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顺序口诀 反应先后顺序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39.45 KB
- 文档页数:5
一. 有固定反应顺序时,应判断清楚例1. 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H+、NH4+、Cu2+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加溶液,直至过量,并不断搅拌,依次发生了数个离子反应;(1)其中第一个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2)第二个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3)最后一个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分析:在有多种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一般是依据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则和离子间可能发生的中和、双水解、氧化还原、沉淀、络合等来判断反应的顺序。
通常情况来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以与间的中和反应速率最快,其它则需据理分析。
二. 没有固定反应顺序时,应慎重分辨例2. 现有一种含有Ag+、Mg2+、Ba2+的混合溶液,如果要通过依次加入三种离子,使上述三种金属离子依次成为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则加入的三种离子是什么,顺序如何?离子反应先后顺序的确定方法(转帖)请看下面一组题目1. 写出在含有x mol 的溶液中,通入的物质的量为ymol,当①②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在的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请写出各阶段的离子方程式。
3. 在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请写出各阶段的离子方程式。
4. 在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请写出各离子方程式。
从以上的题目中可以看出,要准确完成以上各题,必须弄清楚各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
根据离子反应规律可总结以下方法:1.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多种氧化剂遇到一种还原剂,或者多种还原剂遇到一种氧化剂,根据强者优先的原则予以确定反应先后。
如在第1小题中由于还原性大小为,故反应,该题的正确答案为①②2.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稳定程度来判断,生成物越稳定的离子优先反应。
如在第2小题中与均与结合生成比生成要稳定,故先与反应。
3.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溶解度来判断,生成物溶解度越小的离子优先反应。
如在第3小题中均与反应生成和,由于的溶解度比的溶解度小,故先与反应。
4.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电离程度来判断,生成物电离程度越小的离子优先反应。
化合物之间反应的先后顺序问题酸、碱、盐几种物质混合时,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都能发生反应,应注意:(1)如果它们之间有氧化还原反应,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后考虑复分解反应(2)复分解反应,先考虑酸碱中和反应,后考虑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的反应(3)能发生多个同类反应的,生成物电解度越弱的或沉淀物溶解度越小的,先反应二、由于实验的实际操作引起的先后顺序问题向悬浊液中滴加溶液或通入气体时,先考虑和溶液的反应,后考虑和体系中固体的反应三、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先后顺序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所以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也就愈强,两强之间更容易发生电子转移,强强优先。
四、电解池中电极上的放电先后顺序问题电解池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上吸附的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那么就要考虑溶液中所存在的几种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同时还要考虑电极本身的还原性;若电解的是某种物质的水溶液,一般不会涉及H+和OH_之后的离子放电的情况五、碱金属化合物中常见的反应先后顺序问题关于Na2O2常常涉及两个重要反应2Na2O2 + 2H2O =4NaOH +O22Na2O2 + 2CO2 =2Na2CO3 +O2应用这两个反应进行化学计算的试题较多,特别是涉及Na2O2和CO2、H2O的混合物的反应问题。
直接认为先是Na2O2和CO2反应,如果Na2O2有剩余,再考虑和H2O的反应例:将16.8g的NaHCO3 受热分解后所产生的CO2气体和水蒸气全部通过装有一定量的Na2O2的密闭容器后,充分反应,最后固体质量增加2.9g,求密闭容器所装Na2O2的物质的量。
【五水硫酸铜失去结晶水是化学反应。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
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
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
高中化学溶液中离子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策略作者:孙浩真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2期摘要: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是近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型。
离子反应相关概念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化学知识的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在于理清离子反应的顺序,这样才能正确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求解题目。
为此,本文对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判断方法及规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能为同学们的化学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先后顺序;判断方法一、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是指离子间的结合或交换反应,其本质是某些离子的浓度发生了改变。
离子反应的主要特点是反应的速率比较快,且离子间的相互反应不受其它离子的干扰。
根据离子反应的原理,可以将离子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盐水反应及络合反应,在高中阶段,我们高中生只需要重点掌握前两种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点,且离子反应多指在水溶液中进行的一类化学反应。
二、溶液中离子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一)氧化还原反应型在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一种还原剂遇与多种氧化剂,或同一种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反应。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离子反应是否能发生及反应的先后顺序。
一般来说,离子在发生反应时通常是氧化性强的氧化剂先被还原、还原性强的还原剂先被氧化,同时,遵循从强到弱的原则,即氧化性与还原性比较强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化性和还原性较弱的物质。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扎实掌握一些常见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例1:将0.5molCl2通入1L 1mol·L-1的FeI2和FeBr2的混合溶液中,在忽略水的电离情况下,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当通入2molCl2时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当通入3molCl2时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解析:当向混合溶液中通入Cl2时,溶液中有2molFe2+,I-,Br-都可以与其发生反应。
由于这三种离子的还原性:I->Fe2+>Br-,根据还原性强的物质先被氧化这一规律,所以,在通入Cl2时,I-先发生反应,然后是Fe2+,最后是Br-。
离子反应先后顺序的确定方法请看下面一组题目1.写出在含有x mol的溶液中,通入的物质的量为ymol,当①②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在的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请写出各阶段的离子方程式。
3.在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请写出各阶段的离子方程式。
4.在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请写出各离子方程式。
从以上的题目中可以看出,要准确完成以上各题,必须弄清楚各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
根据离子反应规律可总结以下方法: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多种氧化剂遇到一种还原剂,或者多种还原剂遇到一种氧化剂,根据强者优先的原则予以确定反应先后。
如在第1小题中由于还原性大小为,故反应,该题的正确答案为①②2.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稳定程度来判断,生成物越稳定的离子优先反应。
如在第2小题中与均与结合生成比生成要稳定,故先与反应。
3.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溶解度来判断,生成物溶解度越小的离子优先反应。
如在第3小题中均与反应生成和,由于的溶解度比的溶解度小,故先与反应。
4.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电离程度来判断,生成物电离程度越小的离子优先反应。
如在第4小题中,、均能与反应生成、,但是由于电离程度大小为,故先与反应,然后是,最后是高考热点—离子反应先后次序的探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离子共存是近年各省高考题中的热点及难点,几乎成为必考题类,此类题看似容易,可得分率并不高。
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失误在离子反应的先后问题上,此为学生在离子反应知识上的一个盲目点所在。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不仅牵涉复分解离子反应条件,也牵涉到氧化还原反应及电离平衡等知识点。
近年来高考考查的离子反应的先后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考点:复分解离子反应先后问题及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的先后问题。
笔者对此类问题经过认真探讨,仔细推敲,总结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思路,在教学中推广,效果较好,现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先后次序问题此类问题的溶液中有多个不同离子与同一个离子均可发生复分解反应(如:多个阴离子与同一阳离子反应;多个阳离子与同一阴离子反应;不同阴、阳离子与同一离子的反应,如NH4HCO3与NaOH),这些离子有无先后反应问题?若有它将遵循什么原则?例1:在CH3COONa,NaHCO3,C6H5ONa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请依次写出各步离子方程式。
高中化学溶液中离子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策略高中化学中,溶液中离子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溶液中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规律。
在学习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时,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对于高中化学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即指在给定的溶液中,不同离子之间的反应发生的时间顺序。
通常情况下,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是由离子间的亲和性和反应速率决定的。
在进行实验观察和推断时,需要根据溶液中离子种类和浓度、溶液性质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而要想准确判断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要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
在溶液中,各种化学物质可以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这些离子之间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
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是由离子之间的亲和性和反应速率决定的。
一般来说,亲和性较大的离子会优先与其他离子发生反应,而反应速率较快的离子反应也会较快。
通过对溶液中离子的亲和性和反应速率的分析,可以判断出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
要熟悉各种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规律。
化学反应是以离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和解离为基础的,通常包括离子之间的离子交换、聚合、分解等过程。
要想准确判断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需要了解各种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规律,例如双离子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的分析,了解各种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规律,从而判断出反应的先后顺序。
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实际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离子间的化学反应现象,来判断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
通过观察产生的气体、沉淀或者颜色变化等现象,可以了解不同离子之间的反应顺序。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并确定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
要结合理论和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在进行溶液中离子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时,不能只依靠理论分析或者实验数据,而需要综合考虑两者,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数据的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
离子反应先后次序的探究离子反应的先后次序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对于正确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结果至关重要。
在复杂的情况下,确定离子反应的先后次序可以帮助学生简化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以下是对离子反应先后次序的探究。
一、定义和原理离子反应先后次序,也被称为“离子反应的竞争反应”,是指在一个复杂的反应体系中,多种离子参与反应,但反应速率和次序不同。
这些反应的速率由反应动力学原理决定,主要受到反应物质浓度、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二、确定离子反应先后次序的方法确定离子反应的先后次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通过实验测定:通过实验测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可以得出反应的速率和次序。
例如,可以利用分光光度法、电导法、滴定法等实验方法来确定。
2.通过理论模拟:使用量子化学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预测反应的速率和次序。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对离子反应机理深入的理解,但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和专业知识。
3.通过经验规则:有一些经验规则可以用来预测离子反应的先后次序,如“酸性强者优先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优先于复分解反应”。
这些规则通常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情况,并不能普遍适用。
三、离子反应先后次序的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先后次序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是主要因素:1.反应物浓度:反应物的浓度直接影响反应速率和次序。
一般来说,浓度越高的反应物,其反应速率也越高。
2.温度:温度的提高通常会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但对于不同的反应,这种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3.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压力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反应速率。
这种影响可能取决于反应的机理和气体参与的程度。
4.催化剂:催化剂可以加速或减慢特定反应的速率,从而影响离子反应的先后次序。
催化剂的作用机制涉及到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改变化学键能等因素。
5.离子性质:离子的性质如电荷、半径、极化率等也会影响离子反应的先后次序。
这些性质可能影响到离子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能力以及它们在化学环境中的稳定性等。
离子反应顺序口诀反应先后顺序规律离子反应的本质是某些离子浓度发生改变。
常见离子反应多在水溶液中进行。
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原理,离子反应可分为复分解、盐类水解、氧化还原、络合4个类型。
1.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多种氧化剂遇到一种还原剂,或者多种还原剂遇到一种氧化剂,根据强者优先的原则予以确定反应先后。
2.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稳定程度来判断,生成物越稳定的离子优先反应。
3.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溶解度来判断,生成物溶解度越小的离子优先反应。
4.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电离程度来判断,生成物电离程度越小的离子优先反应。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先后原则为:生成的电解质越弱越优先反应,同理,生成的沉淀溶解度越小,越优先反应,但有时也要考虑离子共存(例如双水解)的影响。
阳离子氧化性:Ag+>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阴离子还原性:S2+>I->SO32->Br->Cl->OH->含氧酸根其实这些都是高中强行规定的,实际反应要参照概率因素和速率因素共同得到的整体效应结果复分解反应在溶液中酸、碱、盐之间互相交换离子的反应,一般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器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一致,分三种情况:(1)生成难溶的物质(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①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②反应规律:由强酸制弱酸,由强碱制弱碱。
如:盐酸+Ca(ClO)2溶液H++ClO-=HClO稀醋酸+苯酚钠溶液CH3COOH+C6H5O-=CH3COO-+C6H5OHNH4Cl溶液+NaOH溶液NH4++OH-=NH3·H2O(3)生成挥发性物质①常见的挥发性物质有:SO2、CO2、NH3、H2S等。
其中SO2、CO2、NH3即是挥发性物质,也是难电离物质(H2SO3、H2CO3、NH3·H2O)进一步分解的产物,因此,从离子反应的本质上是相同的。
高中化学溶液中离子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策略高中化学中,溶液中离子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溶液中的离子进行反应,以得到所需的物质。
确定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对于化学实验的成功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高中化学溶液中离子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策略。
我们需要了解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在溶液中,化合物的分子会解离成离子,这些离子会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而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就是要确定在溶液中哪些离子先发生反应,哪些离子后发生反应。
在判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时,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考虑溶液中每种离子的反应活性。
一般来说,具有更高活性的离子倾向于先发生反应。
有些金属离子的还原活性系列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它们的反应活性,比如钠(Na)、镁(Mg)、铝(Al)等金属的还原活性依次递减。
而在酸碱中,氢离子(H⁺)的活性也很高。
在判断反应活性时,我们可以根据元素的位置在周期表中,或者是根据已知的化学性质进行判断。
我们需要考虑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一般来说,浓度较高的离子会更容易参与反应。
因为浓度高意味着更多的离子参与反应,反应速率更高。
我们在进行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判断时,需要考虑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情况。
我们还需要考虑离子之间的化学亲和力和反应速率。
化学亲和力是离子在反应中结合的倾向,而反应速率则是反应发生的速度。
具有良好化学亲和力和较快反应速率的离子会更快地发生反应。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所以我们在进行判断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高中化学学生来说,要判断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先后顺序并不容易,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判断。
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系列。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金属还原活性系列、非金属活性等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离子的反应活性和倾向。
我们需要进行反应速率的判断。
反应速率较快的离子在反应中会更快地消耗,而速率较慢的离子会在反应中较晚参与。
高中化学学习口诀高中化学是一个需要良好记忆和严密逻辑思维的学科,很多同学在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头痛和无从下手。
然而,在这门学科中有一些简单、易记的口诀,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记忆化学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1. 一化中学员,骑车去功甫。
这个口诀是对元素周期表第1至第10个元素周期的记忆,Yi、Hua、Li、Be、B、C、N、O、F和Ne分别代表周期中的第1至第10个元素。
这个口诀的好记性和简单性是它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2. 一花一草一树一松,骆驼铁锰氧硫强。
这个口诀是对元素周期表第11至第20个元素周期的记忆,其中铁是Fe、锰是Mn、氧是O、硫是S,骆驼代表的是其他的元素,如钾代表的是K等。
这个口诀也是十分通俗易懂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它会更加帮助我们记忆新的元素符号。
3. 金橙烤龙虾,宁可先留食氧氟氖。
这个口诀是对元素周期表第31至第36个元素周期的记忆,金橙指的是铜(应该是各种物质臭氧破坏臭氧的影响),烤龙虾指的是汞,而氧、氟、氖分别代表了周期表中的第16至18个元素。
这个口诀的关键在于寻找一些容易联想的事情,让记忆更加深刻。
二、离子反应式记忆口诀1. 不交不换,不变不变。
这个口诀是对强酸(HCI、HNO3、H2SO4等)与强碱(NaOH、KOH等)的化学反应式的记忆。
其中看似矛盾的不交不换,指的是酸和碱之间反应它们自身的离子,而不是相互交换或混合。
另外,不变不变则指的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在反应中不会有其他离子参与,化学式仍然是H+(aq) + OH-(aq) = H2O。
这个口诀记忆简单又易懂,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离子反应式的构成和规律。
2. 氧炸鱼不沉底,硫丝火喷泉。
这个口诀是对酸与金属或酸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时生成普通物质的离子反应式的记忆。
其中氧炸鱼不沉底指的是酸和金属的化学反应,如HCl与锌反应生成H2和ZnCl2,而硫丝火喷泉则指的是酸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反应,如H2SO4和O2反应生成H2O和SO2。
离子反应顺序口诀反应先后顺序规律离子反应的本质是某些离子浓度发生改变。
常见离子反应多在水溶液中进行。
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原理,离子反应可分为复分解、盐类水解、氧化还原、络合4个类型。
1.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多种氧化剂遇到一种还原剂,或者多种还原剂遇到一种氧化剂,根据强者优先的原则予以确定反应先后。
2.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稳定程度来判断,生成物越稳定的离子优先反应。
3.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溶解度来判断,生成物溶解度越小的离子优先反应。
4. 根据反应后生成物的电离程度来判断,生成物电离程度越小的离子优先反应。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先后原则为:生成的电解质越弱越优先反应,同理,生成的沉淀溶解度越小,越优先反应,但有时也要考虑离子共存(例如双水解)的影响。
阳离子氧化性:Ag+>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阴离子还原性:S2+>I->SO32->Br->Cl->OH->含氧酸根其实这些都是高中强行规定的,实际反应要参照概率因素和速率因素共同得到的整体效应结果复分解反应在溶液中酸、碱、盐之间互相交换离子的反应,一般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器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一致,分三种情况:(1)生成难溶的物质(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①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②反应规律:由强酸制弱酸,由强碱制弱碱。
如:盐酸+Ca(ClO)2溶液H++ClO-=HClO稀醋酸+苯酚钠溶液CH3COOH+C6H5O-=CH3COO-+C6H5OHNH4Cl溶液+NaOH溶液NH4++OH-=NH3·H2O(3)生成挥发性物质①常见的挥发性物质有:SO2、CO2、NH3、H2S等。
其中SO2、CO2、NH3即是挥发性物质,也是难电离物质(H2SO3、H2CO3、NH3·H2O)进一步分解的产物,因此,从离子反应的本质上是相同的。
②有些离子反应不是电解质在电离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如:实验室制NH3,用固态铵盐与固体Ca(OH)2反应:的难溶物有:离子反应②当有关离子浓度足够大时,生成微溶物的反应也能发生,常见的微溶物有CaSO4、Ag2SO4、MgCO3、Ca(OH)2等。
如:Ca2++SO42-=CaSO4↓③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的反应也能发生,如:Ca(OH)2+CO32-=CaCO3↓+2OH-(微溶)(难溶)CaSO4+CO32-=CaCO3↓+SO42-(微溶)(难溶)离子反应实验室制HCl、HF、HNO3用浓硫酸与其盐反应:离子反应但Cu与浓H2SO4的反应不是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有些在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是由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
此类反应能否发生取决于有关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须满足由强变弱的原则,即由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性质生成氧化性和还原性弱的物质。
主要包括有离子参与的置换反应与其他有离子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离子反应其他的离子反应,如盐类的水解、络合反应能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的某些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而引起反应物离子浓度的减小。
置换反应的离子反应金属单质与金属阳离子之间的置换反应,如Fe与CuSO4溶液的反应,实际上是Fe与Cu之间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单质与非金属阴离子之间的置换反应,如Cl2与NaBr溶液的反应,实际上是Cl2与Br之间的置换反应。
其它一些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如MnO2与浓HCl反应制取Cl2;Cu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FeCl2、CuCl2;Cl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和水等。
这些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比较强的氧化剂和较强的还原剂反应,生成氧化性较弱的氧化产物和还原性较弱的还原产物。
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相对强弱,是判断这一类离子反应能否发生的重要依据。
离子互换①生成难溶的物质。
如生成BaSO4、AgCl、CaCO3等。
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如生成CH3COOH、H2O、NH3·H2O、HClO等。
③生成挥发性物质。
如生成CO2、SO2、H2S等。
络合反应例如:Ag+2NH3→[Ag(NH3)2]离子反应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少。
①生成难溶的物质。
如生成BaSO4、AgCl、CaCO3等。
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如生成CH3COOH、H2O、NH3·H2O、HClO等。
③生成挥发性物质。
如生成CO2、SO2、H2S等。
只要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中的一个,离子互换反应即可发生。
这是由于溶液中离子间相互作用生成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时,都可使溶液中某几种、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减小的缘故。
若不能使某几种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减小时,则该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如K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后,因无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生成,Na、Cl、K、NO3浓度都不减少,四种离子共存于溶液中,故不能发生离子反应。
(1)非氧化还原型的离子反应条件:a.离子交换型:例如:Ag﹢+ Cl﹣= AgCl↓离子交换后要有沉淀、气体、弱电解质三者之一生成才能发生反应。
b.双水解反应型:例如:2Al ³﹢+ 3CO3²﹣+ 3H2O = 2Al(OH)3↓ + 3CO2↑要生成更难溶解的物质或弱电解质才能发生离子反应。
c.络合反应型:例如:Ag﹢+2NH3 → [Ag(NH3)2]生成比简单离子更稳定的络离子,离子反应才能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条件:在电解质溶液中能满足“以强制弱”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反应,离子反应才能进行。
例如:Cl­2 + SO3² ﹣+ H2O = 2Cl ﹣+ SO4²﹣ + 2H﹢∵氧化性还原性∴此反应才能进行。
难点:离子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规律。
即:向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判断原则:在溶液中所有离子之间不能发生任何类型的反应,否则离子不能共存。
例如:生成沉淀的:如Ba²﹢与SO4²﹣,CO3²﹣;Ag与Cl﹣,SO4²﹣(生成难电离的物质:H﹢与OH﹣;CH3COO与H﹢;NH4﹢与OH﹣;H﹢与F﹣)(生成气体(挥发性物质)如:H与CO3²﹣,S²﹣,SO3²﹣)发生氧化还原: (H﹢)KMnO4与I﹣,S²﹣;Fe²﹢与Fe³﹢发生中和反应:Fe²﹢,Al³﹢,Cu²﹢等是在溶液中显酸性的离子,OH ﹣,CO3²﹣,HCO3﹣,SO3²﹣等在溶液里则显碱性,酸碱中和反应,则不可共存强氧化性离子:MnO4﹣ Cr2O7 ClO﹣ Fe²﹢ (H﹢)NO3﹣强还原性离子:S²﹣ I﹣ Fe HS Sn S2O3 SO3²﹣ HSO3﹣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无法大量共存离子反应中,不可以拆开的物质有:单质、气体、沉淀、水、弱酸、弱碱、氧化物及绝大部分有机物(有机盐除外)常见有色离子:Fe^3+:棕黄色 Fe^2+:浅绿色Cu^2+:蓝色MnO4^-:紫色……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1)有气体产生。
例如:CO3、SO3、S、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例如:Ba、Ca、Mg、Ag等不能与SO4、CO3等大量共存;Mg、Fe、Ag、Al、Zn、Cu、Fe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与Cl,Fe与S、Ca2与PO4、Ag与Cl、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
例如:OH﹣、CH3COO﹣、PO4³﹣、HPO4²﹣、H2PO4﹣、F、ClO﹣、AlO、SiO3²﹣、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例如:HCO3﹣、HPO4²﹣、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① 例如:AlO2、S²﹣、CO3²﹣、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②再如:Fe²﹢、Al³﹢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
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
例如:3AlO²﹣十Al³﹢十6H2O=4Al(OH)3↓等典型双水解的条件;弱酸根、弱碱根离子对应的酸碱容易从体系中脱离。
即生成沉淀、气体或同时生成两种沉淀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