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识讲解 (2)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原子结构学问网络2、离子核外电子数的计算: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②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③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其次层,等等。
④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核外电子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核外电子其次层最多8个电子。
核外电子第三层最多18个电子。
核外电子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
(只有1层的最多不超过2 个电子。
【总结】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别性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K。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Ca。
3.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
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8.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9.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
10.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
11.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 、C 、S 。
12.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
4、核素、同位素⑴ 核素:把具有肯定数目质子和肯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如12C 、13C 、14C 就是碳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
⑵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如1H 、2H 、3H 三种核素均是氢元素的同位素。
⑶ 同位素的两个特征① 同一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② 在自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是相同的。
《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刀编稿:李晓旭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4.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据一些片段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集中描绘了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字词汇总赍(jī)贵诞(dàn)社稷(shè jì) 骁(xiāo)骑校尉散讫(qì)羸(léi) 掣(chè) 惶遽(huáng jù) 鞍辔(pèi) 矫诏(jiǎo zhào)课文精要理清结构节选以前的情节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京。
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
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
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
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
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大臣伍孚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把握重点■【高清课程:高清ID:插入位置:】全文分成这样四个情节:曹操:借刀——献刀——遇陈宫——杀吕伯奢(一)借刀曹操向谁借刀?为何借刀?曹操向司徒王允借刀,目的是杀国贼董卓。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
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生日),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
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于是众官皆哭。
王允假托自己过生日之名,实际上是成立一个讨董委员会,商议如何铲除这个国贼。
因为这个国贼有两条罪状:欺主、弄权。
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将不国。
说完事实,王允又回忆刘邦建国的艰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际的目的是煽动大家的反董情绪。
王允的大哭,起到了效果。
众官都跟着哭了。
这时,曹操出场。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先不说明此人姓名,这是作者故意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
直接写此人的表现。
表现一:抚掌大笑。
大笑,这与整个会场泪流成河、哭声一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但大笑,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笑声本已经很另类,加上拍手个,更是增强了这种对比。
抚掌大笑这个动作,能看出曹操另类的性格。
表现二:调笑百官。
哭死董卓,这话与会场气氛更不相符了。
王允这些人在干什么?商议讨贼大事,但是,曹操偏偏不正经讨论这个问题。
这句话除了看出曹操的另类之外,还看出他霸气外露的性格。
曹操根本没有把这些人看在眼里,满堂之人,都是鼠辈,只能像女人一样哭哭啼啼。
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做法。
可见,曹操一出场,便压倒了百官,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王允上前质问。
但曹操的一席话,曹操孤身行刺董卓,且不说计策是否成熟,就这股豪气,令所有人都低下头,而且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这之前,已经有人行刺董卓了,但失败被杀,曹操不忌讳前车之鉴,仍要铤而走险,能不让人佩服?但光有豪气不行,曹操提前就有准备。
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曹操慷慨表达自己的计划后,取了刀,“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
仅仅一个借刀环节,我们看出曹操这位奸雄,雄豪的一面,有胆,勇敢,果决。
(二)献刀曹操还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借了七宝刀后,次日便来到相府。
从曹操的言行心理入手:一入:操径入。
一般的解释是曹操勇敢果决,从这几个字能看出曹操与董卓的关系非常密切,入相府如履平地。
但是,行刺遇到了很大困难——吕布。
吕布是曹操的大敌,又是大恩人。
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肯定难以下手。
一句托辞:马羸行迟耳。
这句话根本就是托辞,见其机警。
马不好,早点动身不就行了。
当然也要为下文逃跑做铺垫,这是小说家的话语。
一个机会:布领令而出。
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合:该。
但是,此时曹操依然不能下手,因为董卓本是武夫,力大过人,此前有人行刺董卓失败,就是因为单打独斗,很少有人是董卓的对手。
要等到董卓不防备才能下手。
又一个机会:卓……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我们都为董卓捏一把汗时,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眼见行刺败露,曹操该如何处置?更令人雪上加霜的是,吕布此时已经牵马至阁外。
任何人到这个时候,都不能不吓破胆了。
但曹操就是曹操,惶恐时仍不失机警。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一个细节:操解鞘付布。
这个细节说明曹操肯定是行刺,不是献刀。
先拔刀,后解鞘,明明行刺。
幸亏董卓愚莽,不曾当场识破。
一个请求:愿借试一骑。
适未及试刀,今不得不急试马。
卓就教与鞍辔。
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本部分是全文最紧急的一段,表现了曹操勇敢与机警两重特质。
曹操骑上董卓为自己挑选的骏马后,一路狂奔,到城门时,作者还不忘再一次渲染曹操的机警:一个补叙:丞相差我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写曹操逃走的情节,并没有正面描写,“此段在狱卒口中补叙出来,减省之笔。
”这是作者写法的高明之处。
(三)遇陈宫本段需要揣摩曹操的两句话:一句假话:擒见县令。
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一句激人之语:(陈宫)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
何必多问!”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操的狡诈。
曹操从被捕的经过已经看出,此时的自己并非陷于绝境。
理由有三:一、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
”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
县令熟视,说明在打量曹操,完全不是为了邀功请赏,如是邀功请赏,肯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捆上再说,宁可枉杀千人,不能让一人漏,赏赐是万户侯啊。
二、县令赐给手下酒食,堵住手下的嘴,而且赢得解救的时间。
三、审问犯人不在公堂,“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
”曹操再做最后一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实际是使用激将法,前面已经算定此县令必不是等闲之辈,但又不能直接告饶。
所以这才用激将法。
所以说,这句看似曹操大义凛然之辞,实际最能看出曹操的狡诈,当然,狡诈往往和智慧联系在一起,也说明曹操聪明绝顶。
事情的结果我们都很清楚了,陈宫救出曹操,与之潜逃。
这才有第四个故事,杀吕伯奢。
(四)杀吕伯奢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没有杀害曹操的意思,曹操误听家人的话语,杀了吕伯奢全家,后遇上出去买酒的吕伯奢,又杀之。
曹操的这个举动赢得了千古骂名。
原因在哪里?曹操杀人分了两步,第一次杀吕伯奢家人,第二步杀吕伯奢。
陈宫在文中给出了两次杀人的道德判断: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陈宫承认第一次是误杀,情有可原,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在危机时刻,杀人算正当防卫。
可是,明知杀错,却又杀吕伯奢,这就属于故意杀人,明知故犯,触犯道义。
所以,毛宗岗批语:乃翁之结义兄弟也,而既杀其家,复杀其身,咄哉阿瞒!岂堪复与刘、关、张三人作狗彘耶?由此可见,曹操在杀吕伯奢这个问题上,确实充分显现了奸雄中“奸”的品质,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滥杀无辜。
《三国演义》在此处觉得还不解恨,又让曹操说了一句话: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默然。
这句话简直令人发指之极,曹操的形象,已经由一个勇敢、机警,逐渐堕落到狡诈,到极端利己主义的残忍。
杀吕伯奢一事,确实让所有的读者都对曹操这个人恨之入骨。
可以说,这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
综上,我们说,曹操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就这一回而言,曹操形象可以用四个字整体评价:本色奸雄。
■知识迁移(2016 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
五年,改礼科给事中。
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
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
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
诸疏皆下部议行。
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
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
上并采纳。
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
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
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留任自文然始。
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姚魏”。
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
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
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