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支气管炎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高金明* *通讯作者:高金明,gaojm@pumch.cn一. 病理学BO的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细支气管黏膜下或外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致管腔狭窄,但管腔内无肉芽组织形成。
病情较轻时仅在细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和管壁外周有轻度炎性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可坏死。
随着病变进展,管壁胶原组织产生,逐渐发生纤维化和瘢痕收缩,造成管腔的缩窄与扭曲,严重时管腔可完全闭塞[3]。
支气管狭窄闭塞后气体吸收,使肺萎陷、分泌物滞留继发感染,导致支气管扩张。
由于BO的病理特点为管外瘢痕形成引起管腔缩窄,而非管腔内阻塞,因此又称为缩窄性细支气管炎。
肺移植后BO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于1984年报道,心肺移植患者术后出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进行性降低,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显示管腔内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和广泛的粘膜下嗜酸性细胞浸润[4]。
BOS(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是一个临床术语,指继发于小气道阻塞的进行性气流受限,其定义依靠肺功能的变化而非组织学,是肺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5,6]。
二. 发病机制1. 移植相关性 虽然移植后BO的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清楚,但发现其与两大方面有关:免疫损伤和非免疫炎症,包括排斥反应,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以及供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等。
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发现急性细胞排斥是BO发病的最重要因素[7,8]。
抗HLA-I抗体也可能参与了BO的发病,抗HLA-I抗体的增加与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相关[9]。
非免疫炎症如病毒感染和/或缺血损伤在BO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巨细胞病毒能促进急性排斥反应,其机理是减弱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和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并且上调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HLA抗原的表达[1]。
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损伤(急性排斥反应和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非免疫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误吸等)启动了气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为临床上少见的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气流受阻的细支气管闭塞性疾病。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来源:丁香园作者:maola_527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这一名称曾经被病理学家用于特指两种不同类型的小气道病变。
第一种病变表现为特征性的小气道管腔内肉芽增生,于是被命名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最近则更多的则被称为“隐源机化性肺炎(COP)”。
第二种类型的特点为上皮下炎症细胞聚集以及支气管纤维性狭窄,现在被认为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或者缩窄性细支气管炎。
临床医生将接受移植术后的患者(尤其是实体器官或者骨髓移植)出现的通气功能不全称之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则更加剧了这种称呼上的混乱。
在对这些患者进行肺活检后,其病理类型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类似。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的呼吸困难、持续数周到数月的干咳、肺功能检查通常提示阻塞性气流受限。
呼气相CT提示空气储留。
本综述着眼于以下几个问题: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HSCT)或者肺移植术后出现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确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难处、目前可采取的治疗。
发病机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提示,小气道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构的炎症与损伤,导致纤维过度增殖,引起包括上皮细胞无效增殖在内的异常组织修复(图1)。
各种原因和医源性暴露都可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提示一定有一条最终的共同通路,使得各种因素都产生类似的显微镜下、生理及临床表现。
图1. 正常细支气管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示意图尽管60多年来,大家已经认识到吸入有毒烟雾和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均可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但对于其细胞学和分子水平的发病机制还知之甚少。
过去30年里,作为HSCT和肺移植的并发症,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一直在增加,由此引发的各种研究尽管与移植本身无关,却提高了我们对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认识。
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有关的各种气道损伤包括:病毒感染、慢性胃食道反流、以及长期暴露于高污染的空气中。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根据组织学特点将BO分为两大类型:(1)狭窄性细支气管炎,为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或纤维化的阻塞;(2)增生性细支气管炎,即管腔内纤维化。
感染后的BO通常为狭窄性细支气管炎。
一、病因BO的起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小气道上皮的损伤,这些因素包括感染、异体骨髓移植、肺移植、吸入有毒气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1. 感染:儿童BO通常继发于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最多见。
最常见的病原是腺病毒。
其他病毒如麻疹病毒、单疱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等感染均有报道与BO 相关。
有报道支原体感染、百日咳等与BO的发生相关。
其病机均考虑为宿主异常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所致。
而呼吸道合胞病毒作为BO 的前期感染病原缺乏文献依据。
2. 器官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移植后BO发生的高危因素。
其他非免疫因素如骨髓移植前的状态、骨髓移植过程中的疾病,尤其是骨髓移植后的病毒性肺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也参与BO的形成。
3 吸入或摄入有毒物质:通常初次暴露于有毒气体患者会迅速发生肺水肿和(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幸存者经过1~4周的时间可以发生无症状的慢性气流阻塞。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管炎: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与胶原病相关的BO病例都来自成人。
至今尚不清楚BO是与疾病过程相关还是与治疗用药有关。
5 其他:如胃食管返流、宿主因素或环境因素对BO的发病可能很重要。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BO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肺功能和HRCT改变。
确诊依靠病理,但由于病变呈斑片样分布,肺活检不但有创且不一定取到病变部位,临床应用特别在儿科受到限制。
临床诊断BO的条件为:(1)急性感染或急性肺损伤后6周以上的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或咳嗽、喘鸣,对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建议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Obliterans j BO)是一种细支气管炎性损伤所致的慢性气流受限综合征。
目前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感染后BO(POSt-infectiousbronchiolitisobliterans,PBo)的报道多见于南美洲及亚洲国家(如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韩国等)11],有文献称大约有1%的急性病毒性细支气管炎可能发展成B0[2]。
BO 病理上表现为细支气管的部分或完全闭塞,临床表现为重症肺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气道损伤后持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病理特征BO是一个病理学的概念,由于炎症和免疫反应损伤细支气管上皮以及上皮下组织,机体异常的上皮再生和组织修复导致病变发生⑶。
BO的病理改变呈斑片样分布,具体表现为狭窄性细支气管炎和增殖性细支气管炎。
狭窄性细支气管炎表现为细支气管周围纤维化,压迫管腔,导致管腔狭窄闭塞,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是Bo的特征性改变。
增殖性细支气管炎则是以管腔内肉芽组织增生为特征,尤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具有潜在可逆性⑶。
以上两种类型的病理改变可以同时存在,并可以伴有大气道的支气管扩张,肺不张,血管容积和(或)数量的减少。
病因1 .感染:感染是儿童Bo的首位发病因素。
PBO最常见的病原是腺病毒。
感染腺病毒的型别(特别是3,I i21血清型)及腺病毒肺炎急性期的严重程度与Bo发生有关。
麻疹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BO也较多见。
其他病原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衣原体、百日咳杆菌等均与Bo发生相关⑷。
2 .结缔组织病:(1)重症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又称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是儿童BO的常见原因之一。
有报道称三分之一的SJS患儿有气道上皮受损,可发生BO⑸。
(2)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狭窄和黏液分泌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患者的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常见的症状还包括气促、喘息、胸闷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晨间或运动后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胸廓形态和肺部听诊等,以便及时发现气道狭窄和肺部炎症等情况。
三、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关键步骤。
患者通常表现为气流受限、肺活量减少、气道阻力增加等特征。
通过肺功能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并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也具有重要意义。
X线胸片、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肺部炎症、气道狭窄和肺气肿等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五、痰液检查。
痰液检查是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痰液的检查,可以发现炎症细胞、细菌、真菌等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六、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免疫学检查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痰液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希望本文能够对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提供一定的帮助。
闭塞性支气管炎闭塞性支气管炎,简称CB,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黏膜的萎缩性改变为特征。
患者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闷等。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CB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CB的病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吸烟史是导致CB的主要因素之一。
吸入的烟草烟雾会损伤气道黏膜,激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炎症的持续存在。
此外,空气污染、有害气体暴露、感染等都是CB发生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在CB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次,CB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气道梗阻症状最为突出。
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运动或劳累时更加明显。
咳嗽是CB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有时伴有咳痰,咳痰颜色通常为白色或黄绿色。
患者还常常感到胸闷和胸痛。
咳嗽和呼吸困难常常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CB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检查。
病史询问和症状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道梗阻的症状。
体征检查常常发现患者有喘息和呼吸音减弱。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CB最重要的手段,包括肺活量、呼吸道通气功能和肺顺应性等指标。
CB的诊断依据是慢性呼吸道梗阻比值(FEV1/FVC)<0.7。
治疗CB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戒烟是治疗CB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吸烟是导致CB的主要因素,戒烟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气道梗阻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可帮助控制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等。
最后,康复训练和合理的生活方式也对CB的治疗非常重要。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锻炼呼吸肌肉,改善肺功能。
合理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总之,CB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了解CB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是对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和照顾的基础。
闭塞性支气管炎闭塞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疾病,其特征是支气管阻塞,导致呼吸困难和咳嗽加重。
本文将从疾病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闭塞性支气管炎,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由吸烟和环境污染引起。
它主要表现为气流受限和呼吸困难,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二、病因吸烟是闭塞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长期吸烟会导致支气管黏膜炎症反应,使支气管管壁增厚,粘液分泌增加,支气管腔狭窄,导致气流受限。
其他引起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因素还包括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严重粉尘或化学物质中以及遗传因素等。
三、症状闭塞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
咳嗽常常在早晨和寒冷的环境中加重,咳嗽常伴有黏痰。
呼吸困难开始时主要表现为运动时呼吸困难,随着疾病的发展,呼吸困难逐渐出现在静息状态下。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乏力和肺部感染等症状。
四、诊断闭塞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检查。
病史中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吸烟或暴露于其他有害物质中。
体格检查中表现为肺部呼吸音减弱、杂音、胸廓畸形等。
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和强迫呼气第一秒用力呼出量等指标。
五、治疗闭塞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等。
支气管扩张剂可减轻气道狭窄,改善呼吸困难。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感染。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吸痰、物理疗法和肺康复训练等。
六、预防预防闭塞性支气管炎的最重要措施是戒烟。
吸烟是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因,戒烟可明显降低发病风险。
此外,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粉尘或有害化学物质中也是预防该疾病的重要措施。
七、结语闭塞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闭塞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了解,并进一步加强对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请你诊断--险些导致死亡的咳嗽(公布答案!)
健康是福
分享回复该话题发表新话题
1楼
病例:
一位50岁的白人男性患者为健康保险经理, 4 个月来剧烈干咳、进行性憋气、间断低热、不适,体重减轻了4.5kg 。
患者起病时为流感样症状,尽管经过三种不同的抗生素治疗,症状仍然在进展。
虽然胸片示持续性的双肺斑片状浸润影,但是纯化蛋白衍生物结核菌素皮试、痰培养和血培养均为阴性。
该患者无吸烟嗜好,既往身体健康,只是在症状发生前的6 个月有过两次前列腺炎发作,并经硝基呋喃妥因治疗无效后改用氧氟沙星治疗3 周好转。
患者无肺部疾病的既往史和家族史,并且一直生活在大城市。
患者目前除了使用一种支气管扩张药吸入外,未使用任何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体格检查:
血压110/70mmHg ( 14.7 / 9.33kPa) ,脉搏100 次/分、规则,体温37.7℃,呼吸24 次/分。
全身无皮彦,头、眼、耳、鼻、喉检查均无异常。
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脏、腹部和直肠体检正常。
无发钳、杵状指或四肢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130g/L。
白细胞计数8.0×10 9 /L,分类正常, 3 个嗜酸性粒细胞。
尿液分析阴性。
血生化乳酸脱氢酶5.0μmol/ (s·L) ,余均在正常范围。
抗核抗体阴性。
组织胞浆菌属凝集试验阴性。
动脉血气分析pH7 .45 ,PCO230mmHg( 4.0kPa) , P0260mmHg(8.0kPa) 。
肺通气-血流(V/Q) 扫描阴性。
复查胸片和肺部CT 仍然显示肺泡样斑片影。
肺功能试验显示伴有低氧血症的限制性通气障碍。
纤维支气管镜和经支气管活检未发现阻塞、恶性细胞或其他有诊断意义的改变。
患者进行了开胸肺活检。
-----------------------
就此打住,你的诊断是什么?
请大家各抒已见,答案与专家精彩解析随后奉上
答案闭塞性支气管炎
重要线索
临床表现为肺炎症状,胸片示斑片状浸润影,然而长时间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确定线索
肺功能检查示伴有低氧血症的限制性通气障碍。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经支气管活
检均为阴性。
干扰因素
肺部浸润可能是源于过去的硝基呋喃妥因治疗。
确诊依据
开胸肺活检显示典型的支气管炎性闭塞,伴有远端细支气管腔内和肺泡内息肉样团块,以及伴有富含脂质的巨噬细胞炎症渗出。
经长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胸片表现逐渐改善。
原则
萨顿法则。
讨论
以下情况可能表现为持续性肺浸润:
1. 缓慢消退的肺炎(如本病例)。
2. 胶原血管性疾病,特别是女性狼疮患者。
3. 药物反应:搏来霉素、胺腆酮、青霉胺、甲氨蝶呤、硝基呋喃妥因以及金治疗等。
4. 细菌性或非细菌性肺炎,如卡式肺孢子虫性肺炎、病毒以及真菌性疾病等。
5. 过敏性肺炎,如农夫肺、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肺部浸润(PIE 综合征) 。
6 . 肺泡蛋白沉积症。
7. 原发性肺纤维化。
8. 恶性疾病,如肺癌或伴有微血管或淋巴扩散的淋巴瘤。
9. 有害气体,如二氧化氮。
10. 阻塞性气道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等。
11. 阻塞性支气管炎性闭塞,特别是在骨髓或器官移植之后。
若不做开胸肺活检,在针对其他可能病因做了广泛检查之后,给予长时间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特别是激素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戏剧般地改善而数周后的胸片显示病变消失,则高度提示这一诊断。
然而,一些伴有广泛纤维化的闭塞性支气管炎并不会好转。
具有讽刺意义的结束语
这个患者的医药费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 5 万美金并且还在增加。
幸运的是他的保险公司为他负担了绝大部分费用。
萨顿法则
它因著名的银行抢劫犯——威利萨顿(Willie Sutton)而得名。
当一位没经验的新闻记者问他为什么只抢劫银行时,萨顿直言不讳地答道:“因为那儿有钱,你这个白痴!”。
这个法则的含义是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首先得搞清楚“钱”在那儿,即一个诊断的最关键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最便捷、最省力地去获得这个证据。
【陶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