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的效果及心功能影响发布时间:2022-11-01T06:38:16.33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8期作者:陆洋[导读] 目的探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陆洋大庆龙南医院 163000【摘要】目的探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74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7例。
观察组施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基于观察组施以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及心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
结论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在为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时,能够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临床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心力衰竭;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心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pironolactone, an aldosterone antagonist,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and its effect on cardiac function. Methods 74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21 to April 202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7 cases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pironolactone, an aldosterone antagonis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spironolactone, an aldosterone antagonist,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function. It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eart failure; Aldosterone antagonist spironolactone; Cardiac function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慢性心脏发生病变,造成心室长期过重,是导致该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心胸绞痛则是患者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张得良;段永桂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4(020)013
【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是一类存在于多种组织的生物活性物质。
在血压调控、水盐代谢中发挥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特别是组织中RAS 增加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血管中层硬化、细胞凋亡、心力衰竭等密切相关。
【总页数】2页(P1233-1234)
【作者】张得良;段永桂
【作者单位】天津大港医院,天津,300270;天津大港医院,天津,3002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J], 张莉;刘丰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J], 张莉;刘丰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作用的系统评价 [J], 牟金金;卢静;杨敏;徐珽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回顾和进展[J], 孙一康
5.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及MCP-1/CCR2的潜在作用 [J], 徐梦丹;戴秋艳;孙宝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醛固酮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04级临床5班90401537 何萍,90401544 傅元豪,90401545 侯征,90401546 黄建林,90401547 宫一宸,90401550 王海智【Abstract】Aldosterone can promote cardiac dysfunction and aggravat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 can provide incremental benefits when dealing with CHF by regulating cardiac function, improving nervous-humoral regulation and interfering myocyte remodeling. We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production of Aldosterone, the function of Aldosterone in CHF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摘要】醛固酮能促进心脏功能障碍和CHF恶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调节上述反应,改善心脏泵血功能,调整神经-体液调节及干预心室重塑。
本文将对醛固酮的产生,醛固酮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醛固酮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作一个综述。
【关键词】醛固酮、心力衰竭、醛固酮受体拮抗剂1. 醛固酮的合成醛固酮是体内最重要的盐皮质类固醇激素,组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醛固酮合酶(aldosterone synthase, CYP11B2)利用11脱氧皮质酮合成醛固酮。
近期发现独立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和脑中的醛固酮形成系统。
依普利酮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新进展
轩楠;邢海燕;宋丽萍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08(006)011
【摘要】醛固酮受体不仅存在于肾脏,也存在于心脏、血管及脑中。
许多研究发现,醛固酮与其受体结合可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
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预防和治疗醛固酮对血管及靶器官的损害,但存在性激素等相关不良反应使之不宜广泛应用于临床。
新一代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可特异性阻断醛固酮受体,而对雄激素和孕酮受体的亲和力极低,可替代螺内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总页数】3页(P872-874)
【作者】轩楠;邢海燕;宋丽萍
【作者单位】121001,锦州市,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121001,锦州市,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121001,锦州市,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依普利酮在心血管病治疗作用的新进展 [J], 杨秀云;蔡力;陶剑虹
2.醛固酮阻断剂依普利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J], 王丽娟;项美香
3.雷米普利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J], 周玉中
4.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裴志勇;崔吉君
5.卡托普利联合用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J], 刘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甲亢性心脏病赵家胜 张秀珍 吴增常*(附属甘泉医院内分泌科 上海,200065) (*附属铁路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研究室 上海,200072)摘要 目的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甲亢性心脏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10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和12例对照组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用放免法测定。
结果 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结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是甲亢性心脏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病学 分类号 R581.1 本文通过放免法测定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这些病理生理变化与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10例按NYHA 诊断标准确诊的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男1例,女9例,年龄40±11岁。
正常对照组男2例,女10例,年龄40±9岁,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
1.2 方法 游离T 3(FT 3)、游离T 4(FT 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 Ⅱ)、醛固酮(ALD)均采用放免法测定。
采用Student's t 检验,P <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如表1所示,甲亢性心脏病组血清FT 3、FT 4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而TSH 受抑,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1)。
如表所示,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显著激活,R 升高(<0.01),AT Ⅱ和ALD 浓度显著增加(P <0.01)。
表1 2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对照组(n =12)甲亢性心脏病(n =10)P 值性别(M/F)2/101/9-年龄(Y )40±940±11-F T 3(pmol /L ) 5.0±1.246±24<0.001F T 4(pmol /L )14±547±22<0.001TSH(mu /L )1.9±1.20.11±0.01<0.001表2 2组PRA 、AT Ⅱ、ALD 水平比较对照组(n =12)甲亢性心脏病(n =10)P 值P RA[ng AI/(ml h )]0.9±0.7 2.4±1.8<0.01AT Ⅱ(pg/ml )58±17108±27<0.01ALD (pg /ml )212±99300±107<0.013 讨 论 甲亢时的某些症状如心动过速、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心肌耗氧量增加颇似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兴奋的表现,因此对甲亢时肾上腺素受体的变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心血管系统的另一重要调节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 S)在甲亢时改变研究甚少。
⼼⾎管内科学知识要点⼼⾎管内科学知识要点1.影响动脉⾎压的因素有哪些?P21⼼脏搏出量、⼼率、外周阻⼒、主动脉和⼤动脉的弹性储器作⽤、循环⾎量和循环系统容积的⽐值。
2.肾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有哪些?P241)直接作⽤于⾎管平滑肌受体,使全⾝微动脉收缩,总外周阻⼒升⾼,动脉⾎压升⾼;2)作⽤于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3)作⽤于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缩⾎管神经);4)刺激肾上腺⽪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5)ADH和促肾上腺⽪质激素分泌增加;6)刺激渴觉中枢→饮⽔⾏为;7)抑制压⼒感受性反射,减弱⾎压升⾼引起的⼼率减慢。
3.奇脉的发病机制P361)吸⽓时右室的静脉回⼼⾎量增加,室间隔随之左移,导致左室搏出量下降;2)吸⽓时肺静脉系统储⾎增加导致左⼼回⼼⾎量减少。
4.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引起的脉搏异常体征有哪些?P371)Hill征:股动脉收缩压明显⾼于肱动脉(>40mmHg);提⽰慢性主动脉重度关闭不全的可靠体征;是由流向主动脉远端的叠加波形成的。
2)Traube征:枪击⾳,听诊器胸件放到股动脉上,可听到“放枪⾳”3)Corrigan脉:⽔冲脉,由⼼脏的⾼排低阻导致洪⼤的上升⽀和下降⽀。
4)Duroziez征:股动脉的收缩/舒张双期杂⾳,最具有预测性。
5.HOCM与AC杂⾳的鉴别要点?P401)站⽴时 HOCM杂⾳增强,AS杂⾳减弱2)Valsalva HOCM杂⾳增强,AS杂⾳减弱或不变3)硝酸酯类药物 HOCM杂⾳增强,AS杂⾳增强4)室性早搏后 HOCM杂⾳增强,AS杂⾳增强5)紧握双⼿ HOCM杂⾳减弱,AS杂⾳不变或下降6.什么叫Austin—Flint杂⾳与Graham—Stell杂⾳P411)Austin—Flint杂⾳:指中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患者,由于舒张期⾎流由主动脉反流⼊左⼼室,将⼆尖瓣前叶冲起,造成相对⼆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
2)Graham—Stell杂⾳:继发于肺动脉⾼压者,在胸⾻左缘第2-4肋间第⼆⼼⾳后⽴即开始的舒张期叹⽓样⾼调递减杂⾳,沿胸⾻左缘向三尖瓣区传导,吸⽓时增强,原因与相对三尖瓣关闭不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作者:朱凌倜周京敏来源:《上海医药》2013年第17期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是一种调控心血管和肾功能的复杂的网络系统。
RAAS的激活在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塑、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RAAS抑制剂能够显著延缓上述疾病的进展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就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类RAAS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作一概述。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心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7-0003-0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是一种由多种蛋白酶和短肽组成的复杂的网络调节系统,是心血管和肾功能的一种重要调节因素。
RAAS 的激活在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RAAS 的过度激活会导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症状加重,从而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RAAS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 ARB)、醛固酮拮抗剂和直接肾素抑制剂等,是目前高血压治疗、心力衰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药物,临床上应用广泛[1]。
1 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Ang)Ⅱ是RAAS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主要通过AngⅡ的1型受体(AT1受体)介导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如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内皮功能异常、交感神经激活以及促心肌肥大、纤维化和凋亡等。
ACE抑制剂是最早用于临床的一类RAAS抑制剂[2],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RAAS抑制剂。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一、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交感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对心血管功能进行调节。
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可以引起心率增快、收缩压升高以及外周血管收缩等生理效应。
这些变化有助于维持机体对应激状态下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但过度兴奋或异常活动的交感神经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二、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形成了平衡,其主要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调节心血管功能。
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使心率下降、心脏收缩力减弱,并导致外周血管扩张等生理效应。
这些改变有助于促进机体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三、自主神经系统在高血压中的作用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系统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交感神经活性过度增加或副交感神经活性受到抑制时,会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自主神经系统还参与了肾脏钠水潴留和外周血管收缩等生理过程,进一步加重了高血压的发展。
四、自主神经系统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氧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自主神经系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可引起冠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供氧不足;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下降则减少了心脏的代谢需求,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一定的重要性。
五、自主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过程中发生节律异常的情况,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系统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机制,增加了心房肌细胞膜扩展电流和钙离子内流,导致心室率加快;副交感神经系统则通过M2胆碱能受体介导的机制,抑制了节律细胞膜透过性改变和钙离子内流,使得心室率减慢。
心力衰竭的西药治疗及使用指南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一种心脏病的综合症状,其特征为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体内,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
西药治疗在心力衰竭的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的西药治疗及使用指南。
I. 心力衰竭简介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如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肌病等。
患者在心力衰竭发展的早期可能会感到气短、乏力、体力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呼吸困难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
II. 心力衰竭的西药治疗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之一。
其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并促进利尿。
常见的ACEI药物包括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ACEI类似,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降压和利尿作用,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常见的ARB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等。
3.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通过拮抗醛固酮在心脏和肾脏的作用,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此类药物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衰恶化与死亡的风险。
螺内酯、依普利酮是常用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已经成为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标准药物。
它通过选择性地阻滞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收缩力和心脏功能。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是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药物。
5. 利尿剂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药物,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减轻体液潴留,缓解水肿症状。
常用的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
6. 心肌强心剂心肌强心剂是为了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力而使用的药物。
如洋地黄类药物,通过抑制钠钾ATP酶,抑制钠钾泵的活性,提高细胞内钠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
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在心衰发病机制中从血流动力学居主导地位到神经---激素居主导
地位经历漫长的过程。在1965年就合成了螺内酯,而到30年后依普
利酮才合成并应用临床,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正在逐渐被认
识,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起引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醛固酮损伤内皮功能
人类和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均表明醛固酮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
被认为与超氧负离子的增加造成的血管NO的减少有关。超氧负离子
可以降解正常内皮产生的NO。在高脂血症的兔体内超氧负离子增加2
至3倍,给予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后超氧负离子的量降至正常。
研究表明中等心衰患者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ACEI类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增加乙酰胆碱介导的内皮依赖性
扩张。也证明了在正常个体注入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剂量的醛固酮一小
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血管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显著降低。
Heymes和其同事研究在心肌中过度表达醛固酮合酶的转基因鼠,
结果发现转基因动物在心功正常时有主要冠状动脉功能障碍,而且雄
性表现的较重,其原因不清楚。
醛固酮产生心肌损伤
动物研究表明醛固酮拮抗剂能够阻止醛固酮诱导的心肌损伤。
Rocha等利用醛固酮和生理盐水诱导的大鼠高血压模型证实醛固酮导
致心肌损伤增加(采用坏死分数评定法),应用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
酮使损伤降到对照水平。
Suzuki和其同事首先利用间断性微血栓制作的狗慢性心衰模型,
再筛选左室射血分数在30%-40%的个体应用依普利酮治疗三个月用以
观察其对进展性左室功能障碍和重塑的影响。结果:在左室重塑的指
标—左室舒张末压、左室舒张末容积及舒张末室壁应力上依普利酮组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醛固酮拮抗剂能降低心肌重塑和心
衰导致的室壁应力增加。
在一项中度心衰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左室质量指数和左室内舒张末
内径在螺内酯组中显著改善,进一步证明醛固酮拮抗剂降低左室重
塑。一项意大利人的研究也证实了相似的结果: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
提高心衰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和最大耗氧量。
醛固酮导致心室纤维化
一项来自于日本的研究观察了心梗后患者应用螺内酯后对左室功
能的影响。左室重塑的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容积指数和左室
收缩末容积指数在应用螺内酯的患者中显著改善(4-18%)。胶原标
志物降低也达到统计学意义,并且与心梗后舒张末容积指数具有相关
性。这表明左室功能障碍和纤维化是一个并行的过程,并且可被醛固
酮拮抗剂所逆转。
临床上,醛固酮拮抗剂抗纤维化作用可通过血浆中的胶原标物的测
定来证实。原胶原III型氨基酸末端肽是心肌胶原“翻转”的标志
物。大量实验表明服用螺内酯的慢性心衰患者血浆中的原胶原III型
氨基酸末端肽显著性降低。
醛固酮促进心血管重构的信号转导途径
可能包括 :
1、磷脂酰肌醇信号转导途径;
2、钙调磷酸酶途径;
3、MAPK途径;
4、核因子kB信号转导途径;
5、经Ras信号转导途径。
醛固酮介导心血管重构的机制
1、 使内皮功能失调;
2 、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正反馈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Sun等证明了在动物实验中醛固酮显著增
加ACE受体的结合的密度,而Ullian等证实醛固酮增加血管紧张素
II的受体数量。近来日本学者证实在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中加入醛
固酮,ACEmRNA表达增加23倍。醛固酮的效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
性,其作用可被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所抑制。
研究表明一些ACE的抑制作用由醛固酮拮抗剂产生。应用螺内酯或
安慰剂治疗一个月后测量前臂血流对血管紧张素I和II的反应。醛
固酮受体拮抗剂组血管对血管紧张素I的反应消失,这表明极少的血
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因为只有血管紧张素II有血管收
缩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醛固酮的正反馈作用,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除
其他效益外还可产生额外的ACE抑制作用。
3 、钙离子及钙调神经磷酸酶;
醛固酮能使心肌细胞钙电流增加,钙离子可能通过促进心肌成纤维
细胞胶原转变和细胞生长来调节纤维组织的生成,导致心肌肥大纤维
化。
钙调神经磷酸酶(CaN)与钙离子促进心肌肥大紧密相连,醛固酮
注入大鼠能诱导心肌肥大,肥大的心肌中CaN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
增加,而应用CaN抑制剂环孢素A或FKS06能够明显抑制心肌肥大,
提示CaN在醛固酮诱导的心肌肥大中起了重要作用。机制如下:醛固
酮一[Ca2 ] —CaN 一转录因子NFAT活化一转移至核内一基因表达,
蛋白合成。
4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剂;
Tanhehco等在狗的心衰模型中发现,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eplerenone显著抑制了MMP-2和MMP-9的升高 。间接表明醛固酮可
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MMPs(如MMP,MMP-9)可降解
细胞外基质,心肌MMPs和其组织抑制剂(TIMPs)间的失衡导致胶原
沉积,不良基质重构和反应性间质纤维化。
5 、其他:转化生长因子ß(TGF—ß ),活性氧(ROS),COX-2等
也可能在醛固酮介导心血管重构中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