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公关视野下的“塔西佗陷阱”防范研究——以三亚“宰客门”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5.13 KB
- 文档页数:2
塔西佗陷阱的具体案例
哎呀呀,咱们来聊聊塔西佗陷阱吧!比如说,曾经有个小镇,镇政府想要推行一项新的环保政策。
开始的时候呢,大家都还挺期待的,想着这应该是好事呀!可是呢,在宣传和执行的过程中,出了些岔子。
有一次,政府人员在解释政策时,说得含含糊糊,让老百姓们听得一头雾水,“这到底啥意思呀?”大家就有点不满了。
然后呢,在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家明明做得很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而有些有关系的反而得到了好处。
这下子,老百姓可不干了,“这不是糊弄人嘛!”
这之后呀,不管镇政府再推出什么政策,哪怕是真的对大家好的,大家也都不相信了,“哼,谁知道又是什么花样呢!”这不就是陷入塔西佗陷阱了嘛!就好比你一直信任的朋友,有一次欺骗了你,之后不管他再说什么,你都会怀疑!
再看看现在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有时候发布个消息或者政策,老百姓第一反应就是质疑,“真的假的呀?”这可真让人头疼啊!就像一个厨师,之前做的菜老是不合大家胃口,后来再做啥菜大家都觉得不好吃了。
还有啊,一些企业也是这样。
如果一个企业老是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被曝光了几次后,就算它说以后会改进,消费者也很难再相信了,“谁知道会不会又上当呢!”这多糟糕呀!
总之呢,塔西佗陷阱真的很可怕,一旦陷入,想要再摆脱可就难了。
所以啊,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得小心谨慎,别让自己掉进这个坑里呀!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实实在在为大家做事,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大家的信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对策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相关数据显示,20xx年全年我国引起舆论热情度较高的公共突发事件约80起。
[1]自从2010年我国进入微博元年,网民给予的高度关注和持续跟进助推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由于网络媒体特有的交互性、及时性和隐蔽性,网络舆情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明显。
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会导致舆论朝向两边倒,对此,有关部门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把握舆论方向、正确引导舆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扰动因素(一)自媒体发展与谣言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态构建了媒介化发展的新特征,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达到了充分的满足,但信息的来源良莠不齐,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易陷入稳定舆论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优势被自媒体取代。
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的第一条消息就是由微博用户小宝最爱旻旻于20xx年8月12日23:26分发布于微博的。
二是网络乌合之众的影响。
由于微博等自媒体具有及时性和聚合性,使得人们很少去鉴别消息的真假而一味的跟随群体传播,将不实信息传播出去。
媒体肩负着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责任。
媒体可以成为谣言扩散和传播的土壤,也可以成为消解谣言的重要力量。
某些时候谣言也代表着公众的一种情感诉求,是信息与态度的双重载体。
美国学者桑斯坦认为,谣言分为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前者来源于恐惧,后者来源于希望。
[2]所以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关注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公众的真实心理诉求,及时做到安抚和维稳。
(二)把关人缺失与意见领袖崛起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把关人对于舆论的掌握不再像从前一般胜券在握。
网络意见领袖总是能在热点事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引发相当可观的转发量。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一次发布、一次转载,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导致事件影响力升级放大。
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左右者,其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到舆情的发展和态势,也十分易于使网络舆论产生乱象。
塔西佗陷阱的消解与避免作者:洪世坤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警察公共危机事件愈来愈多,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从上海“杨佳案”到贵州“瓮安事件”,从近期的“启东事件”到“平度征地案”,吸引了大众媒体的注意,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批评。
公共关系危机对基层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使基层公安机关处于社会舆论的负面焦点,稍有处置不当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
本文从基层公安机关层面探讨了警察公共关系的现状,分析和研究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根源,从消解和避免两个不同的层面,探讨塔西佗陷阱出现后如何通过先期的工作和有效的对策去预防和化解危机,通过公安机关自身队伍建设和有效的机制改革远离“塔西佗陷阱”。
关键词塔西佗陷阱公共关系危机基层公安机关作者简介:洪世坤,江苏警官学院。
中图分类号:D631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201-04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体制转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成分日趋复杂,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导致社会的满意度不断降低,社会稳定受到了严峻的威胁。
最近几年,警察公共危机事件愈来愈多,从上海“杨佳案”到贵州“瓮安事件”,从近期的“启东事件”到“平度征地案”,在社会愈加仇警和新媒体时代舆论愈难管控的背景下,涉警公关危机越来越多,社会治安形势愈加复杂,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愈加受到挑战,“塔西佗陷阱”已经成为新时期影响社会稳定亟需公安机关破解的一个突出难题。
而这些突发的警察公共危机事件往往源于地方基层的社会矛盾,事件发生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基层公安机关,尤其是县(区)公安所队。
基层公安机关需要及时发现危机并正确处理危机,但是由于基层公安机关的舆论导向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都不及上级机关,对于公共关系危机的应对与预防都缺乏固定策略与处置方案,更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
119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2期总第827期No.22,2020Total of 827古罗马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就国家治理中的公信危机现象谈到“当政府在人民当中因失去公信力而不受欢迎的时候,无论其出台政策的出发点是善意还是恶意,发布的信息是真话还是假话,行政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都会为百姓所抵制和不信任,认为是欺世祸民的坏事”。
这一论断自公元1世纪在其著作《塔西佗历史》中提出之后,一直成为西方国家统治者力图戒免的政治陷阱,警示着当权者“只有政出公心,合乎民意,才能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持续高涨和可靠增长”,否则就会陷入“失信于民,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危机困境。
时至今日,这一真知论断仍影响着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执政者树信于民,执政为公,成为政府部门依法执政、秉公行事的金科玉律[1]。
1塔西佗陷阱产生机理分析任何一种政治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平白无故、自然发展而产生出来的,都有其催生机理发生着作用。
“塔西佗陷阱”的提出正是找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特性,进而分析出其形成机理缘由。
塔西佗陷阱的产生机理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公信教育缺失,公务能力缺乏。
公信力主要指政府公共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同的能力和水平,它是政府获取支持率和执行力的重要考核衡量指标,更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公信力教育缺失,公务人员维护公信力意识不强,必然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降低而使其步入“塔西佗陷阱”。
因而政府在履行政务管理职责活动中,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提升技术教育,使政府公信意识增强,进一步提升各项公务行为的规范性、正确性和科学性,捍卫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和政治地位。
(2)信息传播不对称,及时性、准确性不足。
政府公务信息内容、传递渠道与人民获得的信息内容、接收渠道不对称是产生“塔西佗陷阱”的重要原因。
这种不对称信息产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刻意对真实信息的遮掩搪塞、文过饰非的行为与公众认知判断、理性分析、获知真相信息不一致产生的不对称,从而增加对政府公务行为的疑虑、猜忌和担忧,使人民对政府行为失去信任;二是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敌对势力的蓄意攻击能力认识不足,未能给公众及时准确的舆论报道、信息引导和客观科学解读,给国际敌对势力以反政府倾向的文化意识侵蚀机会,捏造、虚构众多污蔑政府行为的谣言蛊惑民众,而政府正面信息公布不及时,传播渠道滞后使人民认知的首因效应误导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和认识,从而导致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对政策的不支持不理解;三是政府对公务信息公示及发布渠道不畅,对政府公共支出的预算编制、工程可行性依据论证,增加群众的猜测心理及疑虑情结,从而形成民意积虑,降低对政府公务行为的信任度。
2020年8月第38卷第4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ug.,2020Vol.38No.4论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及应对建议”李立铭,陈富国(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摘要]自媒体时代,公共话语权逐渐平民化,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极易在网络空间引起舆论危机,尤其是针对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塔西佗陷阱”。
网络舆论政府公信力危机既不利于网络良好生态的形成,更易引发现实社会风险。
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塔西佗陷阱”主要表现为无论政府说什么,舆论参与者都一概不信任,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应对舆论危机不当,其危害主要是损害政府威信,引发社会风险。
面对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政府应通过主导舆论态势,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坚定人民主体地位来化解危机,引导网络公共舆论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对策[中图分类号]D630;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0)04-0026-04“塔西佗陷阱”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最早见于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一书,书中对一位皇帝的评价如下:“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m中国学者用此内容来比喻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其是否说真话,是否干实事均被人们看作是在说假话、做坏事的现象。
习总书记考察河南省兰考县时曾指出:虽然当今国内还未走到“政府说什么,民众都不相信”的程度,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⑵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不少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使得部分民众开始不相信政府公职人员。
因此,及时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塔西佗陷阱”,严防由于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而损害我党执政基础的事件发生,对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以及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网络视域下“塔西佗陷阱”的现实表现与中国策略应对王 璐1 韩璞庚2,3(1.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公共管理系,江苏 镇江 2123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4;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 210004)提要: 网络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它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现实社会的束缚,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网络使社会实践活动发生了颠覆性重塑,把人类活动投射到“镁光灯”下,使不在场的实践成为可能,虚拟空间不再“虚拟”。
网络场所汇聚的不同“声音”,越来越成为挑战现实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任何的应对不利或工作瑕疵,都可能使政府公信力降低,陷入“塔西佗陷阱”。
要充分认识中西方在治理模式上的差异,立足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技术机理上厘清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找出“塔西佗陷阱”的现实表现。
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殊社情、国情,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坚守网络平台,切实拿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中国模式、中国策略。
关键词: 网络;社会治理;塔西佗陷阱;现实表现;中国策略应对中图分类号: B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20)06-0041-0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
网络在按人类设计要求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
它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现实社会的束缚,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1996年,约翰·巴洛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曾欢呼,摆脱工业世界管制的自由世界已经来临,人类将在网络中创造一种心灵的文明。
但理想的期待往往并不必然产生理性的现实。
网络的虚拟现实性,虽然大大缩短人与人的时空距离,让人与人的交往交流更加便捷,但无时无刻不在的泛在网络也使“脱离现实土壤”太久的人,成为被网络“民意”所裹挟的附庸。
网络场所汇聚的不同“声音”,越来越成为挑战现实社会治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以致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无论政府怎样谋划与作为,都会受到公众的怀疑与批判,甚至会随着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而向负面方向发酵演变。
跨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的困境与重塑作者:李金多来源:《延边党校学报》 2017年第6期【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领导之基,是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大涨,在扭曲的权力观、紧张失序的官民关系、部分传媒的误导下,政府的公信力滑入了“塔西佗陷阱”之内。
要跨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必须转换思想,践行公仆意识,重构和谐的政民关系,主动推动政务信息公开。
【关键词】“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困境;重塑【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352(2017)06-0052-03一般来说,政府的公信力是广大民众对政府的治理方略、政策规制与落实等诸方面的认同度,是政府的社会影响度及权威外在的映射,外化为民众对政府接受度、满意度及信任度。
按照社会公众对政府要求的“大数法则”,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职能中的应有之意。
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就意味深长地提出:“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会同样引起人们的厌恶。
”其要义为一旦政府丧失公信力,必陷入“塔西佗陷阱”而难以扭转。
当前,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政府公信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个别官员的不作为与乱作为,拉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在此场域下,提升与重塑政府公信力意义重大,也是当前我国亟待化解的问题之一。
一、政府公信力提升何以必要(一)助力经济顺畅发展规则、诚信及秩序为市场经济顺畅运转的要素。
信用是其发展之基,法律与规则是保护经济顺畅运转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市场经济要壮大繁荣及有序,就必须依赖信用,这就必须依赖政府的有形之手的深度参与。
市场的无形之手因利益的驱动常常导致无序、失信与混乱。
政府必须依靠自身的公信力,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与措施,消除过度投机与失信行为,重塑市场信用,让规制、诚信与秩序成为市场经济参与者的自觉遵循。
同时,在新常态下,政府自觉践行自己的诺言,更有利于吸引资本与人才,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经济发展环境必然越来越好,经济发展必定会又快又好。
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作者:肖立辉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期问题如何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避免塔西佗陷阱?怎样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意味深长地提到著名的“塔西佗陷阱”。
他说,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人们不信任政府、不支持政府,从而引发一系列信任危机和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等。
“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一、何为公信力?何为塔西佗陷阱?“公信力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笔者认为,这里的“公”,是公共权力、公共部门,也可以解释为公众;这里的“信”,是信用、信任的意思;这里的“力”,是指能力、影响力。
三个字连在一起,公信力就是指公权力部门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
一般来说,一提到公信力,往往是指政府的公信力,即行使公权力的政府或政府部门及其公职人员,有的时候也特指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公信力。
不管是政府的公信力,还是政党的公信力,都是公共权威和公共权力的可信任、被认可的力度。
在实际的政治运作过程中,政党、政府一头连着公众,一头连着权力。
公众通过各种方式选举产生执政党和政府,执政党和政府执掌或者运行权力。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公信力反映的是公众对公权力部门或者掌握公权力的政党、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信任关系,是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单向的特定关系,即党委和政府的言行在老百姓眼里值不值得信任。
由此可以看出,信任是公信力的基础和核心。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来说,公信力的意义重大。
没有公信力,就意味着得不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与政府的行政就失去了正当性、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
“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当前在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出现了对政府、主流媒体、专家的言行总是持怀疑态度的现象,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
“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古罗马政论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这样解说他的执政和思考结论。
“塔西佗陷阱”在中国思维语境里,是以寓言“狼来了”和典故“烽火戏诸侯”来表达的。
1、“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的主要情况、特点及影响“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塔西佗陷阱”这个新出现的政治学名词,正在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引起公众对政府、专家、主流媒体产生一种偏执的共识: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
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而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的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部分专家受利益驱使丧失了公正立场,同样影响了公信力。
去年,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使慈善机构募捐额剧降,出现历史性拐点。
今年7月份,23省份公布2011年平均工资排行,引发舆论“被平均”、“拖后腿”等自嘲。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很多人表示难以臵信,不少人惊呼“又被平均了”,有人无奈自嘲“对不住全国人民,我又拖后腿了”。
官员微博邀农民工吃饭,被网友质疑为“作秀”,专家被称为“砖家”,这一系列的“老不信”、“总往坏处想”的现象正影响着我国社会的舆论生态。
网络舆论生态是我过舆论生态的一个侧面反映,是我国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这样形容我国微博和网络舆论生态现象:“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映”,“塔西佗陷阱”正逐渐陷入这种舆论怪圈,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的“碎片化”正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
从三亚“宰客门”事件谈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顾肖艳
【期刊名称】《杭州》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2012龙年春节,最轰轰烈烈的新闻,莫过于海南三亚爆出游客吃海鲜被宰事件.从网友发布微博,到三亚"零投诉""无法举证"以及"动辄几千上万不算宰客"的冷漠应对,三亚一再被推到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
【总页数】1页(P73)
【作者】顾肖艳
【作者单位】杭州市公路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三亚“宰客门”事件谈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J], 顾肖艳;
2.基于公共治理工具视角的旅游危机治理——以2012年三亚海鲜餐馆宰客门事件为例 [J], 王珏
3.从南北宰客事件谈我国旅游消费中的安全问题——以“三亚宰客事件”和“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为例 [J], 余颖杰
4.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r ——以"海底捞老鼠门"为例 [J], 马诗雨;杨越;吕廷杰;陈霞
5.三亚“宰客门”事件的司法启示——关于旅游消费保护的保障体系思考 [J], 蒋光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与探讨从“塔西佗陷阱”谈食品安全谣言的政府应对成昕温少辉孙丽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北京100081)摘要:面对食品安全谣言泛滥、政府舆论引导存在的实际问题,从管理学、心理学及新闻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政府陷人 “塔西佗陷阱”的原因,并建议政府从诚实守信、信息公开、加强科普、培养意见领袖4个方面做起,尽快走出“塔西佗陷 阱”。
关键词院食品;质量安全曰塔西佗陷阱曰谣言治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食品 安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有 保障。
然而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传言充斥网 络,虽然政府、专家、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科学解释 和辟谣,但公众仍然持怀疑态度,对政府采取的管 理政策、治理举措不信任,对公布的真实数据不认 可,对专家科学的解释不赞同,甚至偏执地否定主 流媒体的公开信息,转而去相信没有公信力的各种 小道消息。
一定程度上来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政 府已经陷入了“塔西佗陷阱”的尴尬境地。
一、陷入“塔西佗陷阱”的主要原因“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是西方政治学 定律,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 论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 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塔西佗陷阱”作为政治学名 词在食品安全领域逐步蔓延,使政府公信力严重受 损,社会信任度降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一)自媒体的勃兴发展构建了话语权的新格局进入21世纪,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 信息平台,继门户网站、论坛、博客之后,微博、微信更成为我国网民获取信息、发布消息、发表评 论的重要媒介,信息供给也由传统媒体时代的“你 播我听”转变为自媒体时代的“我疑你答”。
自媒 体(We Media)通俗地讲,就是指普通公众通过 互联网平台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 自身见闻、感受及评论的新媒体的总称。
自媒体的 勃兴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和政府的话语权垄断,弱 化了主流媒体的声音,重构了政府和自媒体的话语 权比重,平民话语权在网络上急速扩大,使以往政 府的绝对权威地位被明显削弱。
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塔西佗陷阱及其引导策略作者:李枫刘福媚来源:《出版广角》2018年第23期【摘要】塔西佗陷阱是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如果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够及时有效,将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避免出现塔西佗陷阱是近年来舆情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章从网络环境复杂化、网络社会扁平化和舆情应对工作三个方面分析了塔西佗陷阱产生的主要因素,说明了网络舆情与塔西佗陷阱的内在关系,并从汇集民意和凝聚民心、舆情应对理念、专业人才的培养、法规执行力四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应对举措。
【关键词】网络舆情;塔西佗陷阱; 引导策略【作者单位】李枫,北华大学大数据与智慧校园管理中心;刘福媚,北华大学大数据与智慧校园管理中心。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应对机制研究”(JJKH20170076SK);北华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的研究”(XJYB201703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18.23.02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爆发后,会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而衍生各种新的特征。
其中,塔西佗陷阱是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重要现象。
塔西佗是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
他认为,“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都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1]。
而塔西佗陷阱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发生时衍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即当突发事件爆发时,相关部门无论发表任何言论、无论做出何种努力措施,人们给予其的负面评价都很多,从而使政府的公信力丧失,让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中陷入泥潭。
一、塔西佗陷阱產生的主要原因塔西佗陷阱是新闻舆论引导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复杂化在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