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抑制物的产生与防治策
- 格式:pptx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39
凝血因子Ⅷ/Ⅸ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近年来,无论是获得性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Ⅸ(FⅨ)抑制物(也称获得性血友病)还是血友病患者合并抑制物均有增多的趋势。
前者是非血友病患者产生的抗FⅧ/FⅨ自身抗体,后者是血友病患者接受外源性凝血因子产品输注后产生的抗FⅧ/FⅨ同种抗体。
重型血友病A患者抑制物发生率约为30%,非重型为3%~13%,而血友病B患者为1%~6%[1]。
为了规范国内同行的诊疗行为并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我们曾先后制订了相关中国专家共识[2,3]。
为进一步提高我们对FⅧ/FⅨ抑制物的认识,做到发现及时、处理正确,特制订此指南供国内同行参考。
一、基本概念[2,4,5]FⅧ/FⅨ抑制物滴度: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等量混合,孵育2 h,测定残余FⅧ/FⅨ活性。
能使正常血浆FⅧ/FⅨ活性减少50%时,FⅧ/FⅨ抑制物的含量为1个Bethesda单位(BU),此时患者血浆稀释度的倒数即为抑制物滴度,以"BU/ml血浆"表示。
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规定:抑制物滴度>5 BU/ml为高滴度抑制物,抑制物滴度≤5 BU/ml为低滴度抑制物。
高反应者:输注凝血因子后抑制物滴度升高至5 BU/ml以上的患者。
低反应者:输注凝血因子后抑制物滴度仍小于5 BU/ml的患者。
暴露天数:患者实际接受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天数之和,不包括其间的间隔天数。
二、FⅧ/FⅨ抑制物实验室诊断1.抑制物筛选(以FⅧ为例)[6,7]:采用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纠正试验,用正常混合血浆(至少20人份健康人血浆)和患者血浆按1∶1混合,即刻测定混合后的APTT,并与正常混合血浆和患者血浆的APTT进行比较,若不能纠正应考虑可能存在抑制物[纠正:超过正常混合血浆5 s以内(或延长<15%)或在实验室正常参考范围内;不纠正:超过正常混合血浆5 s以上(或延长>15%)或高于实验室正常参考范围。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要点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
前者为凝血因子(F)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F)缺乏,分别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
近两年来,各种长效凝血因子产品和非因子类产品相继问世,部分产品已经在我国上市。
因此,有必要对于过去的共识/指南进行更新。
一、治疗原则血友病患者应该在血友病中心接受综合关怀团队的诊疗与随访。
急性出血时应及早到附近的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者在家庭进行自我注射。
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远期残疾,并显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
家庭治疗必须由血友病中心的专业人员密切监管,且只有在患者及其家属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后才能开始进行。
血友病患者应避免肌肉注射和外伤。
原则上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及所有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若有出血应及时给予足量的替代治疗,进行手术或者其他创伤性操作时,应进行充分的替代治疗。
二、替代治疗的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F制剂,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等。
每输注1IU/kg体重的F可使体内F活性(FC)提高2%。
F在体内的半衰期约8~12h,要使体内F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8~12h输注1次。
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等。
每输注1IU/kg体重的F 可使体内F活性(FC)提高1%,F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 18~24h,要使体内 F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天输注1次。
三、替代治疗的实施(一)按需治疗和围手术期替代治疗按需治疗是指有明显出血时给予的替代治疗,目的在于及时止血。
及时充分的按需治疗不仅可以及时止血止痛,更可阻止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的发展。
围手术期替代治疗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进行的替代治疗,目的在于保证血友病患者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手术后的顺利康复。
血友病患者的免疫耐受诱导治疗:依据及前景
魏琪琪;吴润晖(审校)
【期刊名称】《血栓与止血学》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由于血友病有效替代治疗方案部分导致抑制物的产生,抗体清除是抑制物治疗的终极目标。
免疫耐受诱导(immune tolerance inductino,ITI)是唯一经临床验证的可以对FⅧ或FⅨ达到抗原特异性耐受的治疗策略。
ITI治疗最早报道于30多年前,目前开展的前瞻性随机ITI试验是来解答目前血友病A治疗方案的突出的未解决的问题。
然而,与血友病A相比,血友病B的抑制物发生率低(1.5%~3%),因此关于预防及清除FIX抑制物的有效的、基于证据的试验数据很少。
【总页数】6页(P209-214)
【作者】魏琪琪;吴润晖(审校)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10004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100049,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4+.1
【相关文献】
1.一例血友病A伴抑制物免疫耐受诱导治疗的护理 [J], 张晓莉;崔岩;逯秀玲
2.B10细胞在器官移植术后免疫耐受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J], 吕少诚;白纯;李先亮;
3.B10细胞在器官移植术后免疫耐受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J], 吕少诚;白纯;李先亮
4.西王母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 [J], 杜文平
5.伍子胥故事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 [J], 陈玉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血友病合并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一、概述抑制物是血友病患者接受外源性凝血因子VIIl/lX(FVIIl/F IX)输注后产生的抗FVIIl/FIX同种中和抗体。
抑制物是血友病治疗过程中最严重、最棘手的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千2018年制订了《凝血因子VIIl/lX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此后,又分别对国内同行和血友病患者进行了抑制物诊治现状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有关人员对千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近年的研究揭示了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发病机制,同时新药的不断涌现也为抑制物患者出血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为进一步提高对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认识,作到发现及时、处理规范,特制订此指南供国内同行参考。
二、基本概念详见《凝血因子V!Il/lX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8版)汃三、推荐等级根据GRADE方法,本指南推荐等级如下:1级推荐:相当千”指南推荐",代表该推荐对患者的安全性及获益明显高千风险和负担。
1B级:该推荐至少有—项观察性或干预性研究的数据支持,且该推荐在大多数渭况下适用千大多数患者;1C级:该推荐缺乏此类证据支持,但是仍然对患者的安全或获益很重要。
2级推荐:相当于”指南建议”,用千表示较弱的推荐,该建议可能会随着更新证据的出现发生改变。
2B级:病例登记或研究数据支持该建议;2C级:无前述数据支持。
四、FV!Il/FIX抑制物(同种抗体)的危险因素抑制物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有疾病严重程度、种族和家族史、基因突变类型等。
F8基因突变类型是最重要的抑制物产生危险因素。
与重型血友病A(HA)患者产生抑制物密切相关的主要突变类型包括大片段缺失、无义突变、22号内含子倒位,其次为小片段缺失和插入、错义突变等。
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导致抑制物产生的风险差异,可能与体内存在FVIll抗原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