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9
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和稳定误差 回顾:线性连续系统 稳定性和稳态误差问题:线性离散系统 稳定性和稳态误差 ?分析:sT e z =,首先研究s 平面与z 平面的关系。
一.s 域到z 域的映射s 域到z 域的关系: sT e z = S → Zs 域中的任意点可表示为ωσj s +=,映射到z 域则为 T j T T j e e e z ωσωσ==+)(ωσj s += ━━━━━━━━→ T e z σ=,T z ω=∠ (7—84)问题:s 平面上的点、线、面 如何映射到 z 平面?(1) s 平面上虚轴的映射虚轴:0=σ,ω=∞-→0→∞分析:0=σ时,1==T e z σ,ω=∞-→0→∞时,T z ω=∠==∞-→0→∞ 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经沿着单位圆转过无穷多圈分析:T 采样周期,单位[sec], 采样频率,单位[1/sec] f s =1/T采样角频率 s ω,单位[rad/sec] , T s /2πω=ω=2/s ω-→0→2/s ω时,T z ω=∠=π-→0→π 正好逆时针转一圈ω=2/s ω→s ω→2/3s ω时,T z ω=∠=π→π2→π3 又逆时针转一圈由图可见:可以把s平面划分为无穷多条平行于实轴的周期带,其中从-ωs/2到ωs/2的周期带称为主要带,其余的周期带叫做次要带。
(2) 等σ线映射s 平面上的等σ垂线,映射到z 平面上是以Te z σ=为半径的圆 s 平面上的虚轴映射为z 平面上的单位圆左半s 平面上的等σ线映射为z 平面上的同心圆,在单位圆内 右半s平面上的等σ线映射为z 平面上的同心圆,在单位圆外(3) 等ω线映射在特定采样周期T 情况下,由式(7-84)可知,s 平面的等ω水平线,映射到z 平面上的轨迹,是一簇从原点出发的映射,其相角T z ω=∠从正实轴计量,如图7-36所示。
由图可见,s 平面上2/s ωω=水平线,在z 平面上正好为负实轴。
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2.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离散系统稳定 若离散系统在有界输入序列作用下,其输出 序列也是有界的 (1)时域中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n m 线性定常差分方程 c( k ) = − ∑ ai c( k − i ) + ∑ b j r ( k − j ) i =1 j =0 n 齐次差分方程 c( k ) + ∑ ai c( k − i ) = 0 i =1特征方程α n + a1α n − 1 + a 2α n − 2 + ... + an = 0 特征根 α α ..., α 1, 2 n(1)时域中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线性定常差分方程 齐次差分方程 特征方程 特征根c( k ) =n c( k ) + ∑ a i c( k − i ) = 0 i =12.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n m − ∑ ai c( k − i ) + ∑ b j r ( k − i =1 j =0j)α n + a1α n − 1 + a 2α n − 2 + ... + an = 0 α 1,α 2 ..., α n差分方程通解 n k k k k c( k ) = A1α 1 + A2α 2 + ... + Anα n = ∑ Aiα i 当|αi|<1时,必有k →∞lim c( k ) = 0i =1稳定的充要条件 特征根的模|αi|<1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1.s域到z域的映射s = σ + jωz = e (σ + jω )T = eσT e jωTjz=esTz的幅值和相角?| z |= eσT∠ z = ωTjeσ 1Te −σ 2T−σ2σ11(2)Z域中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特征方程 D( z ) = 1 + GH ( z ) = 0 特征根 z1,z2,…,znjr(t) e(t) e*(t) E(z)c*(t) C(z)G(s) H(s)c(t)j1 稳定充要条件 特征根模小于1, 即|zi|<1例7-27 设离散系统如图,其中G(s)=10/s(s+1), c*(t) H(s)=1 ,T=1。
第一章绪论重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2.如何抽象实际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3.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4.线性系统(线性定常系统、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区别;5.自动控制理论的三个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重点:1.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2.拉氏变换;3.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4.建立环节传递函数的基本方法;5.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与传递函数;6.动态结构图的运算规则及其等效变换;7.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难点与成因分析:1.建立物理对象的微分方程由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机械、热力、化工、冶金等过程的深入了解,面对这类对象建立微分方程是个难题,讲述时2.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由于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简化普遍只总结了一般原则,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步骤,面对变化多端的结构图,初学者难于下手。
应引导学生明确等效简化的目的是解除反馈回路的交叉,理清结构图的层次。
如图1中右图所示系统存在复杂的交叉回路,若将a点移至b点,同时将c点移至d点,同理,另一条交叉支路也作类似的移动,得到右图的简化结构图。
图1 解除回路的交叉是简化结构图的目的3.梅逊公式的理解梅逊公式中前向通道的增益K P 、系统特征式∆及第K 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K ∆之间的关系仅靠文字讲述,难于理解清楚。
需要辅以变化的图形帮助理解。
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线表示第一条前向通道,它与所有的回路皆接触,不存在不接触回路,故11=∆。
第二条前向通道与一个回路不接触,回路增益44H G L -=,故4421H G +=∆。
第三条前向通道与所有回路皆接触,故13=∆。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重点:1. 一、二阶系统的模型典型化及其阶跃响应的特点;2. 二阶典型化系统的特征参数、极点位臵和动态性能三者间的相互关系;3. 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r t ,p t ,%σ,s t )计算方法;4. 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基本措施;5. 高阶系统主导极点的概念及高阶系统的工程分析方法;6. 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7. 劳斯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8. 控制系统的误差与稳态误差的定义;9. 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和系统类型之间的关系;10. 计算稳态误差的终值定理法和误差系数法;11. 减少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