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55.31 KB
- 文档页数:1
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特吸入治疗小儿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法在小儿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5年2 月至2016 年2 月我院收治的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6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观察组(n=30)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特布他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L-4和IFN-γ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4和IFN-γ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法可有效提高小儿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对改善患儿的炎症状态和预后效果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特布他林;布地奈德;小儿感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rbutaline joint budesonide inhalation therapy in pediatric infection after occlusiv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bronchiolitis.Method collected in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our hospital infection after occlusive 6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ronchiolitis,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n = 30)to accept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treatment,while giving budesonide inhalation therapy,observation group(n = 30)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eatment on the basisof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using the cloth h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 tim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erum IL - 4 and IFN - gamma levels and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with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in children with serum IL - 4 and IFN - children with gamm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reatment process in two groups of children have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 terbutaline joint budesonide inhala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ediatric infection after occlusion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olitis,effect for improving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 inflammatory state and all has the positive role,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 terbutaline;Budesonide.Pediatric infection;Occlusive;bronchiolitis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多是由于患儿的小气道出现炎症,进而导致慢性气流阻滞所致[1],多见于小儿感染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摘要】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litisobliterans,BO)是由小气道的炎症病变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
BO是一病理诊断。
由丁肺活检困难,而且标本取材受限制,有时得不剑阳性结果。
BO有其临床特点。
我们将近年临床诊断为BO的9例患儿作一总结和文献同顾。
【关键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临床上少见的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气流受阻的肺细支气管闭塞性疾病。
BO是一个病理学概念,病理特征为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症和纤维化导致管腔的闭塞。
该病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63%以上的患者5年内死于呼吸衰竭。
(一)诊断移植相关BO的早期诊断有利丁肺功能稳定。
肺活检是确诊BO的唯一方法,但这是非常困雉的,特别是在移植后的早期。
1993年国际心脏与肺移植协会(ISHLT)推荐一个临床上根据肺功能的变化定义替代BO的概念——BOS,所以BOS可以说是对于BO临床症状的描述,可以根据肺功能定义而不需要活检病理。
在移植术后间隔3~6周两次最高FEV1的平均值,若患者的FEV1下降超过该平均值的20%则可以定义为BOS。
FEV。
下降至少应持续1个月,而且非其他病冈所致,如支气管吻合口狭窄、急性感染或急性排异反应。
2001年ISHLT修订了BOS的分级标准,推荐增加新的分级“隐匿性BOS"或者称为BOS0-p,应用用力肺活量25%~75%水平的平均呼气流量(FEF25%~75%)作为此分级的定义。
其他文献也提山FEF25%~75%在检测早期气道阻塞方面较FEV1更敏感。
一项针对单肺移植者的研究证明了BOS分级中0-p级的FE25%~75%标准,具有80%的敏感性及82.6%的特异性,对于BOS的发生有很好的预示作用。
但是在双肺移植者的研究中显示O-p级的FEV1标准对于疾病的发展有更好的预示作用。
器官移植及有毒气体暴露后BO的诊断因为有明显的接触史不易遗漏,但是其他原因所致的BO容易被忽视。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高金明* *通讯作者:高金明,gaojm@pumch.cn一. 病理学BO的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细支气管黏膜下或外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致管腔狭窄,但管腔内无肉芽组织形成。
病情较轻时仅在细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和管壁外周有轻度炎性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可坏死。
随着病变进展,管壁胶原组织产生,逐渐发生纤维化和瘢痕收缩,造成管腔的缩窄与扭曲,严重时管腔可完全闭塞[3]。
支气管狭窄闭塞后气体吸收,使肺萎陷、分泌物滞留继发感染,导致支气管扩张。
由于BO的病理特点为管外瘢痕形成引起管腔缩窄,而非管腔内阻塞,因此又称为缩窄性细支气管炎。
肺移植后BO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于1984年报道,心肺移植患者术后出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进行性降低,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显示管腔内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和广泛的粘膜下嗜酸性细胞浸润[4]。
BOS(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是一个临床术语,指继发于小气道阻塞的进行性气流受限,其定义依靠肺功能的变化而非组织学,是肺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5,6]。
二. 发病机制1. 移植相关性 虽然移植后BO的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清楚,但发现其与两大方面有关:免疫损伤和非免疫炎症,包括排斥反应,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以及供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等。
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发现急性细胞排斥是BO发病的最重要因素[7,8]。
抗HLA-I抗体也可能参与了BO的发病,抗HLA-I抗体的增加与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相关[9]。
非免疫炎症如病毒感染和/或缺血损伤在BO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巨细胞病毒能促进急性排斥反应,其机理是减弱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和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并且上调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HLA抗原的表达[1]。
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损伤(急性排斥反应和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非免疫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误吸等)启动了气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为临床上少见的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气流受阻的细支气管闭塞性疾病。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1病案摘要男,13岁,发热、皮疹,间断呼吸困难50d,呼吸困难加重12h,以S-J综合征恢复期,间质性肺炎,Ⅱ型呼吸衰竭,角膜,虹膜,结膜炎,心功能不全,纵隔、皮下、心包积气收入PICU。
入院查体:发育中等,消瘦,神清,精神差,被动体位,左侧卧位,面罩吸氧下呼吸30次/分,三凹征阳性,吸气相明显延长。
面色、甲床发绀。
皮肤无红斑,黄染及皮疹,散在数个斑片状色素脱失,眼睑浮肿,球结膜,睑结膜充血,肿胀,角膜浑浊,有伪膜。
颈部皮肤,右腋窝肿胀,有握雪感。
双肺呼吸音粗,满布细湿罗音及喘鸣。
心率10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
腹软,肝肋下3cm。
双下肢肌肉轻度萎缩,脊柱正常生理弯曲,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入院前50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38-40。
C,伴咽痛,偶咳、痰少,有轻腹痛,自服“先锋霉素及乙酰螺旋霉素”无明显缓解。
发病第二天,患儿四肢及躯干,面部相继出现散在的小片红色斑疹,并发现口腔内有溃烂,眼睛充血,可见肉眼血尿,大便潜血阳性,血像白细胞偏低。
发病第三天,患儿收入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诊治,入院当天出现吸气及呼气困难,躯干四肢散在10余个直径约2-3cm血疱,口唇、口腔粘膜高度肿胀、充血溃烂及假膜形成,眼结膜肿胀、充血,阴茎冠状沟处可见溃疡,腹泻,腹膜刺激征阳性,肝肾功异常、血尿淀粉酶增高。
入院后吸氧,呼吸支持,静点丙球400mg/kg.d,地米5~10mg/d5d,左氧氟沙星,体温逐渐降至38。
C以下,呼吸困难有所好转,皮疹无好转。
换用静点甲强160mg/d,此后由80mg/d逐渐减至20mg/d 静点(共2w),抗生素改为马斯平(7d)后换为泰能(7d)。
患儿眼、口仍有红肿,溃烂,余皮损明显好转,其间有阵发性腹痛、及肉眼血尿。
发病第21d,再度突然出现重度吸气性呼吸困难,痰少,静点氢考200mg/d2d,缓解后改用强的松15mgtid后改为40mgqd口服,抗生素换用头孢他定7d,体温正常,皮损完全消褪,留下色素脱失斑,口腔粘膜逐渐恢复正常,眼睑及结膜病损减轻,阵发性腹痛减轻,腹膜刺激征消失,肉眼血尿减少,仍有轻度呼吸困难,阵发性轻咳,白色粘痰,量少,时诉双侧髌骨轻痛。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治疗进展魏梦月,陈蒙*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南京210000摘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一种少见的不可逆性慢性小气道阻塞性肺疾病,表现为反复持续性咳嗽、喘息,运动不耐受,难以消退的肺部喘鸣音及细湿性啰音%$O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临床上主要包括移植后出现的闭塞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和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目前$O无确定的治疗方案,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抗炎治疗、免疫抑制剂、靶向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本文对近5年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喘息;治疗中图分类号R5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806(2021)01-039-04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少见的不可逆性慢性小气道阻塞性肺疾病$1901年由德国病理学家Lange首次报道并命名,表现为反复持续性咳嗽、喘息,运动不耐受,难以消退的肺部喘鸣音及细湿性啰音。
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感染,结缔组织病,吸入因素,骨髓移植及心、肺等器官移植,以及其他如胃食管反流、药物因素等叫BO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临床上主要包括移植后出现的闭塞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BOS)和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PIBO)0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国内、外公认的BO治疗方案,临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抗炎治疗、免疫抑制剂、靶向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本文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喘息、治疗”为关键词在万方、知网、pubmed等网站进行检索,筛选了近5年来国内、夕卜对BO的治疗进行研究的原创性文章做一综述$1成人BO的治疗方案成人肺移植受者以及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出现肺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cGVHD),通常称为闭塞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BOS),该综合征被认为是由同种异体肺小气道的炎症、破坏和纤维化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7$ 1.1抗炎治疗1.1.1糖皮质激素一般可采用全身应用或吸入治疗全身应用包括以下方案:(1)静脉滴注:激素静脉治疗一般用于成人移植后cGVHD 时BOS的预防$2014年国际心肺移植协会、美国胸科协会联合欧洲呼吸学会(ISHLT/ATS/ERS)627建议当发生下列情况时,首选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以防止BOS的发生,经典疗法是静脉注射甲强龙1000mg/天,连续3天(对于年龄较小作者简介魏梦月,女,硕士研究生E-mail:******************* r通讯作者陈蒙,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讲师E-mail:********************收稿日期2020-09-07修回日期2021-01-08的患者使用10~15mg-(kg-d)-1):①对经支气管肺活检提示有非轻微急性细胞排斥反应(!2级)的,或者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的肺移植受者;②提示有轻微急性细胞排斥反应(A1级)的肺移植受者,一旦发现A1级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具有显著临床意义(注:如果A1级急性细胞排斥反应与临床表现相关,如呼吸困难、疲劳或咳嗽等症状或客观测量(如运动时FEV1下降或血氧饱和度降低)提示存在异体移植物功能障碍,则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33期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属于临床较为罕见的具有不可逆性的阻塞性肺疾病,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主要是指由药物不良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毒气体吸入、肺移植、异体骨髓抑制、感染等原因所导致的小气道上皮细胞损伤。
该病症以气促、喘息、持续或反复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肺部可闻湿啰音或(和)喘鸣音[1]。
当前对于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通常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
有报道显示,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有利于患儿喘息、咳嗽等症状的改善[2],可促进患儿康复。
鉴于此,收治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76例,探讨分析小剂量阿奇霉素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2月-2019年2月收治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76例。
⑴入组标准:①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下呼吸道感染或肺损伤患儿,且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③肺功能检查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 显示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马赛克灌注征、气体潴留征。
⑵排除标准:①先天支气管肺发育异常者。
②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吸入异物、支气管哮喘者。
③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及免疫缺陷疾病者。
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方法:①对照组患儿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为口服孟鲁司特钠或静脉应用多索茶碱进行平喘,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或复方甘草片口服药进行止咳,湿啰音患儿进行吸痰治疗,重症患儿吸氧,所有患儿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雾化治疗等。
研究组患儿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阿奇霉素口服治疗,1次/d,3~5mg/kg,连服3d 停服,4d 为1个疗程,可根据患儿病情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新进展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与小儿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症,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在儿童期感染是最为常见的病因。
其病理以炎症及组织纤维化导致的部分或完全性支气管病变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咳嗽、喘鸣等,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肺病CT特征进行诊断。
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儿童闭塞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标签:细支气管炎;闭塞性;诊断;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小呼吸道炎症引起的临床综合症,病因众多,以小呼吸道阻塞与气流受限为特点,BO 在1901年有德国病理学家Lange 首次报道并命名[1],至今已有100多年。
过去BO的报道主要来自成人,儿童较少,近年来,随着高分辨CT的临床应用,BO诊断率明确提高,儿童BO报道显著增多,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或咳嗽、运动耐力差,肺部有细湿性罗音和喘鸣音,对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
本文阐述了儿童BO的病原学、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
1 病因学BO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染、异体骨髓或心肺移植、吸入有毒气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2],也有部分BO为特发性。
约1/3的患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在儿童期其主要原因有:1.1 感染:通常继发于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最常见,最常见的病毒是腺病毒[3-4]。
一项对45例腺病毒肺炎患儿5年的随访观察发现,存活的38例中,18例(47.4%)发展为BO[6]。
有资料表明,异常或过强的宿主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发展成BO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单疱病毒、流感病毒A和B型、副流感病毒2和3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最近还发现EB病毒也可引起BO,另外支原体感染、百日咳等与BO的发生也相关。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1-04-18T16:45:16.1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寇艳王玮君谷岩[导读] 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小气道的炎症病变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
寇艳王玮君谷岩(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150026)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238-02 【摘要】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litisobliterans,BO)是由小气道的炎症病变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
BO是一病理诊断。
由丁肺活检困难,而且标本取材受限制,有时得不剑阳性结果。
BO有其临床特点。
我们将近年临床诊断为BO的9例患儿作一总结和文献同顾。
【关键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治疗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临床上少见的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气流受阻的肺细支气管闭塞性疾病。
BO是一个病理学概念,病理特征为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症和纤维化导致管腔的闭塞。
该病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63%以上的患者5年内死于呼吸衰竭。
(一)诊断
移植相关BO的早期诊断有利丁肺功能稳定。
肺活检是确诊BO的唯一方法,但这是非常困雉的,特别是在移植后的早期。
1993年国际心脏与肺移植协会(ISHLT)推荐一个临床上根据肺功能的变化定义替代BO的概念——BOS,所以BOS可以说是对于BO临床症状的描述,可以根据肺功能定义而不需要活检病理。
在移植术后间隔3~6周两次最高FEV1的平均值,若患者的FEV1下降超过该平均值的20%则可以定义为BOS。
FEV。
下降至少应持续1个月,而且非其他病冈所致,如支气管吻合口狭窄、急性感染或急性排异反应。
2001年ISHLT修订了BOS 的分级标准,推荐增加新的分级“隐匿性BOS"或者称为BOS0-p,应用用力肺活量25%~75%水平的平均呼气流量(FEF25%~75%)作为此分级的定义。
其他文献也提山FEF25%~75%在检测早期气道阻塞方面较FEV1更敏感。
一项针对单肺移植者的研究证明了BOS分级中0-p 级的FE25%~75%标准,具有80%的敏感性及82.6%的特异性,对于BOS的发生有很好的预示作用。
但是在双肺移植者的研究中显示O-p 级的FEV1标准对于疾病的发展有更好的预示作用。
器官移植及有毒气体暴露后BO的诊断因为有明显的接触史不易遗漏,但是其他原因所致的BO容易被忽视。
所以当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肺功能提示持续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并且在治疗的同时病情仍然进展时应考虑非移植相关性BO的诊断。
胸部x线片及HRCT表现的小气道阻塞征象,如呼气相的空气潴留征、马赛克征均可以作为BO诊断的依据。
经支气管活检可以提供诊断BO的证据,当非移植相关性BO及支气管镜活检不能提供病理诊断时,肺组织活检包括开胸肺活检或者胸腔镜肺活检(VATS)是必要的。
(二)治疗
虽然近几十年对于移植后病理的认识有了较人的进步,但是对于移植相关BO的治疗没有明显的进展。
BOS的治疗主要为增强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各种抗淋巴细胞抗体治疗、环胞素、他克莫司、甲氨蝶呤、环磷酰胺、两罗莫司、全身淋巴结照射。
这些治疗对一些患者可以延缓他们肺功能的恶化,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可以明显有效的改变移植相关BO的病程。
急性排异反应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与BO的发生明显相关,所以早期、积极的应用免疫抑制治疗预防急性排异反应可以减少BO的发生。
有研究证明,诊断BOSI的患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有效,患者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应用阿奇霉素,平均持续13.7周,5/6的患者肺功能显著改善。
对于非移植相关BO的治疗,人多使用激素,但是效果各异。
火环内酯类抗生素被报道应用于RA相关的BO,激素常推荐用于吸入性损伤相关的BO,此治疗的证据较多。
无论BO是移植相关还是其他原冈所致,若给予充分治疗后病情仍进展,应考虑再次肺移植。
再次移植的患者,BO发生的危险性较第一次移植并无明显不同。
但是供体的不足和不断增加的满在受体,使再移植受剑争议利伦理学上的挑战。
综上所述,BO是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气流受阻的小气道疾病,它可以继发于骨髓移植、肺移植及心肺移植,但也可为某种肺部感染、约物不良反应、有毒物质吸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并发症,非移植相关的BO较少见。
BO为移植后肺功能衰竭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对于稳定肺功能有重要意义,对于进展期BO的免疫抑制治疗,疗效不确切。
故针对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病毒感染等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治疗,对于治疗早期BO,以及延缓其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秀云,江载芳,彭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3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263-265.
[2]赵顺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241 243.
[3]耿凌云,陈慧中,朱春梅,曹玲,车莉,卢竞.儿童慢性咳嗽的程序式诊断方法探过[J];临床儿科为杂志;2007年01期.
[4]樊晓红,许文兵.闭塞性细支气管炎[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