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艰苦抗战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手抄报内容硝烟散尽,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现。
在14年的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他们游走于白山黑水之间,成为东北抗战中一面光辉旗帜。
选择有利地形埋伏,击敌虚弱部分,或选择小股敌人以击之的伏击战;不在于占领敌人据点,而在于军事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的奇袭战;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奔袭战……抗联的广大指战员在纵横驰骋运用游击战术的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战斗胜利。
面对日寇的封锁和进攻,抗联将士敢于追求突破,进行艰苦西征,跳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外线去,发展力量,继续抗争。
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正是抗联火种得以保存的重要支撑。
为冲破日伪军的“三江大讨伐”,北满抗联主力部队从1938年7月开始,分三批向黑嫩平原远征,开辟新的游击区。
西征历时近6个月,行程千余里,部队既要与饥饿、寒冷抗争,又要与追剿的敌人周旋,经历重重艰险,付出巨大牺牲,终于抵达目的地。
三路大军艰苦奋斗的开拓意识,昂然西进的苦战和血战,最终粉碎了日本关东军剿灭抗联部队的罪恶企图,为开辟新的根据地、推进新形势下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历史。
东北抗日战场上,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战斗、不畏牺牲,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数千名抗联指战员血洒疆场,诸多无名烈士英勇殉国,小孤山十二烈士、乌斯浑河八位巾帼,他们名字鲜有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流芳百世。
为纪念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48年10月,东北烈士纪念馆建成开馆。
建馆近71年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如今已成为宣传东北地区革命烈士和抗联精神的重要窗口,研究东北抗联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地区发展历程的重要平台,更是激发广大观众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抗⽇战争著名抗⽇军队-东北抗⽇联军 东北抗⽇联军,简称东北抗联,其前⾝是东北抗⽇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游击队和东北⼈民⾰命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民抗⽇军队。
这⽀武装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岁⽉⾥,独⽴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牵制了数⼗万⽇伪军,涌现出杨靖宇、赵⼀曼、赵尚志等⼀⼤批可歌可泣的英模⼈物,为中国⼈民抗⽇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贡献。
下⾯⼩编给⼤家讲⼀讲抗⽇战争著名抗⽇军队-东北抗⽇联军。
14年浴⾎奋战⽃凶顽 东北抗联的产⽣、发展和⽃争历程,是⼀部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史诗。
在5000多个殊死搏⽃的⽇⽇夜夜,东北抗联孤悬敌后,在敌强我弱、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浴⾎奋战、周旋苦⽃。
在冬季零下三四⼗摄⽒度的极度严寒中作战,抗联官兵竟仅穿着有窟窿的单⾐;在雪地⾥宿营、⾏军,有的官兵脚趾竟被冻掉;没有粮⾷,树⽪、草根竟成为官兵的“美味佳肴”……东北抗联作战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战⽃之惨烈,⽆法⽤⼀个“艰苦卓绝”来说尽。
惨烈的作战,使抗联部队从最多时三万多⼈锐减到最少时不⾜两千⼈。
各级指挥员⾝先⼠卒,冲锋在前,军以上领导⼲部牺牲40多位,师级⼲部牺牲100多位。
但官兵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举抗⽇旗帜,团结东北各族⼈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以英勇顽强的⼤⽆畏⾰命精神,与⽇本侵略者进⾏着殊死⽃争。
据统计,东北抗联14年共出击20多万次。
从战争到和平,从⾰命到建设,融⼊东北抗联红⾊⾎脉的陆军第38集团军某机步师,始终秉承“忠勇善战、创新争先”的优良传统,不断谱写着新的辉煌。
解放战争时期,这个师参加了四战四平、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
在抗美援朝⼆次战役中,⼀夜急⾏军145华⾥,双腿赛过敌⼈的车轮,穿插三所⾥、阻击龙源⾥,为扭转朝鲜战局作出重⼤贡献。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得知消息后,亲笔拟电嘉奖,并欣然写道:“中国⼈民志愿军万岁!”“三⼗⼋军万岁!”⽑泽东主席亲⾃批转电⽂转发全军。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是东北各族人民在救亡图存、奋起抗战的过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遗产。
学习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东北抗联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强大力量。
首先,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坚定信念。
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团结起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园的长城。
这种坚定的信念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忠诚,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其次,东北抗联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持信仰,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发扬光大的。
最后,东北抗联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
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种崇高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学习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概况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
“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由部分原东北军,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侵略的敌人十八万,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约10余万次。
据日伪统计机关统计: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伪军伤亡人数,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931——1937年抗联歼敌103500人,1937——1945年歼敌82700人,共计186200人,牵制日军兵力:1937年20万,1940年40万,1941年为76万。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抗联战士抗击日军队(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7月末,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编成。
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由原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由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
018史海钩沉从辑安东北抗联事迹看东北抗联艰苦奋斗精神郑吉艳(中共集安市委党校 吉林集安 134200)摘 要:艰苦奋斗精神是辑安(集安旧名)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内容,笔者从集安本地东北抗联事迹的视觉角度,描述了东北抗日联军面临极其艰苦的环境,阐释了东北抗联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进一步凸显了新时期应大力弘扬东北抗联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北抗联;艰苦奋斗;生存环境;物资保障东北抗日联军是我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坚持抗战14年,孤军抗战,艰苦异常。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作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突显了东北抗联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崇高地位和突出贡献。
2020年是抗战胜利74周年,东北抗联精神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华南游击战精神一起,成为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核心之一就是艰苦奋斗精神。
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我们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东北抗联面临环境极其艰苦在东北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 14年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直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在极端艰难困苦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忍受着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反侵略战争,他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与敌人苦斗周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精神,表现了抗联将士们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第三路军原政委冯仲云就曾用“巨艰万难”四个字来形容。
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辑安抗联部队在打游击时,没有住的地方,就只能住在原始森林里。
据1938年的气象资料记载,冬天的最低气温已达到零下四十多度。
东北抗日联军长期战斗和生活在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丛山密林里,足迹踏遍东北大地。
国庆节⼿抄报:杨靖宇的爱国故事
中华民族是⼀个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压⼒的伟⼤民族,有着与敌⼈⾎战到底的英雄⽓概。
每当遇到外敌⼊侵之时,中华民族的英雄⼉⼥便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挺⾝⽽出,共赴国难,不惜⽤鲜⾎和⽣命,维护祖国的独⽴和领⼟完整。
抗⽇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军的英雄事迹,就是这⼀历史时期东北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
抗⽇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独⽴和解放的伟⼤战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的⽇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之久的艰苦卓绝、⽓壮⼭河的殊死搏⽃,14年的艰苦抗战,东北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民群众死伤数百万,抗⽇联军也损失惨重,⽆数民将地英勇牺牲在战场上。
不过,残酷的战争⽣活,恶劣的⽃争环境,锻炼和和造就出许许多多的英雄⼈物。
在这⽆数的战⽃英雄中,有⼀个⼈的故事最让我感动,这个⼈的名字就叫杨靖宇。
民族英雄杨靖宇在⼭林中与敌⼈激战数⽇,受伤多处,后被敌⼈包围,在只剩下他⼀个⼈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壮烈殉国。
杨靖宇牺牲后,敌⼈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和棉絮,没有⼀粒粮⾷,⽇寇⽆不震动。
他⽤鲜⾎浇灌着和平之花,⽤⽣命捍卫了⼈类的正义。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人物事迹故事十篇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人物事迹故事范文一读了《红旗飘飘引我成长》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有多么得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国旗是他们用自已的鲜血染红的。
100多年前,神州大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时,在全国上下陷入白色恐怖中,在当日寇铁蹄踏碎祖国山水时。
一大批中国热血青年纷纷开始寻找救国的道路。
在第一课里,我十分敬佩杨靖宇将军和他一样坚贞不屈的英雄们。
最让我敬佩的还是杨靖宇将军。
1939年,在日军实行大规模地扫荡时,杨靖宇将军所在的部队被迫转移到深山密林,战斗在冰天雪地之中。
那时部队已经弹尽粮绝,苦受着饥寒交迫之苦。
但在党中央的鼓舞下,仍然坚持战斗。
战士们饿了,就啃一块树皮或吃一块枯草;渴了就吃一块雪。
战士们一心要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1939年10月,中央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
杨靖宇率400余人站数月,到1940年2月,陷入日军“讨伐”队重围,最后只剩他一人。
敌人劝他投降,但杨靖宇将军没有丝毫想投降的杂念。
最后,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
残忍的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抗战战士这种不畏困难、威武不屈、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气概,使敌人也为之震惊,因为他们都拥有“中国胃”。
在生活中,我却不像杨靖宇将军一样不怕困难、坚贞不屈。
有一次我手不小心刮伤了,还破了一点皮,我就叫苦连天,赶紧用创口贴包起来,然后装作万分痛苦的样子,放下手里的任何事,坐在沙发上休养对我来的大伤。
我读完这篇*后,我明白了:在不确定中生伤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但行动却不是人人都有。
还有和平的生活是很可贵的。
我们要好好珍惜它,在生活中也要跟他人和平共处,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和平共处,世界上就不会再有不和平的事情发生。
请记住,小事不小,任何事都要从小事做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北抗联简介九一八之后抗战十四年的抗日队伍导语: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
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
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抗日义勇军,约50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
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伤亡散落。
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等反日游击队。
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童长荣、夏云杰、崔石泉等。
同时,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
游击队不断壮大,游击活动遍及三十余县。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
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六、八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
1936年2月20日,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人民革命军领导人于发表了《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统一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
原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和反日联合军加上1936年5月之后编入抗联队伍的其他抗日武装,形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十一军。
东北抗联的11个军,鼎盛时期达四万五千余人,经一年多协同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生活常识分享。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作者:陈玫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1年第07期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于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她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和领导的由东北各民族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组成的抗日武装。
在十余年的艰苦抗战中,东北抗联将士一面与凶残强大的日本侵略军血战,一面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
生生死死,顽强不息。
以满腔的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奏响了一曲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
这首体现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壮烈史诗,最后化作了不朽的抗联精神,留存于历史,留传于后世。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931年9月18日,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经过长期精心的谋划和准备,对中国东北发动了侵略战争。
由于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驻守东北的军队不战自退,结果,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东北的主要城镇及交通要道被敌寇占领。
3000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深刻,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即发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宣言,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由东北军爱国官兵和各阶层人士组成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最早以武力投入到反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积极给予支持和帮助,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影响,及义勇军自身的弱点,一年多以后,人数曾达30余万的义勇军便相继瓦解、溃散。
面对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国土的践踏和对广大同胞的蹂躏,中国共产党在号召中华民族奋起抗战和协助义勇军抗战的同时,于1932年明确提出在东北建立自己的武装。
之后,中共满洲省委及关内的党组织陆续派出党团员和干部到农村中去,到义勇军中去,发动武装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先后建立了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巴彦、珠河、汤原、海伦、宁安、密山、饶河及救国游击军和绥宁反日同盟军等十余支反日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与日伪军不断战斗中,逐渐成长发展起来。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山海关,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中国共产党随即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宣言,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的三个条件下,和国内任何军队订立作战协定,共同抗日。
1月26日,又发出了《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信中明确指出,在东北地区实行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方针,联合各种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
根据这一精神,从1933年9月至1936年1月,东北地区在党领导下的反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至第六军。
这些反日部队,贯彻和执行统一战线政策,联合义勇军余部和反日山林队在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建立了各种协同作战的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或总指挥部,他们密切配合,共同作战,予敌以有力的打击。
党直接领导的部队在斗争中也不断得到发展。
人民革命军时期已有6000余人,抗日游击区也已扩大到东北三省40余县,并数十次地粉碎了日伪军的“讨伐”。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发出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呼吁:“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
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东北人民革命军根据1936年2月发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精神,一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从1936年2月到19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部队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军。
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夏云杰、陈荣久分任各军军长。
为了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和联合各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共同抗日,之后,又相继成立了抗日联军第八至十一军,军长分别为谢文东、李华堂、汪雅臣、祁致中。
为加强对这些具有统战性质抗日部队的领导,党的领导机关还不断派出党员干部充实其力量。
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被撤消,在东北地区相继组成了中共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和北满省委。
为适应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东北抗日联军又先后组成第一、二、三个路军,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分别任总司令或总指挥。
抗日联军的编成,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进一步体现,它扩大了东北的反日部队,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到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到3万余人,抗日游击区达70余县,形成了南满、北满、吉东三大游击区。
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部队频繁出击,袭击日伪据点,以此扰乱日本侵略军侵华后方基地,给关内抗日部队以有力的配合。
为此,日本侵略军视东北抗日联军为“满洲治安之癌”。
1937年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中国东北这个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开始不断往东北增兵。
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八个师团,加之伪军和伪警察计有十余万人。
日伪当局以精良的武器对抗日武装部队进行轮番地“讨伐”和“围剿”。
同时,敌人还对城乡的中国共产党及反日团体进行大肆破坏,致使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遭到重大损失;在广大的农村则强行推行“集团部落”,把群众赶入“大屯”,出入严格控制,从而隔绝了抗日部队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除此之外,敌人还将一切物资列为严控商品禁止进山,妄图将抗日部队困死在山里。
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联指战员仍高举抗日的大旗,他们继续以简陋装备与敌人展开英勇不懈的斗争。
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的指挥下,奋战在南满地区。
仅在1939年下半年,他们就与敌人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达23次,歼敌676人。
进入冬季,大雪封山,部队的给养断绝,但指战员还要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与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搏斗,有时一日数战。
抗日部队的损失很大。
1940年2月,杨靖宇身边仅剩十余人,在敌人重重包围和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壮烈牺牲。
抗联第二路军和第三路军为粉碎日伪军的“围歼”,跳出敌人的包围,决定实行西征。
抗联第二路军由于敌人的重兵封锁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抗联第三路军则冲破了日伪的围追堵截,穿越数百里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胜利到达目的地。
并在黑嫩平原开展了积极的游击战。
紧张、频繁的战斗,对比悬殊的兵力,加之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抗日联军处于艰难困苦之中。
到1940年,抗联部队仅剩二千余人。
为保存部队实力,经与苏联远东红军达成的相互支援的协议,抗联部队除留一部分队伍在东北继续坚持开展游击活动外,大部分队伍陆续进入苏境进行休整和政治、军事训练。
1942年8月,在苏联境内整训的抗联部队统一编成抗联教导旅。
在苏境,抗联指战员除抓紧时间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外,还不断派出数十支小股部队返回东北执行各种军事任务。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胜利的前夜。
5月2日,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德国五条件投降。
根据苏、美、英三国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苏联在德国法西斯投降后三个月内,将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
欧洲战场的胜利,给正在苏联野营整训的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全体指战员以极大鼓舞。
大家加紧进行军事训练,以迎接对日大反攻的到来。
根据苏联远东军的统一作战部署,东北抗联教导旅于1945年7月首先派出340名指战员到苏军接受军事训练。
不久,又派出290人空降到东北,潜入敌后进行战前军事侦察。
派出的这些先遣部队为苏军进攻东北日伪军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在消灭日本关东军的战斗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但由于任务的特殊性,抗联指战员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到8月8日,在苏军对日宣战前仅20余天时间,大部分先遣战士就永远长眠在祖国的土地上。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根据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东北抗联教导旅与苏联远东军紧急磋商,确定抗日联军的作战任务是:1.抗日联军随同苏军反攻东北后,迅速抢占57个战略要点,即12个大城市和45个中小城市,接收东北;2.抗联干部在各战略要点的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进驻东北的苏联红军卫戍区司令部副司令员职务;3.协助苏军管理新解放的城市,维持社会秩序,肃清敌伪残余和一切反革命分子,提高苏军在群众中的威信,促进中苏人民友好;4.利用既是抗联人员、又是苏军人员这种合法的双重身份,建立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建立人民武装,以迎接党中央派来的大部队;5.规定了联络系统、联络工具及相互的隶属关系。
9月中、下旬,东北抗联教导旅先后分四批返回东北。
当时,东北地区的形势相当复杂,局面混乱。
一些汉奸、特务、宪兵、警察及家理教徒、日伪的散兵游勇等,纷纷以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在东北各地大肆活动。
他们组织起国民党省、市党部,拼凑起各种名目的“先遣军”、“挺进军”和“敌产清理委员会”等反动组织,与我军抢占印刷、出版、电台等重要部门,制造反动舆论,大搞反共反苏宣传,伺机进行破坏活动。
而国民党则利用一些人的所谓"正统”思想造谣惑众,扰乱视听,与我党争夺群众。
面对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进驻57个战略要地的抗联人员,根据中共东北党委会的指示,迅速抓紧以建军为中心,建党、建政的“三建”工作。
在苏军的帮助和支持下,抗联人员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在各城郊及县、区、乡组建了一支48 500人的自卫队,鉴于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东北抗日联军更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
与此同时,抗联人员密切配合中央先期派来的干部,陆续建立了长春、吉林、牡丹江、合江、延吉等市、地委和部分县委组织,并积极寻找原抗联隐蔽下来的同志和地下党组织以及关内派来的地下党员,与他们结合起来,形成各个战略点的革命核心力量。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在苏联军管期间,我党不能公开建立人民政权。
于是,抗联便在各地建立起民主大同盟组织。
大同盟的成分,主要是反攻东北的抗联人员及由各种原因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地下党员及爱国进步人士。
他们多为本地人,所以常常起到进驻东北的苏军当局所起不到的作用。
1945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同时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
9月18日,彭真、陈云等人到达沈阳。
周保中等及时将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斗争历程和反攻东北后我抗联人员进驻57个战略要点的情况向东北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并移交了中共东北委员会和东北抗联的全部档案及其他材料。
彭真等东北局负责同志对抗联部队14年的艰苦抗战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指示抗联领导人:要利用你们穿苏军军装的有利条件,控制交通沿线,迎接党中央派往东北的大批干部的到来。
1945年10月末,东北人民自卫军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起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踏上新的征程。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