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24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神经、肿瘤、血管等领域的疾病治疗。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但术前术后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术前和术后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
一、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措施1. 心理护理患者对介入治疗存在恐惧、焦虑等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过程、注意事项及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减轻心理负担。
2. 术前准备(1)完善各项检查:术前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光等检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良好。
(2)术前禁食禁水:术前4-6小时禁食禁水,以防术中呕吐。
(3)皮肤准备:术前1-2天,患者应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如双侧腹股沟、会阴部等,预防术后穿刺口感染。
(4)术前排尿:术前排小便,特殊内腔道介入治疗术前冲洗。
(5)体位训练: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排便,以适应术后卧床需要及肢体制动。
二、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措施1.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根据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如动脉穿刺者需制动12-24小时,静脉穿刺者需制动6-8小时。
2. 穿刺点护理(1)拔除鞘管后,用沙袋压迫穿刺点2-6小时,保持沙袋部位正确。
(2)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保持穿刺点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4-6小时内,每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预防意外发生。
稳定后,根据医生指示调整监测频率。
4. 疼痛护理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士应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时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
5.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不适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6. 饮食护理术后4小时可进食半流质食物,不宜过饱。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7. 术后并发症观察(1)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如有,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呼吸异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相关内容。
一、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患者的病情: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检查和心脏造影等方法来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介入治疗。
2. 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过敏史、病史等,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术前禁食:通常在手术前6小时内禁食,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4. 心血管药物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在术前适当调整或停用一些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5. 术前准备充足:医学人员需要准备好必要的介入治疗器材和设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后处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处理是确保患者顺利恢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和监测:患者手术后需要在监护室或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密切观察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2. 术后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继续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3. 控制感染风险:手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妥善处理切口,做好消毒和换药工作,控制感染风险。
4. 康复护理:患者手术后适当进行活动,保持合理的休息和营养,遵医嘱进行相关康复锻炼。
5. 定期复诊和随访: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以评估疗效和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结: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对于治疗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病情,术后密切观察、合理用药、进行康复护理和定期复诊,都是确保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步骤。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这样的格式应该符合你的要求,文章内容也正好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的相关内容。
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常规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做血,尿常规化验,检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血糖及血电解质。
2、向病人做好术前卫生宣教,嘱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
3、术前一日行手术野备皮(右上肢、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根据需要做抗生素过敏试验,遵医嘱给予术前应召药。
4、手术当日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正常服药.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需要补液。
二、术后护理
1、病人返室后测量血压,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密切观察心率、律的变化。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观察有无胸痛或憋气等不适。
2、应用股动脉时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足温情况,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皮温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免造成下肢供血不足引起坏死。
3、嘱病人多饮水,按需予以静脉补液。
术后6小时内总入量应达到1500毫升,尿量达1000~1500毫升。
排尿困难者必要时予以导尿。
4、患者卧床24小时,病人卧床期间应做好生活护理,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渗血情况。
5、如伤口局部沙袋压迫,动脉穿刺伤口压迫1小时,术侧肢体制动8小时。
定时检查穿刺部位伤口情况。
6、根据需要遵医嘱予抗菌素预防感染。
7、抗凝治疗者给予皮下注射时,注射部位应于腹部脐下偏左或右,注射后嘱病人稍用力压住针眼5-10分钟,不得揉动。
8、术后给予半流食、易消化食物.少食用奶制品以免引起腹胀。
9、病人卧床期间应注意保暖及卧位舒适,做好生活护理。
10、术后24小时拆除压迫止血器,确定无出血、溶血等情况时,病人方可下床活动。
介入治疗时药物的应用及术前、术后处理(一)术前用药1.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建议剂量是300mg/d,从术前3d开始使用。
拟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前均应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用法为首剂300mg---600mg ,继之以75mg/d使用3-4天。
氯吡格雷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
2.抗心绞痛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3.镇静剂:精神紧张患者可在介入治疗的前一天晚上口服镇静剂,也可在操作开始前肌肉或静脉注射镇静剂。
4.他汀类:推荐给予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或辛伐他汀。
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前给予适当容量液体以维持足够尿量,一般可于术前2~3h开始持续静脉点滴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0ml/h,术后持续点滴10h或直至出现充足尿量(不少于800ml)。
6.对造影剂或多种药物过敏患者的术前准备:应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术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并在术前进行抗过敏治疗,于操作开始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二)术中用药1.肝素:可于介入治疗开始时给予固定剂量的肝素( 7500~10000IU)或根据体重调整用量( 100IU/kg体重)。
手术每延长1h应补加肝素2000IU,保持ACT≥3 00s,但不超过400s。
对术前8h内已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建议介入治疗开始时给予普通肝素,但剂量酌减,此时ACT监测结果可能会低估抗凝效果。
不主张术中单独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对无并发症的PCI,不主张术后常规使用普通肝素,特别是用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者,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但对于术后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如长病变、明显残余狭窄、置入多个支架等) ,可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3~5d。
2.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欣维宁):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介入后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以下情况应考虑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有血栓的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糖尿病小血管病变、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者。
一、概述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心脏疾病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顺利恢复。
二、术前准备1. 术前一日,患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口服安眠药。
2. 术前清洁手术区皮肤,一般为右侧腕部、右侧大腿根部。
3. 穿刺留置针,术日晨空身穿病员服,摘下首饰、活动假牙。
4. 股动脉手术创口的患者,应准备盐袋、尿壶、便盆、吸管等。
5. 手术当日可进食少量清淡易消化食物。
6. 如果是接台手术,请耐心等待通知。
三、术后护理1.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穿刺部位护理(1)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2)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根据医生指导,适时调整压迫时间,防止出血。
3.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4. 迷走神经反射心脏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休克,护士应提高认识,重视观察及护理。
术后应帮助患者平卧,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指导患者多喝水,预防血容量不足。
5. 术后活动(1)术后24小时内,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术后24小时后,可根据医生指导,逐渐增加活动量。
6. 饮食护理(1)术后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适当增加热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注意补充维生素。
7. 出院指导(1)患者出院后,应继续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4)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四、总结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穿刺部位护理,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确保患者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