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第4章旅游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13.81 MB
- 文档页数:109
第一章绪论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中国的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建立组织,加强合作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
人文地理第4章旅游地理旅游,这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文地理的范畴中,旅游地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它涵盖了众多方面,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从旅游的动机到旅游的影响,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
它们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壮丽的山脉、广袤的森林、蔚蓝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神奇的溶洞以及独特的地质景观等。
比如我国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那陡峭的山峰、变幻无穷的云海,让无数游客为之倾倒。
再比如桂林的山水,清澈的漓江如诗如画,形态各异的山峰耸立在两岸,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
人文旅游资源则包含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民俗风情和现代建设成就等。
像北京的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装饰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还有西安的兵马俑,那栩栩如生的陶俑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的辉煌。
此外,各地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也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傣族的泼水节,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相互泼水祝福,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有的人是为了放松身心,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宁静与平和。
有的人则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想要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还有的人是为了寻求刺激和冒险,挑战自我,比如参加登山、潜水等极限运动。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方面来看,旅游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
许多地区依靠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脱贫致富。
然而,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社会方面,可能会导致当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地理环境,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基本理论:代表性的人地关系理论,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3、分析应用: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4、拓展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综述,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实践意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基本概念: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文化景观,文化整合,环境感知2、基本理论: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实例分析某一地区文化(某一文化现象)的文化整合。
文化的层次结构以及关系,地理环境与文化的主要观点3、分析应用: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概念: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2、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一基本概念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密度人种(种族)民族民俗二、基本理论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民族的特征民族的形成、整合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影响民居的主要地理因素黄土窑洞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因素分析三、分析应用:分析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因素联系实际分析民俗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五章1、基本概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观光农业2、基本原理:传统农业类型及其各自特征现代农业类型及其各自特征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第六章工业类型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第七章1、基本概念:聚落城市化城市体系农村聚落体系城市景观城市感知2、基本原理: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化的三个进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当代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型与理论城市景观的体现3、应用实例分析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实例分析村落形状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例分析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太原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条件)黄土窑洞民居的地理背景分析。
第一章:绪论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2、三个基本概念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国外: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旅游地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地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专业课程性质:主修总学时数:48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旅游地理是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旅游资源分布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是对地理知识在旅游上的具体应用。
是一门广泛吸收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人文科学及旅游者心理学等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单元京津冀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二单元关东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三单元中原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四单元江南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五单元长江中上游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六单元岭南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七单元西南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八单元北部内陆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九单元青藏高原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十单元港澳台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十一单元东亚及太平洋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十二单元南亚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十三单元中东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十四单元欧洲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十五单元美洲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第十六单元非洲旅游区模块一旅游资源概述模块二旅游亚区及其主要旅游胜地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旅游地理的发展历程,正确理解旅游地理在旅游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掌握旅游地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熟悉各地的风景名胜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参考书目:[1] 张文奎编著. 人文地理学概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金其铭,张小林,董新编著. 人文地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赫维人,潘玉君. 新人文地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翟有龙,李传永主编. 人文地理学新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 陈慧琳主编. 人文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 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宋金平主编,聚落地理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著. 中国文化地理学概述(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王恩涌,王正毅,娄耀亮等编著. 政治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 孙文昌,陈元泰. 应用旅游地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 James People & Grarrick bailey. Humanity. West Public Company。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本教材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第1页)在地理学中,侧重于研究地表自然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为自然地理学,而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社会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为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人文地理学,而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主要指社会文化地理学,重点是研究文化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影响。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一、旅游活动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的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物质景象组合性;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旅游资源的类型: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景观—如壶口瀑布,生物景观—如自然保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景观—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4、旅游资源的形成: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华山:暖温带,花岗岩地貌;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旅游地理学(部分资料)五岳:北岳恒山(山西)、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东岳泰山(山东)和南岳衡山(湖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第一章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它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旅游是在闲暇的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属于人文地理学,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是旅游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等,都是旅游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旅游活动这个复杂多面的社会经济现象。
第二章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经济现象,起源于近代,它是西方由于工业化的逐步完成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程度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旅游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2、比较世界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同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特点?3、谈谈你对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看法?第三章1、是么是旅游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有哪几种?旅游者:旅游动机:(1)身体健康的动机(2)文化动机(3)交际动机(4)地位和声望的动机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层次是各有侧重的,这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性质、游客的爱好、消费能力等。
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
3、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认识这些因素对旅游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益的原则,旅游偏好。
绪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5分,每个名词3分)1、人文2、地理3、地理学4、人文地理学5、区域二、选择题(20分)(一)单选题(10分,每题1分)1、第一次使用“地理学”一词,并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是()。
A、荷马B、斯特拉波C、埃拉脱色尼D、洪堡2、张文奎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是()。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B、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C、地球表层人文现象的时空规律的科学。
D、研究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
3、区域性的正确说法是()。
A、区域内部的相似性B、区域之间的差异性C、区域内部的相同性D、区域的等级性4、吴传钧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B、人地关系地域系统C、研究地球表层人文现象的时空规律的科学D、人类活动地域系统5、目前我国地理学界的两分法是指()。
A、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B、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C、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D、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6、目前我国地理学界的三分法是指()。
A、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B、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C、横向、纵向和立向划分方法D、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7、部门人文地理学主要包括()。
A、区域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B、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等C、区域地理学和理论人文地理学D、理论人文地理学和应用人文地理学8、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限定()。
A、过去的时间内B、人类出现以后C、整个地球发展过程中D、人类出现以后到二战结束9、类地关系的含义是()。
A、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B、不考虑社会生产方式的人地关系C、现代社会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D、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0、类哲学的含义是()。
A、有阶级性的哲学B、无阶级性的哲学C、马克思主义的哲学D、资本主义的哲学(二)双选题(10分,每题2分)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点是()。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它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1、几个基本的概念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务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扣除的时间是必需的,也是极具弹性的。
重点是要理解三个问题: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关于闲暇与休闲的增长和休闲的障碍。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主要用于恢复人们的体力与精力。
关键在于这种活动是否达到游憩的目的。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的旅游活动的一部分,本质特点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后返回。
休闲活动、旅游活动与游憩活动三者的关系游憩是指在闲暇时间内,在距离日常居住地较近距离的空间内进行的以放松身心,恢复体力和精力为目的的户外休闲活动,主要包括非竞技性的运动、娱乐、户外散步、游览、游戏等等。
与“游憩”相比,“旅游”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居住地和工作地)而进行的活动,活动的最终目的可以是益智,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愉悦身心。
可以认为旅游是游憩的一种方式,旅游是在异地进行的游憩活动。
而“休闲”与“游憩”在基本内涵上相似,两者有时很难区分。
游憩活动更倾向于户外的活动,更着重于它的游玩、健身和放松心情的功能。
§2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概括地说,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
选修3《旅游地理》介绍一、鲁教版旅游地理整体思路旅游地理隶属于人文地理学分支课程,主要从精神层面分析旅游活动的发展条件、景观欣赏、旅游资源的评价以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该模块与必修2中的人口迁移、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等的联系密切,也与必修3中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密切相关。
而且,必修2专门出现了一节“旅游业”。
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空间人文现象,“旅游地理”课程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尤其是其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
本模块在促进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本模块融知能与情感、兴趣与审美于一炉,全面体现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对于学生形成地理学习兴趣,养成旅游爱好,形成野外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养成健康的体魄,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鲁教版旅游地理整体框架本选修模块从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出发,精选当前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理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并不求旅游地理之大全。
本教材共分四单元,分章内容的产生是围绕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而出现的。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鲁教版旅游地理单元介绍第一单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整个模块的知识铺垫。
第一节“长盛不衰的‘朝阳产业’”,首先从旅游活动的历史进程开始,认识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了解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和旅游活动类型,激发学生参与旅游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然后进一步阐述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和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阐述了“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老教材上有)最后,在单元活动中安排“调查家乡的旅游业”,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规律。
知识结构图:旅游与旅游业4、旅游与区域发展(1)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贯彻高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理念,要求学生理解旅游业对社会环境的作用,本学习内容侧重旅游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