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生产中的主要疾病困扰和解决办法 杨汉春
- 格式:pdf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59
猪场蓝耳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摘 要:猪蓝耳病病毒又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具有广泛变异、能快速演化与重组的特点。
PRRSV可以诱导宿主免疫抑制、炎症反应,导致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延迟和水平低下,给其他病原趁虚而入的可能。
在临床上,猪蓝耳病会导致怀孕母猪繁殖障碍、断奶仔猪呼吸道疾病,除此之外,还会引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的继发感染,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
基于此,本文就猪场蓝耳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猪蓝耳病;流行现状;防控对策1 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目前,减毒活疫苗(MLV)免疫普遍,PRRSV感染率高,是猪场最主要的疫病之一。
不仅如此,我国的育肥猪场普遍阳性,阴性种猪场屈指可数。
虽然猪蓝耳病总体呈平稳态势,但由于引种和购进猪只,导致猪群发病,常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持续危害养猪业的发展。
造成“猪场一片蓝”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1.1 PRRSV毒株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我国,高致病性毒株已基本消亡,目前流行的主要是类高致病性毒株。
由于减毒活疫苗的广泛使用,返强毒株普遍存在,而PRRSV存在多个谱系毒株,导致猪蓝耳病更难防控,类NADC30的传入也增加了毒株的多样性,毒株频繁重组,重组毒株剧增,造成了猪场毒株五花八门的情况。
1.2 类NADC30毒株广泛流行 类NADC30毒株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流行毒株。
2014年类NADC30毒株开始流行,造成感染猪场发病。
2015年以来,该毒株的流行和传播面扩大,造成很多猪场感染和发病,疫情涉及所有地区。
类NADC30感染猪场以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为主,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细菌继发感染和死淘率增高。
而疫苗免疫猪不能抵抗类NADC30感染,交叉免疫保护效力十分有限,甚至加重免疫攻毒猪的临床症状和肺脏变化。
1.3 高致病性PRRSV减毒活疫苗的是与非 PRRSV减毒活疫苗具有降低PRRSV野毒感染的发生率、减轻PRRSV感染引起的临床疾病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毒血症、缩短排毒时间等作用。
近期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会员大会暨2020年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年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作了《非洲猪瘟疫情形势》的演讲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非洲猪瘟已经进入中国二年多,除了生物安全之外,目前尚未安全、有效、可商业化生产的非洲猪瘟疫苗,它是我国生猪产业的一场灾难,也重创了我国生猪产业。
非洲猪瘟威胁巨大,消灭传染源、消除污染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杨汉春谈到,目前非洲猪瘟流行呈常态化,未来其对我们国家生猪产业的威胁非常大。
首先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大,养殖场、公路、菜市场、超市等都能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其次,非洲猪瘟的传染源多样;再者就是养殖地区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已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养殖地区,我们希望非洲猪瘟病毒自然消亡,但如果污染反复循环,它不仅不会死掉反而会传播,甚至扩散。
消灭传染源、消除污染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他重点强调说:“病死猪、发病猪、感染/带毒/耐过猪都应清除、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进入运输、销售、屠宰环节。
除此之外还应落实污染人员、饲料、环境、物资、水源等的处理。
”目前,新的传染源、污染源也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即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毒株,这种毒株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严重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生长猪慢性病例增多、病毒隐蔽性强而难以检测、传播范围广、危害巨大、清除难度加大等问题。
非洲猪瘟防控的方向一定是根除杨汉春提出,必须把根除非洲猪瘟作为我们未来生猪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养猪行业继续跟非洲猪瘟打交道,那生猪产业谈不上发展,甚至还会威胁行业生存,希望尽快启动《中国非洲猪瘟根除计划》。
目前非洲猪瘟处于猪场控制、区域控制、精准清除、定点清除的持久战阶段。
未来,打赢非洲猪瘟消灭战的方向一定是根除,做到猪场净化、区域净化、全国净化。
除了非洲猪瘟以外,我们面临猪瘟、伪狂犬、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猪病的根除。
生物安全是非洲猪瘟根除的前提和基础杨汉春指出,未来我们可能还面临其他新发疫病,那么生猪产业要靠什么来生产?答案毋庸置疑是生物安全,它是疫病根除的前提,也是基础。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北京市100193)目前,猪病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和危害仍然很大,如仔猪流行性腹泻持续发生和流行、伪狂犬病的再发和继续流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散发性疫情等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然很大,甚至影响一些猪场的正常生产。
因此,做好猪场主要流行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对于稳定养猪生产十分重要。
本文就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猪病的现状、预防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控策略做一概述,供参考。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1 现状毋庸置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目前影响我国养猪生产的首要病毒性疫病,其控制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养猪生产的稳定与否。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毒株流行数年之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总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许多管理水平高、饲养条件好的大型规模化猪场控制程度较好。
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由HP-PRRSV引发的临床疫情仍然以发热、呼吸道症状、母猪流产为主,部分病猪出现腹泻、神经症状等。
尽管HP-PRRSV仍然是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但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急剧增加,出现了非结构蛋白2基因各式各样缺失的毒株,甚至ORF5基因碱基缺失的毒株,而且出现了疫苗毒与野毒的重组病毒,这与减毒活疫苗的过度使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可能导致出现新的流行毒株,值得我们关注。
1.2 问题在我国养猪生产实践中,该病的预防与控制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减毒活疫苗的使用方面有不少误区。
⑴过分看重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忽视生物安全措施、闭群饲养等技术在预防与控制的实质性作用;⑵减毒活疫苗种类太多,猪场选择无所适从,盲目使用;⑶有的活疫苗的安全性本身就存在问题,有不少猪场盲目使用这些疫苗后,直接导致猪群出现临床症状,包括仔猪的呼吸道疾病、妊娠母猪流产、免疫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⑷减毒活疫苗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滥用、过度使用、普遍免疫和高频度免疫现象。
杨汉春加强仔猪腹泻性疾病防治——访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猪病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猫科动物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汉春大学教授当前已进入高温高湿季节,生猪容易发生各种每种疫病,给养殖户造成损失。
如何做好夏季玉米疫病防控,特别是去年底以来,部分地区发生和流行的仔猪腹泻性疾病,生猪爆发类似疫病的风险中药材再次加大,为此,专家组就相关问题特别采访了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猪病记者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动物医学院复旦大学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汉春教授。
记者: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引起幼崽因腹泻引来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疫情状况如何?杨汉春:从去年末到今年年初,我国华东、华南、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以仔猪腹泻为次要特征遭遇的生猪疾病,导致仔猪死亡增加,给数以百计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
我们知道,仔猪腹泻的原因十分复杂,除极端天气多、温度变化大等饲养环境等发病因素外,还有病原性因素引起,如夏季易发的细菌性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常见猪病。
调查表明,这次多个地区发生时髦和流行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病原致病菌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次是传染性肠炎,也还有猪轮状病毒肺病、Kobu病毒病等,部分养殖场还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继发感染。
目前,疫情已趋于稳定。
记者:仔猪腹泻性疾病有什么特色,肥猪和其他猪会受影响吗?仔猪腹泻性疾病的腹泻主要病原体是什么?杨汉春: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会发生在出生后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一些地方地方性的养猪场几乎整窝患病,呈水样腹泻,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不死的仔猪成为弱仔和僵猪,日龄较大的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一些。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原,有的猪场还存有存在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混合感染。
通过对流感病毒的分析,溃疡与先前的流行猪流行性腹泻、百日咳胃肠炎等疫病临床病例相比,这次流行毒株主要引起哺乳仔猪的严重疾病,对妊娠母猪和其他生长阶段的猪明显影响,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和致病特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产能有所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猪肉产量5 794万t ,增长4.6%;全年生猪出栏72 662万头,增长3.8%;2023年年末生猪存栏43 422万头,下降4.1%。
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全年猪价持续低迷,生猪养殖行业严重亏损。
非洲猪瘟流行严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偏重发生,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特别是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的实际危害与影响呈加重态势。
很显然,生猪产能(猪肉产量、出栏数量)增长背后的“隐匿”现象值得全行业思考。
1 2023年重要猪病流行情况1.1 非洲猪瘟1.1.1 疫情发生与流行加重2023年,非洲猪瘟(ASF )发生与流行重于2022年,疫情呈现返弹和加剧态势。
据诸多方面的信息,自2023年10月以来许多地区呈现区域性暴发流行,疫情涉及的区域较为广泛,规模化和大型养殖企业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杨汉春,周 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北京 100193)基金项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CARS-35)猪场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023年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为零报告,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值得重视。
不上报疫情和不管控疫情不仅无益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更不利于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和提质增效。
1.1.2 非洲猪瘟病毒I 型/II 型重组毒株的出现进一步加剧流行毒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数据显示,除非洲猪瘟病毒(ASFV )基因Ⅱ型野毒株及其低毒力变异、重组毒株而外,2023年出现基因I 型与基因II 型的重组新毒株,该毒株呈现致病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流行地区较广,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大幅增加。
由此提示,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 型/基因II 型重组毒株的污染已比较严重。
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无疑造成了临床疫情和病型的复杂性,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非洲猪瘟以及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混合感染的存在加大了生猪养殖场对临床疫情监测与识别、实验室诊断与检测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