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旅游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27
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第四章中国旅游客源地理第二节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促使旅游客流形成的力。
2、掌握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原因。
能力能够正确分析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情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促使旅游客流形成的力;难点正确分析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讨论法2、对比分析教学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实例,要求真实并且有具体的原因分析。
进行分类整理。
(要求简洁,能说明问题就行了)一、导入新课投影图片并配以相关文字说明,生活在北方的人希望去游览椰林竞秀的南国风光,生活在南方的人希望漫步银装素裹的北国雪原;居住在内陆的人希望去周游景色如画的江南水乡,居住于平地的人希望去欣赏名山的奇峰云海。
师:为什么人们会有这些想法?学生讨论,导入本节课。
二、新授第四章中国旅游客源地理第二节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教师:今天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同学合作,组间竞赛形式,来认识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在本节课结束时,将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优胜组。
(给学生提供上台的机会,借助学生讲解强化学生的有益注意,同时揭示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1、互补性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背景各异,常住某地的居民对外界具有感知、感受或某种心理需求上的空白,另一地恰巧可以满足或弥补这一缺憾,这个填补过程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完成,而不能由任何其他信息渠道或方式来代替。
我们称这样的两地具有互补性。
两地间的互补性越强,形成旅游客流的动力就越大。
2、替代性具有互补性的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旅游流能否形成和流量大小还受以下情况影响。
替代性反映了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竞争,为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合理分流客源、避免盲目开发提供参考。
3、可达性可达性是指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要有通达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目的地具备适宜的接待条件,旅游接待地不存在游客进入的自然的或人为的障碍因素,如没有自然灾害、社会安定、对外政策良好等。
人文地理第4章旅游地理旅游,这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文地理的范畴中,旅游地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它涵盖了众多方面,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从旅游的动机到旅游的影响,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
它们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壮丽的山脉、广袤的森林、蔚蓝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神奇的溶洞以及独特的地质景观等。
比如我国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那陡峭的山峰、变幻无穷的云海,让无数游客为之倾倒。
再比如桂林的山水,清澈的漓江如诗如画,形态各异的山峰耸立在两岸,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
人文旅游资源则包含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民俗风情和现代建设成就等。
像北京的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装饰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还有西安的兵马俑,那栩栩如生的陶俑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的辉煌。
此外,各地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也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傣族的泼水节,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相互泼水祝福,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有的人是为了放松身心,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宁静与平和。
有的人则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想要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还有的人是为了寻求刺激和冒险,挑战自我,比如参加登山、潜水等极限运动。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方面来看,旅游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
许多地区依靠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脱贫致富。
然而,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社会方面,可能会导致当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章水域风光题库一、填空1、()曾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原始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和()的总称3、我国开凿最早的运河是()4、按潮水所含盐度的多少,划分为()、()和()5、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6、()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7、()位于浙江省西北,因湖中有1078个岛屿而得名8、具有“泉城”美誉的城市是()二、多选1、我国的三大矿泉区是()A、西藏;B、云南;C、闽粤台;D、东北;E、陕西2、我国三大瀑布是指()A、蛟龙瀑布;B、黄果树瀑布;C、吊水楼瀑布;D、大龙瀑布;E、黄河壶口瀑布3、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份有()A、青海;B、云南;C、西藏;D、四川;E、湖南4、根据湖泊成因分类,属于构造胡的有()A、青海湖;B、鄱阳湖;C、长白山天池;D、洱海;E、滇池5、下列属于“西湖十景”的是()A、南屏晚钟;B、花港观鱼;C、三潭印月;D、平湖秋月;E、旭日东升6、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淮河、黄河、()五大水系A、珠江;B、湘江;C、海河;D、钱塘江;E、太湖三、简答列出我国的五大淡水湖参考答案一、填空1、黄河2、巫峡、西陵峡3、京杭大运河4、淡水湖、咸水湖、盐湖5、青海湖6、洞庭湖7、千岛湖8、济南二、多选ABC、BCE、AD、ABDE、ABCD、CD三、简答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江苏太湖、江苏洪泽湖、安徽巢湖。
《旅游地理》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
它涉及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者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旅游动机的理论与实践- 旅游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模式与规律- 旅游者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2.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策略-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3. 旅游地的发展与管理-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旅游地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旅游地的管理模式与政策制定4. 旅游区域影响- 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旅游区域影响的评价与调控5. 旅游规划与设计- 旅游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旅游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旅游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旅游地的规划设计与案例分析三、旅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旅游者的旅行模式2.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素-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3. 旅游媒介(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与功能- 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 旅游企业的市场策略4. 旅游支持系统(政策、环境等)- 旅游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旅游环境的质量与保护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深度访谈- 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2. 定量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空间分析- 模型构建- 实证研究3. 实地考察方法- 考察目的地的选择- 考察内容与方法- 考察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经济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生态学视角五、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简史1. 初始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旅游地理学的起源- 早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确立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旅游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一、引言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和旅游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