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7.3《连路器》教案2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2.解释物理现象(1)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相撞之谜播放模拟两船相撞的小视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什么两船相撞?②为什么是质量小的豪克号撞向了质量大的奥林匹克号(2)流体压强演示器关闭进水口,让水流入粗细不同的透明水平管中时,三根小竖管中的水柱高度相同。
当打开出水口,不断向进水口中注射水,注意观察三根小竖管中的水柱高度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又是为什么?3.飞机的升力【演示实验】飞机升力(1)机翼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2)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如何?(3)飞机是如何起飞的?【总结】股气流流过机翼的时间是相同的,通过剖面图可知,机翼上方距离比下方长;根据速度公式,可知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下,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形成向上的压强产,进而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当向上的压力差大于飞机的重力时,飞机就起飞了。
4.解释生活现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需要解释的生活现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1)安全线(2)八月秋高愤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3)天女散花三、课堂小结让学生结合小视频,思考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并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让学生再次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难点,请学生解释相关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第5节流体压强一、流体: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二、特点: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三、应用:飞机起飞四、解释生活现象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连通器-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鲁科54 学制》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全新的教材体系,包括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和科目的教材,旨在打造一套全面顺畅的教学体系。
本教案主要针对八年级物理下册使用的教材,对其中的连通器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
二、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会: - 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连通器; - 能够理解连通器的工作原理; - 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连通器; - 能够动手制作连通器并进行实验。
三、教学重点介绍连通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本《鲁科 54 学制》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2.实验室器材:连通器、导线、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对连通器的了解: - 你知道连通器是什么吗? - 你见过连通器吗? - 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学习连通器的原理通过教师的介绍和课本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连通器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导线将电路中的两个电路线连接起来,保持电路的连通。
3. 操作连通器现在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连通器,将两根导线通过连通器连接在一起,并观察电路是否连通。
4. 制作自制连通器现在请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意,制作自己的连通器,并进行实验,验证连通器的工作原理。
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作连通器? - 连通器的形状是否会对电路的连通产生影响? - 在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5. 总结与提高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挥进行点评,并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 你是否能够合理利用连通器来解决实际问题? - 你是否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能?六、作业布置请学生在家中制作一个小型电路实验,利用自行制作的连通器,观察电路的连通情况,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连通器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制作自己的连通器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也体现出了创新和动手能力。
《连通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水平.
◇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理解到简单的物理原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资源:
U形管、铁架台、水、盐水等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讨论法
图1
)将右管逐渐提升,观察在提升的过程中,两管中的液面情
向左管中倒入适量的盐水,
h1 h2
图2
)液体不流动,则液片两侧受到的液体压强p1、大小关系是:p1_______p2
图3
(1)当轮船从上游要进入闸室中时,需要打开阀门____________(A/B),上游水道
附:板书设计
§7-3连通器
连通器:结构:上端开口,底部连通
原理:当连通器中装入同种液体、液体不流动时,各管中的液面相平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涵洞等。
连通器【学习目标】1.了解连通器和船闸的结构。
2.知道连通器的性质和船闸的工作原理。
3.会用连通器测液体密度。
【学习重难点】连通器的性质和船闸的工作原理。
【学习过程】一、课前导学1.连通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通器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闸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一)连通器。
1.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象:显示水不流动时,液面相平。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质:不流动__________相等。
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讨论。
(1)若连通器中为不同液体,则液面情况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连通器中为同种液体,液面不相平,会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和密度有关。
会利用液体压强特点解释相关现象。
能力目标(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在微小压强计的使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1)在观察演示实验和参与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定性和定量实验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将所学液体压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探究过程。
主要教法分组实验目标导学法引导思考法教学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帕斯卡裂桶实验,桶为什么漏水了?二、新课(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演示实验,用矿泉水瓶证明液体对盛载它的容器有压强:底部侧面扎眼观察水喷出得到结论:液体对盛载它的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
(板书2)提出问题:为什么越靠近塑料瓶底部的水柱射程越远?〔猜想与假设〕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可能有:。
压强计的使用介绍:当我们把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液体中,我们就可以根据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柱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了。
同时,我们可以把压强计挂在容器壁上,用手调节方向旋钮,观察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另附学生实验报告)〔归纳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推导压强公式(模型法)①液柱体积:V=sh ②液柱质量:m=ρv=ρs③液柱对平面的压力等于重力 F=G=mg=ρgsh ④平面所受压强p=sF =ρgh 运用所学,解决疑问①帕斯卡裂桶实验 ②吃不到活的深海鱼③深海潜水服比浅海的厚重很多 ④所有大坝截面设计成梯形三、小结:见课件四、随堂练习:见课件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压强一、特点:1、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连通器》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该教学活动是针对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连通器》这一课程知识内容而设计的一堂教学活动。
此次教学的学生是八年级学生,该课程是物理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实例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连通器的定义以及应用2.掌握连通器的原理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连通器原理图的绘制2.能够实现电路中的合路和分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介绍连通器的定义以及分类2.告诉学生连通器的应用, 包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验室里的应用3.演示一些常见的连通器样品和其工作原理4.告诉学生连通器是电路中重要的一部分,并解释其原理第二节课1.教学连通器的原理图绘制方法2.通过讲解例题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连通器在电路中的应用3.给学生组织一个小小团队实现一些电路图的连通器,包括讨论连通器的种类和电路中的分路和合路的实现第三节课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图,要求其中包含特定的连接器,然后交换彼此的设计,尝试用对方的电路图搭建电路2.为学生展示几个关于连通器的实用案例和有趣的物理解题案例3.收集学生的回应和反馈,梳理弱点并准备下一节课第四节课1.综合上一堂课的反馈,重新解释连通器的重点和实例2.给学生一个新的电路图设计任务,要求他们用自己新学到的知识进行连通器的放置,并需要实现电路的分路或合路3.督促学生互相检查和评估他们的连通器电路设计,找到哪些设计合理,哪些则需要改进教学反思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比较简单,实现的难度并不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都很顺利地被学生掌握。
但是在学生提交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不少同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我在下一节课的时候特意提醒了他们,并给予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和更多的反馈。
在本次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们在连通器的原理图绘制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因此,我在下一节课上为同学进行了详细讲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原理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连通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习内容是《连通器》一课。
作为《电学基础》这门课程的一部分,本课涉及到连通器的原理和分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并学习了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
本堂课旨在通过讲解连通器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物理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连通器的原理及其分类,了解连通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正确选用、连接和测试不同类型的连通器;2.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对电路连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连通器的原理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连通器原理提供具体的实验案例。
四、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及其串并联原理,因此本堂课程的内容适宜进行连通器的讲解。
但根据个别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在细节处需要进行一些考虑与诱导。
2.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本堂课将涉及以下内容:1.连通器的定义及种类;2.连通器与电路设计;3.连通器的连接及操作。
(2)教学方法将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先由教师进行讲解、演示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和操作方法。
而后,学生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测试并反馈结果。
(3)教学流程1.引入环节:教师通过介绍连通器的基本概念及用途,引导学生理解连通器在电路中的重要性。
2.知识点讲解:教师先介绍连通器的定义、种类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同时将呈现应用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3.操作步骤:教师逐步讲述连通器的连接与操作步骤。
辅助学生理解的实验案例也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
4.对错讨论:引导学生就实验过程及操作结果进行对错分析、讨论,检验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第三节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二)教具
演示用:连通器装置、用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漏斗、茶壶、船闸的活动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简述液体压强的规律。
(2)写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课堂练习:
题目:(课前写在小黑板上)如图1所示的容器,甲、乙两管横截面积相等,等于1厘米2,内装水,水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20厘米,问:A、B两处受到的压强各是多大?
此题要求学生在下面做,另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后进行评讲。
2.引入新课:由以上计算讲述,容器甲、乙两部分底部连通,我们把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板书课题:第四节连通器、船闸)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读图:读课本中图7-3-1,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下部都是连通的).
上都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教师板书)。
2.小结实验结果:由以上实验可知: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教师板书)。
3.演示课本中图7-3-2,将图中右面的玻璃管上提和下放,观察其现象跟上面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验证上面所得结论,加深学生对连通器这一特点的认识。
4.讲述:由课本中图7-3-3所示,设液片AB的面积为S,左、右两管内水深分别为h左和h
右,由于水不流动,即液片AB左、右两面所受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同作用于液片AB上,则左、右两管中的水对液片AB的压强相等;因为两管中同是水(即液体密度相同),只有两管水深相等,压强才能相等。
即h左=h右,所以左、右两管水面总保持相平。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应用公式p=ρhg,证明h左=h右。
5.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这一特点及其具有这一特点的道理后,了解一些它的应用是很有必
要的。
除了课本上图图7-3-1外,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列举出
自己所见到的连通器的例子。
然后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了解一下你家中哪些地方、哪些部
件上应用了连通器。
6.讲述船闸:
(1)首先讲述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特点,船只在修筑了大坝的江河
中航行,必须修建船闸。
(2)然后介绍我国三峡工程中的葛州坝的二号船闸(参看图7-3-4)。
(3)出示船闸活动挂图,讲述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只从上游经船闸航行到下游的过程(讲
述时,请同学看清“闸门”和“阀门”的位置和它们的开闭情况,明确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
连通器)。
三、归纳本课内容和课堂练习:
1.归纳本课内容
讲述:本课要求同学们了解连通器(可复述一遍连通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连通器的
应用比较广泛,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进一步了解连通器的应用,船闸就是应用连通器道理,
它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一个好例子。
2.课堂练习:
如果船要从下游经过船闸到上游,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简单过程,着重讲明“闸门”、“阀
门”开、闭顺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了解连通器的特点及其原理;看图7-3-4,说一说船只经过船闸的过程。
2.观察家中哪些用具利用了连通器,举出1~2个例子。
教学反思
1.本课属液体压强的应用,要多举些例子进行说明,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洗衣机的排水管、卫生间的排污管等。
在知识上不宜作过高要求,只要常识性了解就行了。
2.关于连通器的演示实验,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兴趣很有作用,特别是较矮的那个容箱,取下橡皮帽后向外喷水,很受学生喜欢,由此也可以简介喷泉、公园里的喷水装置、水塔和自来水管等简单问题,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3.根据大纲要求制订出本课教学目的,因此不能要求过高。
只能控制在一种液体不流动的条件下,而不能引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液体。
对于为什么连通器内装入一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的理论推导,只作一般讲解,不宜作为本课重点,利用p=ρhg这个公式证明只有h左=h右,即液面保持相平,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去作,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去推导证明。
4.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可布置学生课后说一说船从下游经船闸到上游的简要过程,只要说清楚“阀门”、“闸门”的开、闭顺序就可以了,不必要求用书面的形式写出来。
5.除了布置的作业以外,可让学生回家观察洗衣机的排水管口为什么比洗衣缸口低?卫生间的排污管为什么都做成U字形?这样作有什么好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物理,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