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从行政和法制看秦朝统治短暂的缘由-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秦朝的暴政与快速灭亡的原因分析》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具有深远影响的朝代,其暴政和快速灭亡一直是历史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秦朝的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中央集权制度与暴政倾向
秦朝实行了极为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带来的权力过度集中导致了暴政的倾向。
秦始皇强硬的统治方式、割据地方豪强等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朝廷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和残酷的措施,加剧了社会矛盾。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带来的变革与不适
秦朝推行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措施,虽然在推动统一和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适。
这种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使得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士族阶层的排斥与民生困苦
秦朝实施的焚书坑儒等政策排斥了士族阶层,导致人才匮乏、社会风气沦丧。
广泛征发民力修筑工程和战争征役等措施,使得民生困苦,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引发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军事失利与政权动荡
秦朝在军事征战中频频失利,如灭掉六国后,对外战争频发导致军队疲惫不堪,国力衰弱。
这种军事失利直接导致了政权的动荡,各地反秦力量蠢蠢欲动,加速了秦朝的崩溃。
秦朝的暴政与快速灭亡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中央集权制度的暴政倾向、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改革不适、士族阶层排斥与民生困苦、以及军事失利与政权动荡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平衡,对一个朝代的兴衰至关重要。
秦朝的统治政策和法律制度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统治政策和法律制度备受关注。
秦王朝成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战国时代,统一了中国大陆。
一、统治政策秦朝的统治政策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诛杀异己。
中央集权是秦朝的最大特点之一。
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央集权措施,首先是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县官制,使得各地的官员都受中央的任免和统一管理。
其次是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形成了中枢官僚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最后是修建了万里长城和遮光早期地政府,积极维护边界安全,强化了中央的军事控制。
然而,地方分权也是秦朝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朝设立郡县制度,把国土划分成多个行政区域。
各个郡县都有地方官员,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可以管理本地区的事务。
这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形成了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关系,保证了政策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秦朝的政策也非常威严,出现异见、反对者均会受到严厉惩罚。
对于反对其统治的人,秦始皇四面楚歌、远离中原的终身监禁,对于说官吏和学者的异言秉辞,进行了焚书坑儒等极其残忍的手段,使人民非常畏惧。
同时,秦朝也制定了十七条刑律,对于叛逆之罪、盗窃之罪、谋反之罪等进行了细致的罚则和处罚手段,形成了相对严格的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秦朝主张“法家”思想,重治法精神。
秦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进行了大力的法律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彻底反映封建剥削关系的法律规定,实行了一系列专制的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核心,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刑律秦朝制定的一个十分厉害的法律令当属十七条刑律。
不仅以罚代赎,而且以重罚代赎,以生命相威胁等残酷手段为刑,严厉打击了贪污盗窃、叛逆谋反、乱伦姦淫、行径不轨的犯罪行为。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条文除了“不问田契,照罪论处”和“弟子不遵父命,与有家法”等条文外,还包括充作军粮者处斩、私取公物者处死、贿赂官吏者处死等规定。
首次大一统的秦朝为什么只存在短短的十五年就覆灭了秦朝自公元前221年建立至公元前206年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那么为什么会短短十五年就覆灭了,这与秦朝的暴政离不开关系。
1、秦严密的经济法规,《秦律十八种》中《田律》规定,降雨及时,谷物抽穗,各地应当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受雨、抽穗的耕地顷数以及虽开垦却没有播种的田地的顷数。
禾稼出苗之后降雨,也应当立即报告雨量多少和受益田地的面积。
如果发生了旱灾、风灾、涝灾、蝗灾和其他虫灾,使农田作物遭受损害,也要上报灾区范围。
距离近的县,由步行快捷的人专程呈送上报文书;距离远的县,由驿传系统交递,都必须在八月底以前送达。
中央政府于是可以了解农业形势,严密注视生产进度,准确估算当年收成,进而实施必要的管理与指导,进行具体的规划与部署。
《厩苑律》规定,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在正月进行大规模的考核。
考核中成绩领先的,赏赐田啬夫酒1壶、肉脯1束,饲牛者可以免除1年更役,有关人员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律文还规定,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腰围减瘦,每减瘦1寸,主事者要受到鞭打10下的惩罚《仓律》中,对于不同身分的人的口粮定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从事土木工程劳作的役人,根据劳动强度和是否出勤确定口粮的定量。
服事劳役的人性别与地位不同,待遇也各不相同。
《金布律》是有关府库金钱布帛之事的法律,规定了关于财务管理的制度。
其中说到政府征收和发出钱币的方式。
可知当时法律要求,买卖往来,商品“各婴其贾(价)”,即明码标出价格。
《关市律》还规定,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立即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之中,违反法令的要受到处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第1篇一、引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朝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秦朝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其影响。
二、秦朝法律制度概述秦朝法律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具有以下特点:1. 法律的普遍性:秦朝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无论官吏还是百姓,都必须遵守法律。
2. 法律的严酷性:秦朝法律制度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极为严厉,以威慑犯罪。
3. 法律的实用性:秦朝法律制度注重法律的实用性,强调法律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4. 法律的灵活性:秦朝法律制度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度量衡。
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对后世度量衡制度的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案例反映了秦朝法律制度的实用性。
2. 案例二: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这一政策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但同时也体现了秦朝法律制度的严酷性。
3. 案例三:赵高指鹿为马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指鹿为马,欺上瞒下。
这一案例反映了秦朝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即权力滥用。
4. 案例四: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的原因之一是秦朝法律制度的严酷性,导致民不聊生。
这一案例反映了秦朝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秦朝法律制度的影响1. 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秦朝法律制度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唐律、宋律等均受到秦朝法律制度的影响。
2. 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秦朝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 对经济制度的影响:秦朝法律制度对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
五、结论秦朝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朝的崛起与灭亡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的崛起与灭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和事件,本文将从秦朝的崛起、统一中国、法家思想、修筑长城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秦朝的崛起与统一中国秦朝的崛起始于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分裂为七个小国,处于长期战乱之中。
秦国的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嬴政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强手政策,如实行郡县制、轻loading 制度、统一货币系统等,以确保政权的稳定和统一的实施。
此外,他还大力推行农业改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行均田制和均税制,壮大秦国的经济基础。
二、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崛起的影响秦朝的崛起不能离开法家思想的支持和推动。
法家思想是秦朝的统治思想和政策基础,嬴政通过奉法治国来确保统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为主宰,以法律规范一切社会活动,实行严密的监察和奖罚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国家的统一。
同时,法家思想还主张集权统治,实行强力中央集权,以加强国家的控制和统一。
三、修筑长城的意义与作用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边疆的安全和国家的统一。
长城的修筑标志着秦朝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实力的增强。
修筑长城不仅起到了军事防御的作用,还加强了边境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长城的修筑对于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秦朝的灭亡原因秦朝的灭亡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始皇去世后,秦朝陷入了内外多种矛盾和困境。
其中,暴政和苛捐杂税导致民众的不满,社会矛盾激化,腐败问题严重。
此外,秦军长期征战而疲弱,引起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加剧了秦朝的困境。
同时,秦始皇逝世后的争位之争和权力斗争也使秦朝政权内部陷入动荡和混乱。
综上所述,秦朝的崛起与灭亡涉及到许多多方面的因素和事件。
秦朝通过秦始皇的变革和改革统一了中国,夯实了国家的基础。
法家思想的支持和长城的修筑对于秦朝的崛起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细谈秦国灭亡的原因大纲:一、秦国崛起及其统一中国1.1 秦国的背景及先秦时期的政治形势1.2 秦始皇的改革及对中国的影响1.3 秦国完成统一中国二、秦国灭亡的原因2.1 秦国内部矛盾的加剧2.2 秦国对外扩张的失败2.3 秦始皇死后政治制度的失控三、秦朝的影响及启示3.1 秦始皇的法治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3.2 秦朝统一中国带来的文化融合3.3 秦国灭亡对后世王朝的启示摘要:秦国灭亡的原因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政治上,秦国自始皇帝时期就实行了强权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忽视了地方的自治,导致了国家内部矛盾的加剧。
其次,军事上,秦国在征服六国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打压百姓、加重赋税、奴役民众等问题,引起了民心的不满。
再者,秦国在征战中过分依赖法家和李斯之类的权臣,没有给予重任的总是将才,这也导致了军队的失去灵活性,无法应对复杂的战争局势。
此外,经济上,秦国在秦朝初期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经济的脆弱性更加明显。
而文化上,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得文化繁荣停滞不前,也未能赢得民心。
社会上,秦国的法律制度过于苛刻,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大,导致了社会动荡。
综上所述,秦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政治上存在问题,还有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问题。
当时的秦国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或者是政治权力的局限性导致了无法解决问题。
这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充分认识到各种问题的复杂性,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秦国崛起及其统一中国1.1 秦国的背景及先秦时期的政治形势1.2 秦始皇的改革及对中国的影响1.3 秦国完成统一中国一、秦国崛起及其统一中国1.1 秦国的背景及先秦时期的政治形势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和河南省一带。
在春秋时期,秦国是一个小国,但在战国时期,秦国经过长期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强国。
第1篇一、秦朝灭亡的历史背景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与混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秦朝的统治却极为短暂,仅仅存在了15年。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矛盾,也有外部压力。
二、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1. 严苛的法律制度秦朝实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制度,如焚书坑儒、连坐制度等。
这些法律制度严重打击了人民的思想自由和人身自由,加剧了社会矛盾。
焚书坑儒使得儒家文化遭受重创,导致文化断层,使得社会道德沦丧;连坐制度使得人们互相猜疑,社会风气败坏。
2. 重税政策秦朝实行重税政策,使得百姓负担沉重。
据《史记》记载,秦朝时期的赋税高达十分之一,农民生活困苦。
此外,秦朝还实行徭役制度,强迫百姓从事劳役,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短缺。
3. 军事征伐秦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征伐。
长期的战争使得国家财政空虚,民不聊生。
战争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削弱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4. 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削弱了地方势力。
然而,地方势力并未完全消亡,反而因中央集权而积蓄力量。
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5. 统治者残暴秦始皇、秦二世等统治者残暴无道,不顾民生疾苦。
秦始皇为了修建陵墓,征发大量民工,使得民不聊生;秦二世更是荒淫无度,导致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6. 农业生产破坏秦朝实行均田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奴隶,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三、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朝灭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民众的支持。
统治者应当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才能巩固国家政权。
2. 政治改革要循序渐进。
秦朝的严苛法律制度和重税政策,都是由于改革过于激进而导致的。
政治改革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秦朝的帝国衰落终结于内忧外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帝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帝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迅速扩张并达到鼎盛。
然而,正是由于种种内忧和外患的因素,秦朝的帝国终结了其短暂的辉煌。
内忧是秦朝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朝开始时期,由于六国战乱长期持续,国内疲惫不堪,经济衰退严重,这为秦朝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在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严酷的政策,比如焚书坑儒,实行强制劳动等,导致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尤其是对于士人阶层的打压,众多文人遭到残酷迫害,这使得社会思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受到了巨大限制。
同时,秦朝的法治体系也存在严重问题,法规反人性,百姓普遍感到不公正和压抑。
这些内忧因素逐渐积聚,最终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抵触。
外患是秦朝帝国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秦朝虽然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统一了六国,但这也导致了大量的战争和军事扩张。
长期的战争削弱了秦朝的国力,并造成了军队的疲惫和士兵的不满。
此外,秦朝对外采取的统一政策也引起了周边诸侯国的不满和抵抗。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秦朝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屡战屡败,最终导致秦朝帝国的解体。
外患的日益增加使得秦朝不得不进行持续的战争和征伐,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这对秦朝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除了内忧和外患,秦朝帝国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僚制度的腐败。
秦朝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法律和行政管理。
然而,由于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许多官员贪污腐败,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导致了政府的低效和社会的不稳定,也进一步削弱了秦朝帝国的实力和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
综上所述,秦朝帝国衰落终结于内忧外患。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秦朝的帝国无法持续发展。
虽然秦朝的存在时间较短暂,但其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对于中央集权的探索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春秋变法秦国的崛起与其他的衰落春秋变法秦国的崛起与其他国家的衰落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军事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成功地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而其他一些国家则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衰落下去。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论述春秋变法秦国的崛起与其他国家的衰落。
一、政治变革春秋时期,诸侯国分割割据,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国家。
然而,秦国通过变法,成功地改造了政治体制,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秦国的重要政治家商鞅实施的变法具有深远影响。
他们废除了分封制度,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等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这种集权的体制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统治的稳定性,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则相对保守。
一些国家由于君主的虚弱或统治者的愚昧无能,政府无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导致内患外患日益增加。
一些国家还存在着贵族势力对政治的干预,导致政权不稳定。
这些问题使得其他国家在政治上无法与秦国相媲美,从而导致了他们的衰落。
二、经济变革春秋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秦国通过改革农业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量。
商鞅通过实施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秦国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为国家的财富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农业制度相对落后,土地分配不均,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一些国家过分追求豪华奢侈,导致财政困难,无法保障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剥削阶级对农民的榨取,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
这些问题使得其他国家在经济上无法与秦国相比,从而导致了他们的衰落。
三、军事变革春秋时期,战争是国家间争夺领土和资源的主要手段。
秦国通过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军队。
商鞅推行的兵制改革,取消了分封诸侯的兵役制度,建立了中央统一的军队。
秦国在军事装备和战略战术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从行政和法制看秦朝统治短暂的缘由
真正对秦朝政权形成致命一击的,正是以项氏家族为首的六国旧贵族。
那么,从行政和法制看,秦朝统治短暂是为什么呢?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统一的强大帝国,但也是第一个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迅速灭亡的帝国。
对此,历代有识之士不断思索,著文论说,特别是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更是流传千古的好文章,对于后人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当代,专家学者的专门研究自不必说,社会其他方面的人士也时有惊人之论。
比如说,毛泽东同志曾在1973年8月写下了他最后一首七律诗,名叫《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中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其中的“郭老”是指郭沫若“,《十批》”是指郭沫若的论文集《十批判书》,《十批判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先秦政治思想的研讨。
从这首诗来看,毛泽东同志并不同意《十批判书》中有关秦始皇的观点,所以才直接给郭沫若写了这首诗。
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社会中,对于先秦政治和秦王朝兴亡的讨论之所以会持久不衰,主要是这个时代及其相关话题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从政权结构上看,秦王朝之前的夏商周“三代”实质上是各地诸侯组成的联盟国家,中央政府对于各诸侯国的控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程度不同地都受到了制约。
在东周时期,秦国是后起发展的国家,在政治体制、和发展诸方面,起初都被东部相对发达的诸侯国所瞧不起。
但是,随着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的政治腐败、发展放缓,秦国开始崛起。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借鉴山东各国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上的得与失,发展出一套适合秦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
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标志的政治改革活动,使秦国的国力不断强盛,政治体制具有创新性,法律制度日臻完备,行政管理高效运行,非常适合于战争时期的动员和运作。
有了这样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秦灭六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角度来看,秦灭六国,既是先秦政治的结束,也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治的真正开始,对于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的定型所产生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
事实上,就在秦国统一中国的大约三四十年前,来自赵国的大思想家荀子就预见到了秦国终将一统天下的结局。
他曾对秦国作了实地考察,并与在位的秦昭王和来自三晋的秦国重臣范睢深入交换了意见。
荀子虽然肯定了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对秦国的政治发展方向却提出了质疑甚至尖锐批评。
在荀子看来,以武力说话的所谓“霸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可以统一天下,但并不能很好地治理天下。
也就是说,严苛的法制和高效的行政管理可以造就一统天下的局面,但不会自动产生一个强大而持续发展的国家。
如果秦国不注意行政管理对于严苛法律的调节作用,不能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调整,不重视儒家仁义礼智的教化作用,一统的天下也迟早会崩溃。
可惜的是,荀子的意见被当时的秦国主政者们看成是迂腐之论,致使秦朝的一统天下“二世而亡”,完全印证了荀子的预见。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毛泽东同志七律诗中对秦朝政治的看法。
他认为“百代多行秦政治”,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也是古代历史进程中的事实。
历史上本有“汉承秦制”的说法,认为汉代的政治体制,至少是西汉早期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主要是继承了秦朝的做法。
毛泽东同志则看得更远,认为秦朝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不仅为汉代,而且为秦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都树立了楷模。
只是限于律诗的格式,诗中所用是秦“政治”,而没有细说其确切所指究竟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治,还是分指行政管理和制度体系。
不过,从汉代“汉承秦制”的实际状况来看,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秦政治”,应该是偏向于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而不是指单纯的“秦政”,即行政管理。
当然,毛泽东同志所谓的“多行”之“多”,并不是指全部,而是指大的方向。
所谓大的方向,从相关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来看,就是后世所看重的所谓“秦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实行郡县制,彻底废除分封制。
郡县制就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郡、县以上的地方官员,这些地方官员对治下的区域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
他们挣取政府的俸禄,不能直接从所属地方的劳动者手中收取税赋。
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王拥有对受封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受封土地的收获都归他们所有,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向中央政府贡献部分所得,他们的后代对受封土地还有继承权。
很显然,郡县制更容易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力,而分封制极容易形成国中之国,最终架空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失去权力。
在这方面,周朝的灭亡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教训。
周朝维持了八百多年的统治,但中央政治真正有效控制诸侯国的时间只有二百多年。
秦王朝有鉴于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坚定实行郡县制,使后来的专制王朝看到了维护中央政府权力的制度保障,进而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比如以有限的分封制对郡县制加以补充等,使得在秦朝形成定制的郡县制充分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二是秦朝的法律体系,即所谓“秦律”,成为后世王朝立法的基础。
“秦律”也是从商鞅时代开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