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的改变
- 格式:pdf
- 大小:223.17 KB
- 文档页数:2
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 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 .26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影像与检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抗精神病药物又会对躯体的各系统产生毒副作用,为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腹部脏器的影响,对我院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425例患者进行B 超检查,同时对某企业的工作人员400例进行同样检查,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8年6月止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诊断符合CC M D -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50例,女性175例。
某企业在职和退休的工作人员400例,其中男性220例,女性180例。
两者从性别、年龄上无明显的差异性。
1.2方法采用飞利浦H D -3B 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 H z ,检查者空腹12h,患者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等对腹部进行多切面扫查,检查器官为肝、胆、胰、脾、肾。
1.3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2.1两组异常率的比较慢性精神分裂症中腹部B 超异常者有200例,其中女性84例,男性116例,有38例合并两种异常,5例合并有三种异常,其异常率为47.1%。
普通人群异常有106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37例,有10例合并两种异常,3例合并三种异常,其异常率为26.5%,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7.33P <0.005)。
2.2从性别上比较普通人群男性腹部B 超异常率检出明显高于女性,(χ2=8.99P <0.005)有显著性差异,而精神分裂症组男女腹部B 超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在普通人群组中男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 <0.05)。
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女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χ2=5.77,P <0.05)。
2.3从腹部不同脏器异常情况比较两组人群腹部B 超检查异常率均以脂肪肝,胆囊结石两种较高。
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筛查结果分析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影响到各个方面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
其中,患者的肝胆系统也是需要关注的部位,常见的症状包括肝功能异常、肝胆石等。
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胆超声筛查非常必要,下文将对肝胆超声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患者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本次测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5名,其中男性9名,女性6名;年龄从23岁到57岁不等,全组平均年龄为38岁。
近期就诊时间段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平均就诊时间为2个月。
二、筛查结果分析(一)肝脏对于肝脏部位的超声检查,我们主要关注肝脏的大小和形态、肝内含物等情况。
本次筛查结果显示,全部肝脏形态正常,肝实质回声均匀,无肝内含物、肿块等异常,肝脏大小也在正常值范围内。
因此,肝脏方面无异常情况。
(二)胆囊胆囊的超声检查主要考虑到胆囊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内部含物等情况。
本次筛查结果显示,全部患者的胆囊形态完整、大小适中,壁厚度正常,但是其中1例患者发现有胆囊息肉。
从群体数据来看,胆囊息肉患病率为6.7%。
这表明,患者的胆囊一般情况下没有病变情况,但是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有一定程度的高发情况。
(三)肝胆管肝胆管是由肝内胆管和胆囊管组成,它们可以连接肝脏和胆囊的功能部位。
对于肝胆管的超声筛查,我们可以看到其通畅情况、管壁和管腔有无可见狭窄、管腔内有无胆石等情况。
本次测量的数据显示,肝胆管方面,全部患者均未检出肝胆管轻度或中度扩张,也未发现管壁增厚、管腔内胆石等异常情况。
三、总结根据本次筛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系统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实质性病变,但是在胆囊息肉患病率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高发情况。
同时,我们认为针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患者们应该更加注意饮食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
对于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肝胆超声筛查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管好饮食,坚持适当的有氧运动,维持其身体健康,有效的防范和治疗疾病的风险。
特殊慢性病鉴定病种诊断标准一、高血压病合并症(一)诊断标准高血压3级以上病史(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并有下列并发症之一:1、心脏疾病。
既往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并伴有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3级以上。
2、脑血管疾病。
既往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并伴有肢瘫(肌力3级及以下),头部CT或磁共振示责任病灶≥2.0cm(脑干、内囊处可<2.0cm)。
3、肾脏疾病。
血肌酐≥177μmol/L或2.0mg/dl。
4、主动脉夹层。
须有既往磁共振或CTA证据。
5、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或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二)相关检查检验项目1、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
3、尿分析。
4、肾功(尿素氮、肌酐)。
5、眼底检查。
6、头部CT或既往头核磁共振。
二、糖尿病合并症(一)诊断标准有明确的糖尿病诊断,并有下列并发症之一:1、四肢动脉病变。
超声多普勒或动脉造影示动脉狭窄程度≥50%,或局部足、趾坏疽(干性、湿性、溃疡)、截趾、截肢。
2、肾病Ⅳ期以上(含Ⅳ期)。
血肌酐≥177μmol/L或2.0mg/dl 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或伴有尿蛋白定性阳性(两次以上超过300mg/L或0.5g/24h)、高血压、浮肿、低蛋白血症、贫血、管型尿等。
3、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3期(含3期)以上。
4、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3级以上。
(二)相关检查检验项目1、血糖。
2、尿分析。
3、肾功(尿素氮、肌酐)。
4、眼底检查。
5、周围动脉血管彩超。
6、超声心动图。
7、既往肾小球滤过率检查。
三、脑血管意外(外伤性脑出血除外)(一)诊断标准既往有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并同时符合以下二项:1、肢瘫(肌力3级及以下)。
2、头部CT或磁共振示责任病灶(梗死灶或出血灶),梗死病灶应≥2.0cm(脑干、内囊处可<2.0cm)。
(二)相关检查检验项目头部CT或既往头核磁共振。
四、冠心病(心功能不全3级以上)(一)诊断标准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并伴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作病史。
超声在肝胆外科的应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超声在肝胆外科的应用超声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高频声波的反射来形成人体内部器官的影像。
在肝胆外科领域,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一系列肝胆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超声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一、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肝脏超声检查肝脏超声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肝脏是否出现异常变化,如肿瘤、脂肪肝、囊肿等。
2. 肝脏病变的定位和鉴别诊断肝脏的病变往往需要进行定位和鉴别诊断,超声可以准确地显示肝脏内的病变,并与正常组织进行对比,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如肝癌、转移瘤、良性肿瘤等。
3. 肝门区结构的显示肝门区是肝脏重要的结构之一,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肝门区的结构和血流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肝门区是否存在异常,如胆道结石、胆囊炎等。
二、超声在胆管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胆囊结石和胰腺炎的诊断胆囊结石和胰腺炎是常见的胆管胰腺疾病,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胆囊和胰腺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结石或炎症,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胰腺肿瘤是一类恶性肿瘤,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胰腺内的异常结构,并与正常组织进行对比,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胰腺肿瘤,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三、超声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1. 腹壁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在肝胆手术中,有时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或取活检,超声引导下的腹壁穿刺可以准确地定位肝脏病变,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超声辅助下的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或胆囊炎的常见手术,超声可以准确地显示胆囊和周围组织的情况,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操作,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3. 肝脏肿瘤的定位和切除对于肝脏肿瘤的手术治疗,超声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帮助医生确定手术部位和切除范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b超检查异常情况及相关性,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
方法:对6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肝胆b超检查,并行有关项目的比较。
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31.16%,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为26.34%,占整个阳性率的63.76%。
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胆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及时防治。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肝胆b超【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53-02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而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致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尤其对肝胆的影响明显。
本文对6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与肝胆b超异常发生率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入组患者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住院病程≥2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632例,其中男412例,女220例,所有患者住院或门诊服药时间≥2 年;年龄20岁~74岁,平均年龄(26.24±6.87)岁,其中年龄≥50岁者123例,年龄0.05)。
可见,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为26.34%,占整个阳性率的63.76%。
肝脏b超主要表现为肝区局限性或散在性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减弱、变粗、变细、光点密度增加。
2.2 不同病程、年龄、性别患者的阳性率比较,其中男412例,女220例,所有患者住院或门诊服药时间≥2 年;年龄20岁~74岁,平均年龄(26.24±6.87)岁,其中年龄≥50岁者123例,阳性率17.97%,年龄0.05)。
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肝脏及血脂变化王锡萍发布时间:2023-06-17T07:12:50.137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6期作者:王锡萍[导读]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后其肝脏及血脂的变化。
方法:选择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用药5年及以上的患者纳入到研究组,共计40例,其余40例纳入到对照组中,用药时间5年以内。
实施肝脏B超检查、血脂检测,分析结果。
结果:比较对照组得出,研究组的肝脏试验强的阳性率、脂肪肝发生率、重度脂肪肝发生率、血脂升高的复发率均显著性更高,P<0.05。
结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后,明显增加患者发生脂肪肝的几率,血脂升高的复发率明显提升,因此,抗精神病药治疗不能长期开展,若必须长期服用,则需要做好预防。
常州市武进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摘要:目的:研究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后其肝脏及血脂的变化。
方法:选择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用药5年及以上的患者纳入到研究组,共计40例,其余40例纳入到对照组中,用药时间5年以内。
实施肝脏B超检查、血脂检测,分析结果。
结果:比较对照组得出,研究组的肝脏试验强的阳性率、脂肪肝发生率、重度脂肪肝发生率、血脂升高的复发率均显著性更高,P<0.05。
结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后,明显增加患者发生脂肪肝的几率,血脂升高的复发率明显提升,因此,抗精神病药治疗不能长期开展,若必须长期服用,则需要做好预防。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肝脏变化;血脂变化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不仅会影响神经系统,还可能对其他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如肝脏和血脂。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些药物对肝脏和血脂的影响[1]。
这些研究旨在帮助医生更好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并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肝胆改变的探讨目的:探讨采用超声观察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肝胆改变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320例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方法来检查患者的肝胆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1320例患者的异常阳性率达35.61%(470/1320),其中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比例分别为15.53%、4.15%、3.18%,占前三位;1320例患者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异常阳性率达47.46%,远高于年龄小于50岁的2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在10年以上的异常阳性率达52.94%,远高于病程在5~10年患者的2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经常使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出现肝胆异常的主要药物为:氯氮平48.18%,奥氮平44.44%,奎硫平38.72%。
结论: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易出现脂肪肝、胆结石等不同程度肝胆方面的病变,临床药物选择中,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合理用药。
确保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有效减轻药物副作用。
标签:超声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肝胆改变精神病是一种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慢性疾病,指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生活、工作等;动作行为异常,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具有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1]。
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漫长,所以患者需要通过长期使用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药物后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害也同时存在,尤其是患者的肝胆损伤[2]。
为获得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的肝胆改变程度,笔者特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来获得相关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320例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基本情况为:男850例,女470例,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0.6±2.8)岁;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为:0.05);<50岁的有190例,占该年龄段总例数的26.03%,≥50岁有280例,占该年龄段总例数的47.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10年的有200例,占其总例数的24.69%,病程10年以上的有270例,占其总例数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筛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筛查结果与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
选取了
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胆超声筛查,分析其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如下。
1. 肝胆超声筛查结果
肝胆超声检查结果表明,有6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
其中,42例患者出
现肝脏脂肪变性,16例患者出现肝囊肿,8例患者出现肝占位性病变,2例患者出现肝内
胆管扩张,另有16例患者出现胆管结石或胆囊炎等疾病。
2. 症状严重程度及其与肝胆超声筛查结果的关系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医学史进行统计,我们发现症状严重程度与肝胆超声筛查结
果有一定关系。
具体为:
(1) 肝脏脂肪变性
42例患者出现肝脏脂肪变性。
其中,35例患者属于轻度或中度症状组,表现为幻听、妄想等轻度或中度精神症状;而另外7例属于重度症状组,表现为极度幻觉、行为紊乱等
严重精神症状。
由此可见,肝脏脂肪变性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2) 肝占位性病变
(3) 胆管结石或胆囊炎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筛查结果与其症状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肝脏脂
肪变性、肝占位性病变、胆管结石或胆囊炎等疾病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较强。
因此,
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同时,应重视对其肝胆功能的检查和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筛查结果分析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身体健康也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
在医学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定期的肝胆超声筛查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
本文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分享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和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身体健康。
我们来了解一下肝胆超声筛查的意义和目的。
肝胆超声是一种无创伤的影像诊断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观察肝脏和胆囊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肝、胆系统疾病。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肝胆超声筛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排除或早期发现患者患有的肝、胆系统疾病,如脂肪肝、胆囊结石等;二是监测患者肝胆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对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超声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该患者为男性,34岁,已确诊为精神分裂症7年,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此次进行肝胆超声筛查的原因是患者最近出现了腹部不适的症状,并且在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
经过肝胆超声检查,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 肝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加,形成脂肪小胞。
该患者的肝脂肪变性较为严重,肝脏弹性增加,内部结构模糊不清,提示存在明显的脂肪变性。
脂肪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多见于肥胖、高脂血症等人群,严重时可引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氮平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患者患脂肪肝的风险。
该患者需要加强饮。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胆囊疾病的超声诊断及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4-03-06T15:09:18.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曾劲梅[导读] 精神分裂是一种高复发率的精神疾病,长期服药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措施曾劲梅(安徽省合肥市精神病院功能科 230022)【摘要】目的:利用超声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胆囊疾病进行超声诊断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病程≥2年共计1256位患者行胆囊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1256位患者胆囊B超检查异常者217例,占受检总人数的17.27%,明显高于正常人胆囊异常发病率。
胆囊异常患者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程胆囊异常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患者胆囊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与患者病程、年龄、性格有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精神分裂抗精神病药物胆囊超声检查【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034-02精神分裂是一种高复发率的精神疾病,长期服药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措施,抗精神病药物进入人体后对多个脏器刺激产生不良反应,本文对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胆囊进行超声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样本选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病人病程≥2年的精神病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P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②病程:服用抗精神病药≥2年,③排除服药前即存在胆囊疾病的患者。
共入组1256例,其中男性687例,女性569例,年龄16-86岁,平均年龄32.13±12.78岁,其中年龄≥40岁者671例,年龄<40岁者585例,病程2-47年,平均(29.16±12.78)年。
病程≥5年者916例,2年≤病程<5年者340例。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胆结石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张克光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0(12)9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疾病患者胆结石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94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患者组)及1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B 超检查,同时观察体重指数、血糖及病期等指标.结果胆结石检出率:患者组为25.5%(其中男23.72%,女28.57%),对照组为6.49%(其中男6.89%,女5.56%).患者组体重指数和血糖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胆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原因可能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患者活动减少,体重增加,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胆囊收缩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张克光
【作者单位】400021,重庆江陵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超声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改变 [J], 张洁卿; 谭晓莉; 蒋持亮
2.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 姚献虎; 闻祥旺; 程志元; 潘成文; 许明翠; 施小燕
3.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超声下肝胆改变探究 [J], 朱俊
4.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彩色多普勒超声异常改变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韩朝婷
5.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彩色多普勒超声异常改变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欧阳永红;董月英;刘海波;陈建;占家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脾、肾
等脏器的影像学状况分析
梁玉霞
【期刊名称】《北方药学》
【年(卷),期】2016(013)005
【摘要】目的: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脾、肾等脏器的影像学状况进行分析,避免在治疗时导致不良症状的发生.方法:选用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5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胆、肝、脾、肾等器官的影像分析,并对患者的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四脏器官经B超检查,阳性率36.4%,脂肪肝的发生率较高.结论: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要按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避免导致内脏疾病的发生.【总页数】2页(P179-180)
【作者】梁玉霞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岐山医院超声科广州 5114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209名海军潜艇疗养人员的肝、胆、脾、肾B超检查分析 [J], 王道建;刘喜楠;李艳娟;胡惠
2.1 85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心梗性心电图ST段抬高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影响因素分析 [J], 李宁忠;龚毅;王跃升
3.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胆的影响 [J], 唐武军;李向荣
4.肝、脾、肾等腹部实质脏器创伤的CT表现 [J], 周天民;黄粉玲
5.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胆的影响 [J], 唐武军; 李向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的改变
发表时间:2009-06-11T09:25:01.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4期供稿作者:尹萍
[导读] 目的研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影像学改变及影响因素。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的改变
尹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普宁医院超声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4-0038-02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影像学改变及影响因素。
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门诊体检未患精神疾病人员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结果对照研究。
结果研究组肝胆超声改变的脂肪肝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发病显著的原因较多,其中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综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减少脂肪肝的发病率。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超声脂肪肝
慢性精神分裂症[1]是指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至少持续 2年以上的病人。
临床观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肝胆超声改变者较显著。
本文作者在我院813名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80 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门诊体检未患精神疾病人员80例进行肝胆超声检查,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研究组入组标准:本院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25-55岁,排除患有原发肝胆疾病及肝炎、肝硬化、肝淤血、血液病、高热及长期饮酒者。
对照组入组标准:门诊体检人员80例,年龄25-55岁,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排除原发肝胆疾病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血液病、发热、长期大量饮酒者。
1.2 仪器意大利百胜MyLabTM15型超声仪, 探头频率3.5MHz。
1.3 分析方法构成比及卡方检验。
1.4 超声诊断依据参见《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2]。
1.5 研究时间 2008年10月。
1.6 分析
1.6.1 一般情况
研究组性别:男51 例,女29 例,年龄:40.5±10.1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有氯氮平、氯丙嗪、维思通、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折算成氯丙嗪量375 mg±102mg。
病程2-35年,平均病程14.3±10.7年。
吸烟者占91%。
对照组性别:男46 例,女34 例,年龄:37.3±9.6岁,
吸烟者占37%。
1.6.2 肝胆超声改变[3] 见表1。
表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超声改变统计表
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性改变肝内胆管结石合计
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
研究组 39 48.75% 4 5.00% 6 7.50% 3 3.75% 52 65.00%
对照组 13 16.25% 2 2.50% 5 6.25% 1 1.25% 21 26.25%
上述样本经统计学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脂肪肝发病率具有显著差异,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肪肝发病率明显高于门诊体检未患精神疾病人员。
2 讨论
我院某时点住院患者813例,随机抽查其中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占总数的9.84%,研究组中肝胆超声改变者52例,占研究组
65.00%。
经统计学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脂肪肝发病率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作者认为上述差异有以下几个原因:
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大量服用常会引起各种副作用,多见有椎体外系反应,心血管及肝、肾功能损害等[4],导致肝脏功能结构不同程度的损害。
衰退现象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缺乏主诉,不能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在服药期间产生的躯体不适感不能及时反映给医护人员,容易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缺乏运动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参与社会活动少,活动空间小,患者的消化代谢功能减低。
饮食结构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患者饮食结构偏向高热量、高脂肪,患者不知饥饱,机体免疫力低下。
吸烟大部分患者有大量吸烟史,高浓度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侵害消化和呼吸系统。
综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药物治疗期间,容易并发其他躯体疾病,如感染、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
而脂肪肝多伴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 [5],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干预,减少吸烟,及时调整用药量,同时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有利于脂肪肝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陈彦芳主编.CCMD-3.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75-78.
[2] 贾海根,王金锐主编.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05-134.
[3] 田家玮,任卫东主编.超声科主治医生400问.第一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3-223.
[4] 金有豫主编.药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50-660.
[5] 张建,华琦主编.代谢综合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