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加速人民解放,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石。
凝聚中国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空前发扬。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奠定大国地位,促进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
论抗日战争阅读感想在阅读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时,我深刻感受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人民的顽强抗战精神以及无数烈士的无私牺牲。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悲壮篇章,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坚定抗战信念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现了高度的团结和坚定的抗战信念。
无论是战场上的将士,还是后方的百姓,他们都齐心协力、浴血奋战,坚决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这种抗战信念贯穿始终,成为团结全国、抗击外敌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抗战岁月中涌现出了大批英勇的抗战英雄,他们舍生忘死、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
从牺牲在战场上的抗战将士,到坚韧不拔的地下抗日斗士,每一个英雄都闪耀着令人感动的光芒,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三、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遭受了沉重的战争压力和民族痛苦,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始终保持着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
无论遭受多大的挫折和磨难,他们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地抗击侵略者,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执着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四、抗战岁月中的人民众志成城抗战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面对外敌侵略。
无论是军民众,还是各界人士,他们积极响应抗战号召,奋起抵抗,向侵略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在这个困难时期,人民的众志成城为战胜侵略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
五、汲取历史教训,珍惜和平时光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和民族团结的重视。
正是在抗战中形成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团结力量,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要珍惜和平时光,珍惜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局面,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通过阅读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抗战岁月中人民的坚韧不拔、英勇牺牲、众志成城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牢记民族大义,永远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论抗日战争读后感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抗日战争》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从日本侵略中国的起因,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世界的影响,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在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忠诚和热爱。
同时,我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这场战争对整个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书中,作者对抗日战争的起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其对中国的野心和侵略性扩张。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力薄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才得以侵略中国,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掠夺。
而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不顾一切地奋起抵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用血肉之躯,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侵犯的,中国是不可侵犯的。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地描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世界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激励了整个中国人民,也激励了全世界的人民。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振奋了整个中国人民,也激励了全世界的人民,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他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的。
很明显,在我们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如果没有全民的抗战,就没有我们抗战的胜利。
之所以说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我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结果;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离不开人民的大力支持的;三、另外我还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民族可以从狭义,广义两个方面理解。
狭义上仅指中华民族;而广义上我们可一引申为反法西斯同盟。
很显然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即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给予其他各国很大帮助,同样反法西斯同盟国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想具体论述一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接结果。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时期,尽管在抗战初期蒋介石主张消极抗战,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
但是,国共合作以来,国民党军队毕竟是“正规军”担任着正面战场主要作战;而共产党的军队担任是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并且,尽管蒋介石在抗战过程中有对共产党的不理行径,但是一味说他消极抗战是片面的,从卢沟桥事变到淞沪会战再到血战台儿庄不都是国民党的赫赫战功,即便是八路军初试锋芒,以后传为美谈的平型关大捷,也是有中央军领导的。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否定八路军在敌后战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首先,共产在抗战中提出的全民抗战就是最好的例证,充分体现了抗战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
其次共产党在敌后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点成片,开展游击战争。
八路军运用围城困扰,破坏交通,截击粮草等方法,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加之与中央军正面战场的配合使其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
这更能体现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抗日战争的胜利的确是全民族的胜利,抗日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抗战过程中,缺少了任何一方,抗战都是难以取得胜利的。
所以我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
论对日战争主要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其重要的篇章。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鲜血与泪水的记忆。
对日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之战,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究竟对日战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战争的爆发与抗战开始对日抗战的爆发源于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军国主义明目张胆地侵略中国东北,并设立所谓的“满洲国”。
国共两党为了共同抵抗外敌,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了合作。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侵占中国河北、山东等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全面抗战的蓬勃开展全国各个城市纷纷成立抗日政权及军队,实行了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在各个战场蓬勃开展,如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战略区域,进行了浴血奋战。
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展现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皖南事变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1938年,日军发动了对华中的“皖南事变”,并且实施了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对中国人民的严重侮辱和蔑视,中国人民遭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
邓小平南征北战与宛西二战的胜利抗日战场中,邓小平率领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宛西战役。
在宛西战役中,邓小平表现出色,成功击溃了日军,取得了战争胜利。
全面抗战的失败与日军侵占然而,由于战争背景和军事实力等因素影响,抗日战争最终以战胜为主的结果告终。
中国的抗战失败,导致了日军的侵占与对中国各地资源的掠夺,中国人民遭受了战争的巨大损失。
抗战的胜利与对日战争的结束最终,随着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和国际反法西斯的援助,中国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对日战争结束。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人类追求和平的胜利。
总结对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这场战争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与团结精神。
在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抵抗,用坚定的意志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
论抗日战争一、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1.资源匮乏,外出掠夺众多周知,日本人自古就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好斗,还有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也是他一直渴望向外扩张的原因。
距离远近对它来说只要有能力它都不想放过,长途跋涉偷袭珍珠港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于中国,自清朝末年中日就已交战,它理所应当的希望霸占中国.2.文化背景日本,这个东亚的岛国,它的文化源自中国,这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这造成了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持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一定条件下走向了极端,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战胜了当时的清政府,这种自卑感一下转化成为一种高度的优越感。
正是这种自卑感和优越感夹杂的复杂性,使得许多日本人今天仍不能正确的看待中国。
3.政治因素1)日本、德国、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盟友,在战争初期,日本和意大利并没有多大作为,日本人的自尊不允许日本在轴心国组织里处于被动。
亚洲弱小国家众多,如果一个一个占领,战争耗时太长,如果能打败中国,既能壮大自己,又能在希特勒面前证明实力。
2)日本对华一直有着完整的详细的情报和智库分析,在日本看来,中国除了大以外,其他都无法与日本抗衡,所以日本在发动战争后大放厥词,说“三个月占领中国”。
抱着蚂蚁吃大象的观点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
3)苏联是由共产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德国不惜冒着战争失败的厄运,发动了对苏的战争,因此有了壮烈的苏联卫国战争。
对华开展的日本也深知在一九二一年,共产主义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如果不赶在共产主义成熟前消灭中国,一旦共产主义在中国形成主流主义,日本将无法打败中国。
二、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斗争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但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抗日期间日军侵华投入总兵力累计:东北地区一百余万左右,关内也有一百余万。
在整个侵华战争中,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5万余人。
整个八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31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0419人的重大伤亡。
论抗日战争阅读感想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其背景复杂,影响深远。
我曾深入研究此段历史,从许多不同角度去看待这段艰难而振奋人心的历史时期。
通过丰富的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我的感慨颇多。
首先,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令我深为震撼。
面对日寇的侵略和
残暴,中国人民毫无畏惧,顽强抵抗,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从血战到长空、游击战争到正面战役,中国人民以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捍卫家园,为民族尊严而奋斗。
这种抗战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其次,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斗争,也是国际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盟国的支持,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
国际援助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也彰显了国际团结的力量。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意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抗日战争期间,各个民族、不同阶层的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寇。
通过团结一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唯有民族团结,才能战胜外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总的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历史篇章,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研究这段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力、国际团结的价值以及团结一心的力量。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抗日战争工商管理4班张雪莱摘要: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
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
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
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主权,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
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辉煌的一页。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正文一、抗日战争的背景。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的背景应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来看。
1.日本方面。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军国主义势力控制本国政权。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1927年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为摆脱紧急危机,日本帝国主义者决心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中国方面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百年之间,长期遭受列强的侵略与欺凌,积弱不堪。
且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又多,与日本隔海相望,于是便成为日本扩张的对象。
从1931年起,日本仔领土上不断侵逼,中国一再退让、蒋介石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本此举不过寻常挑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这种态度是日本侵略者更加无所顾忌地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直至全面侵华。
二、抗日战争的经过。
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历时8年,直至1945年以中国的胜利结束。
论抗日战争原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者,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这场战争从发动到结束,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深刻震撼了中华大地。
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惨烈的战争的爆发?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历史仇恨积累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入侵中国,给中国的民族尊严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其中,日本侵略者的行为更是残酷至极,不仅将中国领土侵占,更是对中国人民实施了无法估量的罪行。
这些历史仇恨积累,使得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沸腾至极,促使了抗日情绪的高涨。
二、国家尊严受辱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不仅令中国领土受到侵占,更是直接挑衅了中国的国家尊严。
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无视国际法,公然挑衅中国政府,使中国人民无法容忍这种羞辱。
为了捍卫国家尊严,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抗日的怀抱之中。
三、民族危亡之际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正处于极其危险的关头。
不仅领土受到侵占,人民生活遭受摧残,更是受到了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扭曲。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深知自己的存亡与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只有奋起抵抗,才有希望维护自己的民族生存。
四、历史使命担当中国人民素来热爱和平,但同时也保持着对家国安危的责任感。
在抗战爆发之际,中国人民深知自己有着维护国家安宁和稳定的历史使命。
因此,儿女情长,民族大义,使得中国人民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这场抗日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自己的民族尊严。
结语抗日战争虽已历经数十年,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艰难却辉煌的历史。
这场战争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也锻造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如今的和平与繁荣,都是那段抗战岁月的铸造。
希望我们永远不忘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也永远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论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耻辱,推动了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一、抗日战争洗雪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耻辱。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割地赔款的屈辱史,领土被瓜分,主权被侵夺,中国与列强的战争,换来的只是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百年来,虽有无数志士仁人为抗击外国侵略者而流血牺牲,但终未将外敌从中国境内驱逐出去。
七七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变得激烈而尖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各爱国人士同仇敌忾,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民族凝聚力空前提高。
打败日本侵略者、光复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成为中国民众的最强音。
中国各族人民为赢得这一场战争,同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虽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最终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国土上赶了出去。
抗战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重树了中华民族的信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抗击日伪军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注重自身队伍的整改:在此期间毛泽东思想得到,使他所代表的党的理论得以成熟;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也得到发展,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各革命根据地推行民主选举制度,完善了党的组织领导体系。
解放区及其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自抗战初期至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党员从4万发展到130万,人民革命队伍从3万多发展到127万,根据地人口发展到1亿多。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大幅增加。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矛盾为重,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
后来,虽然国民党不断制造摩擦,但共产党忍辱负重,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维护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直至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原因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
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上的中国守军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
本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
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
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
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
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
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
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
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被迫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
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25|评论(3)性质抗战的性质应该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民族革命战争经验教训内容提要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分裂与内乱,必然招致外患的产生。
团结与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维护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关键在于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在社会发展中,以大局为重,尽力照顾全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以及各利益团体的利益,谋求社会和谐,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我国社会才有可能不断取得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抗日战争; 民族团结; 和谐社会抗日战争--本世纪中国历史最沉重、也最具深远影响的一页,已经翻过了整整60年。
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时间最长、斗争最残酷、牺牲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同时,它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唯一取得彻底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有3 500万中国军民伤亡,经济损失达5 000亿美元。
大江南北所珍藏之中国文化典籍,历史文物被毁掠一空。
中国人自近代以来发展于东南沿海之工业经济横遭破坏。
因为经济正常发展秩序被打断,经济发展之基本环境被践踏,所贻误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又岂止14年所能概括。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承受着那场战争创伤的痛苦,承受着因为贫穷落后而遭受的种种不公和屈辱。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敌人的强大野蛮和凶残而畏惧、而退缩、而沉沦。
四万万五千万人民不分阶级不论贫富,面对敌人的屠杀,迎着枪林与炮火,前朴后继英勇抗敌,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赢得了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因此,14 年抗战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国破家亡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抗争追求自由、走向光明的历史。
60多年过去了面对这段遭受侵略的历史,面对这段赢得胜利的历史,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地总结,以使千百万同胞流血牺牲所换来的经验教训,永远照耀着我们伟大民族未来发展的道路。
伟大的抗日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以下我们讨论其中三点:一、民族分裂与内乱,必然招致外患的产生;二、团结与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三、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民族团结在于社会和谐发展。
一、民族分裂与内乱,必然招致外患的产生抗日战争源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侵略中国在于它称霸世界的野心、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军人的冒险。
然而,就我国自身而言,日本的入侵首先在于当时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
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完整的国防;没有民族的团结,就没有抗敌的力量。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931年以前的民国历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关于民国建立后的情形,孙中山先生在1924 年作了这样的评价,“……破坏虽然成功,建设上却一点没有尽(力)。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故多数反革命派即以此为口实而攻击革命党,谓只有破坏能力,而无建设能力。
此种话我们革命党虽不肯承认,然事实上确是如此。
……自民国成立后,政权皆操之反革命派手内,故虽革命党对于政治上,社会上做了种种的破坏,而苦于无机会以建设。
故从各方面看来,中国自革命后并无进步,反为退步。
……此种事实,谁负其责?革命党不能不负其责。
”为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并发动了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以期打倒军阀,重整山河。
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的党内继承者虽然与共产党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旋即背叛革命,捕杀共产党人,从此国共两党进行了长达10年的内战。
正是在这10年间,日寇的侵略由局部扩大到全中国。
国共战争之外,国民党内部又在进行一次比一次激烈的混战。
从1912年至1937年26年间的民国时代,大战30 余次,其中1930年4月至11月的中原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在110万以上,消耗军费5亿元,战火波及20余省,双方死伤30多万人。
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在日寇步步进逼的侵略势头之下,蒋介石政府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加强国防力量,抵抗外族入侵,而是以其精锐部队,从1930 年12月至1936年12月,先后动用近300万人次进行“围剿”红军的战事。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他正坐镇南昌,以30万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对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
还口口声声“攘外必先安内”。
日军正是利用这个弱点,竟然以一个师团的兵力(加其它部队共约2万人)发动进攻,而当时驻东北4省的边防军和省防军(不包括入关12万人),共有14万人,此外,还有非正规武装(即警察、公安队和各县自卫团等)约18万人。
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日军仅用4个月又18天,就占领了东北3省,使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 千万同胞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开始了屈辱的亡国奴生涯。
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对日抗战。
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11月27日,刚刚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了一系列抗日活动,涌现出了杨靖宇、赵尚志、周保忠、赵一曼等民族英雄。
但是,当时以王明为首的“左倾”中央,没有认识到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使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看不到中间派因要求抗日而产生的积极变化,也看不到国民党内部正在发生的分化和破裂。
相反,认为中间势力“是帮助国民党来维持他的统治,来使群众不去反对与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因而,“这些派别是最危险的敌人,应该以主要的力量来打击这些妥协的反革命派。
”这样,把一些原本可以团结的中间力量推向了蒋介石一边,使自己更加固孤立。
他们没有在新的形势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而一味强调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他们错误地照搬共产国际的指示,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自然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这种错误,直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后才被纠正,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由此看来,国家的分裂、民族的不团结,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略的契机。
二、团结与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935年末,内战还在不断进行的时候,对中国政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政策开始发生转变。
国民党方面,由于它的退让政策没有得到日本的响应,相反日本变本加厉地侵占中国领土,特别是华北事变的发生,迫使国民政府开始考虑调整它的对日政策。
1935年11月19日,在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提议通过了一个决议案,中有“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
”但又表示:如果“最后关头”到来,那也只好“放弃和平”决心“牺牲”。
1936年1月,日本外相广田宏毅发表“取缔排日”、“中日满经济合作”、“共同防共”三原则。
意在逼迫蒋介石承认“满洲国”。
这是蒋介石难以接受的。
这时他才意识到:中日战争无法避免了,于是一面交涉于前苏联以谋求援助;一面联络于中共,以期收抚归顺。
共产党方面,在瓦窑堡会议以后,提出了建立广泛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谋求团结,以缓和国内局势,为国共两党的协商做准备。
1936年初开始,国共双方进行了一些接触,共产党提出重建二七年那样的统一战线,但蒋介石却依然要先解除中共的武装,再以政治方法解决。
为此,他发动了1936年冬的“会剿”。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为逼蒋抗日,毅然发动“西安事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