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替莫唑胺在脑胶质瘤中的治疗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Stup方案
Stup方案是恶性胶质瘤术后最常用的替莫唑胺使用方案。
该方案分为放化疗同步期和辅助化疗期。
第一阶段(放化疗同步期)与放疗同步开始,在患者颅内和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在术后一个月内尽早开始。
该阶段服药方法为75ma/m2天。
其中m2是体表面积单位,是根据患者身高和体重换算的,可用体表面积换算案计算。
同步价没是每日服药,连续服用42天,中间不间断。
用药期目注营监测血常规、肝背功能。
有时,放疗并不是每日进行,持续时间也不一定是42天,只要大致同步即可,不必追求放疗和化疗在时间上完全吻合。
同步阶段完成后,休息28天,然后进行第二阶段(辅助化疗期)的治疗,该阶段是每28天连续服药5天,即在每28天的第1~
5天每日连续服药,然后休息23天,再进行下一周期化疗。
该阶段一共进行六个周期的化疗,持续时间约半年。
其中第一周期服药剂量是150mg/m2天,第二到第六个周期是200mg/m2天。
在每个周期化疗开始前,建议抽血化验血常规响肝肾功能,如果中心粒细胞计数(ANC)≥1.5x10/和血小板计数>100x011、肝肾功能无昂著异常,可按既定方案进行下一周期的化疗,否则就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药物减量甚至暂时停药。
替莫陛胺对造而系统的抑制较轻,但管肠道反应较为常儿,常见恶心呕吐,尤其在化疗的后期,可以在每个疗程开始时静脉或服使用止叶药物,其中以抑制5羟色胺类药物效
果较好,多数患者青肠道反应可以有效减轻,坚持既定方案继续用药。
需要强调的是,化疗药物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患者切忌自行服药或调整药物剂量,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
《中国癌症杂志》2018年第28卷第9期 CHINA ONCOLOGY 2018 Vol.28 No.9657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专家述评与论著·[摘要] 背景与目的: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 )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唯一化疗药。
O 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O 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MG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评价TMZ 敏感性的唯一指标。
但通过检测MGMT 的甲基化程度来评估TMZ 的敏感性是不够的,因为目前MGMT 检测只是定性检测,而且这种检测只能反映DNA 损伤修复的一条通路,而另两条通路的修复情况却没有反映出来。
方法:该研究一方面是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HRM ),对MGMT 的甲基化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FQ-PCR )来探讨另外两条修复通路蛋白N-甲基化嘌呤DNA 糖基化酶(N-methylpurine DNA glycosylase ,MPG )和人类烷烃羟化酶基因同系物2(alkane hydroxylase gene homolog 2,ALKBH 2)的mRNA 表达。
将MPG 和ALKBH 2的表达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
结果:结合MGMT 的甲基化(阳性)和非甲基化(阴性)程度,再把MPG 和ALKBH 2结合起来评估患者对TMZ 的敏感性。
三阳性(MGMT 非甲基化,MPG 阳性和ALKBH 2阳性)通信作者:刘云会 E-mail: liuyh@刘云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获得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完成美国UCLA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博士后研究工作。
替莫唑胺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文献复习替莫唑胺(TMZ)是一种治疗中枢系统肿瘤有效性、耐受性较好的口服烷化剂。
显著地改善了恶性脑肿瘤患者的整体存活率,并已纳入这些肿瘤治疗的新方法。
TMZ具有较宽的抗肿瘤谱,可口服,易于透过血脑屏障,酸性环境下稳定,与其他药物没有叠加毒性,可用于对亚硝基脲耐药的患者,现已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在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拟就近年来替莫唑胺治疗脑恶性胶质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替莫唑胺单药化疗多年来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一直以手术、放疗为主,但是对恶性脑胶质瘤来说手术和放疗都不能明显的改善恶性脑肿瘤患者的存活期,并且从严格意义上讲手术和放疗都属于局部治疗。
而恶性脑胶质瘤多呈浸润生长,不进行全脑及全身治疗的方法都很难取得预期疗效,化疗是一种全脑治疗,特别在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为:(1)血脑屏障影响肿瘤组织对化疗药物的吸收;(2)血脑屏障上的外向蛋白泵可以将一些化疗药泵出中枢神经系统;(3)肿瘤组织血流不足,化疗药物进入少。
使得传统化疗药物在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中遇到瓶颈。
替莫唑胺(TMZ)[1]为咪唑四嗪类衍生物,替莫唑胺在生理pH条件下经快速非酶催化转变为活性化合物MTIC[5-(3-甲基三氮烯-1-)咪唑-4-酰胺],MTIC进一步降解为具有活性的甲基化重氮阳离子和经肾脏排泄的终产物5-氨基咪唑-4-甲酰胺(AIC)。
重氮甲烷的细胞毒性是对DNA的甲基化,甲基化重氮阳离子能够将甲基转移到DNA上,形成N7甲基鸟嘌呤、O3甲基腺嘌呤和O6甲基鸟嘌呤加合物。
在DNA复制过程中不能为第6位氧原子甲基鸟嘌呤找到配对碱基,因此子链DNA有缺口形成,缺口随细胞分裂而逐渐积累最终阻碍细胞复制启动从而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发生凋亡;还可使细胞DNA的单链或双链断裂,阻断DNA的复制而抑制肿瘤生长。
TMZ对肿瘤细胞的核酸、蛋白质及肽亲核区发生作用,可作用于肿瘤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
替莫唑胺(TMZ)可口服给药,有及近100%的生物利用度,血脑屏障透过度好,脑脊液药物浓度是血浆药物浓度的30%~40%。
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2018 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本院60例脑胶质瘤患者,利用摸球法分为研究组(采取替莫唑胺治疗)与对照组(采取传统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恶心呕吐、贫血、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减少等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使用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患者,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其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给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较好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替莫唑胺;脑胶质瘤;传统药物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象:随机抽取2018 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本院60例脑胶质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依照摸球法分组,各30例。
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3-68岁,平均年龄为(39.47±2.46)岁。
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5-67岁,平均为年龄37.18±3.22)岁。
两组患者资料保持均衡,P>0.05。
排除准则:合并严重心肺等器官疾病患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无法配合护理人员工作的患者;处于哺育期或妊娠期的妇女。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注射用盐酸尼莫司汀(生产厂家:西安海欣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672;规格:25mg)进行治疗。
研究组采取替莫唑胺治疗,给予患者蒂清(替莫唑胺胶囊)(生产厂家: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637;规格:50mg*7粒),最初计量应为按照体表面积进行口服,1次150mg/m2,1次/d,连续服用5d。
1.3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贫血、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替莫唑胺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的化疗药物。
它被广泛应用于脑胶质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替莫唑胺的应用领域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一、替莫唑胺的应用领域1. 脑胶质瘤:替莫唑胺是一种经口服的化疗药物,并且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度恶性的脑胶质瘤,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
替莫唑胺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止其生长和分裂,从而抑制癌症的进展。
2. 转移性黑色素瘤:替莫唑胺也被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皮肤癌,常常扩散到其他器官。
替莫唑胺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过程来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和扩散。
二、替莫唑胺的副作用1. 消化系统副作用:服用替莫唑胺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副作用。
建议患者在用药前或同时服用抗恶心药物,以减轻这些不适。
2. 骨髓抑制:替莫唑胺可能会抑制骨髓的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这可能会增加感染、贫血和出血的风险,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 免疫系统副作用:替莫唑胺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同时,它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和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告知医生。
4. 神经系统副作用:部分患者在使用替莫唑胺后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和乏力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在进行某些活动时需要格外小心,如驾驶车辆或操作机器。
5. 其他副作用:替莫唑胺还可能引发肌肉疼痛、关节痛、背痛和呼吸道感染等其他非常见的副作用。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反应,患者应咨询医生。
总结:替莫唑胺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脑胶质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化疗药物。
尽管它在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方面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但也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患者在使用替莫唑胺时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分 类 号:R739.41 R979.1+1 单位代码:10183 研究生学号:**********密 级:公 开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应用研究Temozolomide treatment in glioma Applied Research作者姓名:周垂兵专业:外 科 学研究方向:脑肿瘤及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与颅脑损伤指导教师:罗毅男 教 授培养单位:第一临床医院2009年3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应用研究Temozolomide treatment in glioma Applied Research作者姓名:周垂兵专业名称:外 科 学指导教师:罗毅男 教 授学位类别:医学硕士论文答辩日期:2009年05月25日未经本论文作者的书面授权,依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书面版本、电子版本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发行、出租、改编等有碍作者著作权的商业性使用(但纯学术性使用不在此限)。
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
吉林大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外科学(神经外科)论文题目: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应用研究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130021)作者联系电话:138****8561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各级别脑胶质瘤之间的Ki-67和MGMT有无显著差别以及Ki-67与MGMT之间有无相关性。
替莫唑胺与不同方法联合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11-13T11:44:20.3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武云花1,2 李丽华1 寿涛1 王熙才2[导读] 替莫唑胺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很好,其中枢浓度大约是血浆浓度的30%。
武云花1,2 李丽华1 寿涛1 王熙才2(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云南昆明 650032)(2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颅内肿瘤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严重疾病,分原发和继发两大类,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和中医治疗为主,但大部分化疗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替莫唑胺以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优点,成为颅内肿瘤特别是胶质瘤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单药替莫唑胺治疗颅内肿瘤的疗效有限,替莫唑胺与其他方法联合在颅内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被证明有效率较单用替莫唑胺高,本文就替莫唑胺与其他方法联合在颅内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替莫唑胺放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生物治疗颅内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37-02颅内肿瘤亦称脑瘤,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严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稍多于女。
本病可分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原发性颅内肿瘤源自颅腔内组织,如脑组织、脑膜、脑神经、脑垂体和脑血管等,继发性肿瘤是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转移瘤。
颅内肿瘤超过120种,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而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儿童以颅后窝及中线肿瘤较多见,主要为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室管膜瘤;成人以大脑半球胶质瘤为最多见,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神经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胆脂瘤等[1]。
替莫唑胺(蒂清)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新一代口服抗癌药,自2004年研制成功以来,以其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及可透过血脑屏障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脑胶质瘤、特别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线用药。
龙源期刊网
注射用替莫唑胺在脑胶质瘤中的治疗应用
作者:陈祥峰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Injection temozolomide therapy in glioma
Chen Xiangfeng
(Jiangsu Aosaikang Pharmaceutical Co.Ltd., ;Jiangsu Nanjing; 211112)
1 前言
脑胶质瘤又称脑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 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肿瘤,Ⅲ、Ⅳ级为高级
别肿瘤[1]。
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2]:①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一些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及结核性硬化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
传易感因素;②环境的致癌因素导致颅内残留的胚胎原始细胞异位生长是脑胶质瘤形成的重要原因,如电离辐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和亚硝胺类化合物均可诱发脑胶质瘤的生长;③病毒感染,有在动物研究中发现,多种DNA或RNA病毒均可导致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尤其是脑胶质
瘤的发证和发展。
在国内,发病率约占全部颅内原发肿瘤的35-61%,发病高峰年龄为10~20岁和30~40岁[2]。
在美国,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统计,脑胶质瘤的年发病率为3-8人/10万人,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4万例,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最高,
手术加放化疗的平均生存期仅为8-10个月[3]。
脑胶质瘤对顱脑空间的占位效应可使患者产生头痛、恶心及呕吐、癫痫等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和体征[4]。
替莫唑胺是四硝基咪唑类的衍生物,生物利用度高,能够迅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有效缓解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缓疾病进展。
2 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2.1 非药物治疗; 2014年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建议对脑胶质瘤的治疗采用手术和/或放疗和/或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推荐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肿瘤;放疗推荐分次照射;而化疗则推荐替莫唑胺化疗。
临床常用的放疗方法有传统放疗、立体定向放疗、肿瘤间质内放疗等。
展辉等[5]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的研究显示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并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但是部分脑胶质瘤患者对放射线不敏感,需使用增敏剂改善对放射线不敏感的状况,目前临床放疗的增敏剂主要有多药耐药逆转剂、乏氧细胞杀伤剂、基因制剂、中药及提取物和其他药物[6]。
这些增敏剂能够增强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死效果,延缓肿瘤的生长,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