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建构及其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551.03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和新加坡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传承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新加坡则是一个小而精的城邦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秩序意识,强调多元文化共存和国家认同。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比较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互相学习和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和新加坡可以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学生被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要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国家安全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
五、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2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观点07-04 10:45新加坡和香港,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两颗最璀璨的经济、民主和法制的明珠。
她们有两个共同点:人口以华人为主;法律和政治体系采用并修改了英格尔-萨克森的体系。
两个经济体经过50年高速而持续的发展,从原来相对落后的经济体,成长为超过英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还有香港)的成功说明,中国人的勤奋、聪明,加上好的政府和政策,就能创造超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奇迹。
这就是新加坡经验对中国最好、最有说服力的启示。
那些认为新加坡小好发展,中国大不好发展的借口,只是为中国的落后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而已。
新加坡的发展道路1819年,英国人斯坦夫-拉斐尔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登陆新加坡,是新加坡做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性标志。
英国人把新加坡当成远东地区的贸易枢纽,直到二次大战被日本打败。
1945年,日本投降,英国人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1959年,新加坡实现内部独立,尽管还是属于英联邦。
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的第一任总理,直到1990年退休。
他的大儿子李显龙2004年以后接替吴国栋,成为该国的第三任总理。
1963年,为了彻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
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冲突,1965年,新加坡被赶出马来西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那时,新加坡的人均GDP只有510美元。
到2011年,新加坡成为世界人均收入排名第三的国家,人均GDP高达6万美元。
全国人口518万。
其中,320万为新加坡居民,其它为外国人,包括永远居民和移民。
新加坡总人口中,四分之三是华裔。
新加坡由63个岛屿组成,其中新加坡岛最大,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
陆地面积701平方公里,其中,有118平方公里是近30年填海而成。
估计到2030年,新加坡还要填海100平方公里。
新加坡的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318万的劳动力,超过200万从事服务行业。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27%,包括电子,炼油,制药,船舶维修和造船,等等。
新加坡的社会治理经验及其启示作者:刘中起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 新加坡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健全的社会组织网络、人性化的社会民生服务、强有力的政府机制创新以及多元的社会文化建设,是造就新加坡成功社会治理的重要源泉,对于转型时期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在新加坡访学的日子里,通过与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SINGAPORE CIVIL SERVICE COLLEGE)专家的课堂研讨、赴大巴窑(TOA PAYOH)、武吉知马(BUKIT TIMAH)、蔡厝港(CHOA CHU KANG)、牛车水(CHINATOWN)、柑榜格南(KAMPONG GLAM)等社区的实地考察、访问建屋发展局(HDB)等公共机构、与人民行动党(PAP)总部及新加坡国会(PARLIAMENT)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对新加坡政府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有了全面的认识。
可以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健全的社会组织网络、人性化的社会民生服务、强有力的政府机制创新,以及多元的社会文化建设,是造就新加坡成功社会治理的重要源泉,对于转型时期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新加坡的社会治理经验(一)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执政40多年来,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包容和法治两大先进的执政治理理念,这两大理念涉及新加坡执政治理的各个领域,为新加坡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认同基础、社会共生前提和政治清廉环境。
胡锦涛曾指出:“对世界上其他政党执政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对它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要研究和借鉴,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
包容理念集中体现在和谐的种族民族和劳资政关系方面。
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国家认同研究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基本保持了社会的繁荣稳定。
实践充分表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在香港各行各业取得全面进步的同时,“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具体实践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与困难。
其中,香港国家认同问题作为“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香港社会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而浮出水面,备受中央与香港各界的广泛关注。
香港回归祖国既包括法理层面的回归,也包含心理层面的回归。
“一国两制”在香港20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法理回归不等于人心回归,从法理回归向人心回归的转变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加快港人自觉融入祖国大家庭的步伐,真正实现香港人心回归?本文认为,香港人心回归这一问题实质是港人对国家的认同问题。
提升香港国家认同既是中央治理香港的重要任务,也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题中之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除了在经济、政治、社会层面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活力,还需要从意识形态层面深入研究香港国家认同的学理基础、实践路径及其与“一国两制”的相关性与互动性。
只有弥合“一国”与“两制”在港人国家观念体系的断裂,才可能促使港人发自内心对国家意义、国民身份、国民教育的认同,进而顺利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向前发展。
本文以“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国家认同研究”为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南,立足于中国政治文化土壤,充分考虑香港历史与现实,全面地展开分析“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及其与国家认同的逻辑关系;“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经验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推进思路;香港国家认同的内涵外延与显著特征、基本功能与内在机理、历史脉络与现实状况、问题根源与应对之策。
论文第一章以“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及其核心要义开篇。
首先,从理论渊源角度,抓住国家属性、国家形式、国家职能等范畴,较为系统地论述“一国两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一国两制”理论根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
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
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
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
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
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
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
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
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
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
新加坡与香港产业发展路径对比及启示作者:王丽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08期一、新加坡与香港的产业发展路径(一)新加坡的产业发展路径新加坡从1959年自治,其后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从农业发展条件来看,新家坡国土面积712平方公里,地少物乏,蔬菜、水果90%以上依靠进口,粮食全部依靠进口。
但新加坡地理条件优厚,其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不仅是东南亚的航运中心,还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处于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要道。
在殖民统治期间,英国利用新加坡具有多年自由港的历史地位,将其作为远东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
转口贸易作为单一的经济形式占据着新加坡经济的主导地位。
以1959年为例,贸易占GDP的比重高达81.7%。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受到其他邻近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贸易额迅速减少。
传统严重依赖贸易的畸形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对此,新加坡政府顺势而为,对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根据发展重心变迁的轨迹,新加坡产业发展阶段可以细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以及高端服务业阶段。
1、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1960—1973年)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转口贸易这一主导产业发展严重下滑,经济疲软,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失业率曾高达14%。
对此,新加坡政府调整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工业化发展战略,并主张发展进口替代产业。
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由于失去了马来西亚这块腹地市场,新加坡的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调整。
1967年,新加坡政府做出了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决策。
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这一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均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主要的产业有食品、印刷、服装和纺织、木材加工、软饮料、砖土陶瓷、玩具、玻璃、电子零部件等等。
这一时期,新加坡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59年的8.63%上升至1967年的16.27%,再到1973年的30%左右;失业率也从最初的高于10%下降到1972年的4.7%。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内容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是指新加坡社会对于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共同理念和准则。
这些价值观在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宗教背景下形成,并被广泛接受和尊重。
首先,为了维护社会和谐,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强调团结和互助。
新加坡是一个
由不同族裔和宗教背景组成的国家,因此团结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被鼓励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同时也被教导要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社会。
其次,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强调诚实和廉洁。
在新加坡,道德规范被重视,诚实
和廉洁被认为是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这种价值观在政府机构、商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
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严厉的反腐败政策,以确保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正。
此外,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强调教育和创新。
教育在新加坡被视为培养年轻一代
的关键,并且被认为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基石。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变化的全球竞争。
创新也是新加坡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和企业鼓励研发和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总而言之,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包括团结互助、诚实廉洁、教育创新等重要内容。
这些价值观对于新加坡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和个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坚守这些价值观,新加坡得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并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历史课程标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作者:张汉林熊巧艺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第02期[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国家认同,自我,他者[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66-06近代以来,历史教育逐渐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国家认同自然也就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
历史教育的方向与策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对于国家的认同。
根据香港大学的调查,1997—2014年,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始终处于严重下滑状态。
①这种状况与香港历史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在香港,历史课程(包括中国历史)长期是选修课程,因而被严重弱化。
1997年的初中中国历史课程纲要这样叙述:“教育署建议学校于中一至中三年级采用此课程纲要”。
②2007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指引虽然明确意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增加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但同样规定“高中中国历史科是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的一个选修学科”。
③历史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国家认同的缺失。
所幸近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计划“在2018—2019学年落实将中国历史在香港特区初中成为独立必修科”。
④由此可见,历史教育之于国家认同,兹事体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国家认同不仅关乎本国史,同样关乎世界史。
本国史保存国民的集体记忆,凝聚共同的历史经验,铸造继往开来的文化传统,自然于国家认同不可或缺。
但是,世界史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同样有其独特的价值。
这是因为,他者即自我,国家认同的建构离不开他者。
如果说本国史着[于塑造自我形象的话,那么,世界史则侧重于塑造他者的形象。
二者是建构国家认同战略的一体两面,共同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
历史课程标准是世界各国、各地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文本,代表了官方意志和主流价值观。
在歷史课程标准中,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差异,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国家认同的建构策略。
本文选择的三个样本分别是英国、加拿大和德国,代表了三种类型。
法治的对象是什么?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的对象主要指国家中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官员,而不是国民。
法治社会意味着将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纳入法制的轨道,人们之间的主要关系都用法律来规范。
以法治国、强调法治精神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心思想,而在社会基础、具体国情、文化底蕴等方面,新加坡和中国颇有相似度,其成功的法治化进程可以作为我们一个经典的范例样本。
一、新加坡“法”的起源:具有英帝国殖民色彩新加坡的法治模式将规制国家与规制社会兼顾起来。
新加坡崇尚这样一种法治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
新加坡继承英式法治,把法律放在最高权威,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大体而言,新加坡法治的制度和思想源头,一是英国的法治传统,二是李光耀个人在日据时代的切身经验。
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之前,已经实行了将近150年的英国普通法制度。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虽在某些方面根据本国情况作了灵活调整,但大体上没有改变英国法律传统。
所以,新加坡法治社会的源头是现代法治,一经贯彻实施,就不再可以把法律作为统治手段并随时弃如敝屣。
新加坡的法治传统是伴随着殖民统治而形成的,在缺乏法文化主体性的环境下被动地接受西方法的制度与理论,法的发展过程具有殖民主义色彩。
从1867年开始,新加坡成为由伦敦殖民署管辖的英国直属殖民地,新加坡的特殊国情为其走向法治之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那是的新加坡还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众多移民组成的海港城市。
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封建的或纯粹农业社会的特点,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识或者部落习俗,而且商业贸易和雇佣劳动的社会现实使人意识到了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的意义。
同时,由于广大的劳工大多是在自己原先祖国破产无法生存或者抱着淘金梦移民新加坡的,这些人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和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他们在以自身一技之长劳动力维持生计的同时,培养和增强了自身的独立性。
这些人一方面遭受殖民者的剥削压迫,另一方面不知不觉接收到了在之前国家难以接触、带有西方法治特点的某些东西,这无疑为后来新加坡社会实行法治减轻了来自民众表层甚至精神世界的反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