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中间节点柱钢筋的锚固
- 格式:pdf
- 大小:7.18 KB
- 文档页数:1
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钢筋锚固及施工措施研究摘要:目前,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应用和推广日益广泛。
然而框架梁柱节点是整个结构的受力中心,对框架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掌握其结构性能,并充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是必要的。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受力特性和节点处的钢筋锚固进行分析以及梁柱节点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进行探讨,总结得出不同类型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处钢筋锚固的各自方法和技巧,同时总结了节点处不同等级的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措施。
关键词:梁柱节点;钢筋锚固;施工措施1 节点的钢筋锚固框架节点的类型可分为L、T、十字型3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受力差异很大且受力复杂,比如顶层中柱存在T型,中层梁柱则是十字型梁柱节点,建筑的边柱存在着L型梁柱节点。
具体分析如下:L型节点:梁柱的钢筋都在节点核心区锚固,受荷后节点受张开或闭合的弯矩,纵筋容易发生锚固破坏。
可以将柱外侧纵向钢筋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使用,也可以将柱纵筋和梁上部钢筋相交处或附近搭接锚固。
搭接接头可沿顶层端节点外侧及梁顶端布置,搭接长度不小于 1.5la,其中,伸入梁内的外侧柱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外侧柱纵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的65%。
T型节点:当柱截面高度不够时,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可用直线方式伸入节点;当柱截面高度不足以布置直线锚固长度时,应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伸至节点处并向下弯折。
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在节点处中断,柱纵筋接头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层高中间等弯矩较小的区域。
当节点处梁截面高度足够时,柱纵向钢筋可用直线锚固,弯起长度为la,同时必须伸至梁顶面,当节点处梁截面高度小于柱纵筋锚固长度la时,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梁顶面,然后向节点内水平弯折。
十字节点:中层梁柱节点四周有梁柱的约束,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一点,但遇到强烈的地震的时候,梁端会受到非常大的剪力,造成剪切破坏。
故梁的上部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该钢筋自柱边伸向跨中的截断位置应根据梁端负弯矩确定,当截面高度较大时,可采用直线锚固方式;当截面高度不够时,在节点区可采用带90°的锚固方式。
钢筋锚固的原则:1、梁受拉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其弯锚直段≥0.4laE,弯钩段为15d并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且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宽度为:柱中线过5d至柱纵筋内侧之间);2、受力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不应全走保护层的原则,当水平段走混凝土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角筋内侧“扎入”钢筋混凝土内;3、当抗震框架梁往中柱支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5d且≥Lae的原则;4、梁受拉纵筋受力弯钩为15d、柱偏拉纵筋弯钩、钢筋构造弯钩为12d的原则;5、墙身的第一根竖向钢筋、板的第一根钢筋距离最近构件内的相平行钢筋为墙身竖向钢筋与板筋分布间距1/2的原则;6、当两构件配筋“重叠”时不重复设置且取大者的原则;7、节点内钢筋锚固不应平行接触的原则。
1、变截面柱墙插筋锚固为1.5Lae2、墙上柱纵筋锚固为1.6Lae3、上柱比下柱多出的钢筋锚固为1.2Lae4、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钢筋锚固为1.2Lae5、上柱直径大于下柱时应将下层柱的连接位置移到柱的上端,上柱连接位置下移。
6、顶层边角柱外侧钢筋全部伸入梁板内,长度为梁底以上1.5Lae。
也可采用12D(此时屋面梁上部弯折长度须为1.7Lae,避免节点顶部钢筋拥挤)和1.5Lae+20D(当柱外侧配筋率>1.2%)7、顶层中柱12D,当直锚长度大于锚固长度时可采取直锚。
8、暗柱和墙顶层锚固为Lae (自板底)。
9、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顶,能通则通,弯锚部分伸入梁或板内Lae10、墙水平筋伸入端柱的长度取定:当满足直锚时为LAE,当不能满足直锚时为伸至端柱对边加弯折15D,平直段长度须>=0.4LAE11、剪力墙水平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面弯折。
12、转角剪力墙外侧水平筋应连续通过。
1、楼层框架梁钢筋端支座采用直锚时为>=Lae且>=0.5支座宽+5D。
2、楼层框架梁钢筋端支座采用弯锚时为伸至柱纵筋内侧+15D弯折。
柱筋锚固长度
一、定义:梁、柱子节点处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当梁或柱的高度在4m及以下时不宜小于300mm;当梁或柱的高度大于4m时,不宜小于200mm。
二、规范要求: 1、非抗震设计的框架、大跨度结构和悬吊结构的柱筋采用20d或16d、 14d、 10d、 8d、 6d、 4d、 4d、 4d或
4倍搭接长度等锚固长度。
2、抗震设计的框架梁、抗震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框架梁和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次梁应采用25d、 20d、 16d、14d、 8d、 6d、 4d、 4d、 4d或4倍搭接长度等锚固长度。
3、
一级框架梁的箍筋加密区间距[gPARAGRAPH3] of箍筋数量在每侧纵
向受力钢筋上的间距。
应根据梁的截面高度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确定。
对于有搭接要求的梁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梁的搭接长度。
2、非抗震设计的框架梁,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柱
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一般要满足以下要求: 1、抗震设防地区Ⅰ、Ⅱ、Ⅲ级框架、Ⅱ、Ⅲ级剪力墙结构柱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的有关规定。
- 1 -。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方法一、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1、钢筋工程,应区别现浇、预制构件、不同钢种和规格,分别按设计长度乘以单位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塔接长度的,按规定塔接长度计算;设计未规定塔接长度的,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另计算塔接长度。
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各类钢筋计算长度的确定钢筋长=构件长-保护层*2+弯勾长*2+弯起钢筋增加值(△L)*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应符合下表要求: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见下表:附注:①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②板墙壳中的分布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10㎜,且不应小于10㎜;梁柱中的箍筋和构造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15㎜.2. 箍筋的弯勾长度:平钩(180 °)6.25d ;直钩(90 °) 3.5d ;斜钩(135 °)4.9d3. 弯起钢筋增加长度:30 °:0.268H0;45 °:0.41H0;60 °:0.585H04. 箍筋长度:封闭方箍箍筋长度=2*(长+宽)+20d或=构件截面外边周长-8倍保护层厚+27.8d⑶箍筋根数的确定:N= (构件长- 保护层)/ 间距+1二各种构件钢筋计算方法基础(一)条形基础1、横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一般为6~16mm;间距为120—250mm。
2、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一般为5~6mm;间距为250~350mm。
3、条形基础的宽度B≥1600mm时,横向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减至0.9B,交错布置,如图2-3示。
(二)独立基础1、独立基础系双向受力,其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为100~200mm。
沿短边方向的受力钢筋一般置于长边受力钢筋的上面。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应用总结一、应用概况屋面为钢屋架结构,屋架钢梁最大跨度27.313m,多数柱子内部都设计有型钢混凝土结构,加之钢筋尺寸较大,按照常规锚固柱子内部钢筋过于紧凑,不利于混凝土的浇筑振捣,遂项目部决定将屋顶层74根柱子端部全部采用钢筋机械锚固技术进行施工。
具体应用如下:钢筋机械锚固接头数量统计表序号柱子编号柱子数量钢筋型号钢筋数量锚固装置数量1 KZ1、KZ3、KZ5、KZ7 36 Φ2212 4322 KZ2、KZ2a、KZ2b、KZ10 18 Φ2516 2883 KZ4、KZ6 6 Φ2514 1044 KZ8 2 Φ2816 325 KZ9 12 Φ2826 312合计116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是将螺帽与垫板合二为一的锚固板通过螺纹与钢筋端部相连形成的锚固装置。
其作用机理为:钢筋的锚固力全部由锚固板承担或由锚固板和钢筋的粘结力共同承担(原理见图2.1),从而减少钢筋的锚固长度,节省钢筋用量。
在复杂节点采用钢筋机械锚固技术还可简化钢筋工程施工,减少钢筋密集拥堵绑扎困难,改善节点受力性能,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
该项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部分锚固板钢筋的设计应用技术、全锚固板钢筋的设计应用技术、锚固板钢筋现场加工及安装技术等。
详细技术内容见行标《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锚固板钢筋锚固力(拉力)锚固板的局部承压力图2.1 带锚固板钢筋的受力机理示意图部分锚固板钢筋由钢筋的粘结段和锚固板共同承担钢筋的锚固力,此时锚固板承压面积不应小于钢筋公称面积的4.5倍,钢筋粘结段长度不宜小于0.4l ab;全锚固板钢筋由锚固板承担全部钢筋的锚固力,此时锚固板承压面积不应小于钢筋公称面积的9倍。
锚固板与钢筋的连接强度不应小于被连接钢筋极限强度标准值,锚固板钢筋在混凝土中的实际锚固强度不应小于钢筋极限强度标准值,详细技术指标见行标《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
相比传统的钢筋锚固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应用钢筋机械锚固技术,可减少钢筋锚固长度40%以上,节约锚固钢筋40%以上。
1、梁受拉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其弯锚直段≥0.4laE,弯钩段为15d并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且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宽度为:柱中线过5d至柱纵筋内侧之间);2、受力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不应全走保护层的原则,当水平段走混凝土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角筋内侧“扎入”钢筋混凝土内;3、当抗震框架梁往中柱支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5d且≥Lae的原则;4、梁受拉纵筋受力弯钩为15d、柱偏拉纵筋弯钩、钢筋构造弯钩为12d的原则;5、墙身的第一根竖向钢筋、板的第一根钢筋距离最近构件内的相平行钢筋为墙身竖向钢筋与板筋分布间距1/2的原则;6、当两构件配筋“重叠”时不重复设置且取大者的原则;7、节点内钢筋锚固不应平行接触的原则。
1、变截面柱墙插筋锚固为 1.5Lae2、墙上柱纵筋锚固为 1.6Lae3、上柱比下柱多出的钢筋锚固为 1.2Lae4、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钢筋锚固为 1.2Lae5、上柱直径大于下柱时应将下层柱的连接位置移到柱的上端,上柱连接位置下移。
6、顶层边角柱外侧钢筋全部伸入梁板内,长度为梁底以上 1.5Lae。
也可采用12D(此时屋面梁上部弯折长度须为 1.7Lae,避免节点顶部钢筋拥挤)和1.5Lae+20D(当柱外侧配筋率>1.2%)7、顶层中柱12D,当直锚长度大于锚固长度时可采取直锚。
8、暗柱和墙顶层锚固为Lae (自板底)。
9、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顶,能通则通,弯锚部分伸入梁或板内Lae10、墙水平筋伸入端柱的长度取定:当满足直锚时为LAE,当不能满足直锚时为伸至端柱对边加弯折15D,平直段长度须>=0.4LAE11、剪力墙水平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面弯折。
12、转角剪力墙外侧水平筋应连续通过。
1、楼层框架梁钢筋端支座采用直锚时为>=Lae且>=0.5支座宽+5D。
2、楼层框架梁钢筋端支座采用弯锚时为伸至柱纵筋内侧+15D弯折。
钢筋的锚固长度分享首次分享者:已被分享3次筋的锚固长度为此构件中的纵筋伸入彼构件内的长度,以彼构件的完整边线起算。
如:梁伸入柱中;柱伸入梁中;次梁伸入主梁中;柱伸入基础中;墙或板伸入梁中;等等。
“锚固长度”应成为钢筋工的第一概念。
锚固长度是图集中的固定值。
在《平法》各本图集中均有列表。
锚固长度在101-1.3.4图集中总分两种:非抗震与抗震,内容是不同的。
选择锚固长度的前提条件是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抗震等级,然后参照钢筋种类决定。
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非框架梁下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12d;非框架梁包括:简支梁;连系梁;楼梯梁;过梁;雨蓬阳台梁;但不包括圈梁悬挑梁和基础梁,圈梁悬挑梁和基础梁另有规定。
当边柱内侧柱筋顶部和中柱柱筋顶部的直锚长度小于锚固长度时,可向内或向外侧弯12d直角钩。
当柱墙插筋的竖直锚固长度小于规定值时,需按照101-3图集32页右下角的表或45页右上角的表加弯直角钩。
框架梁上下纵筋及抗扭腰筋和非框架梁上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加15d直角钩。
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是以锚固长度为先决条件,再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给出3个修正系数来计算。
在任何情况下搭接长度不得小于300mm。
搭接长度与搭接位置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各类构件各有具体要求。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前提条件是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保护层厚度在图纸的结构说明页中均有详细规定。
一般情况下,无垫层基础是70mm;有垫层基础是35mm,柱是30mm,梁是25mm,板是20mm,薄板是15mm,图纸中均有具体规定。
保护层问题通常,钢筋工在绑扎大梁时,在梁下部纵筋之下,必须要垫好保护层,合理的保护层材料是混凝土垫块或塑料卡,用大块石子垫也是常有的事,上级允许时,可用25mm的钢筋头垂直垫在主筋下,最好用16或18mm 的钢筋头斜着垫在大梁的箍筋下面。
圈梁的保护层,一般应由混凝土工随打随垫,因为木工在支模时在圈梁钢筋上行走,事先垫了保护层更加容易跺倒箍筋。
11.6.7 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框架中间层的中间节点处,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梁的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E,且伸过中心线不应小于5d(图11.6.7a)。
梁内贯穿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一、二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柱截面,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2 框架中间层的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用直线锚固方式锚入端节点时,其锚固长度除不应小于laE 外,尚应伸过柱中心线不小于5d,此处,d 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
当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
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E,弯折后的竖直投影长度取15d(图11.6.7b)。
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层端节点中的锚固措施与梁上部纵向钢筋相同,但竖直段应向上弯入节点。
3 框架顶层中间节点处,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
当采用直线锚固方式时,其自梁底边算起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laE,当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该纵向钢筋伸到柱顶后可向内弯折,弯折前的锚固段竖向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5laE,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取12d;当楼盖为现浇混凝土,且板的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0、板厚不小于80mm 时,也可向外弯折,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取12d(图11.6.7c)。
对一、二级抗震等级,贯穿顶层中间节点的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5。
梁下部纵向钢筋在顶层中间节点中的锚固措施与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层中间节点处的锚固措施相同。
4 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柱外侧纵向钢筋可沿节点外边和梁上边与梁上部纵向钢筋搭接连接(图11.6.7d),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laE,且伸入梁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少于柱外侧全部柱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65%,其中不能伸入梁内的外侧柱纵向钢筋,宜沿柱顶伸至柱内边;当该柱筋位于顶部第一层时,伸至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不小于8d 后截断;当该柱筋位于顶部第二层时,可伸至柱内边后截断;此处,d 为外侧柱纵向钢筋直径;当有现浇板时,且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板厚不小于80mm 时,梁宽范围外的柱纵向钢筋可伸入板内,其伸入长度与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