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税制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名词解释题:1)简单多数票规则,赞成票只要超过半数,决策即可通过。
2)比例多数票规则,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相当大的比例,如2/3、3/5、4/5。
3)最优多数规则:当且仅当两者相等时,人们无法再通过任何方法来进一步降低总成本,这时就是实现了总成本的最小化,也就是最优的多数规则。
4)统一税制——不论收入水平的多少,每个人都要缴纳同样数量的税收。
5)比例税制——每个人按照相同的收入百分比纳税。
6)累进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越富有的人,其纳税额占自己收入的比重越高。
7)累退税制——对富人课税较轻;越富有的人,其纳税额占自己收入的比重越低。
8)柏拉图式的政府,即大公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的公仆政府。
该类型的政府根据社会偏好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公共产品,同时从私人部门课税,用来支付政府人员工资;9)专制君主政府,与公仆政府相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国家机器;10)官僚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整个官僚机构工资收入的最大化;11)所谓的民主政府。
指社会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国会,政府的决策是各种利益集团对抗、妥协、讨价还价的结果。
12)公共行动费用的分散性——是指赋税负担的分散性。
政府开支的增减对普通选民的影响不大。
13)利益分配的相对集中性——选民中的某些人却能从维持或增加政府开支的行动中得到许多好处,并且他们为此支付的税收成本与此相比简直是微不道的。
14)官僚,在这里指的是各级政府机构中任职的个人。
15)社会贴现率:政府采用的贴现率被称为社会贴现率,核心问题是这一贴现率与消费者和生产者所面对的利率的关系。
16)时间价值法——当人们能够节约时间,并将这部分时间投入到创造财富的活动中去,时间就可以带来金钱。
17)生命价值法——公共支出的某些项目有助于减少道理交通事故,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8)税收定义:由政府机构实行的、不直接偿还的强制性征收。
19)直接税,是由个人或企业直接负担的税收。
(如各种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社会保险税、房产税、遗产及赠与税等等。
维多利亚3比例税制
维多利亚三比例税制是澳大利亚当今税务制度的基础。
它是在1873年,澳大利亚第六任总理维多利亚·爱德华·麦金西(Edward Victoria MacKenzie)的提议之下制定的,以澳大利亚特有的标准来确定各种收入的税务比例。
比例为1: 2: 3,其中第一种税率的收入低于$6000的只需纳税两百五十元,第二种税率的营收高于$6000少于$15000,需缴纳两千五百,第三种高于$15000的收入则有五千元的税款。
除此之外,也要按收入比例缴纳澳大利亚联邦税。
维多利亚三比例税制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展。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同时获得澳大利亚和联邦政府的收入,而且还能够给之低收入家庭提供减免税政策。
由于这一比例税制灵活、富有吸引力,即使是当今它仍被大量使用。
这一税=>法也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麦金西·爱德华的时代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是惊人的,经济总量增加了一百倍,受益的城镇和地方也大大增多。
维多利亚三比例税制减轻了那些无从谋生的家庭和被剥削者的负担,从而对社会福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维多利亚三比例税制是维多利亚时代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一大标志。
它把支付税款的负担分成三部分,减轻给困难家庭带来的负担,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经济格局,令澳大利亚经济步伐走向积极的状态。
宏观经济学浮动税制与比例税名词解释汇总
1、浮动税制(Progressive Taxation):浮动税制是一种税收制度,其中个人或企业的税率随其收入或利润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这意味着高收入者支付的税款比低收入者高,因为税率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浮动税制的目标之一是实现财富再分配,通过从高收入者那里征收更多的税款来减少贫富差距。
2、比例税(Proportional Tax):比例税是一种税收制度,其中个
人或企业以固定比例的税率支付税款。
无论收入水平高低,都应缴纳相同比例的税款。
比例税也称作等比税或平均税。
该税制的特点是税率一致,不随收入水平变化,因此对于不同收入的纳税人来说,税负相对较为公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解释是对浮动税制和比例税的一般描述,并没有涉及具体税率、税基或税收政策的详细内容。
在实际情况中,各国的税制可能会有所不同,包括使用不同类型的税收筹集资金以及制定不同的纳税人分类和税率等。
关于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来获取财政收入并管理国家财政的重要机制。
税收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表现,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现代社会中,税收制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财政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税收制度的定义、目的、分类、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税收制度的定义和目的税收制度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支出和经济管理需要而实行的税务政策和税收管理体制的总称。
其目的在于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用于公共事业、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和其他国家运行的需要。
税收制度涉及到对纳税人的征收标准、税率、征收程序和征收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实施。
通过税收制度的合理设计和运作,国家能够有序地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税收制度的分类税收制度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类:1. 按照税种分类:税收制度可以根据征收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个人或企业直接缴纳给国家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是指以商品和服务的形式征收的税款,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2. 按照征收方式分类:税收制度可以根据征收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总额税制、比例税制和负担分享税制。
总额税制是指根据缴纳者的税收负担能力,按照固定总额征收的税制;比例税制是指税收按照缴纳者的收入或消费额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税制;负担分享税制是指税收根据缴纳者的收入和消费同时考虑,确保税负分摊合理的税制。
3. 按照税收管理机构分类:税收制度可以根据税收管理机构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中央税收制度和地方税收制度。
中央税收制度是指中央政府通过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税收制度;地方税收制度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税收制度。
三、税收制度的特点税收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强制性:税收制度是由国家强制征收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纳税人不得抗拒缴纳税款,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 公正性:税收制度应具有公正性,即依法按照纳税人的经济收入和财产状况分配税收负担,保障社会公平。
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的区别
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的区别如下所示:
税率是应征税额(或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它是计算应征税额的尺度,体现着征税的深度,反映了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因而是税法构成要素中的核心部分,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我国现行税率主要有三种,即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也叫固定税率或固定税额,是指对单位对象,不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而是直接规定固定的税额。
它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
定额税率具有方便、直观等优点,因而在一些税中仍然应用。
在内资企业税收中,盐税也采用的是定额税率,它以销售吨为单位,规定各盐场每吨盐的纳税标准。
在涉外税收中,车船使用牌照税,船舶吨税等都采用的是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的主要缺点是它与产品收入之间的联系不如比例税率紧密,不能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它的使用范围较狭窄,不能适应工业产品品种、价格、规格频繁变化的要求,因而在使用上受到了一定限制。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量多少、数额大小,均按同一比例计算应征税额。
比例税率一般适用于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比例税率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税率,流转税通常都采用的是比例税率。
由于比例税率一般地说具。
税收的累进性税率是指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数额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也是税制的核心要素。
税率一般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根据税率的特点对应有比例税制、定额税、累进税。
具体而言,比例税是指对于同一课税对象,无论其数额的大小,都按照相同的比例征税;定额税是指按课税对象的一定数量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数额,而不规定征收的比例。
它计算简便,且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但由于税收负担不尽合理,一般仅适用于特殊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累进税是“累退税”的对称,是指税率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而提高的税。
即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累进税纳税人的负担程度和负税能力成正比,具有公平负担的优点。
从其负效应来看,累进程度太大,又会导致奖懒罚勤,不利于鼓励人们工作。
累进税可分为两种,全额(率)累进税和超额(率)累进税。
全额(率)累进税将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按照一个相应等级的税率计征,超额(率)累进税将课税对象按数额或大小分为若干等级部分,每个等级部分对应一个不同的税率,并按照各等级部分分别计征应纳税额。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就是使用的超额累进税率,为3%-45%,而土地增值税为超率累进税,为30%-60%。
关于累进税需要说明两点,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累进税率并不等同于税收的累进性。
所谓税收的累进性是指随着应纳税额的增加其所对应的平均税率同时增加。
可以证明实行带有免税额的线性所得税同样具有累进性。
线性所得税的概念是在综合所得税的基础上,针对累进税率的种种问题提出来的。
线性所得税实行边际税率不变的税率结构,可以结合一些减免税措施,不仅扩大税基,同时保留累进税的累进性。
可以通过图2-2说明。
图2-2中线性所得税税制用公式表达为T=-a+tY。
其中,t表示边际税率,且固定不变;Y表示所得总额;T表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
OB的长度表示免税额,所得超过OB才是应纳税所得额。
瑞士的税收体制为了更好的理解瑞士的税收体制,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在瑞士不仅联邦政府,各州及乡镇也同样有权独立征税,其中联邦政府只对所得税和收益盈利税做了一些规定。
因此在瑞士有相当多的税种,而且各乡镇间的税率是不同的。
联邦政府的收入来源原则上包括税收和杂费两部分。
杂费由政府在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后相应收取。
例如垃圾处理费或者重新发放身份证的费用。
收取这些费用的单位可能是各个乡镇、州或者联邦。
在全瑞士全国有数以千计的杂费项目。
但是对政府来说,税收则是更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每个在瑞士居住、工作以及消费的人都需要支付相应的税收。
在瑞士比较重要的税种包括:联邦级- 个人所得税- 企业盈利税- 增值税- 印花税- 烟草税- 石油税州及乡镇级- 个人所得税及财产税- 公司盈利税及资本税- 地产收益盈利税- 机动车税以及在某些州- 换手税- 遗产及赠与税所得税及财产税对个人而言所得税及财产税是最主要的税种。
每一个在瑞士居住或是工作的人每年都需要缴纳一次所得税和财产税。
所得税:所得税的来源包括工作所得(工资)和资产收入(银行利息,红利)。
同时存在一些所得税的减免项目,例如针对子女的减免措施。
税率的高低随收入高低相应调整。
也就是说,纳税人需要从收入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例如20%)用来缴税。
税率的高低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州和乡镇:每个州以及每个乡镇都有一个独立的,通过区域内民主表决确定下来的税率。
于是一个单身,年收入80'000瑞士法郎的纳税人在楚格(ZG)只需要缴纳8,9% (=7120 瑞士法郎)的税率,而在戴尔斯贝尔格(JU)则需要缴纳18.5% (=14 ' 80瑞士法郎)的税率。
所得税的起征点在各个地区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萨尔嫩(OW)收入超过3'999 瑞士法郎就需要缴纳所得税,而在洛桑(VD)收入在23' 110瑞士法郎以内都是免税的。
收入:收入中需要缴税的比例由收入本身决定。
例如一个收入为50'000 瑞士法郎的公民在瑞士平均需要缴纳5.9% (=2 '950瑞士法郎) 的所得税。
比例税制下税收乘数的新探讨王振红【摘要】与定量税制下的税收乘数相比,在国内比较权威的教材中有关比例税制下税收乘数则存在着各种相矛盾的结果.运用等比数列、收入-支出模型和代数法三种方法,对比例税制下的税收乘数进行推导证明,可得出比例税制下税收乘数的两个公式,并可对税率乘数和边际消费倾向乘数也进行推导和证明.【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3(025)009【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税收乘数;税率乘数;比例税制【作者】王振红【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0.42目前国内外权威学者提出的关于比例税制下税收乘数的界定有些不同,其公式也不相同,甚至同一权威著作的不同版本也不相同,从而给理论与实践造成诸多不便。
概括起来比例税制下税收乘数的计中税收的变化主要以减税为主。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两个比例税制下的税收乘数,原因在于:有些学者认为,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额正好等于减少的税收总量的绝对值,即认为减少的税收不交所得税;有些学者认为,减少的税收总量并不能完全转化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的税收也要按照比例税率交税。
根据我国现行的减免税管理办法,有些减免税不用交税,而有些减免税则需要交税。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减免税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笔者运用等比数列、收入—支出模型和代数法三种方法对比例税制下的税收乘数进行证明。
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一、税收乘数的含义及问题的引出(一)税收乘数的含义本文中的税收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是负值,原因在于增加税收会导致纳税人收入减少,减少税收则会导致纳税人收入增加,两者的变动方向相反。
从广义上讲,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本文用kτ表示税率乘数;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本文用kt表示税收乘数。
若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提到的税收乘数特指后一种,即用kt表示。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课后习题的答案(中文版)!!练习题1、任何一个所得税表都体现了两种税率——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题中的表见课本12章)a、平均税率定义为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收入。
对表12—7中的比例税制来说,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多少?在累退税制和累进税制中相对应的平均税率是多少?答:从表12—7中很容易看出,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都是25%。
在累退税制中,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30%,25%,20%。
在累进税制中,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20%,25%,30%。
b、边际税率定义为额外收入支付的税收除以增加的额外收入。
计算比例税制下,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的边际税率。
计算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的边际税率。
计算累退税制和累进税制下相对应的边际税率答:(1)比例税制。
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2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25/5=0.25,即25%。
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2.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2.5/10=0.25,即25%。
(2)累退税制。
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0.2,即20%。
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10=0.15,即15%。
(3)累进税制。
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5=0.3,即30%。
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3.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3.5/10=0.35,即35%。
c、描述这三种税制中每一种的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某人在决定是否接受工资比目前工作略高一点的工作时,哪一种税率更适用?在判断税制的纵向平等时,哪一种税率更适用?答:在比例税制下,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相等,且都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
各税收的中央和地方分配比例情况详解令狐采学中央独立税:消费税、关税、进口增值税、车辆购置税、燃油税、社会保障税。
省级独立税:营业税。
县级独立税:物业税、车船使用税、遗产与赠与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
中央、省级、县级共享税具体税种和分成比例见表2。
经过以上调整,中央政府收入占税收总额的55%—60%左右,省级政府收入在22%左右,县级政府收入在20%左右。
一、中央固定收入: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
三、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1、增值税(除进口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2、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3、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按中央60%,地方40%分配。
4、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归中央,其余部分按中央60%,地方40%分配。
5、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归地方。
6、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7、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94%归中央,其余6%和其他印花税归地方省以下各级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并没有全面推行较为彻底的分税制,全国呈现多样化特征。
具体划分方式有:(1)按照企业的隶属确定税收归属。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所得税,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是按照这种方式确定其归属的。
(2)按照纳税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或行业性质,划分收入归属。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营业税,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把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划作省级收入,而把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营业税作为地、市、县等层级地方政府的收入。
(3)按照某种比例对某些税种进行分享。
相当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把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等税基较小、税额不大的税种,在省级政府与其下的各个层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比例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58年6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通过1958年6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并有利于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农业税的征收实行比例税制。
第三条下列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农业税的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交纳农业税:(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兼营农业的其他合作社;(二)有自留地的合作社社员;(三)个体农民和有农业收入的其他公民;(四)国营农场、地方国营农场和公私合营农场;(五)有农业收入的企业、机关、部队、学校、团体和寺庙。
第四条下列的农业收入征收农业税:(一)粮食作物和薯类作物的收入;(二)棉花、麻类、烟叶、油料、糖料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三)园艺作物的收入;(四)经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征收农业税的其他收入。
第五条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兼营农业的其他合作社,以社为单位交纳农业税;其他纳税人,按照他们的经营单位交纳农业税。
第二章农业收入的计算第六条农业收入的计算标准如下:(一)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按照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计算;(二)种植薯类作物的收入,按照同等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计算;(三)种植棉花、麻类、烟叶、油料和糖料作物的收入,参照种植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计算;(四)园艺作物的收入、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和经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征收农业税的其他收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计算标准。
宏观经济学税收乘数最初影响对摘要:一、宏观经济学税收乘数的概念与原理二、比例税制下税收与收入的关系三、不确定收入与税收下的乘数计算问题四、如何应对不确定收入与税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正文:宏观经济学中的税收乘数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税收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
税收乘数是指当政府改变税收政策时,由于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倍数。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单位的税收变动能引起经济总量多少单位的变动。
在比例税制下,税收与收入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税收乘数的原理是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倍数变化,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例如,当收入增加时,税收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当收入减少时,税收也会减少。
然而,在比例税制下,由于收入与税收的这种相互影响关系,我们无法直接计算出税收乘数。
因为在不确定收入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税收(T),而不确定税收,也就无法确定收入。
那么,在面临不确定收入和税收的情况下,如何计算税收乘数呢?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预测收入的范围,估算出一个大致的税收乘数。
具体方法是根据历史数据、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动等因素,预测收入的变化范围。
在此基础上,计算在不同收入情况下,税收的变化幅度,进而得出税收乘数的估计值。
在实际应用中,税收乘数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税收政策。
通过了解税收乘数的大小,政府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
例如,在经济增长滞缓时,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收,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增长过快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收,减缓经济过热,避免泡沫的产生。
总之,宏观经济学中的税收乘数是一个有益的工具,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实施税收政策。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收入和税收的不确定性,计算税收乘数具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历史数据和经济学理论,预测收入的变化范围,从而得出税收乘数的估计值。
比例税制
“比例税制”,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规定相同征收比例的税率,是税负横向平衡的重要体现。
它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流转税只能实行比例税率,而且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也可实行比例税率。
实际运用中,比例税率分为统一比例税率和有差别的比例税率。
统一比例税率是指一种税只设一个比例税率,所有的纳税人都按同一税率纳税。
差别比例税率是指一种税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例税率。
税率是根据具体征税项目设计的,不同纳税人要根据特定征税项目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
实行差别比例税率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公平税负的原则,也有利于贯彻国家对经济的奖限政策,使税收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有力杠杆。
在现行的税制中,差别比例税率有四种类型:(1)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即按产品大类或品种分别设计不同税率,如消费税就是采用产品差别比例税率。
有的产品还按质量标准设计多档次税率,如卷烟就是按照不同等级分设四等三档税率。
实行产品差别比例税率有利于调节不同产品因价格等客观原因所形成的盈利,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2)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即按照应税产品或经营项目所归属的行业设计税率,盈利水平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比例税率,如营业税就是按照不同行业分别设计比例税率。
(3)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即对同一课税对象按照其所在地区分别设计不同税率。
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具有调节地区之间级差收入的作用,农(牧)业税就是采用这种税率。
(4)幅度差别比例税率,即在税法规定的统一比例幅度内,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适用税率,如现行税制中归地方的一些税就是由备地在一定幅度内自主确定。
比例税率的特点
比例税率的共同特点是税额与税基始终保持同一比率,税额随税基的增减而同比率增减。
从财政方面看,它可使税收收入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弹性,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税收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从经济方面看,它可使税收负担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收入多者负担多,收入少者负担少。
但在贯彻社会政策方面,由于收入多者和收入少者的负担能力不尽相同,按照同一比率征税,存在表面平等掩盖实际不平等的弊病。
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比例税率主要适用于对商业、劳务的课税,而对所得或财产的课税则大多使用累进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