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桩功习练法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陈式太极拳无极桩陈式太极拳无极桩无极桩的操作看似极简单,练习者初期易感枯燥,因而多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练习太极拳,一经学会架子,便将无极桩置诸脑后,认为并无大用。
这个看法是很错误的。
无极桩作为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指导练习者明理。
拳家有谚语:“宁传十招,不传一劲,宁传十劲,不传一理。
”故对练家而言,明理是十分必要的。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前辈主张太极拳尚心意,尚巧不尚拙,然而不从无极桩入手去体验,就无从在根本上明白其中生化衍绎的道理。
文人好说理,然理多虚妄;武人尚实战,往往穷其一生只余少许经验,故而对于体育而言,文事与武事是不可以偏废的。
陈式太极拳无极桩法的基本要求调身:口诀极简单,一共十四个字:“两会一点一垂线,全身体重到涌泉。
”“两会”指人身穴位“百会”和“会阴”,“一点”指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上使这三点位于一条与地面垂直的假想直线上,久而自然能全身贯通。
“全身体重到涌泉”基本上属于假想的,或者称感觉上的。
因为根据人体的几何外型,重心无论如何不会在身体的最下部。
但是长期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很快可以进入上轻下沉的稳定感觉,进而达到脚下双轻。
此后即有一阳发动,排除“妄动”的可能。
操作时,姿势略同于太极拳的预备式,因而老辈拳谱中,预备式又称为无极式。
两脚放平,略窄于肩,全身各大关节自上而下放松,不可使一处僵硬,且要注意,各骨节间须是松张状态,不宜软塌。
唯初学很难辨识,因此这一阶段必须经明师校正,否则难得其形。
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要在一直线上,自然松垂落地。
感觉全身体重落入两脚涌泉处。
全身无一处挂力为最佳。
如果桩式正确,身体不自觉地出现无方向的摆动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须刻意保持不动。
要牢记“道法自然”的道理。
调心: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口诀有八个字:“无念无欲,毋妄毋助。
”这对很多人来说显得很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想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会在某一时间头脑中出现片刻空白。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熟练套路明确姿势套路指的是太极拳的整套架式,姿势就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要领。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
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
《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可以说是练习的最重要事宜,只有在清静的条件下,才能够有助于气的旺盛与收藏。
从而可以运行好五脏六腑,养其身。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
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
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
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
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
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
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陈式太极套路学习的三阶段一、基本功训练练习所有的武术,其最讲究的就死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练好之后,才能更深入的学习。
主要包括:基础桩功、基本单式、手型步型及基础缠丝劲。
学员在学习套路之前必须先学习并掌握太极拳基本功,因为基本功的训练可为以后的套路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套路训练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包括徒手与器械;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太极拳桩功的练习方法太极拳桩功的练习方法桩功是指下肢固定或全身静止性的基本功训练。
由于它的身型、步型松静稳固,好像木壮栽于地面,故称桩功。
桩功的作用主要是端正身型,强固下肢,培养敛神入静、调息用意的能力。
一、松静桩【预备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相距约同肩宽,体重平均落于两腿。
全身松静端正,精神集中,神态和呼吸保持自然(见图1)。
【动作】两臂徐徐上举,于胸前环抱,如同围抱大树状。
掌心向内,五指自然分开,掌指微屈,掌心内含,指尖相对,相距约一拳宽。
目视前方或指尖(见图2)。
【要领】1.全身舒松,心平气和,大脑入静,意念集中,呼吸匀细,任其自然。
2.悬顶正容,松腰竖脊,沉肩含胸,展臂舒指,全身保持松而不懈、实而不僵的`自然舒展状态。
3.两膝松顺微屈,脚趾扣地,站立自然平稳。
4.练习时间根据个人的体力、情绪、技术水平,因人而异。
一般初学者每次练习3分钟左右,以自我感觉舒畅、稳定为原则。
练习之后应走动放松,也可用两掌轻轻向上推摩面颊至脑后,进行自我按摩放松,然后再做第二次或其它练习。
【歌诀】两手环抱臂撑圆,顶头沉肩胸内含。
心静体松目平视,气患墒鼎求自然。
【易犯错误】1.身体紧张僵硬。
2.耸肩提肘、提气憋气。
3.挺胸、挺腹。
4.身体松软、精神萎靡。
二、调息桩【预备势】同前(见图1)。
【动作】两手经体侧划弧上举至肩高处,同时吸气。
随之两手掌心翻转向内划弧,于头前交叉合拢,再经胸前徐徐落于腹前,同时呼气。
如此循环练习。
两手交叉划成立圆,划圆时手高不过顶,低不过档(见图3、4、5)。
【要领】1.两臂动作轻柔自然。
举手时松肩舒胸,高不过头;合落时屈臂垂肘,过旋臂边向内、内下划弧。
2.初练时,呼吸可任其自然,进步做到配合手的分举吸气:配合手的合落呼气。
呼吸皆要闭口用鼻,舌舔上颚,自然通畅,不可憋气。
3.练习时,手由外同内划弧,运臂调息8次。
稍停,再由内向外划弧,运臂调息8次为一组。
【歌诀】举落开合缓调息,身正体松轻用意。
陈⽒·太极拳桩功诀要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正义、修⼰、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化的核⼼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深⽽普世的民族⽂化。
武学诞⽣于这些优秀的⽂化中,历代⽆数武林先辈倾尽毕⽣⼼⾎,寒暑不易,⾎⽕交融,忍常⼈⽆法忍之痛楚,⽴常⼈⽆法坚持之志向,于⽆路处开⼭⽴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
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的⽣命。
武有⼤⼩,⼤者卫国,⼩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的智、仁、勇、能,提⾼⼈整个⽣命的⾝⼼健康和⽣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是武术之魂。
⼈之⼀⾝,⼼为主,⽽宰乎⾁。
⼼者,谓之道⼼,即理⼼也。
然理中能运动者,谓之⽓,其⽓即阴阳五⾏也。
然⽓⾮理⽆以宰,⽽理⾮⽓⽆以⾏。
故理与⽓不相离⽽相附,此太极根⽆极者然也。
天之⽣⼈,即以此理此⽓⽣于⼼。
待其稍有知识,⽽理⽓在⼈⼼者浑然⽆迹象。
然⼼之中或由内发,或由外感,⽽意思⽣也。
当其未⽣,浑浑混混,⼀⽆所有。
及其将⽣,其意微乎其微,⽽阴阳之理存乎其中。
顺其⾃然之机(即⼼构形),仍在⼈⼼之中(即《中庸》所谓未发也)。
及其将发,⽽⼼中所构之形呈之于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偏或正,全体⾝法⽆不具备。
(⼀)虚灵顶劲、⽴⾝中正⾝体要保持中正,不俯不仰,下颚微收,犹如头上顶着⼀满碗⽔或者有绳⼦提着,⼜称“顶头悬”或“百会朝天”此势对全⾝的中正安舒有提挈作⽤。
亦显⽰精神振作⽽稳健含蓄。
但要注意,顶劲要⾃然,若有若⽆,不可硬往上顶,“⽤⼒则项僵,⽓⾎不能流通”。
(⼆)沉肩坠肘肩部放松,向下沉塌,两肩忌耸起,亦不可后张或前扣,耸肩则⽓不易下沉,肘悬则肩不能沉,肘僵则⽓不能通,上肢不柔。
松肩垂肘才能使内⽓运⾏和⽓⾎流畅,形成的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练好之后,⼊⾥透内,威⼒⽆穷。
陈式太极拳内功桩法
程克锦
【期刊名称】《精武》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 一、滚球桩rn1.两脚大开立,脚尖外展.食指放松,左臂屈肘向上后拉;右臂置于体前(裆部前方).两掌心均斜向下,左肩高于右肩,上体微左转.目视前方(图1).rn2.左臂屈肘向右划弧,同时右臂屈肘向上抬,两臂左右胸前相合,指尖相触.上体微右转(图2).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程克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11
【相关文献】
1.陈式太极拳的劲法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辨证应用和探讨 [J], 齐雨;郭清秀
2.陈式太极拳实用活桩——三换掌 [J], 孙国玺
3.陈式太极拳内功心法 [J], 程进才
4.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教学新法——口诀法 [J], 杜敏
5.陈茂林和他的中老年太极拳群体——访郑州市\"太极情缘\"陈式太极拳群体 [J], 周镠超;刘海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照奎秘传百把气功桩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
武林中每一门派都有结合本派拳术特点的桩功,通过练习来添补套路中的不足,增长功力,培养意志。
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也不例外,它的桩功有动、静二种,真正做到动由静生、动静互根,静桩如无极桩、浑元桩,动桩如百把气功桩等等。
此外,套路中任何一个属中定劲的拳势都可以做为一种桩功来练习。
独具特色的百把气功桩又称动桩或活桩,为陈氏太极拳家陈照奎所传。
因每次练功遍数为百把,故而得名。
1977年陈照奎师公在石家庄马虹恩师家中居住期间,将此功法作为陈氏太极拳的上乘功法传给我的老师。
经老师刻苦实践、精心整理,曾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一书中发表。
篇中主要介绍了单手百把桩的练法,今不重述,现与大家共同学习双手桩的练法,由于水平有限,叙述不周之处,还望广大同好批评指正。
双手桩在“擖手”中称阴阳开合手,主要练习“培根”、阴阳变化、胸腰折叠、丹田内转与缠丝劲,技击中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以静待动、化打合一、因敌而变。
发劲时,惊炸弹抖、犹龙似蛇、节节贯穿。
此桩在呼吸上采用了逆腹式呼吸与体呼吸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根基、充实丹田之气,纳新吐浊,使清升浊降,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血液中的营养,推动全身气血运行,起到“给养加油”的目的。
经众多实践及科研表明,此法对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肠胃炎、风湿性关节病、肺结核、贫血等病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和治疗作用,被医学界称为“鲜为人知的健身运动”。
现将具体功法介绍如下:动作一:面向正南而立,两脚平行开步,脚尖微微外撇,两踝松竖合住劲,脚指抓地,涌泉穴空,立身中正,虚领顶劲,两眼向前平视,精神内敛,外示安逸、意守丹田,呼吸自然,两肩放松,微微前卷,两臂自然下垂,双手五指成瓦拢掌合于大腿两侧,两肘微微外棚,做到肘不离肋,肘不贴肋。
在练习之前应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洗心涤滤”,对自己在精神、肌肉、筋骨、皮毛、神志的放松程度上做一全面检查,而后开始启动。
陈氏太极拳的入静放松功静和松是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陈氏太极拳的入静放松功。
供您阅读!陈氏太极拳的入静放松功下面介绍的三个功法,简单而有效,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入静和放松方面必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陈氏太极拳的入静放松功1.无极桩两脚一肩宽自然站立。
两手自然下垂放于两腿边,头项中正,下颏微内收,舌轻抵上颌,口微闭,眼微合。
两腿站直,先放松思想,然后默念放松头部,同时,意念即集中在头部;接着默念放松颈,放松肩部,放松上臂,放松肘部,放松小臂,放松腕部,放松手掌,放松手指。
与此同时,意念也跟着从头走到手指尖。
然后默念放松头部、颈部、胸背、腰腹、胯臀部、腿和足。
一遍走完,再走一遍。
速度要慢,心念到哪个部位,思想意念就走到哪里,从上至下节节贯穿。
一般3~5遍,就可达到思想人静、身体放松的效果。
最后,做转头和摇头动作,左右各转圈,以放松颈部关节。
陈氏太极拳的入静放松功2.自然桩两脚同样一肩宽开立,屈膝,身法微下蹲,两手上提至胯前,手指斜向下,自然放松。
其它身法同上势。
然后同上势一样,做默念放松、集中意念入静功法。
但此势线路为头→颈→肩→腋下→上臂内侧→肘窝→前臂内侧→手腕→手心→手指尖→手背→前臂外侧→肘→上臂外侧→背胸→脊→腰腹→胯→大腿→膝部→小腿→足。
默念5~10遍,然后上身做上下、前后的“蠕动”以松开脊椎关节。
陈氏太极拳的入静放松功3.铜钟桩站法基本同上势,但两手向两边分开,身法如一铜钟。
入静放松默念的线路同上势一样。
5~10遍后,做白鹅展翅,即两手臂徐向上举,身法下蹲同时,吸气(宜细、缓、深、长)。
然后,两臂松下,身法略上提,同时呼气。
这样反复做3~5遍,以调匀呼吸,松解肩、肘、膝、踝等关节。
太极桩功的练习方法及要点太极拳堪称中国武术的代表,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发源,在世人的青睐中发展。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健身符号”,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其发展的主旋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桩功要点。
欢迎阅读!太极桩功的要点一、松桩的松是蓬松而不是放松蓬松是界于紧张和放松之间的临界状态,它的作用一如正负数之间0的作用。
蓬松状态比放松略为紧张,但比紧张状态要松得多。
至于松紧的程度,与个人的功夫深浅反应敏钝有关,因人而异,实无准确划一的标准。
二、如果对蓬松状态不能理解,那么你就理解为“准备就绪”状态打个比方说,当你抬起手准备去抓东西,做好了抓的准备而尚未抓出时的状态就是蓬松状态。
鼓起劲尚未用力的状态,就是蓬松状态也就是松桩的桩态。
三、思维活动决定行动,精神状态影响桩态思想上的警惕状态可以保证松桩的质量,心理上的用力状态可以保证紧桩和动桩的质量。
所以,松桩要“意动身随”,紧桩要“意到力到”,必须真实地做出来,而不是停留在思维状态。
一如极充足的时间和最强烈的意念都从来没有能使任何一个截瘫患者或重症肌萎缩病人恢复自主运动,更不用说使他们成为运动专家一样,任何没有身体切实参与的思想运动可以肯定都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
四、桩功可以锻炼神经系统,调整生理功能,从而使固有实力充分地转化成功力但是徒手站桩无助于增加肌肉束的半径,所以徒手站桩只能运化实力,而不能增加实力。
生理科学证实,实力的大小与肌肉束的粗细成正比,而实力的大小又与功力的大小成正比,所以当徒手桩功把身体的潜力发掘到极限之后,功力将长期呈现停滞状态,发力技术再优化也打不破僵局,这就叫“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进行桩功的强化训练和其它种种实力训练,实力提高了,功力自然而然会上台阶,米多了粥自然就会稠起来。
实践证明:实力训练必不可少;桩功和实力训练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徒手桩功不能替代更不能取代实力训练。
五、桩功和发力息息相关但又分别自成体系发力必须有良好的桩态做保证,但是不经过发力运动桩架便不具备杀伤力。
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途径、内容和方法原文地址: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途径、内容和方法作者:太极牛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途径、内容和方法牛俊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要从整体上出色,就必须使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这是当代太极拳马虹大师在《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一文开篇引用的三句名言。
陈照奎宗师当年教拳也经常讲:“要学好这套拳,必须从难、从严、过细地下功夫。
”传统陈氏太极拳一路83势共有365个动作,近900动,如金刚捣碓一势六个动作就有20动。
所以要想练好这套拳确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细节不明,拳架必空。
前辈曾把修炼太极拳比做人与水的相互关系, 做了三层比喻;初学阶段:“如在水中至项深。
”站立不稳,呼吸不畅,举步维艰。
中级阶段:“如浮水中身悬空。
”逐步学会游水到从容自由玩水。
高级阶段:“身轻如在水上行。
”这是一种比喻,是至高至深的功夫,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但打出太极拳的劲道气势和神韵,还是可望可及的。
正如古拳论所讲:“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根据本人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二十年来的体悟,修炼好太极拳的基本途径可用以下六个字来概括:形、理、法、劲、气、神。
形:即拳架外形;理:即拳理,阴阳哲理;法:即拳法,拳术招式的技击用法;劲:即劲道,如拳架中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劲力结构等;气:即气机,行拳走架时体内气息运行机制;神:即神明,是指行拳时的节奏、气势、神韵以及推手技击中发自本能的灵敏感应。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拳艺水平,我计划把形、理、法、劲、气、神作为六个专题,进行讲解,供大家修炼参考。
第一讲:形:循规蹈矩练外形太极拳,是一种形神兼备,内外兼练,文武双修的高级修炼功夫,它形之于外的功夫主要是拳架、器械、推手等,称之谓炼形。
它的内功,主要是炼精、炼气、炼意,调动人体潜在的、特别是大脑的功能,称之谓炼神。
在练形方面,首先要细抠拳谱守规矩,拳论讲:“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
陈式太极拳如何站桩陈式太极拳如何站桩陈式太极拳站桩的神奇作用陈式太极站桩功作用有那些了,陈式太极站桩功可使全身气脉通畅:一、身体发热:初站桩后,初步感觉热气弥漫逐渐及与腰胯、小腹盎于背以及周身四肢,继使自身之元气充及五梢(五梢者舌为肉梢,齿为首梢,为筋梢,为血梢,十指为神经末梢。
)充沛之热以关元、气海最明显。
二、周身发汗:体温增高,热能可通达全身,畅及四肢,周身皮肤毛孔开,透出微汗,出汗不宜过多,以汗透毛皮为度,初步可治疗伤风感冒,经常练功者能遍烧全身,汗流如雨,湿透衣裤,可永绝感冒。
三、唾液增加:站桩入静嘴似笑非笑、齿微叩、舌往上微卷、唾液自然增加,自如泉涌,其味清洌,久则甘甜,具生长荷尔蒙及助消化之功效,唾液增加时,可缓缓吞下,不生津时可用舌满口搅动,使之再生,称为“神龙搅海”。
四、健全脾胃:站桩放松入静,锻炼肝胃脾,健全脾胃,增进食欲,强固整个消化系统机能,可使胃肠蠕动功能加快产生肠鸣,发动胃气,如打噎呵气等现象,久之可永绝肠胃病。
五、降低血压:缓和呼吸、降低血压、柔和血管、松驰神经。
脑下垂体内分泌均衡活动,使淋巴腺、甲状腺、肾上腺恢复健康,调和气血、旺盛血液、防治血管硬化,使血压恢复正常。
六、强健心脏:松静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力,心脏跳动缓慢,增加休息,心机能得以休息,保证血液循环正常。
七、打通督任二脉:经络通顺,能透尾闾,循夹脊神经穴位通路盎于背,达于顶,复循会阴尾闾运行不止,可使上元神气、中元心气、下元肾气接通为一,可还精补脑。
八、补肾益精:精为命宝,精衰则神衰则万病生,站桩功则在补精补肾、益阳壮阳、添髓活髓、恢复元神、增强体魄。
九、补脑安神:站桩可使大脑安静下来,得以休息,加深睡眠,此一安静壮态不同于睡眠和一般休息,系一种特殊的入静放松,是特殊性内仰状态,可使大脑皮质神经得到特殊的休息,使其运动转向机能的恢复,能量的消耗转向能量的贮存和补充,故能补脑安神,对失眠神经衰弱得到恢复。
十、返老还童:站桩可以防止衰老及延缓衰老,人所以衰老主要是细胞新陈代谢功能衰退,骨髓干枯内分泌荷尔蒙不足所致,站桩功可自生荷尔蒙,旺盛内分泌腺,充实骨髓,活泼中枢神经,鼓荡血气,增强生命代谢功能,疏通经络,旺盛精神,永葆青春。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每一种流派的太极拳都有自己特有的特点及练习方法,无论练习那种太极拳你都必须要掌握这些步骤及特点,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的练习太极拳,今天店铺要讲的是陈氏太极拳的步骤方法及特点,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太极拳中所讲的套路就是太极拳的整套架式。
姿势就是每个架式的动作。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
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
《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肾是先天之根,内藏着阴阳之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
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
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
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
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
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周身放松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
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
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个阶段学习出现最多的是立身不正等,产生这些毛病是因为没有放松全身,腿的支撑力不足造成的。
陈氏太极拳桩功习练法一、基本桩功无极桩两脚略宽于肩,全身放松,肩自然垂下。
两手叠于肚脐之上,左上右下。
口微合,舌轻抵上齿龈。
呼吸自然,可按需要发声。
一字桩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
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于略低于头。
然后徐徐呼气,同时两臂缓缓下降,至胯侧一乍许,脊背下沉。
气呼完,再吸气,重复动作。
晃桩两脚前后站立,距一脚远。
两手心相对,肩下垂。
坠肘,两臂如抱一大圆球,前后晃动。
吸气时,身后仰,前脚掌离地。
呼气时,身前俯,后脚跟离地。
独立开合桩两臂要求同晃桩,仅是一脚独立。
吸气时,两臂展开,一腿提起。
呼气时,两掌相拢在脐前。
两掌心两尺许,腿下落,然后吸气,再起另一只腿。
动作相同,两脚依次提落,向前行走。
二、基本手型掌大拇指与小拇指有相合之意,大拇指轻贴于食指,食指与中指间开一缝。
中指与无名指亦开缝,但小于食指与中指间的缝,以利中指领气(中指是上肢最远的梢节,注重中指有利于改善上肢的微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
(1)立掌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向上。
如肘底捶。
(2)侧掌基本要领同上,惟中指尖略向侧后方。
如单鞭,左掌中指略侧向右后方。
(3)按掌分单按、双按。
基本要领同上。
惟掌心朝下方或前斜下方。
如“金鸡独立”,属单按;“六封四闭”,属双按。
(4)搓掌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侧向上方。
如“双撞”。
(5)托掌基本要领同上,惟掌心向上。
如“金鸡独立”。
拳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自然弯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指骨上。
不宜握拳过紧,拳略虚。
四指依次略排列成小圆弧型。
(1)阴拳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下,如“掩手拳”。
(2)阳拳基本要领同上,惟拳心向上,如“搬拦捶”。
(3)撩拳基本要领同阴拳,惟用力时,自下向上弹击。
如“劈架子”。
勾手五指捏拢,屈腕放松。
既不能过松形成死弯,也不能太直,腕部无弧度。
八字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大拇指与食指伸开呈八字型(最初是抓筋闭脉,分筋错骨,现大都不用。
但为大家了解太极拳,故而仍保留此手型。
如“掩手拳”)。
三、基本缠丝两脚顺朝同方向,眼盯住右(左)前方一固定目标。
身体中正,头虚领顶劲。
一手卡腰,另一手划圈。
动作一:右小臂自然置肋骨处。
动作二:身向左转,手心向肚脐,食指侧向前方。
动作三:身继续左转至45度,立掌掌心侧向左后方(划右手,手心向左后方;划左手,手心向右后方)。
沿中线升至下颌。
动作四:身右转,右手自下颌处向上,向右侧随身外旋转出。
高齐于眉,距身二乍远(注:手领肘,肘领肩,三节递进。
左手圈与之相同,惟方向相反)。
四、基本要求要求每天晨练换气后,练习上面桩功,也可习练其他诸如弓步桩、马步桩、虚步桩等,每时每刻都以意领气、以意调息、意守丹田。
首先要明确丹田的部位:脐至关元穴(脐下三寸正中);具体说丹田不是一个点,而是关元穴后、命门穴前、会阴穴上的空间范围。
随着肺部的外气的呼吸,以意念引导着内气沉入下腹部正中的位置,而且意念要始终注意这个空间,体会内气的感觉。
“气沉丹田”为内家拳家术语,它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可以见到。
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
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的重要。
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什么叫气沉丹田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
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初步的气沉丹田可以理解为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
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
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
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
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
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
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
“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
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
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
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
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
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
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
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
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
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
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
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
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
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
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
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
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
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
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
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
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
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
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
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
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
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
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
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
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
吸为提,呼为下。
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
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
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
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
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