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识讲解(12)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第01讲-会议类型(⼀)知识讲解第⼀节会议类型会议分类有多种划分⽅法,可以按性质、规模、与会代表来源、会议特征、会议职权、举办单位、会议内容及⽅式等进⾏划分。
⼀、按会议性质划分1.法定性会议法定性会议即根据有关法律与法规规定必须举⾏的会议,以及特定组织为履⾏法定职责⽽举⾏的会议。
如各级⼈民代表⼤会、企业的董事会议和股东⼤会等就是根据有关法律与法规规定必须举⾏的会议,⼜如各种法定组织的领导⼈办公会议等就是特定组织委履⾏法定责任⽽举⾏的会议。
2.⾮法定性会议⾮法定性会议即法律和法规允许的、法定性会议以外的会议,如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交流恳谈会、经贸洽谈会等。
⼆、按会议规模划分会议的规模即参加会议⼈数的多少,会议按其规模⼤⼩来分类,分为特⼤型会议、⼤型会议、中型会议、⼩型会议四种。
特⼤型会议:出席⼈数在10000⼈以上,例如节⽇聚会、庆祝⼤会等;⼤型会议:出席⼈数在1000~10000⼈之间;中型会议:出席⼈数在100~1000⼈之间;⼩型会议:出席⼈数少则⼏⼈,多则⼏⼗⼈,但不超过100⼈。
三、按与会者代表的地域范围划分按参加会议的⼈员范围分类,可将会议分为国际性会议、全国性会议、区域性会议等类型。
1.国际性会议国际性会议是指与会者来⾃或代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会议。
2.全国性会议全国性会议是指与会者来⾃或代表全国各地或各条战线的会议。
3.区域性会议区域性会议是指与会者来⾃⼀个国家的同⼀区域或代表同⼀区域内若⼲单位的会议。
这⾥的“区域”既可以是⾏政区别,也可以是⾃然区域或经济合作区域。
四、按会议特征(作⽤)划分按会议特征(作⽤)来分,则可分为政治性会议、商务性会议、交流性会议、专业学术会议、度假性会议、展销会议、培训⾏业等。
政治性会议是指国际政府组织、国际和地⽅政府为某⼀政治问题召开的会议。
会议可根据其会议内容采⽤⼤会和分组讨论等形式。
商务性会议⼀般由企业的管理⼈员和技术⼈员等处于⾼层位置,且素质较⾼的⼈员参加,是为了解决公司或企业管理⼯作需要的办公会议,具有会议效率⾼、会期短的特点。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01知识管理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1)发酵现象实验操作: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
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
将一个小气球套在瓶口上,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的窗台上,观察瓶中的情况。
实验现象:瓶中液体有气泡冒出,气球逐渐变大。
原理: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2)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曲霉:可以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乳酸菌:能够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可用来制作酸奶、泡菜。
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制作馒头或面包时要用到。
注意: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在制作面包、馒头时就是应用此原理;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如酿酒。
酵母菌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醋酸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醋酸,可用来制醋。
霉菌:可用来制酱。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食品的腐败原因:由细菌和真菌引起。
它们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
防止食品腐败原理:是把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者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食品的保存方法: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致病性: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
抗生素:是指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
转基因药物: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使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物。
4.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在没有氧的环境中,甲烷菌可以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氢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
环境保护:在有氧的条件下,有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污水得到净化。
02例题解读【例1】(日照中考)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的利用的是()①制酸奶②酿酒③制醋④生产青霉素⑤做面食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解析】做馒头或面包等面食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酿酒时要用到酒曲,主要成分是酵母菌;制醋要用醋酸菌,醋酸菌属于细菌,发酵能产生醋酸;制青霉素要用到青霉,青霉属于真菌。
冠词的用法责编:王晓丽【真题再现】1. Newcastle upon Tyne is in _____ north-east of England. (2014沈阳)A. aB. anC. theD. (不填)2 . —Look! Who’s boy over there?(2014 滨州)— Oh, he is my cousin, Bob. He is honest boy.A. a; theB. the; aC. the; anD. a; an3. Lee Min-ho is actor from South Korea. He sang Chinese pop song on the 2014 CCTV New Year's Gala. (2014连云港)A. the;anB. /; theC. an;aD. a; /4. —Have you seen ________ film Where are We Going, Dad? (2014 扬州)—Yes, it's ________ interesting film!A. a; theB. the; anC. a; anD. the; the5. My cousin went abroad at ________ age of eighteen. (2014杭州)A. aB. anC. theD.不填6. Let's take ______ photo! Everyone, cheese!(2014 河北)A. aB. anC. theD. 不填7. —Will you get there by ________ bike? (2014黑龙江省龙东地区)—No, I will take ________bus.A. the; aB. a; theC. /; a8. Doing lots of listening practice is one of ________ best ways of becoming ________ good language learner. (2014 菏泽)A. the; theB. the; aC. 不填; aD. the; 不填9. Beijing is one of _________ biggest cities in China. (2014淮安)A. aB. anC. theD. /10.I’m going to be ___________basketball player. (2014 成都)A.the B.a C.an11. We can live a better life if we create less polluted world. (2014 镇江)A. theB. anC. aD.不填12. Cathy was very happy to meet _________ old friend on the plane to Paris. (2014 温州)A. aB. anC. theD. /13. —Mary, who's _________ woman over there? (2014 天津)—She's my aunt, _________ English teacher.A. the; theB. a; theC. the; anD. a; an14. If we sit by ________ window of the train, we'll have ______better view.(2014苏州)A. / ; theB. / ;aC. t he;aD. the;the15. Lin Dan is ________. I'm ________big fan of him. (2014 福州)A. a ;theB. an ;aC. the ;an16.— Do you like ________ movie Big Hero 6? (2015 广东)— Yes, it is ________ interesting film.I like it very much.A.a,an B.the,an C.a,the D.the,a17. — Does your father go to work by ______ car every day? (2015天津)— No, he sometimes takes ______ bus.A. A; theB. the; aC. 不填; aD. a; 不填18.Jack,________ American teacher,is arriving at our school by ________ car.(2015 南通) A.a;the B.an;不填C.an;the D.a;不填19.— Do you know __________ boy over there?(2015呼和浩特)— Yes, he likes playing __________ basketball very much.A.the; 不填B.a; the C.a; 不填D.the; a20.Jack's hobby is to play chess.(2015青岛)A. aB. anC. theD. /21.My little brother Bob hopes to travel to _______ space in the future.(2015 西宁) A.a B./C.the22. — Do you often play _______ piano?(2015 福州)—Yes. I want to be ________ musician like Lang Lang.A. the; aB. a; theC. the; an23.What ________ good news! Our school band (乐队)will play at Harbin Summer Concert in August.(2015 哈尔滨)A.a B.the C./24.—What do you know about kite surfing? (2015 温州)—It is _________ exciting water sport.A. aB. anC. theD. /【答案与解析】1. C。
01[医学普及]
人体内脏结构分布图(学术模拟图片).
02[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
03[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04[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
指肠这段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包括口腔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和肠腺等,它们都开口于消化管。
05[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
06[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
07[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
08[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
11[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 12人体生理器官内脏解剖图
13人体內脏结构图(医学图谱)14人体內脏结构图(医学图谱)
15人体內脏结构图(医学图谱)16人体內脏结构图(医学图谱)
17人体內脏结构图(医学图谱)18人体內脏结构图(医学图谱)
医学图谱(解剖学,骨学,人体结构学,生殖器学,性病学)
人体内脏结构
男女人体-心窒-内腔-静脉-淋巴管-淋巴结-绝妙彩色图谱
71心窒内腔及空间隔. 72心肌的走行.
73心窒底.
74心脏传导系.
75心包.
76心脏辫膜的体表投影.
77头劲部静脉. 78板障静脉.
79椎静脉丛.
80门静脉及其属支.。
先秦与秦朝的政治制度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经纬早期政治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官僚机构示意图知识清单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以后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__①__取代,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__②__、___③_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大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附图:西周分封示意图(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____④____。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和爵位的继承制度:世袭制2.地方政治制度:分封制3.权利的分配和继承制度:宗法制4.基本特点:_____⑤_____同_____⑥_____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宗法制、_____①_____遭到破坏。
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一统天下,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秦国经过____②____,国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③___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在中央设置_____④______制,在地方设置____⑤____,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高中化学专题01原子结构(知识讲解)(含解析)知识网络2、离子核外电子数的计算: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②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③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④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核外电子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核外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
核外电子第三层最多18个电子。
核外电子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
(只有1层的最多不超过2 个电子。
【总结】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性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K。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Ca。
3.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
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8.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9.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
10.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
11.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 、C 、S 。
12.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
4、核素、同位素⑴ 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如12C 、13C 、14C 就是碳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
⑵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如1H 、2H 、3H 三种核素均是氢元素的同位素。
⑶ 同位素的两个特征① 同一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②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是相同的。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编稿:李晓旭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 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字词汇总语音斯恶.已 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重点字词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见,通“现”)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其脆易泮(泮,通“判”)起于累土(累,通“蔂”)2、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重点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课文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老子》从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之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把握重点第1则《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第1则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
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
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
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第3则《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第3则选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喻。
“企”就是踮起脚跟。
“跨”指跨步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
”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
这是比喻的喻体。
“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
“自是”即自以为是。
“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
“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
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
这是比喻的本体。
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
“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
“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
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
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
第4则选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
它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
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
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
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
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
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
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
《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
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第5则选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无为”,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图”即反复考虑。
“为”即做、办成。
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似乎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
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通的。
《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
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因此可以“图难于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为大于其细”)。
在《老子》看来,这就是“圣人”做事和处世的方法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所说的“圣人”,具体内涵自然跟儒家典籍中的“圣人”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是指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它认为,那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意思是说,轻易向人许诺,就一定缺少诚信,因为总是践诺并不容易;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就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为没有拿出足够的心神力量去面对那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