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在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方面,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共同努力,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避免感染传播。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1、熟悉感染源:医务人员应该了解不同感染源的特点,及时识别可能存在的感染传播途径。
2、严格遵守消毒规范:各种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具都需要进行规范的消毒、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3、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病人体液的频率较高,要经常进行手部的洗涤和消毒,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内各类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5、保持医疗环境清洁:医院的环境要保持清洁整洁,防止细菌、病毒在环境传播,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6、提倡患者自我防护:医院在入院时要告知患者一些防护方法,建议他们多洗手、佩戴口罩等。
7、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过度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增加感染难度。
8、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9、强化空气净化措施: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医院应该确保空气净化设施的良好运行。
10、实施疫情监测:如出现传染病疫情,医院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遏制疫情蔓延。
11、建立感染控制领导小组:医院可设立感染控制领导小组,协调各方资源,共同应对感染传播。
12、监督评估感染控制效果:医院要对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
总之,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保障医疗安全。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是指医疗机构为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措施。
这些制度旨在保护患者、访问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感染控制委员会:设立专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推行和监督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
2. 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变化趋势。
3. 易感部位消毒:规范手术室、急诊室、病房等易感部位的清洁与消毒程序,防止交叉感染。
4. 医疗废物管理:建立合理的医疗废物收集、分类和处理制度,防止废物传播感染。
5. 职业防护与培训:制定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提供相关培训,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和职业健康。
6. 患者筛查与隔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风险,进行筛查和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传播。
7. 抗微生物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误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8. 环境清洁与消毒:加强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保持病区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9. 感染爆发处理:及时响应和处理感染爆发事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进一步传播。
10. 感染控制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感染控制文化,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意识,共同参与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医院控制和预防感染工作计划范文____年院感科将按照医院工作目标,认真履行督导管理职能,注重医院感染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不断提高、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现将一年的工作计划制定如下:一、加强质量控制,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1、充分发挥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作用,特别是科室监控小组成员的作用,通过强化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培训,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和监测制度,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原则,杜绝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医院感染培训,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采取全员集中讲座、针对性专题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针对医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每年组织全员培训两次,主要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隔离技术,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要求等。
让工作人员了解和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训后进行考试。
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
对卫生员进行一次消毒隔离、物表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消毒隔离知识及日常工作中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减少交叉感染。
三、开展各项感染监测,杜绝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
(一)感染病例监测临床科室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由临床医师报告,院感科专职人员进行汇总,主要关注医院感染病例聚集性发生,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及时报告与处置。
每周下科室了解情况,抽查病历进行,督促临床科室对院内感染病例的报告,对全院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向院长及主管院长汇报。
(二)目标性监测根据河北省医院感染控制中心《____开展河北省I类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____》要求,本年度继续开展I类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监测周期拟定为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每天到各科室收集资料,定期对所有监测资料分类汇总、分析、反馈,每季度对监测进行小结、反馈。
继续开展ICU目标性监测,了解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治疗或护理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3.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4.加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操作医疗器械、进入和离开病房等环节均需保持良好的手卫生。
2.使用洗手液或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确保手部清洁。
3.戴手套可以替代手卫生,但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4.加强手卫生设施的配置,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三、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1.医务人员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2.根据不同操作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和鞋套等。
3.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四、加强呼吸道感染的预防1.针对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人员,采取早期感染控制措施。
2.加强医院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严格执行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五、加强医疗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与灭菌1.各种医疗器械、器具、织物、环境和医疗废物等均需进行严格的消毒与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化学消毒、物理消毒等。
3.加强消毒灭菌设施的配置,确保消毒效果。
六、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1.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遵守医院规章制度。
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和防控能力。
七、加强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定期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识别感染风险高的环节和区域。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交叉感染、爆发流行等。
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一、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应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2.设立感染管理部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全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对感染事件进行监测、调查和处理。
3.加强感染防控培训: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感染源的管理1.严格病人入院筛查: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感染病原体筛查,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病人。
2.加强病人和家属的教育:向病人和家属宣传感染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3.加强病原微生物监测:对医院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监测,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三、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1.建立感染监测体系: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
2.加强感染病例登记:医院应加强对感染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分析感染发生的趋势和原因,为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开展感染暴发调查:对发生的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找出感染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四、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五、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1.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效果。
2.定期检测消毒灭菌效果:医院应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院感染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和纠纷。
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管理1.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分析感染原因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提高感染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制定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得到落实。
二、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1.保持医院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对于患者接触频繁的物体表面、设备和设施。
2.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设置发热疱疹预检分诊点,做到合理分诊,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病室内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降低感染风险。
4.对于被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地面,应立即进行清洁和消毒。
三、严格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1.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病原体通过操作过程中的交叉传播。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合理运用隔离技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分开,减少感染风险。
四、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和包装要求,确保废物得到安全、规范的处理。
2.加强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过程的管理,防止废物的泄漏和污染。
五、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1.加强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2.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感染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的感染防控团队,共同应对医院感染挑战。
六、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与沟通1.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感染防控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提供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指导。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管理、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严格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以及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与沟通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就诊期间或住院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新发病例的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经常进行手卫生,特别是在进入病房、进行手术或接触患者体液之前。
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水或酒精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
2.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减少接触病原体的风险。
患者也应使用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面罩、手套。
3.保持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清洁。
医院应定期对设备和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医务人员也应定期清洁和消毒自己使用的工具。
4.控制患者和访客的传染源。
患者或访客若患有传染性疾病,应佩戴口罩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传播给其他患者。
患者之间应分配适当的距离,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5.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
医生应根据病情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以避免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抵抗力,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6.鼓励预防性接种。
医院应定期开展疫苗接种活动,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接种适当的疫苗,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7.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感染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预防措施、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等。
8.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监测包括病原体的分离、耐药性监测和感染风险评估等。
9.提供清洁和安全的环境。
医院应保持良好的清洁和安全环境,包括提供适当的病房和设施,提供高效的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等,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10.加强医疗活动的管理。
医院应建立规范的医疗活动管理制度,包括科学合理的排班、分工和隔离措施。
合理分配人员和资源,减少医疗事故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院控制和预防感染工作计划一、加强教育培训1、科室每月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做好记录。
2、院感科全年组织院感知识讲课两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员培训,试卷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
3、落实新职工岗前培训。
4、对卫生员进行医疗废物收集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5、院感专职人员参加省、市级举办的院感继续教育培训班,以了解全省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提高我院感染管理水平。
二、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1、各科使用的消毒液根据性能按时更换,器械按规定及时消毒灭菌,合格率达____%。
使用中的各种导管按规定进行消毒更换。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检查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三、加强院感监测,实行医院暴发预警报告1、严格《医院手术部位管理规范》执行,每月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2、充分发挥临床监控管理小组作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落实____小时报告制度。
3、临床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实行医院感染暴发预警报告,分析并调查传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播途径,杜绝恶性院感案件的发生。
4、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各科室将每次出现的职业暴露及损伤的人员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做好登记,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四、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远送、储存、外运管理,杜绝泄漏事件1、医疗废物按要求分类放置,密闭,包装袋有标识,出科有登记,专人回收有签字,送医疗废物暂存处集中放置。
2、医疗废物转移单由专职人员填写,并保存存根备查。
医院控制和预防感染工作计划(二)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医院感染管理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制订____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如下:一、修订院感工作手册中控制院感质量检查项目,每月到各个相关科室进行院感质量检查。
内容包括:1.无菌技术落实情况;2.消毒隔离落实情况;3.医疗废物的处置;4.病房管理;5.科室院感知识培训落实情况;6.抗生素使用的登记情况;7.院感病例的上报及处理情况;8.手部卫生。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医疗服务而感染的疾病,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1 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手卫生培训,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和操作技巧。
1.2 使用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无菌操作先后,应正确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
1.3 推广单次使用手套: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单次使用手套,并在使用后及时更换,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2.1 严格执行器械消毒灭菌标准:医疗器械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灭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2.2 定期检测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消毒灭菌效果。
2.3 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洁与维护: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洁和维护,防止污染和细菌滋生。
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3.1 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医院各科室应定期进行环境消毒,特殊是重点区域和设施,如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
3.2 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医院应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废物的正确分类、包装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提高空气质量:医院应定期检测和维护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减少空气传播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患者管理4.1 严格执行患者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医院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2 提倡患者个人卫生:医院应加强对患者个人卫生的教育,鼓励患者勤洗手、保持清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4.3 加强患者家属的宣教:医院应向患者家属宣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引导其正确配合医院的防控工作。
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5.1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五章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一、概念题1.医院内感染2.外源性感染3.内源性感染4.清洁5.消毒6.灭菌7.压力蒸气灭菌法8.光照消毒法9.无菌区10.非无菌区11.无菌物品12.隔离13.清洁区14.半污染区15.污染区16.终末消毒处理17.无菌技术18.熏蒸法二、填空题1.感染链由()()()三个环节构成。
2.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有:建立().健全().医院()合理及()等几个方面。
3.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中在人员控制方面主要控制()和()。
4.燃烧灭菌法是一种()()()的灭菌法。
5.压力蒸汽灭菌时,当压力在(),温度达(),经()分钟即达灭菌目的。
6.压力蒸汽灭菌时,效果的监测方法有()监测法,()监测法,()监测法。
7.日光由于其有()、()和()的作用,而具有一定的杀菌力。
8.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有效距离不超过(),照射时间不少于()分钟,从灯亮()分钟开始记时。
9.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并远离()、()和其他()。
10.传染性分泌物()培养结果均为(),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
11.医院内感染主要包括以下感染源:()()()()。
12.从感染源传到新宿主的入境有()()()()()。
1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包括()()()()。
三、判断题1.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不属于医院传染的范畴。
2.只要在住院期间发病就属于医院内感染。
3.感染和发病可以在不同阶段发生。
4.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者。
5.医院感染的发生地点一定是在医院内。
6.直接传播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经由医护人员的手、医疗设备等传给他人传播。
7.直接接触传播由已遭感染的病人直接将病原体传给易感宿主。
8.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媒介转移给易感宿主。
9.飞沫传播是通过感染者从口腔、鼻孔喷出的液滴较大而传播的。
10.外源性感染又称难预防性感染。
11.内源性感染也称可预防性感染。
12.引起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致病菌。
13.煮沸消毒应在水温达100℃后再煮3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14.煮沸消毒前物品必须刷洗干净。
15.玻璃器皿采用煮沸消毒时应在冷水时放入。
16.橡胶制品采用煮沸消毒时应在水沸后放入。
17.接触严密隔离的病人后护士应刷手、洗手和消毒手。
四、简答题1.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2.举例说明医院感染的来源有哪些?3.医院易感人群的种类有哪些?4.为保证紫外线消毒效果应注意哪些事项?5.简述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6.在无菌操作时,应遵循哪些原则?7.使用隔离衣应注意些什么?8.隔离的种类有哪些?五、病历分析1.邓华,女,36岁,诊断为霍乱入院,作为值班护士,你如何制定对她的隔离措施?2.李先生,48岁,诊断为流感入院,同病室有同类的病人,应采取哪些主要隔离措施?3.于女士,50岁,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作为她的责任护士,请制定出主要的隔离措施。
4.患儿,王强,男,12岁,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请说明预防患儿发生感染的主要隔离措施。
六、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医院感染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出院后发病的病人不属医院感染的范畴。
B、一定是在病人住院期间遭受的感染。
C、感染和发病应同时发生。
D、陪住者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对象。
2.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下哪项正确:A、空气传播和水源传播。
B、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
C、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D、接触传播和虫媒传播。
3.以下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正确的是:A、操作前戴好帽子以防微生物污染头发。
B、只要遵照无菌原则操作,室内可不必限制人员活动。
C、清洁后的手可用来拿取无菌物品。
D、用未经消毒的手给病人换药时弯盘的内面及边缘不视为无菌。
4.以下关于清洁区的隔离要求正确的是:A、各类检验标本应有一定的存放架。
B、病人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清洁区。
B、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后不得再进入清洁区。
D、工作人员进入清洁区务必穿隔离衣。
5.以下关于半污染区的隔离要求正确的是:A、病人不得进入半污染区。
B、病人通过走廊时不得接触墙面。
C、病人的物品不得放入半污染区。
D、病人盥洗间属于半污染区。
6.无菌持物钳的使用原则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可以用来夹区所有的无菌物品。
B、不可到远处区物品以免污染。
C、不可干燥保存。
D、容器及无菌持物钳应每周消毒一次。
7.浸泡无菌持物钳的消毒液应浸泡在钳的:A、轴节上1—2CM。
B、轴节下1—2CM。
C、轴节上2—3CM。
D、轴节下2—3CM。
8.在使用无菌持物钳时应保持钳端:A、平持。
B、朝上。
C、朝下。
D、无论朝上朝下只要在持物者腰上即可。
9.行骨髓移植的病人应采用以下哪种隔离:10.以下哪个区域是传染病区的半污染区:1.除芽胞以外可将一切微生物杀死称为:A、灭菌。
B、浴室。
C、消毒。
D、清洁。
12.终末消毒是指:A、病房每日一次清扫和消毒。
B、已消毒过的物品可疑污染后再重新消毒。
B、传染病人转院后对其接触过的物品消毒处理。
D、对传染病人用过的器械进行消毒。
13.70%~75%酒精具有消毒作用,其原理是:B、破坏细菌的胞壁和胞膜。
B、使细胞代谢酶失去活性。
C、使菌体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
D、破坏细胞膜,改善其通透性。
14.2%碘酊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其作用原理是:A、碘渗入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
B、碘使菌体蛋白质光解变性。
C、碘使菌体蛋白质氧化变性。
D、碘使代谢失去活性。
15.取用无菌溶液时,应先核对:A、瓶签。
B、有无裂缝。
C、瓶盖有无松动。
D、有效期。
16.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量溶液的目的是:A、检查液体有无特殊气味。
B、冲洗瓶口。
C、查看溶液的颜色。
D、查看溶液有无沉淀。
17.使用无菌溶液时不正确的方法是:A、打开无菌容器盖后,盖内面需朝上。
B、无菌物品取出后,未用应立即放回。
C、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
D、无菌容器应每周消毒一次。
18.无菌操作中发现手套破裂应:A、用无菌纱布将破裂处包好。
B、用胶布将破裂处粘好。
C、立即更换。
D、用乙醇棉球擦拭手套。
19.传染病院应设在:A、市中心、方便。
B、远离公共场所。
C、交通方便的地方。
D、水源充足的地方。
20.隔离衣的使用,正确的做法是:A、每周更换一次。
B、保持袖口内外面清洁。
C、隔离衣潮湿后立即晒干。
D、必须全部盖住工作服。
21.穿脱隔离衣时要避免污染:A、衣领部位。
B、衣袖后面。
C、腰带以上部位。
D、胸前、背后。
22.正确使用避污纸的方法是:A、戴手套后拿取。
B、经他人传递。
C、掀页撕取。
D、从页面抓取。
23.执行隔离技术,错误的操作步骤是:A、取下口罩,将污染面向内折叠。
B、从指甲至前臂顺序刷手。
C、从页面抓取避污纸。
D、隔离衣应每日更换消毒。
24.护生小李进行戴无菌手套的操练,老师应纠正的步骤是:A、戴手套前先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
B、核对标签上的手套号码和灭菌日期。
B、戴上手套的右手持另一手套的内面戴上左手。
D、戴上手套的双手置腹部水平以上。
25.接触传染病病人后刷洗双手,正确的顺序是:A、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
B、手指、指缝、手背、手掌、腕部、前臂。
C、前臂、腕部、指甲、指缝、手背、手掌。
D、手掌、腕部、手指、前臂、指甲、指缝。
26.传染病区内属于半污染区的是:A、库房。
B、病区走廊。
C、值班室。
D、病室。
27.在传染病区,护士穿隔离衣后禁止进入的区域是:A、病区走廊。
B、严密隔离病室。
C、治疗室。
D、化验室。
28.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A、消毒物品的无机物质污染类。
B、温度和相对湿度。
C、消毒时间。
D、微生物种类。
29.以下哪项处置护理人员可不必洗手:A、处理污物前。
B、戴无菌手套前。
C、脱手套后。
D、护理感染病人后。
30.以下哪项不属于消毒手的指征:A、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前。
B、实施侵入性医疗护理操作后。
C、接触粘膜、血液、体液后。
D、护理传染病人后。
第五章试题答案一、概念题1.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2.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于患者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形成的感染。
3.又称自身感染,是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4.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目的是除去和减少微生物,但并非杀灭微生物。
5.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6.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
7.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中灭菌法,利用高压及饱和蒸汽的高热所释放的潜热灭菌。
8.主要利用紫外线照射,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而导致细菌死亡。
9.指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10.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11.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12.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受感染的目的。
13.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4.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5.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6.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17.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18.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消毒剂呈气体,在标准的浓度及时间内,达到消度灭菌的作用。
二、填空题1.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三级监控体系、各项制度、布局设施、人员控制。
3.感染源、易感人群。
4.简单、迅速、彻底。
5.102.97~137.30kpa、121~126℃、15~30。
6.物理、化学、生物。
7、热、干燥、紫外线。
8.2M、30、5—7。
9.食堂、水源、公共场所。
10.三次、阴性。
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四、简答题1.①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②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③感染链的存在;④医院布局不妥和隔离措施不健全;⑤消毒灭菌不严和无菌技术操作不当⑥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如插入性(侵袭性)操作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等。
2. 导致医院感染的感染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来自病人身体特定部位(胃肠道、呼吸道、皮肤等)的正常菌群。
外源性则来自周围的病人,医院工作人员,病人家属及探视者,医院环境、设备,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药物等。
3.①患严重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②患免疫系统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艾滋病;③皮肤粘膜屏障作用损害,如严重烧伤、创伤;④长期接受免疫、放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⑤接受介入性检查、治疗和植入物(人工心脏瓣膜、器官移植);⑥休克、昏迷、术后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