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戈壁滩上古长城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21
第28课《戈壁滩上古长城》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中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战争场面的激烈、残酷,感受和平环境的悠闲、祥和,从而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通过看图学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古长城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用时:1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又新认识了一些生字朋友,下面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和我们做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同学认读,齐读,赛读,开火车读)教师:同学们的火车开得真是又快又稳,瞧,古长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近戈壁滩上古长城,去目睹它千年的风采,感受它千年的沧桑。
二.精读课文。
1、感悟第一段:长城的样子。
师:同学们,在你们印象中长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
教师: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吧!(播放近代长城图片)①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具有“东方游龙”之称的万里长城,它奔腾起伏,蜿蜒曲折,就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盘旋。
它是明代修建的,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而今天我们课文中的长城修建于2000多年前,比明代的长城更古老,所以也称为古长城。
教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告诉了我们古长城的样子?学生:课文第一段告诉了我们古长城的样子。
教师:谁想把这段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课文。
教师:谁能用文中词语说一说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是什么样的?学生:古长城是矮矮的土墙墩,断断续续,排成一长串。
请大家再对照着图片读课文。
2.感悟第二段:古长城惨烈的历史。
师过渡:古长城让我们感悟到古老的气息,它见证着这两千年来发生在那里的一切风风雨雨。
那么远在2000多年前,古长城上又曾经发生过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学生读课文。
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1):我读懂了长城2000多年前,长城上在打仗。
教师: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给大家读读。
学生读课文。
教师:下面,老师要给大家读读这句,你们想听吗?请同学闭上眼睛,打开你想象的大门,把老师读的文字变成画面。
长城:恐惧的纪念碑导语:从朝鲜半岛到欧洲,居住在亚欧大草原边缘的定居文明,都曾修筑过长城。
中国长城举世闻名,是因为它的正北方洽好是草原暴力地带的中心。
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
作者:大象公会人类在太空、甚至月球上可以肉眼看到长城的说法,因杨利伟而终结。
2003年10月,他从太空返回后,否定了这一神话。
但长城在中国的神圣地位并未因此稍减,它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恐惧的纪念碑在中国历史中,长城并非一直是崇高、正面的形象。
自秦始皇时期,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开始,无论是在民间还是文人墨客的笔下,长城更多时候是边关战死、苦役征发的象征。
以《饮马长城窟行》为题的诗作,历史上竟然有几十首之多。
从三国的曹丕、唐朝的李世民,再到宋金时代的赵秉文,基本调子都是三国陈琳的“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实际上这些诗作的写作时代,战乱发生在中原而非边塞。
满清入关后,以满蒙联姻和主动出击方式稳固边关,从未修筑长城,自然也看不上长城,文治武功最盛的康熙乾隆就是典型。
康熙有过“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而乾隆亦有“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
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的诗句。
当然,如此漫长的历史,不可能没有夸赞长城抵御外敌功效的诗句,譬如唐代边塞诗人褚载就有过“秦筑长城比铁军,蕃戎不敢过临洮”之句。
但相比将长城视为战乱和苛政象征的诗作,它们不但量少,而且并非流传广泛之作。
自秦始皇后,除唐、宋、清三朝未修筑长城外,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王朝都有大规模修筑长城的行为。
甚至女真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后,为防范蒙古等蛮族,也在极北之地修造了长城。
但万里长城终究未能避免五胡乱华、蒙古、女真入侵导致的神州陆沉,惨痛历史影响到后人对它的观感。
鲁迅在其《长城》一文中评价道:“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
”到了近现代,拥有枪炮利器的西方列强自海上入侵,长城更失去了国防功用,彻底成为无用的历史遗迹。
《戈壁滩上古长城》教学反思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
课文《戈壁滩上古长城》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长城上充满了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
两相对照,体现了古今巨大的变化,使人既了解到长城当年“是打仗的战场”,又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
这篇课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两句话,内容精炼,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古长城现在的样子。
后两个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展示了古今两种不同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而且对比鲜明。
长城样子的对比、声音的对比、人的对比,前者令人觉得很紧张,后者令人觉得轻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课前我提前让学生收集了有关长城的各种资料(都是八达岭长城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进行感悟理解课文时,我首先把整体感知落到实处,为想象、背诵奠定基础。
先通过读书,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描写了古今两种不同的景象,并且勾画出关键词语“两千多年前”、“现在”;然后通过分段读、按要求选读。
可以提出要求:向大家介绍长城过去的情景和现在的情景,学生选相应的内容。
同桌对读,一人读描写过去的内容,一人读描写今天的内容。
利用多种方式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对比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想象画面、理解内容、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战争场面的宏大,及高度戒备下的紧张;学习第三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蓝天、白云、碧草构成的美景,抓住乐滋滋,慢悠悠、清脆的笛声等词语想象人们心情的愉快。
并且根据课文描述的古今不同的景象,配上了两段音乐。
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效果不错。
两千多年来,长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出现、存在,并形成了长城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长城,知道它的过去与现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给华罗庚写一封表扬信篇一:华罗庚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篇二:26、华罗庚的故事篇三:二年级上6-8单元复习第六单元:20《植物妈妈有办法》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了(),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只要(),孩子们就能去()()。
豌豆妈妈让豆荚(),“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戈壁滩上古长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通过观察戈壁滩上的长城图片,培养学生识别不同建筑结构的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考古知识,分析长城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对长城的认识;(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长城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通过长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城是人类智慧和毅力的象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戈壁滩上长城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原因;(3)培养学生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城建筑结构的认识;(2)利用GIS软件对长城地理位置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长城的相关图片和资料;(2)准备实地考察的地点和时间;(3)安装GIS软件并在计算机上准备相关数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历史和地理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学习内容;(3)准备实地考察所需的物品,如水、遮阳帽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美;(2)提问学生对长城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图片观察:(1)教师展示戈壁滩上的长城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长城的建筑特点;(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长城特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实地考察:(1)教师组织学生前往戈壁滩上的长城实地考察;(2)学生观察长城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教师进行讲解;(3)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4. 小组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建造原因;(2)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戈壁滩上古长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古长城的结构和环境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和写作等表达方式,记录和表达自己对古长城的认识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古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国古代长城的建造原因和历史变迁。
2. 古长城的建筑特点:讲解长城的建筑结构、防御系统和保存现状。
3. 古长城的环境特点:分析长城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对长城建造和保存的影响。
4. 保护文化遗产:讨论保护长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参与保护工作。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古长城,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三、教学资源1. 图片资料:收集古长城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和分析。
2. 实地考察:联系相关部门,安排学生参观附近的古长城。
3. 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材料:提供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资料,让学生了解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古长城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长城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历史背景:介绍中国古代长城的建造原因和历史变迁。
3. 分析建筑特点:讲解长城的建筑结构、防御系统和保存现状。
4. 探讨环境特点:分析长城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对长城建造和保存的影响。
5. 保护文化遗产:讨论保护长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参与保护工作。
6.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古长城,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实地考察后的绘画和写作作品,了解他们对古长城的认识和感受。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以及改进建议。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观察:展示不同地区的古长城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建筑特点和环境特点。
戈壁滩上古长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通过观察和分析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图片,学生能够识别长城的结构和构造;(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探讨戈壁滩上古长城的特点和价值;(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能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戈壁滩上古长城的结构和构造;(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城的建筑技术和构造特点;(2)戈壁滩上古长城的保存状况和保护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戈壁滩上古长城的相关图片和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3)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讨长城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3)关注长城保护的媒体报道,了解长城的现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长城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学生分析戈壁滩上古长城的结构和构造,总结长城的特点。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戈壁滩上古长城的价值和保护意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长城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长城保护的重要性;(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学生发表自己对长城保护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