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幽门部探查:幽门管长约27mm,厚径11mm,幽门肌层厚约4.7mm,内部回声欠 均匀,胃内可见大量瀦留物回声。 CDFI:幽门肌层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诊断:幽门肌层增厚(考虑: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
10
鉴别诊断
❖1.幽门痉挛:出生后即出现呕吐,呕吐无规律,呈间歇性,很少见到 胃蠕动波,腹部无肿块,全身情况良好,应用解痉剂有效。 ❖2.喂养不当:多发于第一胎,吃奶时过急过快,或用奶瓶喂时倾斜度 过大吸入气体,造成呕吐。 ❖3.小肠梗阻:呕吐物含胆汁。 ❖4.胃扭转(新生儿叫胃折叠):患儿喂奶后发生呕吐,不含胆汁,特 别是移动病儿时呕吐更明显,腹部无阳性体征。钡餐可见胃大弯在上、 小弯在下,双胃泡征 。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
1
定义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 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 1887年 Hirshsprung 首次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
2
发病率
❖欧美发病率很高,有报道300~900个活婴中有一例。 ❖我国发病率较低,大约3000个新生儿中有一例。 ❖男性远较女性发病率高,约占90%以上,教材中男女之比为4:1。 ❖多见于正常足月产儿,早产儿少见。
.
3
病因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
❖ 1.先天性发育缺陷:幽门 肌间神经丛减少及神经节细胞发育未成熟 (与巨结肠发病原因相同),使幽门功能紊 乱,幽门肌长期处于痉挛状 态,时间久后引起幽门肌肉肥厚和管腔狭窄而致不全梗阻。
❖ 2.遗传因素:少数病例有家族史。很多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 有关。
❖ 3.内分泌激素:有研究发现该病患儿的血清胃泌素、前列腺素E2和 F2а明显增高,而术后均明显下降,提示此两种内分泌激素可能是 幽门狭窄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