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切除BillrothⅠ式吻合术后全身衰竭伴髂窝脓肿1例病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0.73 KB
- 文档页数:2
远端胃大部切除毕〔Billroth〕I式术后吻合口出血护理1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毕I式术后吻合口出血护理1例【摘要】目的:探讨经远端胃大部切除毕I式术后,吻合口出血的护理方法。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对出血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是护理的关键,能否及早发现出血先兆并作出反响.能否及时果断采取有效的救治手段,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因此临床护理观察在救治胃癌术后出血过程中的作用不容无视。
【关键词】胃癌;吻合口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05-0262-01胃大部切除毕I式术:即在胃大部切除后将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
术后可有少许暗红色或咖啡色胃液自胃管内抽出,一般24小时内不超过300ml,且颜色逐渐变清。
假设术后短期内从胃管不断引流出新鲜血液,24小时后仍未停止,甚至出现呕血黑便,那么系术后出血。
在胃大局部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出血为其严重的并发症,据资料报道【1】,其发生率大约在2%左右。
发生在术后24小时以内的出血,多属术中止血不确切,术后4-6天发生的出血,常为吻合口粘膜坏死脱落所致,术后10-20天发生的出血,与吻合口缝线处感染、腐蚀血管有关,出血后行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必要时行胃镜下止血,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明确病因与出血部位,可采取栓塞治疗或动脉注射垂体升压素等介入性止血措施,配合输血,维持体液平衡后成功止血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年龄62岁。
体检发现胃粘膜内癌半月余,胃镜提示:胃幽门前区见约1.2*3.0cm 不规那么结节状隆起。
病理示胃窦粘膜内癌,2021年12月30日行胃癌根治术,患者胃癌根治术后一周余出现便血,考虑消化道出血,吻合口出血不能除外,血色素术后108g/L下降至68g/L,有失血性休克表现,后予以急查胃镜及腹部平片明确出血部位。
同时予输红细胞,补充晶、胶体等补充血容量,并予以兰索拉唑制酸,邦亭止血,乌司他丁改善微循环等处理,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胃镜提示残胃胃壁及吻合口均见溃疡性病变,检查时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局部吻合口处小血管有渗血,予以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
1例胃癌术后吻合口瘘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ICU期护理体会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全部恶性肿瘤前列。
胃癌术后影响预后因素很多,现将1例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农民。
于2012年6月19日入院,既往体健,于入院前1个月出现上腹部疼痛,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贲门与胃底交界处病变。
病理诊断:胃体低分化腺癌。
遂收住我院肿瘤外科,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于2012年6月28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
术后给予抗炎、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于术后第4d肠功能恢复,从营养管滴注营养液,术后第12d 患者出现发热、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腹痛明显,呈持续性加重。
第2次术后第2 d PCTYY提示:全身重度感染,持续床旁血滤96 h。
经过22 d的监护(监护内容包括术后常规护理、呼吸系统监护、循环系统监护、各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和与家属的沟通),患者平稳转出ICU,经过70 d住院治疗痊愈出院。
2护理2.1心理护理吻合口瘘发病急,病情重,且该患者进行了第2次手术,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和绝望心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和同种病例的康复情况,多传达良性信息,对其正确积极行为及时给予肯定,让患者感到自己正在康复之中,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家属利用探视时间对患者进行安慰,使患者端正态度,克服失望、急躁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基础护理因患者长期禁饮食,体质弱,抵抗力下降,细菌易在口腔内生长繁殖引起口腔感染。
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4次/d,以保持口腔清洁、舒适、口唇湿润,防止口唇干裂及口腔感染。
口腔感染可用5%葡萄糖500 mL+氟尿嘧啶一支进行漱口。
口腔护理和漱口后,叮嘱患者不要下咽,防止吻合口感染,影响愈合。
睡气垫床,定时翻身叩背预防肺部感染并协助肢体活动,定时按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病情允许尽早床上活动四肢,尽早下床活动。
1例胃癌术后病人多次手术的护理近年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死亡率高、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案并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首要的治疗措施。
胃癌术后病人多次手术的病例临床数量并不多,随着胃癌术后患者护理工作的增加,在护理措施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为了使疑难患者的护理质量得以提升,将我科2018年3月1日收治1例胃癌术后1年余并发慢性胆囊炎及背部囊肿经多次手术后的病人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汇报,总结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病人,男,59岁,2017年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中分化腺癌。
2018年3月1日病人因中上腹疼痛4h,进食油腻食物后隐痛加剧,查体后拟腹痛待查:“胆囊炎?肠粘连?”收住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67/min,呼吸19/min,血压122/84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背部皮肤可见一溃疡,大小约2cm,表面有渗液,周围伴红肿,腹平,腹部可见陈旧性瘢痕。
入院后经禁食、补液、抗炎、抑酸治疗后腹痛缓解,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肿大,淀粉酶184.7U/L,经沟通后采取保守治疗。
2018年3月3日经病人及家属同意后在局部麻醉下行背部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转移性腺癌,考虑病人肿瘤复发可能。
2018年3月9日病人突感上腹疼痛不适,较剧烈,B超复查示胆囊炎,胆囊肿大明显,胆总管扩张,于次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置引流管一根于Winslow孔,术后禁食、补液、抗感染、保肝治疗。
2018年3月16日胆红素升高,肝功能指标偏高,予以保肝退黄疸治疗。
3月22日MRCP检查示胰头部占位梗阻、胰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
3月2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腹腔黏连松解术,术中胰头处约8cm×3cm大小质硬肿块,病理示胰腺腺癌。
术后放置胃肠减压管1根,腹腔引流管2根,造瘘管1根,保留导尿管1根;并予补液、保肝、退黄疸、维持水电解平衡治疗。
临床医学论文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12例护理分析ABSTRAVT:Objective: Summarized nursing experience of 12 cases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patients.Methods: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12 PGS by careful and meticulous care,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care,given decompression,medications,nutritional support,dietary advice,guidance and other activities,from September 2009 to September 20xx年9月至20xx年9月,本院外科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PGS病人12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均康复出院。
现对这12例病人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选取的12例PGS病人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45~77岁。
原发疾病:消化性溃疡出血2例,溃疡穿孔1例,胃癌9例。
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吻合术3例,毕Ⅱ式吻合术9例。
1.1.1诊断标准:病人每日胃液引流量大于800ml,持续10d以上;病人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无其他可导致PGS的疾病;近期未应用抑制平滑肌收缩的药物;胃肠蠕动异常、减弱或者消失[3]。
1.1.2 临床症状:症状出现于术后7~12d,首发症状为上腹部饱胀感,反酸、恶心、呕吐,呕吐物大部分为混杂胆汁的胃液,肛门无排便及排气。
查体可及上腹部胀满,腹部无包块,有胃振水音,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
2.护理2.1心理护理 PGS属于功能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与心理应激有关,在经历疾病的困扰和手术病痛的折磨之后,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加之不能进食、频繁呕吐、胃情,有利于术后及PGS恢复。
临床典型病例分析一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与术后恢复过程临床典型病例分析:一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与术后恢复过程背景介绍: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手术治疗是胃癌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分析一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并重点关注其术后恢复情况。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因上腹部不适、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就诊。
经相关检查发现胃体部位有一可疑肿块,结合病理活检结果明确为中度分化腺癌,临床分期为T3N1M0期。
决定采取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患者于XX年XX月XX日接受开腹胃癌全胃切除术。
手术过程中发现肿瘤累及胰十二指肠间隙及胃大弯侧淋巴结转移。
根据术中病理结果,同时行胰腺尾部切除及大网膜切除以达到彻底切除的目的。
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并发症。
术后恢复过程:术后早期,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给予静脉输液支持,并定时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第2天开始逐渐恢复饮食,以流质饮食为主,并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术后第4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如活动关节、肺部康复等,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支持,如抗感染、止痛等。
术后中期,患者的饮食逐渐增加,开始进食软饭、煮熟的蔬菜等,但仍需注意进食量和质量的控制,以避免消化不良。
同时,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的恢复、步行训练等。
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术口伤口愈合良好。
术后晚期,患者的饮食逐渐恢复正常,可以摄入普通饮食,但仍建议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和体能的提升等,以促进全面康复。
术后随访:患者于术后1个月进行首次随访,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评估手术效果。
同时,进行腹部B超、胸部X线等相关检查以了解全身的状况。
患者术后康复良好,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或复发情况。
结论:手术治疗是胃癌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术中的病理情况和术后的恢复过程需充分了解和应对,以便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和提供全面的术后护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胃大部切除后输出袢套叠入残胃坏死1 例报告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入袢或输出袢内疝曾有报道,且多发生于术后早期[1],但输出袢空肠套叠入残胃并坏死则少见,而在胃大部切除术后20年发生者更罕见。
现将该病例提供给大家参考。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因反复腹痛、呕吐6月,加重3天伴呕血1天入院。
20年前因“胃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II式)。
入院前6月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闷痛,饱餐后加重,偶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可好转。
入院前3天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呕吐,伴黑便1次,入院前1天出现频繁呕吐暗红色血性液体,总量约600ml。
遂就诊我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急性痛苦病容,上腹部局限性隆起,中上腹见长约15cm纵形陈旧性手术疤痕,未见肠蠕动波,腹肌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1-2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8.62×109/L,GR:86.3%,Hgb:154g/L,Plt:221×109/L。
腹部站立位平片: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标志物CEA10.66/ml,大便潜血试验(+),B超:1、上腹部混合性包块(肠梗阻?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2、肝、胆、脾未见明显异常。
CT:1、中上腹部肠管扩张伴管壁水肿改变,结合病史,考虑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
胃镜:胃腔肿物伴出血(性质待查)。
经制酸、止血、抑制消化液分泌、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无效,次日即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原胃切除手术方式为Billroth Ⅱ式,结肠前胃大弯胃空肠全口吻合,输出襻距原吻合口约15cm肠管套叠入胃,肠管扩张水肿明显,直径约10cm,打开胃前壁,可见暗红色积液量约800ml,套叠入胃的空肠长约30cm,暗黑色,无血供;遂行“空肠上段套叠复位+部分空肠切除+胃前壁切开修补+空肠造瘘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8日,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1年,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进食可,无腹痛等不适。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临床分析(附21例)莫启章【摘要】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21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在我院临床治愈12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术后生存情况:仅行剖腹探查或胃空肠吻合8例均于术后3~6个月死亡;姑息性切除2例,术后分别生存10个月1例,1年1例;残胃癌根治术11例,术后生存1~3年2例,生存3~5年4例,生存5年以上5例.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要定期内镜检查,可早期发现残胃癌,及时行残胃癌根治术,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1(006)018【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残胃;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作者】莫启章【作者单位】53001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胃肠外科【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残胃癌这一疾病逐渐得到外科医生的深入认识,胃部分切除术后少数患者可发生残胃癌,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率低[1]。
现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1例残胃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本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胃大部切除术后的186例患者进行电子胃镜检查,经病理及手术诊断残胃癌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56岁;Billroth I式115例,术后发生残胃癌10例;BillrothⅡ式71例,术后发生残胃癌11例;原手术指征为溃疡病合并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及息肉;原胃大部切除术至残胃癌确诊间隔时间8~30年,中位数17.8年。
1.2 方法分析21例残胃癌患者病历资料,观察残胃癌发生率、原手术方式与残胃癌的关系、临床表现、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分期、再次手术方式及效果等。
2 结果2.1 残胃癌发生情况 186例残胃检出残胃癌21例(11.29%),其中 Billroth I术式115例检出残胃癌10例(8.70%),BillrothⅡ术式71检出残胃癌11例(15.49%)。
中国司法鉴定2018年第4期(总第99期)诉讼与案例Litigation and Case Report胃癌根治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死亡致医疗损害鉴定1例张涵,宛照明(安徽正邦司法鉴定所,安徽合肥230000)关键词:医疗损害纠纷;胃癌;吻合口瘘中图分类号:DF795.4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671-2072.2018.04.022文章编号:1671-2072-(2018)04-0107-021案例1.1简要案情肖某,男,51岁。
某年5月22日,因病入住某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入院诊断为胃癌、Ⅱ型糖尿病。
同月28日,实施了“胃癌根治术(D2式)+远端胃切除术”,手术后出现腹腔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某年6月26日上午6时40分死亡。
1.2病史摘要患者以“上腹隐痛不适1年余,加重1周”入院。
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癌”,拟手术治疗。
初步诊断:胃癌;Ⅱ型糖尿病。
入院后各项常规检验未见异常,血糖水平控制可。
5月28日手术记录:在胃体窦交界部位可触及3cm×2cm大小的包块,侵犯浆膜层,未突破浆膜层。
游离十二指肠降部使其松解,游离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至胰腺上缘,向左至拟切线,离断并可靠结扎胃短前三支动、静脉与胃网膜左动、静脉,向右至幽门下2cm,离断并可靠结扎胃网膜右动、静脉。
游离小网膜,根部离断并结扎胃右动静、脉可靠,向下至幽门下2cm,向上至贲门,于幽门下2cm离断十二指肠,置中心杆于内,荷包缝合。
于根部离断胃左动、静脉,结扎加缝扎可靠,在拟切线(距肿块边缘大于3cm)离断胃,移除标本,在胃体大弯侧后壁行胃十二指肠端-侧一次性吻合成功,将胃管置于吻合口下10cm,缝合器关闭残胃(术中未放置引流管)。
体温记录:术后患者有反复体温升高,6月4日体温38℃,6月6日体温38.9℃,6月11日体温38℃,6月12日体温38.5℃,未见病程记录。
6月7日患者于昨日感胸部不适。
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分析目的对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病情发生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情况进行研究。
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60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对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本组59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例由于治疗较晚,发生感染而死亡。
结论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主要为局部血运问题、局部感染问题、全身营养问题等,针对吻合口瘘给予早期引流、胃肠减压、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痊愈。
标签:胃癌切除术;吻合口瘘吻合口瘘是胃癌切除术后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并发症,由于其病死率较高[1],所以临床对该种情况的重视程度较高,一直是临床热点研究项目。
为进一步降低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几率,提高治疗成功率,避免感染、死亡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本文特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60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对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现将相关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占66.67%),女性20例(33.33%);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为(43.21±2.12)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均经本院消化道钡餐、纤维内镜影像学观察以及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经手术病理筛查[2],均确诊胃癌病例,其中腺癌19例(占31.67%),鳞癌41例(占68.33%),排除不愿意配合此次调查研究的病例。
1.3方法收集入组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60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对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3.1临床表现患者发生高热35例(占58.33%),气促25例(占41.67%),胸闷31例(占51.67%),背部疼痛15例(占25%),呼吸困难22例(占36.67%),心率增快5例(占8.33%);发生时间术后4~14 d,平均时间为(8.12±1.0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