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的过程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4.65 KB
- 文档页数:1
抗战十四年心得体会抗战十四年心得体会1937年7月7日,中国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抗日战争开始了。
经过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团结。
在这十四年中,我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战争的硝烟遮蔽了整个祖国,幸存者们用生命来换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看着这一座城市又一座城市被敌人摧毁,看着人们因饥饿、疾病和战争失去了生命的轮回,我感到无比的悲痛。
但是,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没有又放弃,而是选择了抗争。
我看到了人们的坚定和勇敢,这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丰碑。
抗战深入人心,成为一个世代的信仰和理念。
在战争中,我国民族的团结和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绝大多数人将个人利益置之不顾,利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投入到抗战的队伍之中,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民族团结的力量是惊人的,只有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境界。
思想斗争的紧张和关键,是抗战期间中国社会的显著特点。
这期间有很多人原本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但是在长期的战争中受挫呈现出迷惑失措。
因此,思想斗争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的出现使人们建立了一种清晰的价值观,使人们发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抗战期间开展的各种人民民主运动,为广大劳动人民打开了通往自由和平等的大门,加强了呈现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意识的飞跃。
这不仅对抗战胜利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抗战十四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历史时期。
它使我们内省、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祖国安危决定我们每个人的前程命运。
同时,也正是这场战争,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百年历史中成为了光荣的一页。
感谢那些为了国家、民族而献出自己的人们,是他们的奋斗才换取了今天和未来的美好。
中国一定会在抗战十四年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矢志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
本刊专稿112017May 进一步认识东北抗战历史地位 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黑龙江省老促会教育部提出要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对1931年至1937年的6年局部抗战研究和宣传不够,以致很多人习惯于“八年抗战”的提法,而对“十四年抗战”的概念不甚了了。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东北抗战对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有重要影响中国率先打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指出:“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战。
对此,毛泽东予以高度评价:“我们东北抗日义勇军能够进行继续英勇的抗日斗争。
敌人的报纸都承认东北义勇军已使敌人‘损失十万以上的生命和几万万的金钱’,并使日本帝国主义不能很快地侵入中国内地。
虽然他们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可是对于国家、民族已有了巨大的功劳和帮助。
”东北抗战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精神的形成1931年10月在辽宁省清原县成立的抗日武装血盟救国军在军歌唱道:“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
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战斗!”另外两支抗日武装东北国民救国军和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布告和誓词中也有类似的词句。
歌1931年11月初发生在齐齐哈尔的江桥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它比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战争早4年,比西班牙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早5年,比波兰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早8年,比苏联卫国战争和美日太平洋战争早10年。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东北军民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组成了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最多时发展到30多万人。
中国坚持抗日战争到底多少年?作者:周琼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07期中国坚持抗日战争到底多少年?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017年1月3日,也就是今年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布《关于在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件,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精神,要求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这一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结束的时间是确定的,没有争议的。
那么,“十四年抗战”或“八的抗战”其实就是一个战争起点的界定问题。
“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间进行的全面抗战,一共八年。
“十四年抗战”,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为起点到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间中华民族的抗战,包含了从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和1937—1949年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那么,如何界定抗战的起点?原来为什么有“八年抗战”的习惯说法?现在改为“十四年抗战”有何历史史实和学术研究的依据?这样的修改又有什么意义?以下围绕这几个问题做一个分析。
一、关于抗战起点的界定国家间的战争,按国际法应由两国政府相互正式宣布开战日期。
不过细查抗日战争的历史,日本居然没有对中国宣过战,出兵行动只称为“满洲事变”、“上海事变”、“支那事变”。
日本当局采用这种违反基本国际准则的称呼和做法,其目的一是为防止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按战时禁运规则停供某些重要原料物资,二是可以不遵守自己签过字的某些国际条约(如非战公约等),不必按战争法对待战俘和平民。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19年第12期(总第192期)No. 12. 2019General.No . 192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之史事考舞吕秀莲(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 要:以往八年抗战的说法主要是源于,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全国性抗战,而历史事实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已经展开了浴血抗战,经历了一个从东北、华北到全国性的抗战 过程,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历时十四年之久。
这一史实举世公认。
十四年抗战概念不是对原有抗战历史的重构,它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是对中华民族抗战史的完整表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意义,明确指出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八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史事考辨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9)12-0056-04抗战胜利后,有关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国内史 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除了有学者主张四年 和十年抗战等十余种观点外叫占主导地位的是八 年和十四年抗战两种主要观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 政治形势变化,抗战历史文献、档案逐渐解密以及 一些历史亲历者的讲述,关于抗战的许多复杂问 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围绕着中国抗战 的开端问题,国内学术界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 并针对八年抗战的观点,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 念。
本文仅就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时间的修改及 其客观依据等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请史学界同 人斧正。
一、八年抗战观点的历史渊源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抗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8月15 H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为止的八年抗战时间。
它是抗战胜利后形成的一个 通用名词,以往史学界通常称为全面抗战。
强调“十四年抗战”的重大现实意义作者:高中华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13期【摘要】“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将14年抗战的历史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要在深化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总体上把握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
【关键词】局部抗战全面抗战 14年抗战史【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2017年1月,教育部发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人们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主要指从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历史阶段。
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4年抗战是一个整体,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北大营的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第—枪。
毛泽东同志曾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华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
”东北军是参加十四年抗战的一支重要队伍,如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不仅参与领导了全面抗日战争的第一场战斗——沈阳北大营战斗,也直接参与领导了长城抗战。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基础上,就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在认识上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99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写的《卢沟桥事变与八年抗战》提出“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的抗日战争”。
刘大年、白介夫主编的《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的引言指出:“从‘九一八’算起,叫做14年抗争,或者叙述八年抗战,先从‘九一八’讲起,都有道理。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
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局部抗战1.九一八事变(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____________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于是对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_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2)日军占领沈阳。
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
(3)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驻守上海的________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4)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________。
2.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1)国民政府推行______________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________迫使日本撤兵。
(2)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________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3.东北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1)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在深重的________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2)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____________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共产党员________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十四年抗战”的教学研究作者:石岩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第08期[关键词]乡土资源,十四年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民族复兴[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 2019 )15-0056-05“十四年抗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关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关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难点。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是:“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想通过自己的历史阅读和研究,贴近学术前沿,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节课的教学展开探索,以求教于同行。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号召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校外课程资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
纪念馆资源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且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关联密切,可以有效地辅助中学历史教学,因此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京作为卢沟桥事变爆发地和华北抗日主战场之一,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留下了众多抗战遗址。
北京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同、抗战名将纪念馆、黑山扈战斗纪念同等抗战纪念馆;有卢沟桥、宛平城、北京植物同内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场遗址、昌平区南口战役旧址;还有反映日军屠杀的延庆区岔道活人坑遗址等抗战历史遗址。
另外,北京还有三条以抗日爱国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即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东城区的张自忠路。
这是我们抗战史教学的中可以运用丰厚乡土史课程资源。
2017年1月,教育部发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人们耳熟能详的“八年抗战”,主要指从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历史阶段。
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4年抗战是一个整体,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北大营的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第—枪。
毛泽东同志曾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华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
”东北军是参加十四年抗战的一支重要队伍,如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不仅参与领导了全面抗日战争的第一场战斗——沈阳北大营战斗,也直接参与领导了长城抗战。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基础上,就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在认识上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99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写的《卢沟桥事变与八年抗战》提出“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的抗日战争”。
刘大年、白介夫主编的《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的引言指出:“从‘九一八’算起,叫做14年抗争,或者叙述八年抗战,先从‘九一八’讲起,都有道理。
”21世纪以来,抗日战争史研究不断深化,有的学者提出抗日战争是十四年。
如张宪文先生所写的《关于抗日战争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指出,1931-1937年间中国人民广泛的反日斗争,特别是那么多的武装反日战争,诸如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以及惨烈悲壮的长城抗战等。
这些作战行为虽然未能得到国民政府的积极支持,但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部分国民党军队官兵拿起枪来自觉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列,我们怎能把它划出抗日战争历史之外,应该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加以研究,才是科学的、符合历史的。
抗战介绍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
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
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全面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
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
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
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
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
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
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
战事的起始。
十四年抗战意义
首先,“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还原了基本的历史事实。从1931年
“九一八事变”开始,我国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只不过与1937“七七事变”全
面抗战相比,从1931年到1937年这六年的抗战,只是局部的、包括共产党在内的
部分力量的抗日。
其次,“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尊重了所有为抗日牺牲的仁人志士。
再次,“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后续教育警示意
义。铭记历史才能不忘过去,勿忘国耻才能正视未来。还原事实,还原历史,确保
正义公正和客观真实,我们可做的事有很多,而确立“十四年抗战”观无疑是很重
要的一件。历史观、社会观、人文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观、信仰观,无不关
乎认知观。有对比和有比较才能产生正确的认知认识,“十四年抗战”让客观事实
说话,让历史事实说话,他让人记住的不单是历史,以及为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及
人民大众利益而出力流血献身的所有人,更是让我们所有人在此基础上有理性的选
择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