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的改变
- 格式:pdf
- 大小:223.17 KB
- 文档页数:2
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 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 .26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影像与检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抗精神病药物又会对躯体的各系统产生毒副作用,为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腹部脏器的影响,对我院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425例患者进行B 超检查,同时对某企业的工作人员400例进行同样检查,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8年6月止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诊断符合CC M D -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50例,女性175例。
某企业在职和退休的工作人员400例,其中男性220例,女性180例。
两者从性别、年龄上无明显的差异性。
1.2方法采用飞利浦H D -3B 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 H z ,检查者空腹12h,患者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等对腹部进行多切面扫查,检查器官为肝、胆、胰、脾、肾。
1.3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2.1两组异常率的比较慢性精神分裂症中腹部B 超异常者有200例,其中女性84例,男性116例,有38例合并两种异常,5例合并有三种异常,其异常率为47.1%。
普通人群异常有106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37例,有10例合并两种异常,3例合并三种异常,其异常率为26.5%,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7.33P <0.005)。
2.2从性别上比较普通人群男性腹部B 超异常率检出明显高于女性,(χ2=8.99P <0.005)有显著性差异,而精神分裂症组男女腹部B 超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在普通人群组中男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 <0.05)。
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女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χ2=5.77,P <0.05)。
2.3从腹部不同脏器异常情况比较两组人群腹部B 超检查异常率均以脂肪肝,胆囊结石两种较高。
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筛查结果分析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影响到各个方面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
其中,患者的肝胆系统也是需要关注的部位,常见的症状包括肝功能异常、肝胆石等。
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胆超声筛查非常必要,下文将对肝胆超声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患者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本次测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5名,其中男性9名,女性6名;年龄从23岁到57岁不等,全组平均年龄为38岁。
近期就诊时间段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平均就诊时间为2个月。
二、筛查结果分析(一)肝脏对于肝脏部位的超声检查,我们主要关注肝脏的大小和形态、肝内含物等情况。
本次筛查结果显示,全部肝脏形态正常,肝实质回声均匀,无肝内含物、肿块等异常,肝脏大小也在正常值范围内。
因此,肝脏方面无异常情况。
(二)胆囊胆囊的超声检查主要考虑到胆囊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内部含物等情况。
本次筛查结果显示,全部患者的胆囊形态完整、大小适中,壁厚度正常,但是其中1例患者发现有胆囊息肉。
从群体数据来看,胆囊息肉患病率为6.7%。
这表明,患者的胆囊一般情况下没有病变情况,但是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有一定程度的高发情况。
(三)肝胆管肝胆管是由肝内胆管和胆囊管组成,它们可以连接肝脏和胆囊的功能部位。
对于肝胆管的超声筛查,我们可以看到其通畅情况、管壁和管腔有无可见狭窄、管腔内有无胆石等情况。
本次测量的数据显示,肝胆管方面,全部患者均未检出肝胆管轻度或中度扩张,也未发现管壁增厚、管腔内胆石等异常情况。
三、总结根据本次筛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系统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实质性病变,但是在胆囊息肉患病率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高发情况。
同时,我们认为针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患者们应该更加注意饮食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
对于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肝胆超声筛查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管好饮食,坚持适当的有氧运动,维持其身体健康,有效的防范和治疗疾病的风险。
特殊慢性病鉴定病种诊断标准一、高血压病合并症(一)诊断标准高血压3级以上病史(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并有下列并发症之一:1、心脏疾病。
既往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并伴有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3级以上。
2、脑血管疾病。
既往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并伴有肢瘫(肌力3级及以下),头部CT或磁共振示责任病灶≥2.0cm(脑干、内囊处可<2.0cm)。
3、肾脏疾病。
血肌酐≥177μmol/L或2.0mg/dl。
4、主动脉夹层。
须有既往磁共振或CTA证据。
5、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或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二)相关检查检验项目1、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
3、尿分析。
4、肾功(尿素氮、肌酐)。
5、眼底检查。
6、头部CT或既往头核磁共振。
二、糖尿病合并症(一)诊断标准有明确的糖尿病诊断,并有下列并发症之一:1、四肢动脉病变。
超声多普勒或动脉造影示动脉狭窄程度≥50%,或局部足、趾坏疽(干性、湿性、溃疡)、截趾、截肢。
2、肾病Ⅳ期以上(含Ⅳ期)。
血肌酐≥177μmol/L或2.0mg/dl 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或伴有尿蛋白定性阳性(两次以上超过300mg/L或0.5g/24h)、高血压、浮肿、低蛋白血症、贫血、管型尿等。
3、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3期(含3期)以上。
4、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3级以上。
(二)相关检查检验项目1、血糖。
2、尿分析。
3、肾功(尿素氮、肌酐)。
4、眼底检查。
5、周围动脉血管彩超。
6、超声心动图。
7、既往肾小球滤过率检查。
三、脑血管意外(外伤性脑出血除外)(一)诊断标准既往有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并同时符合以下二项:1、肢瘫(肌力3级及以下)。
2、头部CT或磁共振示责任病灶(梗死灶或出血灶),梗死病灶应≥2.0cm(脑干、内囊处可<2.0cm)。
(二)相关检查检验项目头部CT或既往头核磁共振。
四、冠心病(心功能不全3级以上)(一)诊断标准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并伴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作病史。
超声在肝胆外科的应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超声在肝胆外科的应用超声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高频声波的反射来形成人体内部器官的影像。
在肝胆外科领域,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一系列肝胆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声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一、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肝脏超声检查肝脏超声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肝脏是否出现异常变化,如肿瘤、脂肪肝、囊肿等。
2. 肝脏病变的定位和鉴别诊断肝脏的病变往往需要进行定位和鉴别诊断,超声可以准确地显示肝脏内的病变,并与正常组织进行对比,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如肝癌、转移瘤、良性肿瘤等。
3. 肝门区结构的显示肝门区是肝脏重要的结构之一,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肝门区的结构和血流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肝门区是否存在异常,如胆道结石、胆囊炎等。
二、超声在胆管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胆囊结石和胰腺炎的诊断胆囊结石和胰腺炎是常见的胆管胰腺疾病,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胆囊和胰腺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结石或炎症,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胰腺肿瘤是一类恶性肿瘤,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胰腺内的异常结构,并与正常组织进行对比,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胰腺肿瘤,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三、超声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1. 腹壁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在肝胆手术中,有时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或取活检,超声引导下的腹壁穿刺可以准确地定位肝脏病变,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超声辅助下的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或胆囊炎的常见手术,超声可以准确地显示胆囊和周围组织的情况,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操作,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3. 肝脏肿瘤的定位和切除对于肝脏肿瘤的手术治疗,超声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帮助医生确定手术部位和切除范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b超检查异常情况及相关性,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
方法:对6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
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1.16%,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为26.34%,占整个阳性率的63.76%。
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胆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及时防治。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肝胆b超【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53-02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而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致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尤其对肝胆的影响明显。
本文对6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与肝胆b超异常发生率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入组患者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住院病程≥2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632例,其中男412例,女220例,所有患者住院或门诊服药时间≥2 年;年龄20岁~74岁,平均年龄(26.24±6.87)岁,其中年龄≥50岁者123例,年龄0.05)。
可见,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为26.34%,占整个阳性率的63.76%。
肝脏b超主要表现为肝区局限性或散在性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减弱、变粗、变细、光点密度增加。
2.2 不同病程、年龄、性别患者的阳性率比较,其中男412例,女220例,所有患者住院或门诊服药时间≥2 年;年龄20岁~74岁,平均年龄(26.24±6.87)岁,其中年龄≥50岁者123例,阳性率17.97%,年龄0.05)。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的改变
发表时间:2009-06-11T09:25:01.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4期供稿作者:尹萍
[导读] 目的研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影像学改变及影响因素。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的改变
尹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普宁医院超声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4-0038-02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影像学改变及影响因素。
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门诊体检未患精神疾病人员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结果对照研究。
结果研究组肝胆超声改变的脂肪肝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发病显著的原因较多,其中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综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减少脂肪肝的发病率。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超声脂肪肝
慢性精神分裂症[1]是指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至少持续 2年以上的病人。
临床观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肝胆超声改变者较显著。
本文作者在我院813名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80 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门诊体检未患精神疾病人员80例进行肝胆超声检查,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研究组入组标准:本院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25-55岁,排除患有原发肝胆疾病及肝炎、肝硬化、肝淤血、血液病、高热及长期饮酒者。
对照组入组标准:门诊体检人员80例,年龄25-55岁,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排除原发肝胆疾病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血液病、发热、长期大量饮酒者。
1.2 仪器意大利百胜MyLabTM15型超声仪, 探头频率3.5MHz。
1.3 分析方法构成比及卡方检验。
1.4 超声诊断依据参见《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2]。
1.5 研究时间 2008年10月。
1.6 分析
1.6.1 一般情况
研究组性别:男51 例,女29 例,年龄:40.5±10.1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有氯氮平、氯丙嗪、维思通、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折算成氯丙嗪量375 mg±102mg。
病程2-35年,平均病程14.3±10.7年。
吸烟者占91%。
对照组性别:男46 例,女34 例,年龄:37.3±9.6岁,
吸烟者占37%。
1.6.2 肝胆超声改变[3] 见表1。
表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改变统计表
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性改变肝内胆管结石合计
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
研究组 39 48.75% 4 5.00% 6 7.50% 3 3.75% 52 65.00%
对照组 13 16.25% 2 2.50% 5 6.25% 1 1.25% 21 26.25%
上述样本经统计学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脂肪肝发病率具有显著差异,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发病率明显高于门诊体检未患精神疾病人员。
2 讨论
我院某时点住院患者813例,随机抽查其中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占总数的9.84%,研究组中肝胆超声改变者52例,占研究组
65.00%。
经统计学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脂肪肝发病率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作者认为上述差异有以下几个原因:
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大量服用常会引起各种副作用,多见有椎体外系反应,心血管及肝、肾功能损害等[4],导致肝脏功能结构不同程度的损害。
衰退现象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缺乏主诉,不能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在服药期间产生的躯体不适感不能及时反映给医护人员,容易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缺乏运动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参与社会活动少,活动空间小,患者的消化代谢功能减低。
饮食结构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患者饮食结构偏向高热量、高脂肪,患者不知饥饱,机体免疫力低下。
吸烟大部分患者有大量吸烟史,高浓度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侵害消化和呼吸系统。
综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药物治疗期间,容易并发其他躯体疾病,如感染、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
而脂肪肝多伴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 [5],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干预,减少吸烟,及时调整用药量,同时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有利于脂肪肝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陈彦芳主编.CCMD-3.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75-78.
[2] 贾海根,王金锐主编.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05-134.
[3] 田家玮,任卫东主编.超声科主治医生400问.第一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3-223.
[4] 金有豫主编.药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50-660.
[5] 张建,华琦主编.代谢综合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