝阳与搜狐浮沉记文/秦海清------------------------那年,张朝阳是大哥。
台上,他高谈阔论,指点中国互联网,受到的礼遇宛如明星。
台下,马化腾是小弟。
他听得热血沸腾,回去后.O1CQ更名为QQ。
那是1999年,深圳,张朝阳的—次演讲。
彼时,被奉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的张朝阳刚刚当选美国《时代周刊》“50位全球数字英雄”,在中国四处“布道”。
多少年后,已经不是大哥的张朝阳忆及当时一幕,还无比得意:“他(马化腾)听了我的故事超激动,回去做了QQ。
”马化腾不仅做出了QQ,还做出了微信,打造岀了庞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
19年后,腾讯市值已经达到3万亿港币,约合2.67万亿人民币。
此时的搜狐,市值不过区区8.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48亿元。
搜狐,已不及腾讯f零头。
曾经的中国互联网“三剑客”,新浪市值46.29亿美元,网易市值293.9亿美元,搜狐的市值同样沦为陪衬。
搜狐坠落,以至于2018年10月180,美团老板王兴在饭否上感慨:“天哪,好久没关注,搜狐的市值竟然从40亿美元左右跌倒6.8亿美元了(最新市值为&12亿)!”011964年10月310,张朝阳出生于陕西西安,在一个兵工厂家属院度过了顽皮的童年,进入中学后,他发奋读书,成绩数一数二。
1981年,张朝阳考入清华大学,毕业那年加入出国留学浪潮。
让张朝阳引以为傲的是,当年高考他是全省前50名,后又以全国第39名的成绩考取李政道奖学金。
赴美深造,启蒙了张朝阳的互联网意识,“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组,我在UNIX系统上对话,用ftp看一些文件,包括研究组的人用邮件互相交流觉得特别酷。
”1996年初春时节,北京一家饭店里,张朝阳拜会了中国互联网泰斗、瀛海威总裁张树新。
这次拜会,先坚定了张朝阳回国创业的决心,ISI则恰好提供了一个跳板。
虽然这份工作待遇不高,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岀路之前,他决定帮MuUer的忙,出任ISI驻中国首席代表。
“老男人”张朝阳:不再想活到150岁了来源: 新浪科技发布时间:2013-08-10张朝阳面对一位年轻媒体人,张朝阳主动伸出了手。
对方没有料到这位互联网大佬会这么热情,没有把手伸出来。
换成任何人,拒绝握手都是对男人尊严的挑战。
张朝阳的手僵在那里,但他丝毫没有尴尬,很自然地把悬在半空中的手收了回来。
接近他的人说:“现在的Charles非常淡定,外界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让他觉得不自在了。
”用张朝阳的话形容,刚过去的2012年,是最悲催的一年。
“我有很多恐惧,但都没办法描述……脑子里的一些虚妄的想法赶不走。
”和他谈商业,他有些不在状态,谈到哲学与脑科学,他的眼睛亮了。
上一个阶段张朝阳修炼后的宣言是,“我要活到150岁”。
让张朝阳猛然惊醒的是衰退。
他感知到的自然衰退发生在两年前,之前他觉得自己完全不像这个年龄的人。
现在他说:“我不再想活到150岁了,再看两年前的我,虽然挺快乐,但特别幼稚。
”如果把活到150岁当成对自己健康的信心,没有问题。
但如果把150岁当成对人生的要求,你的自我就太强了,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你觉得自己跟其它同类是不一样的,你是特别独特的,你应该活得最长,你应该活得最年轻,你应该得到一切。
当你这么想,你需要不断地满足这个自我。
如果你碰到一些事,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发展,你就会受到挫折,人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种负向循环,这是很危险的。
年少得志的人经历都会比较极端。
因为媒体的包围、社会的认同、良好的教育背景,都能导致你变得自我,然后你就突破尝试,按照自我的指引做事情,你的大脑就会走向极端。
其实实现目标并不能保证幸福,你的快乐完全是你的回忆录。
但你得到得越多,就越担心失去,或者你越追求完美。
在你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你的大脑会和你作对,所以很多名人最终都特别惨。
因为他没有一个很强的信仰来支持他的成功,成功是要靠信仰支持的,如果支撑不了,成功反而带来痛苦。
如果你能走出这种幻象,重新获得认知就是一次涅槃。
但是你很容易走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