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诱发大鼠琳巴细胞微核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5.89 KB
- 文档页数:3
黄曲霉毒素B1在食品检测中的研究新进展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存在于一些农产品中,如玉米、花生、大米等。
AFB1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第一类致癌物质,因此对AFB1的检测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近期对AFB1检测的新进展。
传统的AFB1分析方法主要基于色谱分析技术。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GC)对样品进行分离和检测。
虽然色谱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AFB1的检测,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要求昂贵专业的仪器和技术操作。
另外,此类方法也不适用于快速检测。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人员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的AFB1检测方法。
其中,基于免疫检测技术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
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在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和技术操作条件下,快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AFB1。
基于免疫检测技术开发的AFB1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荧光免疫分析法、光学谱学分析法、纳米材料检测法等。
ELISA是最常用的免疫检测技术之一。
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检测样品中的AFB1含量。
ELISA方法利用特异性的抗AFB1抗体,将样品中的AFB1与抗体结合,然后采用酶标记检测,获得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结果。
近年来,研究人员结合修饰的纳米材料,如金磁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将其用于ELISA检测,既增强了ELISA的灵敏性,又提高了检测速度。
荧光免疫分析法是另一种免疫检测技术,该方法利用与AFB1结合的荧光标记物,通过检测荧光信号来定量检测样品中的AFB1含量。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高特异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光学谱学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样品产生衍射或吸收性改变的检测技术。
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或色谱显微镜(SCM)的光学谱学分析法来检测AFB1。
这些方法具有低成本、便携、易操作等优点,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厂、市场等场所的实时检测需求。
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尹金玲;满其航;杜丽;马琼;孙嵘;苏镇涛;周红梅;崔玉芳【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36)10【摘要】目的探讨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经0、5、10、30和60 mW/cm2不同功率密度微波辐照后1、7、14、28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CD4+/CD8+比值和CD45RA+B细胞,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辐照后7d,10~30 mW/cm2组和14d的5~30mW/cm2组CD3+T细胞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照后14d,10mW/cm2组CD4+T细胞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辐照后1~14d各辐照组CD8+T细胞均较对照组降低,其中30mW/cm2组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照后ld的5mW/cm2组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升高,辐照后14d的5~30mW/cm2组CD4+/CD8+比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细胞变化趋势相反,微波辐照后各组CD45RA+B细胞均较对照组升高,其中辐照后ld 30mW/cm2组和辐照后14d 30~60mW/cm2组CD45RA+B细胞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在辐照后14d呈较好的量效关系.结论一定剂量的微波辐照能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变并导致免疫功能受损.%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microwave radiation on peripheral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Wistar ra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Wistar rats (180-220g) were exposed to microwave with different average power densities of 5, 10, 30 and 60 mW/cm2, and sham exposureof OmW/cm2 was performed in a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At day 1, 7, 14 and 28 aft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e changes in peripheral CD3+ , CD4+ , CD8+ T cells, ratio of CD4+ /CD8+ and CD45RA+ B lymphocyte in rats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Results The CD3+ T cel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10-30mW/cm2 groups at day 7 and in 5- 30mW/cm2 groups at day 14 after radiation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05), and CD4+ T cel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10mW/cm2 group at day 14 after radiation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01). From day 1 to day 14 after radiation, CD8+ T cells showed a reduction in number in all irradiated group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b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only found in the 30mW/cm2 group (P<0.05). The CD1+ /CD8+ ratio increased in 5mW/cm2 group on day 1, whil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5-30mW/ cm2 groups on day 14 after radiation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microwave exposure, however, CD45RA+ B cells in 30mW/cm2 group at day 1 and in 30-SOmW/cm2 groups at day 14 after radi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nclusion A definite dosage of microwave radiation, ranging from 5-60mW/cm2, may induce changes in subpopulations of peripheral lymphocytes and cause acute immune function impairment in rats.【总页数】3页(P1045-1047)【作者】尹金玲;满其航;杜丽;马琼;孙嵘;苏镇涛;周红梅;崔玉芳【作者单位】100049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职业病科;100049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职业病科;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相关文献】1.安多霖对高功率微波辐照大鼠睾丸生精细胞rCaspase-9和XIAP的影响 [J], 郝述霞;吕慧敏;王春燕;齐雪松;佟鹏;苟巧2.微波辐照诱发Wistar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J], 尹金玲;满其航;崔玉芳;杜丽;马琼3.高功率雷达微波辐照对大鼠血细胞计数的影响及防护 [J], 张军;罗新民;田季雨;陈永斌4.中药复方藤黄霖对微波辐照大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J], 马琼;杜丽;崔玉芳;蔡金玲;杨晓云;孙嵘;满其航;高月;毛建平5.高功率雷达微波辐照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J], WANG Honghong; ZHANG Yongguo; TIAN Jiyu; ZHANG Jun; ZENG Jun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营养学报2008年第30卷第5期 525大剂量维生素C对大鼠抗氧化能力及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影响的研究Effect of High-Dose Ascorbic Acid on Antioxidative Actionand Cell Functions in Rats薛美兰,马爱国,张秀珍(青岛大学医学院,青岛 266021)XUE Mei-lan,MA Ai-guo, Zhang Xiu-zhen(Medic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21, China)本研究拟探讨不同高剂量维生素C(VC)对健康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红细胞膜流动性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为指导人群安全适量摄入VC提供参考。
1 对 象 与 方 法1.1 饲料组成与分组1.1.1基础饲料组分(%):面粉20,玉米粉30,豆面15,麸皮25,鱼粉5,骨粉1,食盐1,酵母粉1,色拉油2,核黄素0.004,鱼肝油0.04。
1.1.2饲料配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相应剂量的VC并充分混匀,低温压制并经循环风自然干燥,饲料制成后立即放入-20℃冰箱中保存。
1.1.3动物与分组:幼年Wister大鼠52只,80~100g,雌雄各半,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按体重和性别分成4组,每组12~14只,雌雄各半。
自由饮水,环境温度维持在(23~25)℃。
基础饲料适应性喂养1w后,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不加 VC;其余的三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加适宜量(10、25和50倍)的VC,即2000、5000、10 000 mg/kg饲料的VC,亦称VC分别占饲料的0.2%,0.5%,1.0%三组。
1.2 方法8w后,乌拉坦麻醉动物,腹主动脉取血约5ml,肝素抗凝,离心获取血浆、红细胞和淋巴细胞。
留取肾上腺,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测。
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血浆和肾上腺VC,血浆超氧化物转化酶SOD(羟胺法);血浆和红细胞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DTNB直接法),血浆和红细胞膜丙二醛MDA(硫代巴比妥酸法)。
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毒物单纯扩散正确的是AA.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不消耗能量 B.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消耗能量C. 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不消耗能量 D.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消耗能量2.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一般需要经过BA.一个阶段 B.两个阶段 C.三个阶段 D.四个阶段3.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毒性主要采用BA.体外试验 B.体内试验C.流行病学研究 D.人体观察4.影响化学物毒性的实验条件主要是DA.实验动物的物种、实验动物的品系以及实验动物的个体因素与毒性反应B.温度与湿度、昼夜节律以及动物的饲养条件C.实验动物的性别、年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D.途径和溶剂、染毒次数以及动物的饲养条件5.外源化学物致敏作用研究的首选动物为AA.豚鼠 B.大鼠 C.家兔 D、小鼠6.亚慢性毒性试验染毒期限一般为BA。
24小时 B.1—3个月 C.1年 D.2年7.慢性毒性试验中,高、中、低各剂量组间的剂量组距一般相差不小于CA.4倍 B.3倍 C.2倍 D.1倍8.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通常称为A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畸变C.染色体的结构改变 D.染色体的数目改变9.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叫做BA.整倍体 B.非整倍体 C.断裂 D.断片10.有些化学物质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其原形或其化学水解产物就可以引起生物体的突变,该化学物称为DA.染色体畸变剂 B.间接诱变剂C. 基因突变剂 D.直接诱变剂11.化学致癌的多阶段学说认为,化学致癌一般包括CA。
致癌和促癌阶段 B.致癌、促长和进展阶段C.引发、促长和进展阶段 D.促癌、致癌和进展阶段12.哺乳动物致癌试验中,整个试验结束后,患瘤动物总数在有效动物总数中所占的百分率,称为DA.癌变发生率 B.癌变发生数C.肿瘤发生数 D。
肿瘤发生率13.从孕体的主要发育阶段来看,对外源化学物损伤极为敏感的胚胎时期是BA.着床期 B.器官形成期C.胎儿期 D.原肠期1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第三阶段试验中的最敏感指标所得的NOAEL,若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则说明CA.该受试物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 B.该受试物毒性较弱C 该受试物毒性较强 D.该受试物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15.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AA,解磷定 B.石灰水 C.乙酰胺 D.美兰16.动物试验结果已证明,黄曲霉毒素主要诱发CA.皮肤癌 B.淋巴癌 C.肝癌 D.肺癌·17.在进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时,凡属毒理学资料比较完整,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日允许摄人量或不需规定日允许摄人量者,要求进行CA.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C 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D.急性毒性试验18.慢性锌中毒的临床表现是CA. 便秘 B.神经性皮炎C.顽固性贫血 D.血红蛋白含量升高19.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DA.神经系统症状 B.心血管病变C.胃肠道症状 D.牙齿和骨骼的损害20.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BA.微生物 B 外来化学物质C.寄生虫或虫卵 D.环境污染物21.若想定性描述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宜选用AA.危害性 D.毒性 C.危险性 D.毒效应22.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属于AA.迟发毒性作用 B.可逆毒性作用C.一般毒性作用 D.无阈毒性作用23.在生物体内可测量的生化、生理、行为、病理组织学或其他方面的变化,称为DA.接触生物学标志 D.反应生物学标志C.效应生物学标志 D.易感性生物学标志24.苦杏仁中毒属于AA.氰苷中毒 B.皂素中毒 C.真菌中毒 D.霉菌毒素中毒25.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著名水俣病是由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引起的,主要含重金属( B )A.铜B.汞C.铅D.铁26.按照丙烯酰胺来源推断,下列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最高的是( D )A.大米B.面粉C.黄瓜D.薯片27.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A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28.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是( A )A.B1B.G1C.M2D.G229.就营养因素而言,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属于有效促长剂的是( ?A )A.碳水化合物合理脂类B.维生素AC.维生素CD.维生素B2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31.致畸指数是( ?C )A.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摄入量之比B.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致畸作用剂量之比C.母体LD50与胎仔最大致畸作用剂量之比D.母体LD50与致畸危害指数之比32.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的( B )A.大豆B.西红柿C.玉米D.马铃薯33.下列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是( A )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B2D.维生素C34.危险度是( ?A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能力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二、填空题1.毒理学中的剂量通常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物质的量,一般以mg/kg 表示。
第 1 题: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a )。
A.血象、肝肾功能B.病理学检查C.灵敏指标的检查D.特异指标的检查E.特异基因的测试第2 题: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e )。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C.腹腔注射>经口D.经口>经皮E.以上都是第3 题: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 e )。
A.500 万种B.300 万种C.100 万种D.10 万种E.67 万种第 4 题: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a )。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E.性刚成熟初断乳初成年第5 题: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a )。
A.灌胃B.喂饲C.吞咽胶囊D.鼻饲E.饮水第6 题: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e )。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DNA 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第7 题: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b )。
A.成年动物B.大鼠100g 左右小鼠15g 左右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E.仅使用单一性别第8 题:碱基转换的后果是出现( e )。
A.同义密码B.错义密码C.终止密码D.氨基酸改变E.以上都对第9 题: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a )。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B.苯主要从呼吸道排泄,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D.甲苯的肝脏中氧化,对肝有损害作用,而甲苯没有E.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第10 题:化学结构与毒效应(d )。
食品毒理学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B 食品添加剂C 食品卫生标准D 食品营养成分2、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食品中的天然有毒物质()A 河豚毒素B 霉菌毒素C 农药残留D 龙葵素3、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 肾脏B 肝脏C 肠道D 呼吸道4、急性毒性试验中,LD50 表示()A 最大耐受剂量B 最小致死剂量C 半数致死剂量D 绝对致死剂量5、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期限一般为()A 1 3 个月B 3 6 个月C 6 12 个月D 1 2 年6、致畸试验中,敏感期通常是在()A 着床前期B 器官形成期C 胎儿期D 围生期7、以下哪种方法不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A 气相色谱法B 高效液相色谱法C 酶联免疫吸附法D 凯氏定氮法8、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不包括()A 工业“三废”排放B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C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D 地质环境因素9、遗传毒性试验不包括()A Ames 试验B 微核试验C 精子畸形试验D 30 天喂养试验10、以下哪种食品添加剂在规定使用范围内是安全的()A 苏丹红B 三聚氰胺C 苯甲酸D 瘦肉精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B 有毒有害物质在食品中的含量C 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机制D 食品安全性评价E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2、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有()A 毒物的剂量B 毒物的接触途径C 毒物的联合作用D 机体的健康状况E 环境因素3、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包括()A 一般观察B 血液学检查C 病理学检查D 生化指标检测E 体重和食物利用率4、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性污染物有()A 农药残留B 兽药残留C 重金属D 多环芳烃E 亚硝胺5、生物毒素主要包括()A 黄曲霉毒素B 镰刀菌毒素C 贝类毒素D 河豚毒素E 肉毒毒素6、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A 危害识别B 危害特征描述C 暴露评估D 风险特征描述E 风险管理7、食品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动物有()A 小鼠B 大鼠C 豚鼠D 兔E 狗8、以下属于食品添加剂毒理学评价指标的有()A 急性毒性B 慢性毒性C 遗传毒性D 致畸性E 致癌性9、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有()A 核试验B 核事故C 放射性废物排放D 天然放射性物质E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10、以下哪些是食品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A 体内实验B 体外实验C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D 数学模型预测E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是有毒有害的。
黄曲霉毒素B_1诱发大鼠肝癌的实验病理研究
蒋金星;郭铃新;虞有智
【期刊名称】《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2(24)3
【摘要】本实验以黄曲霉毒素B_1(AFB_1)诱癌,苯巴比妥钠(PB)和四氯化碳(CCl_4)促癌,建立了一种新的诱发大鼠肝癌的实验模型,并用病理组织学、形态定量测算及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癌变过程中变异肝细胞灶/给节的发生和发展及其与肝癌的关系。
结果表明,PB和CCl_4能使变异细胞灶的数目和体积增加,而且可促进肝癌的发生。
作者还发现,嗜酸细胞结节与高分化型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总页数】3页(P199-201)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肝肿瘤
【作者】蒋金星;郭铃新;虞有智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02
【相关文献】
1.联合应用二乙基亚硝胺和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癌的模型建立和病理学观察[J], 李国利;刘秉钧;等
2.左旋咪唑等5种药物阻断黄曲霉毒素B_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J], 覃国忠;严瑞琪;李瑗;覃柳亮;段小娴
3.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_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短期实验模型 [J], 段小娴;覃柳亮;覃国忠;严瑞琪
4.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黄曲霉毒素B_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英文) [J], Yanrong Hao;Jianjia Su;Chao Ou;Ji Cao;Fang Yang;Xiaoxian Duan;Chun Yang;Yuan Li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