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聚集的生理及临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51.88 KB
- 文档页数:6
红细胞生理的概述
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关历代同维持酸碱平衡。
这一功能是通过其内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血红蛋白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由珠蛋白结合亚铁血红素而成,其分子量为64458。
它是一种呼吸载体,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1。
34ml。
研究发现,红细胞内充满小颗粒,最小的直径约不6。
5nm,相当于一处血红蛋白分子的直径,此种颗粒于近红细胞膜处最多,越往中心部越少,这一分布与瑞特染色血片上红细胞的着色特点,即周边深,中赠
部浅呈所谓生理性中心渚染现象是完全一致的。
有类成熟红细胞的直径为 6.7-7.7μm,从正面观察为圆盘形,侧面观呈现单凹或双凹性圆盘状,此外形有利于红细胞生理功能的完成。
因为:①胞膜的面积大,便于进行气体交换;②胞膜有盈余,保证红细胞易于伸展变形,早然其直径为 6.7-7.7μm ,却能顺利地通过直径仅有3μm的脾窦。
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CFU--S)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成为原红细胞,经过当选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已丧失分裂能力,它通过脱核而成为网织红细胞。
此种增殖、分
化、成熟的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
网织红细胞再经约48h即完全成熟。
红细胞释入血液后,平均寿命约120天。
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环,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生物领域的一种细胞间的反应,它指的是,当红细胞与一种特定的外源物体接触时,红细胞能够产生凝集效应,即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生理反应的正常现象。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当红细胞接触某一反应原,它们会凝聚在一起,构成紧密的细胞群体,红细胞之间产生贴附力,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物理隔离效果,具有一定的抗迁移,抗松散作用。
另外,这种红细胞凝集反应也可以引起免疫系统的活跃,因为红细胞凝集反应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扩大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
它同时也可以增加血液的粘度,阻止外界的毒素进入血液,减少细胞的损伤,促使身体维持健康状态。
此外,红细胞凝集反应也可以帮助机体恢复凝血能力,凝血溶血紊乱时也可以通过凝集反应被治疗,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当机体血液凝血率异常时,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物质来引发凝集反应,使血液凝血率回归正常。
红细胞凝集反应不但涉及到内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联,与机体的凝血功能也有关联。
机体的一些病症,如出血缺陷症、血小板性紫癜、脑血管病变等,都与红细胞凝集反应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表现也可以通过对红细胞凝集反应进行检测来分析。
凝集反应也与机体的血液循环也有关联,血液循环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增加血液粘度,降低其扩散速度,减轻细胞的损伤,保护细胞结构。
综上所述,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不仅仅涉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凝血功能还有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了解红细胞凝集的机制,有助于理解出血缺陷症、血小板性紫癜、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可以帮助医生更有效的治疗某些病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浅析红细胞冷凝集对血细胞分析检验的影响血细胞分析检验是指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的测试,来检测出患者是否有病理性变化的检验方法。
其中,红细胞冷凝集是一种属于血液凝集现象的过程,常常被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等病理问题有关。
本文将对红细胞冷凝集对血细胞分析检验的影响进行浅析。
红细胞冷凝集是指在生理盐水或人体温度下,红细胞之间因聚集而形成的“羊群效应”。
这是由于在特定的环境因素下,红细胞表面的原生质表达成分(如IgG、IgM等抗体)与胶体质表达成分(如C3等补体)发生相互作用,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导致红细胞表面发生聚集和凝集现象。
当红细胞冷凝集发生时,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测量出现偏差,同时也会影响其他血细胞分析参数的准确测定。
在血细胞分析检验中,红细胞计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其能够反映出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输血需求等情况。
在红细胞冷凝集发生时,由于红细胞表面的聚集现象会影响到红细胞的分散状态,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测定值异常偏高,这样就会导致对患者实际红细胞数量的判断产生误差。
因此,对于已经存在红细胞冷凝集现象的患者,在进行红细胞计数时应当予以注意。
此外,在白细胞分类检验中也会受到红细胞冷凝集的干扰。
由于红细胞冷凝集会导致红细胞堵塞血细胞分析仪器内的细小孔隙,降低管道内的涂层静电作用力,从而使白细胞的准确分类变得困难。
当分析结果中出现颗粒物含量过高、细胞数量偏低以及溶血现象等异常情况时,很可能是因为样本中存在红细胞冷凝集导致仪器测定失准的结果。
总之,红细胞冷凝集对血细胞分析检验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避免出现干扰现象,临床医生应当在进行血细胞分析检验之前先对样本进行外观检查,检查样本是否存在发生红细胞冷凝集的情况,如有必要,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抗凝剂或加温等手段进行预处理。
这样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红细胞红细胞是构成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细胞类型。
它们主要存在于人的循环系统中,承担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任务。
红细胞的形态小而圆,没有细胞核,寿命较短,大约只有120天左右。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红细胞由一种称为红血球的细胞构成,它们是由骨髓中的干细胞经过一系列分化而来。
成熟的红细胞具有双凹形状,使其能够更好地在血液中穿行。
红细胞内部含有大量的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含有铁元素,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便是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当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时,红细胞呈现出鲜红色的外观,而在运输过程中释放出氧气后,红细胞则呈现出暗红色。
除了运输氧气,红细胞还能够帮助机体排出代谢产物二氧化碳。
当人体的细胞进行代谢活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从细胞中释放进入血液中。
红细胞通过载运二氧化碳回到肺部,然后通过呼吸作用将其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呼吸运动。
红细胞在人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红细胞的存在保证了氧气在体内的运输,维持了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
如果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贫血等。
其次,红细胞还能够通过维持血液的渗透压平衡来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此外,红细胞还参与了免疫反应、酸碱平衡等重要生理过程。
在红细胞的寿命结束后,它们会被脾脏和肝脏等器官清除,然后被分解成由铁和其他物质组成的胆红素。
这些物质会经过肝脏的处理后进行排泄,一部分经肠道被排出体外,称为粪便染色,一部分则通过肾脏排泄,最终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总结起来,红细胞作为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维持生命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确保机体正常代谢,参与水分平衡、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
了解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确保红细胞的正常生成和功能。
红细胞的作用与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它们是一种小而可塑的细胞,是血液血管和血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与细胞呼吸和耗氧有关的细胞,可以在体内送输氧气。
它们还参与细胞免疫和免疫反应,起着交流和维护血液平衡的重要作用。
组成红细胞的结构十分简单,由细胞膜和质量组成,没有核细胞和线粒体,细胞膜由脂肪和蛋白质组成,质量以水蛋白和脂质为主,也有少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特殊的小分子等。
功能红细胞的最重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它们可以吸收呼吸组织中氧气,然后将氧气运输到其他器官和细胞;它们还能参与细胞免疫和免疫反应,以阻止感染病毒和细菌,维护人体的健康。
另外,红细胞还可以交流,通过细胞间的离子通道,调节水平衡,从而调节其他细胞的活动。
形成红细胞的形成是由骨髓中的干细胞发育成的,这些干细胞是在胎儿形成时就形成的,并在成年人的骨髓中维持一定水平。
骨髓中的干细胞经历几个生长和分化阶段,最终形成红细胞,然后流入血液循环,参与氧气和养分的运输。
细胞分解红细胞会在体内循环4到5天,然后会被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摄取,分解成二级代谢产物,并将氧气和养分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液循环的中性状态。
最终,细胞分解产生的氧气和养分释放到细胞质中,参与新的生物合成和活动。
缺乏红细胞的缺乏会导致贫血,表现为乏力、倦怠、脸色苍白等症状。
此外,当缺乏红细胞较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意识模糊、皮肤紫绀等症状,甚至发展为呼吸衰竭和心衰竭等严重病情。
当缺血症严重时,需要进行危重性贫血的治疗,如通过输血补充血液中的红细胞,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平衡。
总之,红细胞是血液中最重要的细胞,它们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参与细胞免疫和交流,保持血液循环的稳定状态,缺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贫血症。
因此,红细胞在人体生命中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维护它们,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状态。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ESR)和红细胞聚集指数(RBCA)是在体内对血液的一种指标测量。
ESR表示血浆中红细胞自下而上地沉降在一定时间内的速度,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RBCA则是测量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聚集性。
这两种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内的炎症、感染、器官受损或肿瘤等情况的程度,因此在临床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的意义。
作为一种常规的体检指标,ESR可以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沉的速度来判断出人体内是否存在炎症、感染或其他疾病。
通常情况下,ESR值增高可能意味着机体存在病理性的情况。
而对于红细胞聚集指数RBCA而言,它则可以更为精确地反映出人体内的炎症情况和红细胞的变化。
当我们在体内观察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偏高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时,可以预示着身体内可能存在着某种疾病或不适。
这时,我们就需要仔细地去探究这些指标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引发的病理生理情况。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偏高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可以表明人体内可能存在着炎症反应,或者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关于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两种指标对于我们了解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情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更早地发现身体内的变化,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以维护身体的健康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体检和检查来了解自己的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的情况。
当发现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时,不妨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调整。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指标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健。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指标,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ESR)和红细胞聚集指数(RBCA)是衡量人体内炎症和疾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两个指标可以通过临床检查获得,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指导治疗和调整方案。
红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研究及其生物学意义红细胞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细胞之一,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但是,红细胞不仅在气体交换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对于人体健康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红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研究,以及其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在各种形态特征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通常呈现出圆盘形状,中央凹陷,形似扁饼。
这种形态有助于红细胞通过血管中的狭窄部位,如毛细血管的狭窄,以及在肺泡和组织中的气体交换。
此外,红细胞的边缘有点状凸起,称为“酒窝”,这有利于增强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增强其稳定性。
然而,正常的红细胞形态也会因不同的疾病和状态而发生改变。
例如,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和血型不匹配等疾病都可能引起红细胞的形态异常。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之所以被称为氧气携带者,是因为它们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每个红细胞中都含有一种铁离子结合的蛋白质——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中的四个铁原子各自通过一个氮原子与一个分子供氧的氧气分子结合在一起。
这样,红细胞中存在的数百万个血红蛋白分子形成了大量的氧气物理吸附。
此外,红细胞还负责将CO2从组织细胞运送到肺部换气,然后呼出。
这种二氧化碳的运输主要通过二氧化碳在红细胞中转变成碳酸氢盐的化学反应实现的。
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生物学意义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研究对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通过更好地理解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能够帮助诊断和治疗多种与血液和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
另外,研究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还可以为制备新型的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提供灵感。
例如,通过模仿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制作的人工红细胞可以在医学上应用于替代血浆、增加氧气分压、治疗某些贫血等多种应用。
总结红细胞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细胞之一,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身体的功能和健康状态,能够开辟出许多新颖的应用和创新,是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红细胞冷凝集的原因
红细胞冷凝集是指在低温下,红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寒冷凝集素,人体血液中的寒冷凝集素是一种特殊的抗体,它可以在低温下引起红细胞的凝集。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这些抗体会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之间发生凝集。
2. 寒冷凝集病,寒冷凝集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患者的血液中含有寒冷凝集素。
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这些抗体会引起红细胞凝集,导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3. 寒冷性自身免疫疾病,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会导致寒冷凝集现象。
这些疾病会使机体产生异常的抗体,导致红细胞在低温下凝集。
4. 血液冷冻造成的凝集,在某些情况下,当血液暴露在极低温下,也会导致红细胞的冷凝集现象,这可能是在采集、保存或输注血液时出现的问题。
总的来说,红细胞冷凝集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免疫系统相关的因素、寒冷凝集素和血液冷冻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可能需要进行不同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如果出现红细胞冷凝集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红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众所周知,红细胞在我们的身体维持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究竟红细胞的作用有哪些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讲解:
一、运输氧气
首先,红细胞是一种微小的血液细胞,主要功能是从肺部吸收的新鲜
氧气,并将其运输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及器官。
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起着运输氧气到体内各个细胞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参与免疫反应
其次,有些红细胞有抗原结构,能够识别特定外来物质,参与免疫反应,从而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入侵。
当病原体进入体内时,红细胞便
会发挥其抗原性,起到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三、缓解凝血
最后,红细胞中还含有凝血因子,它们能够缓解凝血过程的发生,保
持血液可以流动,维持人体内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避免溢血现象的
发生。
综上所述,红细胞的作用十分复杂而重要,它既能帮助人体运输氧气,
参与免疫反应,又能缓解凝血,共同保护我们的身体。
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能确保我们体内红细胞聚集数量和质量,发挥它们最大的能量。
红细胞聚集的生理及临床意义静止或低切变率条件下,红细胞与红细胞在大分子桥联作用下能形成缗钱状(Rouleaux)的聚集体,产生红细胞聚集现象。
红细胞聚集(Erythrocyte Aggregation,EA)可对血液的宏观流动特性产生一定影响,是血液呈非牛顿流动特性的两大原因之一。
Lowe等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红细胞聚集、血球压积、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是独立于其他因素的流变学领域中的四个独立危险因素。
对正常血样,只有在较低切变率(γ<46s-1)条件下红细胞聚集才能产生,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糖尿病等),即便切变率达到200s-1以上,仍能发现聚集体存在。
一般而言,正常生理状态下,红细胞聚集体可在机体内存在,但过度的聚集却是一种病理表现。
具体来讲,红细胞聚集有如下几方面的生理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聚集对血液宏观流变特性的影响红细胞聚集是血液表观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粘度的体外测量表明,在较低切变率条件下(γ<46s-1),随着切变率的减小,红细胞聚集程度逐渐增加,进而导致全血表观粘度大幅度增加。
图1是King等使用Weissenberg流变仪所得到的测量结果。
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红细胞可以聚集、红细胞过度聚集及红细胞不能聚集的三种悬浮液。
该图表明,低切变率条件下,由于红细胞的过度聚集,引起红细胞聚集体的快速沉降,使椎板间出现含红细胞非常少的血浆层及大量可沿锥板壁滑动的聚集体,最终导致所测量的低切表观粘度值(γ=0.05s-1)下降。
也就是说,虽然红细胞聚集可使低切表观粘度值大幅度升高,但过度的聚集却会由于血浆层等现象的出现而导致所测低切表观粘度值下降。
图1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A)、含葡聚糖的血浆(B)及白蛋白-Ringer液(C)中的流变特性(T为全血表观粘度)关于粘度计中,不同切变率条件下红细胞的沉降现象,Copley等曾做过较精细的研究。
图2是他们用特制的Couette粘度计得到的结果。
从图中可看出,从静止到切变率等于0.01s-1,红细胞沉降速度近似不变,此后随切变率增加,沉降速度显著增加,直至切变率在0.1s-1时达峰值,此后,随着切变率的增加血沉逐渐下降,直至接近10s-1时,血液的剪切流动会伴随有红细胞的沉降发生,并由此影响着所测得的表观粘度值。
图2 切变率(γ)对血沉(ESR)的影响红细胞聚集不但影响全血低切粘度,而且还是全血粘弹性、触变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将红细胞悬浮于(a)自身血浆及(b)白蛋白-Ringer液中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发现,(a)样品存在应力松弛现象,而(b)样品却呈典型的牛顿流体的特性,无松弛现象发生。
另外,已经发现兔子血不能形成缗钱状聚集体,通过逐渐增加切变率至γ=4s-1,然后在逐渐减少切变率至零的过程记录发现,人血存在典型的滞后环,而兔子血的加载-卸载曲线重合,并无滞后环产生。
葡聚糖-150可作为红细胞聚集的诱导剂,将标准压积的红细胞悬浮于自身血浆及添加有1%的葡聚糖-150的自身血浆后可进行悬浮液粘性及弹性分量随频率及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研究。
结果发现,无论是频率依赖的还是切变率依赖的粘弹性,随着聚集性的增加,其粘性分量和弹性分量均有所增加,即聚集性的改变也将引起粘弹分量的改变。
红细胞聚集对体内血液流动的影响红细胞聚集的体外测量结果并非是体内情况的必然反映。
事实上,红细胞聚集对体内血液流动的影响要复杂得多。
一、红细胞体内聚集并非只与血液本身,而且还与血管壁的性质有关。
此点及Copley在1892年提出的血管—血液器官(Vessel-blood organ)的概念在微循环中有特殊意义。
Silberberg(1983)认为在血细胞与血管内表面均存在一层糖蛋白,这些糖蛋白有特殊的功能,它们既能阻止,也可能有利于二者的相互粘附。
从此观点来看,他认为在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可能会在血管壁上粘附,导致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使红细胞聚集体在粘附部位形成,最终阻塞血管,导致血流滞止。
Smith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证实,冠心病患者的红细胞容易与血管内皮细胞层粘附,结合较紧密。
Copley称这种红细胞聚集体与血管壁粘附,导致血细胞堆积、血流滞止的现象为结合淤滞(Compaction Stasis)。
他认为此现象既可在压积较高(如红细胞增多症,高山病等)条件下,也可在机体感染的病理条件下,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而导致的血管内红细胞堆积所引起。
我们知道,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有很强的侨联作用,Copley等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毛细血管壁内皮表面沉积有一层由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组成的复合体层,他称此层为内皮内纤维蛋白衬底(Endo-endothelial Fibrln Lining,EEFL),他认为EEFL有比Silberberg提到的糖蛋白层更大的作用。
关于红细胞聚集对血液—血管器官方面的重要性在微循环障碍病理情况下更为突出。
微循环障碍的特征是毛细血管内血流减慢,血管壁发生病变、血管通透性增加。
此时,一方面,由于血流速度较小,管内剪切应力的作用下不足以使红细胞聚集体解离,致使红细胞聚集体大量存在,进一步降低血流速度,以此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恶化;另一方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将导致血管内红细胞压积及血浆大分子(如纤维蛋白原等)浓度增加,引起红细胞聚集,血流减慢,甚至生理循环滞止。
除此之外,由于红细胞聚集的增加,还会使微静脉内的白细胞被挤向血管壁,增加白细胞与血管壁作用的机会,使附壁白细胞增多,管腔面积相对减少,血流量降低。
二、由于人体自身的调节代偿作用,当红细胞聚集程度不太严重时,红细胞聚集对人体血流量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
Dufaux等用注射葡萄糖-500增加红细胞聚集性的方法对大鼠睾丸肌的血液循环进行了观察。
尽管体外测量表明全血中添加葡萄糖-500可显著增加红细胞聚集性,但在体内,当葡萄糖-500浓度小于2%时,血流量只有轻微的变化,不过,当浓度大于2%后,流量将显著降低。
此时,红细胞充满整个血管,血浆层消失,流动阻力显著增加。
他的实验还发现红细胞聚集也可影响心电图的S-T波形。
三、循环系统是由不同结构的管道连接成的复杂系统,不通器官、不同部位血管的流动特性及血流状态差异较大,从而对红细胞聚集产生不同影响。
正常生理状态下,红细胞聚集程度较小,此时,大动脉内的切应力足以使其内较大的红细胞聚集体解散,使血液表现出较小的表观粘度;对毛细血管而言,由于其内的血液流动有更大的切应力,外加较小直径及较低的红细胞压积致使这些部位几乎不可能有红细胞聚集发生,毛细血管后静脉及小静脉是切应力最小部位,因此,这些部位是红细胞聚集体最可能形成的部位,由于红细胞聚集体的存在及较小的切应力使这些部位有较高的表观粘度。
这样一种后毛细血管中血液表观粘度升高的现象可使后与前毛细血管阻力比升高,毛细血管压升高,有利于毛细血管内体液的交换。
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聚集性可显著增加,使体内有大量的较大红细胞聚集体存在。
大血管中,缗钱串状的聚集体可在流场中旋转、翻滚,消耗过多的能量,增加全血表观粘度。
但在管径较小的血管中可能出现几种复杂的情况。
一方面,由于红细胞的聚集体有向轴迁移的趋势,将导致血浆层的出现,使表观粘度降低,同时,由于聚集体的向轴迁移也将导致白细胞向壁移动,增加白细胞附壁的机会。
另一方面,过度过强的聚集将会使聚集体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流滞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病理表现。
最后还应强调指出的是,红细胞聚集是一生理现象,Fahraeus(1958)认为,在不引起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条件下,轻度的聚集不但不会阻碍血液流动,相反还有利于血液流动。
但在什么情况下能形成有利于流动的聚集体,至今仍未有人研究。
只是有人发现3-4个红细胞形成的聚集体最接近球形,该形状的物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较小。
红细胞聚集在静脉病理中的作用临床上,静脉循环两个最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是静脉高血压和静脉血栓形成,这两种过程均与血液流变学特性,尤其是红细胞聚集性有很大关系。
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学效应应从两个层次作用于静脉高血压。
一方面,静脉曲张或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静脉高血压。
而静脉高血压是病人主诉的“劳累,突发事件”等症状的主要原因。
静脉曲张过程中,虽然静脉瓣关闭不全是基本病因,但局部血液流变学变化,尤其是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又加重了静脉血流减慢,并进一步导致静脉血压升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见图3)。
图3 红细胞聚集对静脉高血压的影响另一方面血液流变学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影响静脉高血压。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伴随有皮肤下组织血流停滞,造成缺氧,代谢物堆积,细胞ATP减少,PH值下降,从而使红细胞变形性减弱,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引起长期静脉循环血流停滞。
图4是此过程示意图。
图4 红细胞聚集、微循环障碍与静脉功能不全血流减慢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之一,流变学上血流速度减慢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几乎有相同的含义,二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在体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血流停滞。
上述论证表明,血液流变学在静脉病理中起作用,并由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反映出来,它们可形成恶性循环,并由此继续下去,这种恶性循环若不被阻断就会增加异常病理变化。
红细胞聚集在病理中的作用远不止局限于静脉,它在糖尿病、高血压、脑中风、眼底病等多种缺血性疾病及过度肥胖症中均有很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聚集除在疾病机理方面起作用外,临床上通过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还能对很多疾病达到治疗效果。
Ernst(10)对外周动脉缺血患者的治疗研究发现,血液稀释只对血管阻塞较严重的病人才有效。
他认为该结果可能是因为血液稀释主要作用在于降低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增加低切变率下的表观粘度,提高缺血区的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