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7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以意行气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
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
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呼吸的空气。
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
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漫长过程。
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巾,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
误,使意气俱蒙其害。
所以《学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冲兼务、内外兼修的效果。
可以说,太极拳所有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栩应动作,免受损害。
到了这个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陈家沟太极优品【新鲜】河南省温县正宗垆土铁棍山药小程序。
太详细了!陈式太极拳基本要领,收藏了!每天分享太极技法/知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3大要领1、腰要垂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腰部一定要下垂下沉,同时保持腰部挺直,千万不要弯腰,因为这样不会有锻炼的效果。
腰椎力量下沉可以稳定重心,避免气浮。
练拳击时的气浮是练陈式太极拳最常见的技术症状之一,大多是由于腰部力量下垂所致。
另一方面,在做动作时,腰部要有打开和引导的功能。
陈式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
腰部以上的大部分身体部位和手臂动作都要先随腰部移动,所以腰部一定要起到开口和领的作用。
只有这样,力量才能从下肢传递到腰部,再从腰部传递到脊柱、肩膀、手臂,最后传递到手指,才能满足持续力量的技术要求。
2.跨要开练陈氏太极拳,求开裆。
胯开指的是髋关节和肌肉的感觉,而不是大角度分开双腿。
圆胯是指大腿根部内侧要圆。
开胯的时候要有个圆胯。
两者你都要兼顾,合二为一。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一定要把裤裆和胯部的两条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拱形,也就是字母“N”的形状。
这样,在拳击的过程中,无论怎么扭,都只是“N”的形状变化。
即使改变身法,也能保持外裆宽松,内裆圆润,使身体的上、中、下三部分融为一体。
只有打开胯圈才能更容易进退步法,改变重心。
3.膝要转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注意灵活转膝以配合重心的转移、身法的变化和步法的进退。
腿是身体重量的主要承载,膝关节对于身体的起伏、辗转起着关键的作用。
只有灵活转膝,才能使劲力螺旋式上下传递。
同时膝关节要有向上催送的劲,膝关节的旋转、催送,能使缠丝劲节节贯串,更能使劲力发放得浑厚而顺达。
——END——(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基本功简介在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当中,只有深刻的练习了太极拳的拳要,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提到基本功,人们都知道它在任何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好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盖高楼大厦要有坚实的地基;科学研究要有多次的基础实验;运动员要拿到好成绩更需要有基本功;武术也不例外,好的功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太极拳更是如此。
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并且所有的武术教练员在教学时都时刻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其实所有的基本功法,在太极拳的流派中,大体上都是一样的。
太极拳的基本功训练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另有它自己特点的一些基本功如站桩功、发劲功、缠丝功等。
任何一个学太极拳的人都必须经过基本功训练这一关,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对以后学习套路和增长功力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事实上,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
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
自从你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开始,就得每天都要坚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法。
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下面就上述四类基本功作以简要说明,具体请按教练指导或光盘示范进行练习。
如何学习陈式太极拳一、手型与步型1、手型陈氏太极拳的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虚、要空。
2)、拳陈氏太极拳的拳与大多数拳种基本一样,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
握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陈氏太极拳传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陈氏太极拳的传承陈氏太[1]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
陈继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
陈氏十二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乾隆末年人。
三人乃亲叔伯兄弟。
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
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陈仲甡、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
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淼、字淮三,季甡长子,幼随父习文练武。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焱、仲甡次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字品三,仲甡三子。
陈氏十六世。
太极拳基础陈氏太极拳拳架要点立身中正是陈氏太极拳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
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
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另外,从拳架外形美观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给人一种大不一样的感觉。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1. 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
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
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
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
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4. 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 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
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
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 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
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
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 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陈式太极拳32式拳谱陈式太极拳32式拳谱1、预备式2、金刚捣碓3、懒扎衣4、六封四闭5、单鞭6、十字手7、金刚捣碓8、庇身锤9、青龙出水10、双推掌11、三换掌12、倒卷肱13、退步压肘14、中盘15、白鹤亮翅16、斜行拗步17、闪通背18、掩手肱锤19、大六封四闭20、单鞭21、前招后招22、野马分鬃23、大六封四闭24、单鞭25、运手26、双摆莲27、铁叉28、上步七星29、退步跨虎30、转身双摆莲31、当头炮32、金刚捣碓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要领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
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中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虚灵顶劲、含胸塌腰、松腰养气、分清虚实、沉肩坠肘、以意行气、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招势相连、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的创始鼻祖陈卜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廷陈王廷(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
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论要知何为太极拳,须先弄清何为"太极"。
太字原为大。
易乾上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大"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
后来,当人们想表示比"大"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低下又加了一点,成为"太",意为无比、无际、无止、无边、无穷......极字原意为房屋中间顶端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意为最高、最巅、最上等。
"太"、"极"二字合起来,就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太极本无极",中国古代哲学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原始的混沌即为无极。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万事万物。
古代哲学把繁杂世界归纳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进而统一于"一"、"元"、"无"等抽象的本源,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可贵认识。
我们再看一下无极图。
古代道家把无极形象为O,表示原始混沌之气。
为了进一步表示阴阳运动,互生互克,动中有静的丰富内涵,道家将浑圆分为阴阳图,画出黑白两条首尾相咬的阴阳鱼。
白色图案中有黑色鱼眼表示动阳之根,在黑色图案中有白色鱼眼表示静阴之根。
科学地揭示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这样博大精深的哲学问题。
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创造太极拳,就是依据"太极"阴阳变幻的原理和太极图的丰富内涵,把哲学认识结合到人生宇宙的把握上来,分虚实,讲阴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强调演练时全身放松,虚灵顶劲,顺乎自然,内外兼修,以达强身健体、克敌致胜之目的,故把其以阴阳太极之理来解释拳理创造的拳术取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十大要领第太极拳的一大要领虚灵顶劲气沉田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
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
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
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
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
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拳的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
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
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
《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
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
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
《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
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
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
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松腰养气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
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
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
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
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
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
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
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分清虚实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
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
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
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
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
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
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
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
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
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
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沉肩坠肘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
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
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
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
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
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六、以意行气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
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
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呼吸的空气。
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
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温长过程。
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误,使意气俱蒙其害。
所以《拳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可以说,太极拳所有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相应动作,免受损害。
到了个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七、上下相随陈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
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
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齐动,说停一齐停,将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急相将。
正可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
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与右手实,右手虚与左手实,左脚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脚实,左手虚与右脚实,右手实与左脚虚等相互配合,以意运气,以气运形,练出灵劲,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必然要求内外相合,原因在于它是一项“意识体操”,以意运气。
练拳以练意为先,意为主帅,意到气到,以气运形,身体上下、内外才高度一致。
正如《拳论》所说“内外一气流转”。
陈氏太极拳千变万化,所向无敌,虽然动作态势多端,也不外虚、实、开、合四字。
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
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若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俱合。
一招一势,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和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会迅猛而机灵。
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
但也只有达到内外相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地得到表达。
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
九、招势相连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