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抗日战争(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24
课题第16 课《抗日战争》课时1课时课型情境-体验-探究-感悟的模式主备人胡天宝备课形式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3)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重点阐述全民族的抗战难点突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情境导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样一道日本历史试题:“日本跟中国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又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张寿卿2004年第20期《读者》第十七页有一篇《历史题该怎么考》我最早是在《读者》上看到这道题目的,文章的作者还提到日本学生都认为中日战争会从东海或者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大概都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和许多看到这道题目的人一样,我想到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这道题目和答案本身是让人吃惊的,甚至是可怕的;二是想到了中日历史考题的巨大差异。
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重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难点卢沟桥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教学过程;一、复读教材生复读教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师出示《卢沟桥事变前形势图》后提问:卢沟桥事变前日本通过哪些事变已经侵占了我国哪些地方?说明了什么?图中标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地理位置你能看出什么?生看图后回答教师播放七七事变的影像资料片段,导入新课二、自读教材:1、什么是卢沟桥事变?2日本在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3、说说淞沪抗战的意义4、完成学习指要上的填空题和选这题,不会的做上记号。
三、辨读课文:(一)、七七事变1.让学生阅读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概况,结合卢沟桥事变形势图,,师生综合结果归纳(得出结论:卢沟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教师讲解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1)从日本方面来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将大批军队投入侵华战争,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事变是日本为了摆脱新的经济危机。
吞并整个中国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从中国方面来说,事变发生后,随着日军的不断进攻,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国共合作,各阶级、各阶层都参战,实行全国性的全民族的抗战已成定局,所以卢沟桥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
3.读读p88页佟麟阁的豪言壮语回答: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不怕死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
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同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和平的需要,军人的不怕死才是崇高的。
否则,军人的不怕死就会造成严重的灾难。
)教师小结、过渡:例如,日军推崇的就是所谓“武士道”精神,日本兵打仗很不怕死。
但是这种“不怕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带来的却是巨大灾难。
(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大屏幕出示南京大屠杀的画面:让学生观看画面后,再阅读课文,观看课本中的插图,师生共同补充文字材料(略)回答:1.日军屠杀南京军民多少人?是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的死亡人数的多少倍?(30万,15倍)2.日军杀人的手段有哪些?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什么本质?(日军杀人手段多种多样,有枪击、刀砍、活埋、水淹、火烧、狗咬等,手段极其残酷,反映了日本对军国主义凶狠残暴的本质。
第20讲 “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背景 (1)日本 ①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②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境地,企图发动对外战争以摆脱经济危机。 (2)中国: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概况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 (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4)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罪行 (1)屠杀中国军民:如南京大屠杀等。 (2)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并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将其所属部队改编为第八路军和新四军。 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它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 精微点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三、国共合作抗日 战场 抗战史实 特点、结果(意义) 正面 战场 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 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徐州会战(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学习历史明理崇德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简谈“十四年抗战”发布时间:2021-09-15T02:20:32.11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3期作者:刘云敏[导读] 在我的的历史课堂上,曾经有好学多思的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刘云敏河北省沧州市第一职业中学在我的的历史课堂上,曾经有好学多思的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开始了,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共十四年的时间,为什么影视作品乃至教科书里一直说的是八年抗战呢?”可见,从基层教学实践来看,抵御外辱的伟大抗日战争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前后持续了多少年,这是一个应该认真思考和从新确定的历史问题。
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将“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抗战精神的弘扬和传承,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确定“十四年抗战”是尊重和敬畏历史的历史教育必然选择“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概念。
从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历经8年,这种计算方法是以全国性抗战为时间起点,“八年抗战”的称呼也在此前的历史教育和官方宣传中一以贯之。
而如果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南满铁路挑起“九一八事变”算起,抗日战争的时间则向前回溯了六年,“十四年抗战”的计算方法是以局部抗战为起点算起。
在官方文献中,两种抗日战争开始时间的计算方法都有表述。
九一八事变标志的是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卢沟桥事变则标志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也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即全国抗战的开始。
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知识点一:九一八事变1. 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相关链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②日本的国内急需摆脱经济危机。
③国际上,西方列强忙于解决经济危机。
中国方面,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正全力“剿共”,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3)国民政府态度: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思维拓展: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提示:①惧怕日本,认为武器装备不如日本,抵抗必亡国。
②幻想国际联盟能主持公道。
③出于反动阶级的本性,以反共为第一要务。
④蒋介石集团的官僚资本主要集中于华东、华中和江浙地区,利益受损不大,让出东北三省以暂时换得苟安。
⑤与英美对日政策密切相关。
(4)结果:只有四个多月,东北全部沦陷。
2. 局部抗战的开始(1)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3)抗日游击队: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提示: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
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官兵组成抗日义勇军,进行顽强抵抗。
②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口号,并派遣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领导人民抗日。
3.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
知识点二:西安事变1. 背景(1)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深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7春季中小学生课程教材落实: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导读:近日教育部下发文件,特别指出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教材的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网!目前,在教材中普遍出现的“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而“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则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14年抗战。
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安排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挑起“九一八事变”。
根据中国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内容,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八年抗战”为何改为“十四年抗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三省开始了局部的、自发的抗日活动。
”广州市教研室历史科长何琼介绍,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史学界一直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其实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赞成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自发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九一八事变后我们也有东北联军抗日。
而在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作为当时官方的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抗日活动,随后共产党和国民党也达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抵抗日本侵略。
”“我认为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
”何琼认为,十四年抗战的普及,也是对逝去的抗日英雄的认可:“在七七事变以前,那些为抗战做出了贡献,甚至牺牲了生命的战士和百姓,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知识与能力: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要识记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3、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二、重点、难点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学情分析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
)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八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区别以及八年抗战为什么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八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区别8年抗战还是14年抗战有什么区别昨天,修改“十四年抗战”的消息传出后,杭州某知名高校历史系一位近现代史教授所在的一个微信群便炸开了锅。
群里的人,大都是历史学者,专家们各抒己见,探讨教育部这一做法的意义所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说法呢?它们之间又有何区别?“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
中国抗战史专家王锦思认为,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国际认知。
在他看来,民间更为熟知的抗战节点也是九一八事变,每年9月18日,全国各省市区都会鸣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说,“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
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
”杭州一位现当代史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说,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此后,国共双方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因此,历史学者才一直将这一系列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作为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从民族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这凸显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耗时长、牺牲多、贡献大。
抗日战争 一、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2课。它主要讲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再加上平时观看过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已对抗日战争有了简单的了解,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注重课前与课堂的师生互动活动,突出三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 ①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步骤:“九一八”事迹、“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②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以及国外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③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与生化战、“三光政策”。 2、理解。 ①说明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与作用。 ②认识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③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的成因。 ④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运用。 ①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②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③拓展题(见后练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再现,强化历史意识。 2、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联系与对比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活动,培养学生个人探究、合作研讨和网络交互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对侵略者强烈的恨、对卫国者强烈的爱、对受难者深厚的悲悯升华为热爱祖国、反对侵略、捍卫自由和平的民族责任感。 2、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3、重视发展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难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不同特点;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