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的治疗作用精讲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83
心衰应用螺内酯的原理1. 简介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指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体循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螺内酯作为一种利尿剂,在心衰患者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螺内酯在心衰中的应用原理。
2. 螺内酯的作用机制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抑制醛固酮受体:螺内酯能够与醛固酮受体结合,从而阻断醛固酮受体的激活。
醛固酮是一种激素,可以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而钠离子的重吸收与血容量增加有关。
螺内酯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醛固酮的活性,降低血容量,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增加利尿作用:螺内酯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尿液中钠和水的排泄量,从而减少血容量。
它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的钠重吸收通道,促使更多的钠和水从尿液中排出体外。
这样可以降低血液中的容积负荷,减轻心脏负担。
•抗纤维化作用:螺内酯还具有抗纤维化作用,能够减少血管壁的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程度,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纤维化是心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螺内酯可以通过抑制纤维化过程,减缓心衰的进展。
3. 螺内酯在心衰中的应用螺内酯在心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症状:心衰患者常常出现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螺内酯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减少血容量,可以缓解水肿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感。
•减轻心脏负担:心衰患者的血容量增加,心脏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泵血。
螺内酯的利尿作用可以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的负担,降低心脏的充盈压力。
•改善预后: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螺内酯在心衰患者中能够改善预后。
它可以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螺内酯通常被用作心衰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常与ACE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联合应用。
这种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增强治疗效果。
4. 使用注意事项在应用螺内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剂量调整:螺内酯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初始剂量为25-50mg,每日一次。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性,可以逐渐增大剂量。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优先选择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了解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并选择合适的优先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病情进展以及降低死亡率。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多个方面。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
首先要提到的是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
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出现体内液体潴留,导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利尿剂能够帮助排出多余的液体,减轻心脏的负担,缓解症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也是常用药物,它们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心室重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能够进一步抑制醛固酮的不利作用,对心衰患者有益。
此外,新型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通过抑制脑啡肽酶,发挥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对于一些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情况,CRT 可以通过调整心脏的电活动,使左右心室收缩更加协调,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移植则是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终极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有限以及手术风险等因素,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生活方式的调整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中的盐分摄入,避免过多的钠导致液体潴留和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适量的运动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也是有益的,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样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处于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醛固酮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作者:90303101 汪冠宏90303102 卢松鹤90303103 王志辉90303104 潘新磊90303105 钟波90303106 黄知03口腔摘要:以前,人们认为醛固酮拮抗剂对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源于其利尿作用。
近年来发现,除了利尿作用外,醛固酮拮抗剂在心力衰竭病人体内能够抑制心肌重构。
这也成为近年来对醛固酮拮抗剂的研究重点,是醛固酮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地位日益重要。
本文作者就醛固酮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醛固酮拮抗剂临床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心力衰竭醛固酮螺内酯伊普利酮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工作能力减损,心排血量降低,静脉系统淤血及动脉系统灌注不足的一组心脏循环症候群。
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心力衰竭其治疗及预后又不甚理想,短期及长期死亡率高居不下,而近年来报道醛固酮拮抗剂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所以,我们在这里为这一类药品的作用原理以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醛固酮在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合成:在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由于心脏泵出血量不足,使心输出量下降,心脏充盈压上升。
而心输出量下降会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造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分泌的增加。
由于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和Ⅲ的作用,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中,醛固酮合酶利用11脱氧皮质酮合成醛固酮。
这个过程除了受血管紧张素调节之外,还受钾离子调节,此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钠离子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这是经典的RAAS调节机制。
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发现,应用了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阻断醛固酮的生成,反而使醛固酮水平反弹性升高,其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水平可达正常20倍。
原因在于在心衰患者体内,醛固酮合成升高而肝脏清除减少。
这种现象被称作“醛固酮逃逸”(Aldosterone Escape)[1]。
由此人们发现了除了肾上腺皮质之外,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也可以局部合成醛固酮,并且不依赖血管紧张素的调节。
螺内酯心衰应用的原理1. 简介螺内酯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衰的药物,其应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抑制醛固酮受体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通过与醛固酮受体结合,阻断醛固酮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醛固酮的生理效应。
•螺内酯能够抑制醛固酮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活性,降低心血管系统中醛固酮的浓度。
•通过抑制醛固酮的生理效应,螺内酯能够减少心血管系统的液体潴留,改善心脏功能。
3. 促进利尿螺内酯能够促进肾脏的利尿作用,起到补充利尿激素的作用。
•螺内酯能够增加肾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排泄,从而促进体内液体的排出。
•通过促进利尿,螺内酯能够减少心血管系统的容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4. 抗纤维化作用螺内酯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对心脏组织的纤维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螺内酯能够抑制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沉积,减少心脏组织纤维化的程度。
•通过抗纤维化作用,螺内酯能够保护心脏组织免受纤维化的损害,维护心脏功能的正常运转。
5. 减少心血管系统的炎症反应螺内酯能够减少心血管系统的炎症反应,对心衰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螺内酯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激活,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
•通过减少炎症反应,螺内酯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微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6. 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螺内酯通常与其他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联合应用,以加强疗效。
•螺内酯可以与ACE抑制剂、ARB等药物联合应用,以减少心脏负荷,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螺内酯也可以与β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7.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用螺内酯治疗心衰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螺内酯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钾水平,以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
•长时间或大剂量使用螺内酯可能会引起男性乳房发育,需要注意观察并及时调整剂量。
•在使用螺内酯期间,需要避免过度饮水,以防止液体潴留的加重。
总结螺内酯心衰应用的原理主要包括抑制醛固酮受体、促进利尿、抗纤维化作用以及减少心血管系统的炎症反应。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体会作者:钟雷苏德淳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26期案例分析患者,男,76岁,活动后胸闷,气促5年,近1个月加重。
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糖尿病病史5年,2年前因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曾于我院住院治疗,当时测LVEF 35%。
本次入院查体:BP 110/70 mm Hg,颈静脉无充盈,双下肺散在少量湿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85次/分,律齐,心尖区有收缩期3/6级吹风样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均正常,心脏彩超提示左心系统增大,LVEDd 66 mm,LAd43 mm,LVEF 30%,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
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比索洛尔逐渐加量至5 mg/日,培哚普利4 mg/日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日,随访3个月,症状有所好转,复查心脏彩超LVEDd 64 mm,LAd 42 mm,LVEF 37%。
现代观念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神经激素系统的变化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肾上腺儿茶酚胺的增多,产生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肌β受体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激活,相应增加的醛固酮使心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即细胞和组织的重构。
心肌上ATⅡ通过各种途径刺激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胶原纤维,促进心肌间质纤维化,同时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能力,使血管扩张受影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通过抑制RASS,可以降低机体甚至是靶器官微循环中醛固酮水平,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水钠负荷,增加心输出量,缓解心衰症状,降低死亡率,甚至可以逆转心肌肥厚,防止心室重构。
但是,长期应用ACEI 类药物时,会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即ACEI使血管紧张素I(AI)升高,导致旁路合成血管紧张素Ⅱ(AⅡ),最终增加醛固酮的分泌。
醛固酮拮抗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除了保钾、利尿的作用外,更有拮抗RASS的心脏毒性和间质增生作用,能够拮抗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从而阻滞心室重构和延缓心衰进展。
心衰治疗方案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是心脏功能障碍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结果。
针对心衰的治疗方案涉及到多个层面,从药物治疗到行为调整,每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心衰治疗方案,并介绍它们的原理和效果。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石。
常见的心衰治疗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RNI)。
利尿剂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减轻心脏负担。
ACEI和ARN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合成,降低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
β受体阻滞剂则通过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这些药物在降低心衰症状和改善生存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2.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药物,它的作用是抑制醛固酮受体,降低醛固酮对心函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严重心衰患者中,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这些药物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肥厚来实现的。
3. 心脏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衰患者,药物治疗可能不足以改善症状和生存率。
在这种情况下,心脏手术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心脏手术包括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和心脏移植等。
心脏搭桥手术通过搭桥血管来改善心脏供血;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则修复或更换心脏瓣膜,以保证正常的血液流动;心脏移植是将病损严重的心脏更换为健康的供体心脏。
这些手术在恢复心脏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显著效果。
4. 生活方式调整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外,生活方式调整也是心衰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需要合理的饮食控制,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此外,合理的体力活动是至关重要的,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加强心脏功能和改善心肌收缩力。
然而,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和避免过量饮酒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调整。
5. 心理支持心衰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作者:黄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慢性心衰药物临床研究的进展1.1 EMPHASIS-HF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标准治疗后NYHAⅡ级患者EMPHASIS试验(依普利酮对轻度心衰患者住院和生存影响的研究,Eplerenone in Mild Patients Hospitalization and Survival Study in Heart Failure,EMPHASIS-HF)研究入选2737例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随机至依普利酮或安慰剂组。
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的抗心衰治疗。
结果表明,主要复合终点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依普利酮组较之安慰剂组显著降低37%;此外,全因死亡率降低24%,全因住院率降低23%,因心衰住院率降低42%。
而且,亚组分析表明,在各种不同状况的患者中,依普利酮同样显示了对主要复合终点的有益影响,其结果与整个研究完全一致。
由于上述结果是在该研究预定的中期评估中获得的,尤其是由于研究结果显示依普利酮的应用对患者产生“压倒性”的有益结果,该研究提前中止。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因高钾血症住院或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两组也无显著差异。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证据水平增强,适用范围扩大。
此前的研究(RALES、EPHESUS 试验)对象均为NYHAⅢ-Ⅳ级患者。
刚颁布的EMPHASIS试验主要复合终点或二级终点,整体研究结果或各亚组结果,均为阳性,试验验证了EMPHESUS的结果。
两个同样的研究,且均为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证据水平可以上升至A 级,从而确定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ARB)同样的地位,即是一种肯定有效的药物,不仅能改善心衰患者症状,而且能够改善预后,降低全因病死率。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衰的范围扩大。
EMPHASIS试验对象均为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主要为Ⅱ级)。
摘要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科学评价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疗效和安全性以及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EBSCO,clinical trials databases、中国知网、万方医学、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2002年1月-2017年1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治疗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
由2名研究者分别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有关数据,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进行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
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
结果:本次Meta分析纳入7个研究,共计922例患者,其中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组461例,对照组461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心脏舒张功能影响:MRA能显著降低患者E/e'比值[WMD=-1.5,95%CI(-2.12,-0.89),P<0.00001]、增大二尖瓣环最大流速(e')[WMD=0.33,95%CI(0.11,0.55),P=0.003],有缩短E峰减速时间[WMD=-17.07,95%CI(-34.29,0.16),P=0.05]、降低舒张性心衰患者左室质量指数[WMD=-2.81,95%CI(-5.77,0.16),P=0.06]的趋势,但不能显著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水平[WMD=0.95,95%CI(-2.15,4.05),P=0.55]、改善HF-PEF患者E/A比值[WMD=0.09,95%CI(-0.14,0.31),P=0.45]、缩小左室舒张末径[WMD=-0.12,95%CI(-0.35,0.10),P=0.29]、减小左房容积指数[WMD=-0.77,95%CI(-2.19,0.65),P=0.29]。
心衰的药物治疗心衰的药物治疗经过了上百年的变迁,随着对心衰病理机制探讨的不断深入,心衰的治疗理念也在不断革新。
下面介绍一下心衰的四联疗法,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可以实现心衰逆转。
1.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为螺内酯,常规剂量为20mg 每日一次。
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钾、肾功能,对于肾功能明显异常和高钾血症的患者禁用。
2. 沙库巴曲缬沙坦:2014年美国发表的一项心衰治疗的大型的循证研究应该说是心衰治疗方面里程碑的进展,也奠定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衰治疗中的王牌地位,研究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一步改善了心衰的预后。
使用方法:根据患者初始血压确定起始剂量,一天2次使用,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钾、肾功能及患者血压情况、是否有低血压等症状发生,若患者能耐受,2-4周滴定剂量一次,直到达到目标剂量,目标剂量200mg 每日2次,对于肾功能明显异常和高钾血症的患者禁用。
3. B受体阻滞剂量:临床常用药物的有倍他乐克、比索洛尔等。
由于此类药物有负性肌力作用,通常是在患者心衰症状改善,无体液潴留情况下小剂量开始使用,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血压心率情况、是否有低血压等症状发生,若患者能耐受,2-4周滴定剂量一次,直到达到目标剂量,倍他乐克目标剂量为190mg 每日一次,比索洛尔目标剂量为10mg每日一次。
禁忌症: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II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4. SGLT2抑制剂:常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此类药物初始是作为降糖药使用,目前发现对心衰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八期,中国专家共识指出:SGLT2抑制剂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且具有肾脏保护、利尿和降低高钾血症的作用,建议尽早启动SGLT2抑制剂,以迅速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
目标剂量:达格列净10mg 每日1次、恩格列净10mg 每日1次、卡格列净100mg 每日1次。
注意事项: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