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课件 第10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178.00 KB
- 文档页数:24
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点以及路径解析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条件。
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每一次经济大发展总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结果,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社会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分配。
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钥匙。
本文依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面分析了我市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途径。
一、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1.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效益不仅体现在农业上、体现在农民收入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及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
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规模,为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奠定基础,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这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农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发生逆转,使农业生产者获得成倍的效益,并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
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时市场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在农村扩散,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巳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能够取得“多赢”的效果,可以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仅如此,农村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法律保障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
政府作为一个社会管理者,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会稳定。
当前,一方面要坚决取缔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政策和做法,如同工不同酬、子女上学不能享受到义务教育、在户籍管理上农民进城仍然受到一定限制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时必须面对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是解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两大矛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全国农业劳动力人数要从2006年的42.6%下降到30%以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要将其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可谓任重道远。
而从事农业人口中贫困地区人口3597万人,占农村人口5.04%,这些农村贫困人口其中一部分生活在民族地区。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集约化程度提高,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实现有效的转移。
针对这一战略转移,本文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探究民族贫困地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实现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界定及模式选择(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界定。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意义上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在行为上是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要事,在行政上是各级政府务必采取措施引导和服务的急事。
农业劳动力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农业劳动力指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劳动力;广义的农业劳动力指是指从事农作物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的劳动力。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上)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上)一、农民收入增长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年与年相比,农民收入增幅由%降到%;年与年相比,农民收入增幅又由%降到%;年进一步回落到%;年,我国农民收入继续缓慢增长,农民实际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再度回落,农民年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增速比上年下降了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低约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年以来,我国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年回落,这是农村改革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虽然年和年农民收入增幅有所回升,分别为%和%,但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为非农收入和牧业收入。
笔者在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后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而低效率的劳动生产率是由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部门存在着工作分摊现象造成的。
因此,控制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并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农业部门中的工作分摊现象工作分摊是指农业劳动力从总量上看,其边际生产力接近零或等于零;从单位劳动力看,存在着分摊别人工作量的现象。
工作分摊现象的存在,说明我国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这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年至年,我国水稻和其它粮食作物的标准用工量分别从每公顷个和个,下降到个和个,年水稻及其它粮食作物的每公顷标准用工量只相当于年的左右。
而在此期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的比例不大,农业或种植业劳动力人数却有大幅度增加,这说明我国农业部门中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分摊,这还可以从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中得到证实。
通过与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泰国、伊朗等个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农业劳动力约为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在上述国家中最少,只有公顷,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的谷物、肉类、牛奶和鸡蛋几乎都是最少的,这就明确无误地表明了我国农业部门存在着相当规模的工作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